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空间”与“人的文学”——以新文学发生的“语言空间”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维东 邱月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8-122,共5页
以"民国"视角重新结构中国现代文学,最积极的意义在于在文学史研究中加入了"空间"的维度。"民国空间"与既往研究中出现的"文化社会学"及"外部研究"相比,区别在于打破了"历史决... 以"民国"视角重新结构中国现代文学,最积极的意义在于在文学史研究中加入了"空间"的维度。"民国空间"与既往研究中出现的"文化社会学"及"外部研究"相比,区别在于打破了"历史决定论"思维并改变了对"文学"的理解。以新文学发生的"语言空间"为例,近代语言变革的最根本的动因是要突破语言表达的困境,而促进新文学繁荣的因素不仅仅在于使用了"白话文"或"现代汉语",而是"活文字"观念的兴起解放了作家的语言压力。通过"民国空间","人的文学"可以切实落实到文学史研究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空间 人的文学 语言空间 '活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诗之“新”到新诗之“诗”——胡适诗学思想新解
2
作者 陈培浩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94,共4页
胡适是中国白话诗革命的先行者,他的诗学贡献一向被认为仅在于为白话写诗争取合法性。事实上,胡适的诗歌思想经历了从新诗之"新"向新诗之"诗"的位移。在"新"的一端,他思考死/活文字之辩、"作诗如作... 胡适是中国白话诗革命的先行者,他的诗学贡献一向被认为仅在于为白话写诗争取合法性。事实上,胡适的诗歌思想经历了从新诗之"新"向新诗之"诗"的位移。在"新"的一端,他思考死/活文字之辩、"作诗如作文"的自由句法、以及"自然的音节"创造白话语感;在"诗"的一端,他思考在具体的情境物质性中创造新诗的诗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新诗 活文字 作诗如作文 自然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