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在惠民凹陷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金亮 杨子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3-39,共7页
对惠民凹陷沙四段10个砂岩样品中的储层烃和包裹体烃进行了分离和色质分析。结果表明:临南地区正构烷烃中姥鲛烷略占优势,阳信地区正构烷烃中植烷占优势,检测出微弱含量的γ-和β-胡萝卜烷;包裹体烃和储层烃具有明显的湖相泥岩地球... 对惠民凹陷沙四段10个砂岩样品中的储层烃和包裹体烃进行了分离和色质分析。结果表明:临南地区正构烷烃中姥鲛烷略占优势,阳信地区正构烷烃中植烷占优势,检测出微弱含量的γ-和β-胡萝卜烷;包裹体烃和储层烃具有明显的湖相泥岩地球化学特征,生物标志物表明烃类母质富含湖相浮游植物和陆源高等植物;临南洼陷储层烃指示原油母源为淡水-微咸水沉积环境,阳信洼陷储层烃和包裹体烃母质沉积环境为微咸水沉积环境;惠民凹陷沙四段包裹体原油大部分为成熟油,来自沙四上烃源岩,储层油是沙三下低熟烃源岩和沙四上成熟烃源岩混合油;惠民凹陷油气成藏时间有两期注入,一期为东营组沉积时期,二期为馆陶-明化镇组沉积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民凹陷 流体包裹体分析 油气包裹 生物标志物 储层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多参数综合划分东营凹陷沙三段油气充注期次及充注时期确定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兆奇 陈红汉 +2 位作者 刘惠民 郝广雷 蔡李梅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74,共6页
对采自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三段(沙三段,Es3)223块流体包裹体薄片进行了有机包裹体产状观察、显徽荧光光谱分析和显微测温等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综合分析这些参数表明沙三段发育3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在成岩早期.主要为发橙黄色... 对采自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三段(沙三段,Es3)223块流体包裹体薄片进行了有机包裹体产状观察、显徽荧光光谱分析和显微测温等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综合分析这些参数表明沙三段发育3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在成岩早期.主要为发橙黄色荧光的低成熟油气充注;第二期发生在成岩中期.主要为发淡黄色荧光的成熟油气充注;第三期发生在成岩作用晚期.主要为发蓝白色荧光的高成熟油气充注。在此基础上.运用埋藏吏一均一温度投影法确定了这3期油气的宽注对期:第一期为36~24Ma;第二期为13.8~8.0Ma;第三期为8.0~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曹凹陷 沙三段 油气充注期次和时期 流体包裹系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流体包裹体研究和应用概况(英文) 被引量:51
3
作者 池国祥 周义明 卢焕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1-212,共12页
本文概要总结近年来流体包裹体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情况,包括流体包裹体岩相学,PVTX研究,分析技术和应用等四个方面。岩相学方面的主要进展反映在“流体包裹体组合”概念的提出和应用。在PVTX研究方面,人工包裹体和热液金刚石压腔的应用极... 本文概要总结近年来流体包裹体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情况,包括流体包裹体岩相学,PVTX研究,分析技术和应用等四个方面。岩相学方面的主要进展反映在“流体包裹体组合”概念的提出和应用。在PVTX研究方面,人工包裹体和热液金刚石压腔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们对地质流体体系相特征的了解。各种分析技术不断涌现或改进,其中以Laser-Raman对气体成分和LA-ICP-MS对溶质成分的分析尤其有用。流体包裹体的应用领域一直以矿床学研究为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如此。但是,流体包裹体在地球科学的其它领域,尤其是石油地质以及岩浆和地球内部过程的研究等方面,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 流体包裹组合 PVTX 流体包裹体分析 流体包裹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油气成藏的时间和期次 被引量:9
4
作者 陈刚 李书恒 +3 位作者 章辉若 丁超 杨甫 雷盼盼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53-1465,共13页
油气成藏年代学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钻井岩心样品的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定年和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多期次油气成藏的时间和期次.含油气砂岩自生伊利石年龄以较宽的... 油气成藏年代学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钻井岩心样品的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定年和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多期次油气成藏的时间和期次.含油气砂岩自生伊利石年龄以较宽的时间域分布在178~108Ma,测年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指示二叠系原生油气成藏时间主要集中在175~155Ma和145~115Ma两组主值年龄区间,相应的峰值年龄为165Ma和130Ma.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其宿主砂岩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路径的投影关系表明,二叠系不同层段共同经历了与90~78℃和125~118℃两组统计峰温相应的162~153Ma和140~128Ma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事件,其中的上二叠统则还经历了统计峰温接近98C、峰值年龄接近30 Ma的一期次生油气成藏事件.由此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不同层段在中生代早—中期的多旋回沉降增温过程至少经历了165~153Ma和140~128Ma的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作用,上二叠统则在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后期抬升改造阶段的构造动热转换过程经历了接近30 Ma的一期次生油气成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二叠系砂岩储层 自生伊利石定年 流体包裹体分析 油气成藏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魏冬 王宏语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22,112,共5页
油气成藏年代学是通过传统地质学分析、流体-岩石作用测年及裂变径迹测年等方法研究油气成藏过程的一门前沿交叉学科。油气成藏年代学的研究能够有效揭示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从而有助于圈闭的优选和评价。传统地质学分析法主要依据含油气... 油气成藏年代学是通过传统地质学分析、流体-岩石作用测年及裂变径迹测年等方法研究油气成藏过程的一门前沿交叉学科。油气成藏年代学的研究能够有效揭示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从而有助于圈闭的优选和评价。传统地质学分析法主要依据含油气系统中生、储、盖、圈、运、保等各项参数的有效配置对油气成藏期次作出定性判断。流体-岩石作用测年法则借助当代实验技术实现油气成藏期次的精确测年。油气成藏年代学将传统地质学分析法与流体-岩石作用测年法相结合,从而实现传统地质思想与当代测试技术、定性与定量、正演与反演的结合,多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客观、准确地恢复油气藏形成演化史。同时,油气成藏年代学的研究应当借鉴金属矿床成矿的研究思想和实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年代学 传统地质学分析 流体包裹体分析 成岩矿物同位素测年法 裂变径迹测年法 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