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多酚影响肠道菌群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状态转变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许奇 王丽 +3 位作者 余碧丽 张韦 徐顺 黄莹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7,共6页
以代表性的肠道致病菌为研究对象,利用茶多酚干预其正常生长状态,促进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该文对此进行了系列研究。通过在0~3.0%浓度范围内调节茶多酚剂量,发现2.5%浓度的茶多酚溶液能达到最大抑菌效果。还研究了在0.6%~1.2... 以代表性的肠道致病菌为研究对象,利用茶多酚干预其正常生长状态,促进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该文对此进行了系列研究。通过在0~3.0%浓度范围内调节茶多酚剂量,发现2.5%浓度的茶多酚溶液能达到最大抑菌效果。还研究了在0.6%~1.2%浓度梯度的茶多酚诱导下,细菌由正常生活状态进入VBNC状态所需的时间,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升高由25 d减少为15 d,最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沙门氏菌VBNC状态的个体形态相对于正常状态平均皱缩了0.3μm。另外,通过监测生长曲线发现,2.0%茶多酚在抑制肠道致病菌生长且延迟其进入对数生长期的同时,提高了益生菌67%的生长效率。研究结果证明,茶多酚对调节肠道菌群的生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研究为深入利用茶多酚在食品发酵生产和保健食品开发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肠道菌群 活的可培养(vbnc)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活的非可培养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亚利 包秋华 +1 位作者 王俊国 张和平 《中国乳品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45,共5页
乳酸菌在某些恶劣的环境下仍可以保持代谢活性,会失去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能力从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文中阐述了目前已经发现的VBNC态乳酸菌的种类、其诱导和复苏条件、生理生化特性、检测方... 乳酸菌在某些恶劣的环境下仍可以保持代谢活性,会失去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能力从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文中阐述了目前已经发现的VBNC态乳酸菌的种类、其诱导和复苏条件、生理生化特性、检测方法及前景展望,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乳酸菌的VBNC态,为今后乳酸菌在工业生产和应用过程中保持高活性状态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活的可培养 诱导 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及乳制品中常见“活的非可培养态”食源致病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竟丰 王丽 +3 位作者 陈洵 谢会 曹潇 赵力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0-306,共7页
细菌在环境胁迫下能够进入一种"活的非可培养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常规的平板培养方法无法检测出该种状态细菌,但其仍具有可测量的代谢活性,能够在适合的条件下复苏并产生毒力。乳及乳制品因其含有丰富... 细菌在环境胁迫下能够进入一种"活的非可培养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常规的平板培养方法无法检测出该种状态细菌,但其仍具有可测量的代谢活性,能够在适合的条件下复苏并产生毒力。乳及乳制品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成为理想的细菌培养基,其中几种常见的食源致病菌如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等也被证实能够进入VBNC,对乳及乳制品品质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本文综述了VBNC细菌的研究进程和细胞形态、毒力等生理学特性,并介绍了乳及乳制品中几种常见VBNC致病菌的诱导与复苏因素及其检测方法。通过对VBNC细菌的综述进而为乳及乳制品中致病菌研究提供新思路,以期减少乳及乳制品中该状态致病菌对公共安全的威胁,提升乳及乳制品中生物性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及乳制品 活的可培养 致病菌 诱导与复苏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的非可培养态”食源致病细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谷立慧 钟青萍 +2 位作者 方祥 廖振林 王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0-274,共5页
食源致病细菌是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生物污染源。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低温、寡营养及食品防腐等条件可诱使食源致病细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处于此状态的细菌最大的特点就是丧失了平板上的... 食源致病细菌是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生物污染源。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低温、寡营养及食品防腐等条件可诱使食源致病细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处于此状态的细菌最大的特点就是丧失了平板上的生长繁殖能力,但生命体征是活的,并且保留原菌的毒力和致病性。研究表明,活的非可培养态细菌在细胞形态、基因表达、蛋白表达等方面发生了复杂变化,并且一定条件下可复苏为可培养状态,成为逃避检测的"隐性传染源",对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文中对食源性致病菌VBNC态的诱导条件及复苏情况、生物学特性变化、现代检测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期望为解决当下由活的非可培养态细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致病细菌 活的可培养 食品安全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诱导条件下的VBNC状态副溶血弧菌的PMA-qPCR定量检测及其呼吸活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羽霏 方祥 +2 位作者 廖振林 王丽 钟青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215-221,共7页
定量检测不同诱导条件下的活的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副溶血弧菌的变化情况,并对VBNC菌的呼吸活性进行分析。采用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PMA)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 定量检测不同诱导条件下的活的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副溶血弧菌的变化情况,并对VBNC菌的呼吸活性进行分析。采用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PMA)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结合的技术(PMA-q PCR)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活菌数。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优化传统CTC(5-cyano-2,3-ditolyl tetrazolium chloride)呼吸检测法对VBNC状态的副溶血弧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MA-q PCR检测技术结合平板计数的方法,可用于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诱导过程中活菌数和可培养菌数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差值测定出VBNC细胞的浓度。在不同的温度、Na Cl含量和氯霉素含量的诱导条件下,副溶血弧菌在其中的7种条件下在60 d内进入了VBNC状态。VBNC细胞终浓度最低为5.75×10~2 CFU/m L,最高为1.70×10~5 CFU/m L。在细胞呼吸实验中,采用CTC与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双染法能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VBNC细胞表面的红色荧光,有效区分死活细胞。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能够根据荧光强度快速区分呼吸活性呈阴性和阳性的细胞。本研究为VBNC细菌的检测和生理特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活的可培养(vbnc)状 PMA-qPCR 流式细胞仪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VBNC态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赵黎黎 包秋华 赵国芬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4期96-101,共6页
细菌在一些不良压力条件下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其仍具有活力但不能采用常规的平板培养基进行培养,VBNC态细菌一旦培养条件适宜仍能继续生长繁殖,有些致病菌依旧具有毒力。如果检测方... 细菌在一些不良压力条件下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其仍具有活力但不能采用常规的平板培养基进行培养,VBNC态细菌一旦培养条件适宜仍能继续生长繁殖,有些致病菌依旧具有毒力。如果检测方法不当,会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需要采取适合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文章概述了几种检测VBNC态细菌的方法,如活菌直接计数法、核酸染料检测法、呼吸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法、免疫学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法等,并对检测方法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活的非可培养态vbnc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拉曼光谱对比分析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ND02及其VBNC态细胞成分 被引量:1
7
作者 包秋华 马学波 +3 位作者 任艳 王丽娜 张雨虹 代利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4-118,共5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单细胞拉曼光谱技术对比分析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ND02(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ND02)正常及其非可培养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细胞的表观形态和细胞内部大分子化合物的变化。...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单细胞拉曼光谱技术对比分析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ND02(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 ND02)正常及其非可培养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细胞的表观形态和细胞内部大分子化合物的变化。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与正常细胞相比,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ND02的VBNC态细胞变短、变粗,且细胞表面发生褶皱;VBNC态细胞的拉曼光谱与正常细胞差异显著,主要集中在1673、1650、1459、1030、1005 cm^(-1)等处的12个峰,主要反映细胞内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变化,结果表明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ND02在诱导进入VBNC态时可能通过调整核酸、脂类和蛋白质适应不利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也证实拉曼光谱技术可以在单细胞水平上对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ND02及其VBNC态细胞内大分子物质进行无损、无标记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ND02 活的可培养 诱导 单细胞拉曼光谱 细胞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酪乳酪杆菌Zhang VBNC态在不同复苏基质中的代谢物组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包秋华 王会莹 张雨虹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9,共6页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 MS)检测分析了干酪乳酪杆菌Zhang(Lacticaseibacillus casei Zhang,L.casei Zhang)VBNC态在液体MRS培养基、脱脂乳二种复苏基质中的代谢物差异。结果显示: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 MS)检测分析了干酪乳酪杆菌Zhang(Lacticaseibacillus casei Zhang,L.casei Zhang)VBNC态在液体MRS培养基、脱脂乳二种复苏基质中的代谢物差异。结果显示: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检测到2735种和1717种代谢物质。采用Metaboanalyst 5.0及SIMCA 14.1软件对代谢物进行分析,结合P<0.05、差异倍数>2和VIP≥1相结合的条件,共筛选出差异代谢物22种,归属于氨基酸、糖类、维生素、脂类和嘌呤类5大类,其中,甘氨酸、L-谷氨酰胺、低聚木糖和烟酰胺等18种代谢物在液体MRS培养基中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脱脂乳,其余4种(S-核糖基-L-高半胱氨酸、乳糖、核黄素和(R)-3-羟基丁酸酯)代谢物在脱脂乳中相对高些,并从成分角度研究分析了这些代谢物在L.casei Zhang VBNC态复苏中的可能作用,为初步探讨L.casei Zhang VBNC态的复苏机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乳酪杆菌Zhang 活的可培养 复苏 代谢组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肠弯曲菌在环境压力条件下的生存机制和可培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为 王蓓蕾 +1 位作者 胡桂学 王伟利 《肉类研究》 2011年第5期37-39,共3页
空肠弯曲菌是一种重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可以产生几种肠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黏膜引起急性肠炎,据统计其导致肠炎比例是沙门氏菌的3倍。该菌污染肉类食品后,经冷冻等环境的变化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 空肠弯曲菌是一种重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可以产生几种肠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黏膜引起急性肠炎,据统计其导致肠炎比例是沙门氏菌的3倍。该菌污染肉类食品后,经冷冻等环境的变化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到。空肠弯曲菌在pH值、湿度、温度、营养成分等条件发生极端改变的情况下可以进入VBNC状态。本研究更深入地了解空肠弯曲菌是如何抵御外力影响的,防范食品安全的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弯曲菌 活的可培养(vbnc) 环境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