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老君山片麻岩穹隆中含绿柱石石英脉的显微构造与流体特征及地质意义
1
作者 李清松 曹淑云 +4 位作者 李孝文 田韵 刘忠 范建伟 王淑婷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82,共24页
绿柱石是重要的铍铝硅酸盐矿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工业价值。老君山片麻岩穹窿位于华南陆块与印支陆块的结合部位,经历了多期构造-岩浆作用,并发育有锡、铜、锌等多金属矿床与祖母绿矿床。本研究重点针对区域中出露的绿柱石及其共生石英... 绿柱石是重要的铍铝硅酸盐矿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工业价值。老君山片麻岩穹窿位于华南陆块与印支陆块的结合部位,经历了多期构造-岩浆作用,并发育有锡、铜、锌等多金属矿床与祖母绿矿床。本研究重点针对区域中出露的绿柱石及其共生石英脉开展了详细的宏观与微观构造特征分析,并结合流体包裹体与石英EBSD组构开展了形成与变形温度环境限定。研究结果表明,绿柱石与石英中都保存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其中绿柱石中存在低温-高盐度两相与高温-低盐度三相流体包裹体类型,石英中存在低温-低盐度两相流体包裹体类型。绿柱石石英脉中的石英变形特征主要为发育底面滑移系叠加次要的柱面<c>滑移系,指示低温(约350~400℃)为主的变形环境,局部叠加相对高温变形。燕山中晚期的岩浆流体伴随片麻岩穹窿隆升/剥露,带来了丰富的成矿元素,其中包括绿柱石成矿所需的主要Be元素。区域片麻岩穹隆从深部至浅部的剥露过程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容矿流体通道,伴随流体不混溶现象的出现,成矿流体pH值增高,进而促进成矿元素赋存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柱石 流体包裹体 显微观测 变形EBSD组构 流体不混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阿尔金余石山含金石英脉地质构造特征与流体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孝文 曹淑云 +5 位作者 刘建华 周丁奎 李文轩 蒋少涌 曹汉琛 吴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61-1093,共33页
北阿尔金构造带东部余石山地区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极具勘探潜力的稀有金属矿区,区域内出露有含金石英脉矿化体,矿化体的产出总体上受区域韧性剪切带和断层带共同控制。本文重点针对该矿化体,在宏观和显微构造特征观测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包... 北阿尔金构造带东部余石山地区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极具勘探潜力的稀有金属矿区,区域内出露有含金石英脉矿化体,矿化体的产出总体上受区域韧性剪切带和断层带共同控制。本文重点针对该矿化体,在宏观和显微构造特征观测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性质特征及流体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含金石英脉矿化体经历了从成岩‒成矿到被改造的演化过程,其在微观上保留有明显的原生和次生的结构特征。其中原生结构主要包括发育环带的石英及各类金属矿物,而次生结构则为叠加于原生结构之上的蚀变和构造变形特征。石英呈现出明显的韧‒脆性转换构造变形,晶体内发育不同类型的流体包裹体,指示着不同的流体演化环境。其中成矿期流体以富二氧化碳为主要特征,温压环境约为P=125~250 MPa,T=300~365℃,成矿深度约为9~12 km;而改造期流体以贫二氧化碳的水‒盐体系为主要特征,温压环境约为P<100 MPa,T=165~235℃,深度小于8.3 km。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在成岩成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韧‒脆性构造转换所造成的流体压力降低是导致流体不混溶作用的关键因素。成矿流体主要以岩浆水为主,但受后期改造作用的影响而混入了大气降水。总体上含金石英脉矿化体产于韧‒脆性转换带并受剪切带及断裂带的控制,呈现出与剪切带型金矿基本一致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金石英脉 石英环带结构 流体包裹体 流体不混溶作用 氢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区富碱斑岩中地幔流体作用踪迹及其成矿作用意义 被引量:55
3
作者 刘显凡 蔡永文 +5 位作者 卢秋霞 陶专 赵甫峰 蔡飞跃 李春辉 宋祥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4-136,共23页
滇西地区大量产出的富碱斑岩及其包体岩石的形成和演化与该区新生代陆内变形、构造作用、幔源岩浆和深源流体活动,及其与此有关而广泛发育的内生多金属矿产存在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岩相学、岩石化学、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较... 滇西地区大量产出的富碱斑岩及其包体岩石的形成和演化与该区新生代陆内变形、构造作用、幔源岩浆和深源流体活动,及其与此有关而广泛发育的内生多金属矿产存在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岩相学、岩石化学、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较为系统地分析论证了这一关联的内在统一制约和联系的纽带即深部地质过程和由此相伴的含矿地幔流体作用,初步揭示了这种深部过程和地幔流体作用的微观踪迹和方式可以直接表现为:(1)呈脉状和浸染状穿插于深源包体岩石中的富钠玻璃,透光镜下呈微晶和雏晶,颜色随成分差异而不均匀,化学成分以高硅、铝、钠、铁,低钾、钙、镁为特征,矿物成分以钠长石、角闪石、磁铁矿(镜铁矿)、钛铁矿组合为特征,是富碱岩浆携带包体岩石之前即已存在的上地幔流体;(2)呈脉状、团块状和浸染状穿插于主岩和各类包体岩石的富铁玻璃;(3)呈独立包体产出于霓辉正长斑岩中的富铁熔浆包体。后两者物质在透光镜下无光性,呈黑色不透明,反光镜下不反光,但在电子显微镜下呈显微晶质结构,化学成分以高硅、铝、铁,低钙、镁、钠、钾为特征,矿物组成上以硅酸盐和石英为主,含有碳硅石、含铬自然铁、钛铁矿、磷灰石等地幔标志矿物,其中微晶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之间呈熔离结构交生,反映了地幔流体的熔浆性质及其与富碱岩浆不混溶的特征;由地幔流体对岩石的交代浸染作用,引起主岩和包体岩石中普遍发育各种蚀变作用,如角闪石化、硅化和绿泥石化等,并导致矿物组合总体上表现为暗色矿物由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绿泥石的退变序列。该地幔流体微观踪迹的三种表现形式与富碱岩浆共存,并共同运移,但两者由于组成和性质的差异而互不混溶;结合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和本文论证的综合分析认为,当富碱岩浆和地幔流体系统封闭较好,地幔流体则伴随富碱岩浆的结晶过程对富碱斑岩进行同步自交代蚀变,在斑岩体或其深部形成矿床,构成正岩浆成矿体系,典型成矿实例如马厂箐斑岩钼矿床;若在此成岩成矿过程中发生构造作用扰动,则地幔流体进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或紧邻接触带的地层围岩中进行交代蚀变成矿,构成接触带成矿体系,典型成矿实例如马厂箐矿区中赋存于夕卡岩—大理岩带中的斑岩型铜矿和主要赋存于地层围岩中的斑岩型金矿,若金矿出现在斑岩体内,则一般受控于穿切斑岩体的成岩后断裂;若岩浆和流体运移通道的深大断裂体系发育,环境相对开放,则地幔流体伴随富碱岩浆的成岩过程而脱离岩浆沿分支断裂通道进入远离岩体的不同地层岩石中进行交代蚀变成矿,构成远程热液成矿系统,典型成矿实例如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在这一成矿过程中,地幔流体可以随深度和环境变化引起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其性质由熔浆→超临界流体→液相流体转化,并运载和沿途活化成矿物质至适宜容矿部位集中,促使幔壳物质叠加成矿;进而有利于深部成矿并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 富铁熔浆包体 富钠与富铁玻璃 地幔流体与岩浆不混溶作用 流体交代蚀变成矿 滇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灰家堡金矿田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20
4
作者 彭义伟 顾雪祥 +3 位作者 章永梅 刘丽 吴程赟 陈思尧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6-680,共15页
为厘清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本文以灰家堡金矿田为代表,对太平洞、紫木凼、水银洞和簸箕田4个典型矿床中热液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热液矿物进行了碳、氢、氧、硫同位素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灰家堡金... 为厘清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本文以灰家堡金矿田为代表,对太平洞、紫木凼、水银洞和簸箕田4个典型矿床中热液矿物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热液矿物进行了碳、氢、氧、硫同位素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灰家堡金矿田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富,包括NaCl-H2O溶液包裹体、CO2包裹体、CO2-H2O包裹体、烃-H2O包裹体和烃类包裹体五大类。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流体组分大致经历了从H2O+NaCl→H2O+NaCl+CO2+CH4±N2→H2O+NaCl±CH4±CO2的演化,均一温度和盐度略有降低。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成矿流体属于富含金属和碳氢化合物的盆地流体;沉积黄铁矿的硫主要来源于封闭海洋盆地中硫酸盐的细菌还原硫;热液硫化物与沉积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特征相似,表明成矿流体中的硫来源于成岩黄铁矿的溶解作用,同时有机质热分解和硫酸盐有机质热还原作用亦提供了部分硫。成矿主阶段发生的H2O-NaCl-CO2流体不混溶作用是导致Au沉淀富集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 流体不混溶作用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灰家堡金矿田 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高家堡子银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代军治 王可勇 +1 位作者 毛景文 杨言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55-1064,共10页
高家堡子银矿床经历了沉积变质期和热液叠加期。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沉积变质期不发育可供研究的流体包裹体,热液叠加期发育大量原生流体包裹体,其中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发育Ⅰ型气液两相、Ⅱ型含CO2三相、Ⅲ型单CO2及Ⅳ型单液相包... 高家堡子银矿床经历了沉积变质期和热液叠加期。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沉积变质期不发育可供研究的流体包裹体,热液叠加期发育大量原生流体包裹体,其中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发育Ⅰ型气液两相、Ⅱ型含CO2三相、Ⅲ型单CO2及Ⅳ型单液相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6~359C,盐度为3.1%~15.9%NaCl。成矿流体属NaCl-H2O-CO2体系;独立银阶段主要发育Ⅰ型气液两相和Ⅳ型单液相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分别为114~190℃,2.0%~5.5%NaCleq,属低温、低盐度NaCl-H2O流体体系。通过与矿区新岭岩体中流体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表明成矿阶段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在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经历了早期阶段不混溶作用到晚期阶段地下水的混合过程。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到混合过程对银的沉淀成矿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家堡子银矿床 流体包裹体 成矿流体 流体不混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夹皮沟金矿带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7
6
作者 代军治 王可勇 程新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198-2206,共9页
对夹皮沟地区夹皮沟群变质岩—斜长角闪岩及夹皮沟和二道沟金矿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及单个包裹体成分激光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金矿石中发育水溶液相、含 CO_2相及 CO_2相等三类包裹体,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 对夹皮沟地区夹皮沟群变质岩—斜长角闪岩及夹皮沟和二道沟金矿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及单个包裹体成分激光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金矿石中发育水溶液相、含 CO_2相及 CO_2相等三类包裹体,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 NaCl-H_2O-CO_2体系的不混溶作用,各类包裹体均一温度157.2℃~440℃,盐度1.8%~11.6%NaCl eqv,流体密度0.54~0.96g/cm^3;变质岩中以发育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为主,其均一温度为260℃~480℃,盐度为36.5%~54.8%NaCl eqv,流体密度为1.06~1.17g/cm^3,反映了变质流体为一中温、高盐度、高密度均匀 NaCl-H_2O 热液体系。成矿流体与变质流体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该区金矿床成矿流体并非来自太古代变质热液。结合新近的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和测年数据,认为本区金矿成矿流体以来自岩浆热液为主,矿床成因属中生代岩浆热液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夹皮沟 脉型金矿床 流体包裹体 成矿流体 流体不混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胡村南铜钼矿床流体成矿过程 被引量:7
7
作者 郑泽军 杜杨松 +5 位作者 鲁颖淮 陈林杰 杨赫鸣 张芸 任春雷 江勇卫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2-710,共19页
胡村南铜钼矿床是在安徽铜陵铜(金)矿集区中发现的第一个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钼矿床,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文章对该矿床进行了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旨在查明该矿床的流体成矿过程。胡村南铜钼矿床流体成矿... 胡村南铜钼矿床是在安徽铜陵铜(金)矿集区中发现的第一个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钼矿床,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文章对该矿床进行了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旨在查明该矿床的流体成矿过程。胡村南铜钼矿床流体成矿过程可以划分为高温气成热液期、中高温热液期和低温热液期3个成矿期。高温气成热液期发育钾长石化和矽卡岩化,中高温热液期发育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和绢云母化,而低温热液期主要发育碳酸盐化。其中,中高温热液期为主要矿化期,形成辉钼矿和黄铜矿等多种硫化物网脉。高温气成热液期矿物中发育富液相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中高温热液期矿物中也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但可见少量的富气相包裹体,低温热液期矿物中只发育富液相包裹体。从高温气成热液期经中高温热液期到低温热液期,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从43512以上,经203-458℃,降低到156-276℃;盐度w(NaCIcq)从14.0%~64.9%,经4.6%~47.5%,降低到1.0%~15.5%。成矿流体在其演化过程中发生过不混溶作用和沸腾作用。不混溶作用发生在气成热液期,使成矿流体中的成矿元素大量富集。沸腾作用发生在中高温热液期,导致成矿流体中的成矿元素卸载而沉淀出大量金属硫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成矿过程 流体不混溶作用 胡村南铜钼矿床 安徽铜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瓦渣W-Be矿床中含铍伟晶岩成因研究
8
作者 漆群佳 孙涛 +3 位作者 殷顺媛 夏自辛 马致远 李泽姗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2-1021,共20页
【研究目的】铍属于稀有金属,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科技等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瓦渣钨铍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花岗岩体东北接触带,矿区主要出露老君山岩体二云母花岗岩、古元古代南秧田岩组第二段云母片岩、片麻岩和伟晶岩脉... 【研究目的】铍属于稀有金属,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科技等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瓦渣钨铍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花岗岩体东北接触带,矿区主要出露老君山岩体二云母花岗岩、古元古代南秧田岩组第二段云母片岩、片麻岩和伟晶岩脉;铍矿化均发生在伟晶岩脉中,具明显分带性;探讨含铍伟晶岩的成因,对区域钨铍矿床成因研究以及铍矿找矿勘查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含铍伟晶岩脉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绿柱石包裹体研究,探讨含铍伟晶岩成因。【研究结果】含铍伟晶岩脉形成年龄为(187.9±1.4)Ma,岩脉具有高硅、富铝、富碱特征;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富集Rb、Th、U、T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Nd、Sm、Ti等高场强元素;伟晶岩的(^(87)Sr/^(86)Sr)i=0.702740~0.732013,(^(143)Nd/^(144)Nd)i=0.512017~0.512039,ε_(Nd)(t)=-10.3~-10.6,显示伟晶岩具有富集特征。【结论】伟晶岩成矿流体为中温、中盐度的NaCl-H_(2)O-CO_(2)-CH_(4)±N_(2)体系,形成于陆壳物质部分熔融,在成矿过程中发生过流体不混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年代学 流体不混溶作用 含铍伟晶岩成因 瓦渣W-Be矿床 滇东南 矿产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