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多种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比较和进展评述
被引量:4
- 1
-
-
作者
陈婕
刘文娟
徐兆超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出处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55-1064,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878286,22078314).
-
文摘
所见即所得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中心哲学,贯穿在不断认识单个分子、分子复合体、分子动态行为和整个分子网络的历程中。活的动态的分子才是有功能的,这决定了荧光显微成像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成为不可替代的工具。但是当荧光成像聚焦到分子水平的时候,所见并不能给出想要得到的。这个障碍是由于受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荧光显微镜无法在衍射受限的空间内分辨出目标物。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突破衍射极限的限制,在纳米尺度至单分子水平可视化生物分子,以前所未有的时空分辨率研究活细胞结构和动态过程,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并逐渐应用到材料科学、催化反应过程和光刻等领域。超分辨成像技术原理不同,其具有的技术性能各异,限制了各自特定的技术特色和应用范围。目前主流的超分辨成像技术包括3种:结构光照明显微镜技术(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SIM)、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技术(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STED)和单分子定位成像技术(single molecul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SMLM)。这些显微镜采用不同的复杂技术,但是策略却是相同和简单的,即通过牺牲时间分辨率来提升衍射受限的空间内相邻两个发光点的空间分辨。该文通过对这3种技术的原理比较和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介绍,明确了不同超分辨成像技术的技术优势和适用的应用方向,以方便研究者在未来研究中做合理的选择。
-
关键词
超分辨荧光成像
纳米尺度
可视化
活细胞结构和动态
-
Keywords
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e imaging
nanometer scale
visualization
cellular structure and dynamics
-
分类号
O658
[理学—分析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