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的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分析
1
作者 张伟恒 张东升 +2 位作者 陈杰 田勤俭 何万通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5-366,共22页
基于大量震例的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是确定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最客观的方法,能够为重大工程的活动断层避让原则和距离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文中收集了75例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和49例地表破裂矢量数据,对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 基于大量震例的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是确定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最客观的方法,能够为重大工程的活动断层避让原则和距离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文中收集了75例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和49例地表破裂矢量数据,对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进行了汇总,并对地表破裂矢量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在考虑断层性质及几何结构的情况下,获得各类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和分布式破裂密集分布区。根据文献记录数据统计,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在几何复杂段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分别为8100m、3700m、10100m,在平直段分别为160m、120m、400m。根据矢量数据分析,正断层上盘、下盘,逆断层上盘、下盘,走滑断层在主破裂两侧连续分布地表破裂的最大范围分别约为14000m、7000m,6400m、4300m,17700m,其中地表破裂密集分布区域边界与主断层的距离分别为700~800m、200~300m,1000~1100m、400~500m,500~600m。综合确定活动断层变形区范围边缘在正断层上盘、下盘,逆断层上盘、下盘,走滑断层两盘到主断层的距离分别为400~500m、200~300m,500~600m、200~300m,400~500m。考虑断层定位、地表破裂的新生性并排除特殊震例影响,确定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边缘在边界清晰的断层平直段距主断层破裂带外围边缘的最小距离为400~500m。在断层的阶区、端部、拐折等几何复杂段及薄皮状逆断层上盘等特殊构造位置,还应针对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进行专门研究。利用丰富详细的地表破裂数据能够得到更全面的认识,文中的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作为在活动断层附近选址的重大工程对活动断层避让的参考,未来仍需要不断补充地震地表破裂数据完善文中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表破裂宽度 分布式破裂密集分布区 断层错断变形区 断层避让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断层地震地表破裂“避让带”宽度确定的依据与方法 被引量:124
2
作者 徐锡伟 于贵华 +5 位作者 马文涛 冉永康 陈桂华 韩竹军 张兰凤 尤惠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0-483,共14页
基于不同类型活断层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和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的地层强变形带宽度等观测事实 ,结合地面建筑设施毁坏带与活断层密切的空间位置关系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确定了活断层“避让带”宽度为 30m。各活断层更为准确的避让... 基于不同类型活断层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和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的地层强变形带宽度等观测事实 ,结合地面建筑设施毁坏带与活断层密切的空间位置关系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确定了活断层“避让带”宽度为 30m。各活断层更为准确的避让带宽度可通过分析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上地层的变形特征加以验证或修订 ;活断层斜列阶区、平行次级断层围限区、走向弯曲区等特殊地域的避让带宽度为这些地域宽度与两外侧各 15m之和。建议有关部门进行活断层“避让带”立法与执法管理 ,并加强活断层鉴定及其地表活动线几何结构形态的准确定位工作 ,积极而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地震地表破裂 避让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冲型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与活断层“避让带”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郭婷婷 徐锡伟 于贵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2-357,共6页
综合分析大量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资料与其它逆冲型断层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得出逆冲型活断层“避让带”的有效宽度约为30m,并给出活断层上盘的避让宽度约20—22.5m,下盘的避让宽度约为7.5—10m... 综合分析大量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资料与其它逆冲型断层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得出逆冲型活断层“避让带”的有效宽度约为30m,并给出活断层上盘的避让宽度约20—22.5m,下盘的避让宽度约为7.5—10m。研究结果可为建筑工程避让逆冲型断层和其他类型断层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型地震 地表破裂宽度 断层 避让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伏活断层未来地表破裂带宽度与位错量初步研究 被引量:48
4
作者 韩竹军 冉勇康 徐锡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4-494,共11页
采用Okada(1992 )有关地震断层地表位移的计算方法和程序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 0 0 11- 2 0 0 1) ,推导了隐伏活断层突然错动产生地表破裂带的临界值 ,即在相隔 5m的水平上 ,位移差超过 0 1m。初步讨论了隐伏活断层地表破... 采用Okada(1992 )有关地震断层地表位移的计算方法和程序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 0 0 11- 2 0 0 1) ,推导了隐伏活断层突然错动产生地表破裂带的临界值 ,即在相隔 5m的水平上 ,位移差超过 0 1m。初步讨论了隐伏活断层地表破裂带随埋深、倾角、断裂力学性质和断面位错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对于隐伏正断层 ,地表破裂带宽度随覆盖层埋深的增加表现出非线性特点 ,具有从小到大 ,再变小的特点 ;地表破裂带位错量峰值随埋深线性递减。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 ,隐伏正断层倾角越小 ,地表破裂带越偏向下盘 ,并且 ,地表破裂带的宽度也变小。与隐伏正断层相比 ,隐伏走滑断层地表位移差随埋深衰减更快。随着隐伏活断层断面上位错量的增加 ,地表破裂带宽度会显著变宽 ,位错量也随之增大。这些认识和计算结果为城市规划、各种生命线工程和建 (构 )筑物的跨断层设防 ,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断层 地表破裂 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调查 被引量:57
5
作者 周庆 徐锡伟 +3 位作者 于贵华 陈献程 何宏林 尹功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78-788,共11页
根据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实地调查,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与前山断裂地表破裂带宽度自北向南一般<40m。在Ⅹ—Ⅺ度极震区,沿断裂延伸方向破裂带之上及其两侧,各类房屋建筑无论何种结构均绝大部分倒塌损毁。考虑到逆断层作用... 根据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实地调查,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与前山断裂地表破裂带宽度自北向南一般<40m。在Ⅹ—Ⅺ度极震区,沿断裂延伸方向破裂带之上及其两侧,各类房屋建筑无论何种结构均绝大部分倒塌损毁。考虑到逆断层作用引起的"地壳缩短"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并结合以往历史强震地表破裂带的宽度统计,提出汶川8.0级地震灾后重建时,极震区地震断层两侧的"避让带"宽度为25m。在"避让带"之内,只能建造高于抗震设防标准的2层以下的建筑物,应明确禁止兴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断层 地表破裂 避让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调查与启示
6
作者 牛鹏飞 韩竹军 +2 位作者 郭鹏 李科长 吕丽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2024年第2期548-570,共23页
地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表现,其宽度是活断层"避让带"和工程抗震设防重要的指示参数.无人机等测量手段的发展为获取地表破裂带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精细测量破裂带宽度、分析破裂带宽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限定合... 地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在地表的直接表现,其宽度是活断层"避让带"和工程抗震设防重要的指示参数.无人机等测量手段的发展为获取地表破裂带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精细测量破裂带宽度、分析破裂带宽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限定合理的活断层"避让带"提供了有利条件.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冷龙岭与托莱山断裂阶区部位产生了显著的左旋走滑型地表破裂带.基于震后获取的高精度无人机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文中在门源地震地表破裂带全段精细解译的基础上,沿走向间隔100 m测量了251个宽度数据,R1破裂带最大宽度为209.78±14 m,平均宽度为42 m,R2破裂带最大宽度为115.31±15.72 m,平均宽度为26.14 m.宽度沿走向具有差异性,这主要受控于同震变形强度、破裂带几何结构以及地表第四系松散层发育状况;具体表现为同震位移量大、阶区等复杂几何结构以及穿过第四系松散层区段的破裂带比同震位移量小、平直段以及基岩区段的破裂带要宽.通过对去除离散值后的破裂带宽度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出95.4%和68.2%置信区间的有效宽度分别是70或50 m.在工程抗震设防中,若走滑型活断层评估的最大潜在震级与此次门源地震震级相近(~M 7.0),根据建(构)筑物类别,建议确定"避让带"宽度时参考本文获得的破裂带有效宽度(70或50 m).对于单一走滑型错动面发育地段,按建(构)筑物类别向两侧各扩展35或25 m即可;而对于活断层斜列阶区、平行断层围限区、走向弯曲区和双陡倾角错动面发育地段,在这些复杂几何结构分布范围的基础上需要各向两侧扩展35或25 m.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建(构)筑物选址避让走滑型断层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型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 断层"避让"宽度 门源M_(S)6.9地震 工程抗震设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