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槐糖脂与高活性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相互作用和界面行为
1
作者 肖宇 秦冰 +3 位作者 雷雪 江建林 侯研博 乔富林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5,共10页
通过测定表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接触角及使用原子力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分别研究了生物基表面活性剂槐糖脂(SL)与3种不同烷基链长高界面活性表面活性剂(C_(12)SA、C_(14)SA、C_(16)SA)复配混合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界面行为。结果表... 通过测定表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接触角及使用原子力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分别研究了生物基表面活性剂槐糖脂(SL)与3种不同烷基链长高界面活性表面活性剂(C_(12)SA、C_(14)SA、C_(16)SA)复配混合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界面行为。结果表明:随着高界面活性表面活性剂的烷基链长增加,混合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分子间协同作用逐渐增强;SL/C_(16)SA混合体系可有效降低其与稠油的油水界面张力;随着C_(16)SA摩尔分数(X_(C_(16)SA))增大,SL/C_(16)SA混合体系的浊度逐渐降低、胶束粒径逐渐减小、体系对油性表面的润湿反转能力逐渐增强,且对多孔油性基底的渗透速率更高;同时,当X_(C_(16)SA)>0.2时,SL/C_(16)SA混合体系胶束表面电荷密度降低,体系Zeta电位绝对值减小,沉积形成的颗粒尺寸逐渐增大;当X_(C_(16)SA)>0.7时,SL/C_(16)SA混合体系界面活性较好,可用于油田开采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糖脂 表面活性 分子间相互作用 界面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IrO2+MnO2电极在酸性溶液中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 被引量:8
2
作者 周键 关文学 +1 位作者 王三反 张学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782-3787,共6页
采用涂覆热分解法制备不同成分的Ti/IrO2+MnO2电极,利用恒电位循环伏安法研究Ti/IrO2-MnO2电极在硫酸溶液中的电化学表面行为,并用直线外推法定量地评价电极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结果表明,Ti/(0.7)IrO2+(0.3)MnO2的伏安电荷达到最高,为... 采用涂覆热分解法制备不同成分的Ti/IrO2+MnO2电极,利用恒电位循环伏安法研究Ti/IrO2-MnO2电极在硫酸溶液中的电化学表面行为,并用直线外推法定量地评价电极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结果表明,Ti/(0.7)IrO2+(0.3)MnO2的伏安电荷达到最高,为电化学活性表面积最大;随着电位扫描速率增大,伏安电流密度不断增加,而伏安电荷容量逐渐减少,直到维持恒定;所有Ti/IrO2+MnO2电极的"内部"电化学活性表面积远大于"外部"电化学活性表面积,约为"外部"电化学活性表面积的2倍,说明电极内部存在丰富的多孔结构,真实表面积巨大,因此Ir4+/Ir3+转化反应多发生于内电化学活性表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2+MnO2 电化学活性表面 电化学 催化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烷选择氧化催化剂AgMoO_2PO_4.MoO_3活性表面结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昕 翁维正 万惠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1382-1384,共3页
The active surface structure of AgMoO 2PO 4·MoO 3 catalyst was investigated by in situ confocal microprobe Raman spectroscopy, evaluation of catalytic performance, XRD and XPS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 The active surface structure of AgMoO 2PO 4·MoO 3 catalyst was investigated by in situ confocal microprobe Raman spectroscopy, evaluation of catalytic performance, XRD and XPS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O 3 and [Mo 7O 24 ] 6- may be reconstructed to [Mo 6O 19 ] 2- under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The structure change only occurred on the catalyst surface, and thus [Mo 6O 19 ] 2- may be an active dynamic surface structure responsible for the better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selective oxidation of prop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烷 选择氧化 活性表面结构 催化剂 三氧化钼 磷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催化剂活性表面的化学不均匀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建军 林西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02-104,共3页
固体催化剂活性表面的化学不均匀性朱建军林西平*(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常州213016)关键词固体催化剂,活性表面,分形维,化学不均匀性1996-10-28收稿,1997-03-10修回中国石化总公司和回国留学服... 固体催化剂活性表面的化学不均匀性朱建军林西平*(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常州213016)关键词固体催化剂,活性表面,分形维,化学不均匀性1996-10-28收稿,1997-03-10修回中国石化总公司和回国留学服务中心资助项目本院九五届毕业生于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催化剂 活性表面 分形维 化学不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CO色谱法测定铜催化剂的活性表面积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仲堪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4-27,共4页
介绍了用CO作吸附质,在室温下脉冲吸附测定铜催化剂中活性铜表面积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载气中进行CO吸附,所得吸附量略有差异,He载气中测得结果略高于H2载气中测得的结果。结果还表明,本方法重复性好,相对误差在... 介绍了用CO作吸附质,在室温下脉冲吸附测定铜催化剂中活性铜表面积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载气中进行CO吸附,所得吸附量略有差异,He载气中测得结果略高于H2载气中测得的结果。结果还表明,本方法重复性好,相对误差在5%以内,可以作为快速评选催化剂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活性表面 一氧化碳 脉冲CO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改进活性表面液膜萃取铜的机理研究
6
作者 孙德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19-121,共3页
The liquid surfactant membrane(LSM)systems consist of three phases.Twomiscible phases which feed and strip solute respectively a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by a third organic membrane phase that is immiscible with bot... The liquid surfactant membrane(LSM)systems consist of three phases.Twomiscible phases which feed and strip solute respectively ar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by a third organic membrane phase that is immiscible with both.The technique ofLSM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or its high surface area to volume rat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表面 液膜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活性表面的分形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永金 张宁 张春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3期240-244,共5页
利用近十年来兴起的分形几何学,对固体表面进行了研究,指出固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及不规则性可以用分形维数给予很好的定量描述,并给出了测定化学活性固体表面分形维数的方法。
关键词 吸附 分形几何学 分形维数 化学活性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结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对超稠油乳化降黏影响
8
作者 陈阳 罗进 +5 位作者 王典林 杨祖国 杨鹏 陈勇 钟翔 唐丽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38-3849,共12页
为了实现塔河油田超稠油高效乳化降黏,本文对8种表面活性剂(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进行筛选复配,构建了一种高效降黏的超稠油降黏体系。通过旋转流变仪在宏观尺度对超稠油进行物性分析,对单一、复配表面活性剂进行降黏效果... 为了实现塔河油田超稠油高效乳化降黏,本文对8种表面活性剂(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进行筛选复配,构建了一种高效降黏的超稠油降黏体系。通过旋转流变仪在宏观尺度对超稠油进行物性分析,对单一、复配表面活性剂进行降黏效果评价;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冷冻电子显微镜(SEM)在微观尺度对表面活性剂微观形貌、粒径尺寸及交联结构进行了表征,获得了宏观和微观尺度下复配体系乳化性能与稠油降黏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的复配体系,在质量比1∶1、复配浓度1.0%、油水比3∶7、掺稀比0.5∶1条件下降黏效果最佳,降黏率最高达到98.81%;表面活性剂微观交联网状结构、微观OP-10聚氧乙基长链和SDS硫酸根基团可与超稠油分子充分结合,促进油水界面膜形成,最终乳化超稠油降黏,本文构建的超稠油降黏体系为塔河油田的高效降黏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乳化降黏 表面活性 微观形貌 分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载状态下表面活性剂对煤体损伤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杨明 周子恒 +3 位作者 景续武 徐靖 江舒纬 邓辉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62-2571,共10页
为探究表面活性剂对受载煤体损伤特性的影响,提高难润湿煤层注水效果,以高阶无烟煤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三轴加载渗流试验系统,开展表面活性剂作用后的煤体三轴受载试验研究,探究单一及复配表面活性剂作用的煤体在不同轴向载荷... 为探究表面活性剂对受载煤体损伤特性的影响,提高难润湿煤层注水效果,以高阶无烟煤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三轴加载渗流试验系统,开展表面活性剂作用后的煤体三轴受载试验研究,探究单一及复配表面活性剂作用的煤体在不同轴向载荷条件的微观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及宏观力学机制,揭示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煤体的孔隙损伤机制。结果表明:添加表面活性剂会促使煤体中孔与大孔的孔隙度增加,导致煤体中产生更多的中孔与大孔孔隙损伤,其中大孔对煤体总孔隙损伤贡献比例最大。煤体在轴向加载过程中,存在孔隙扩展阶段,中孔孔隙体积会发生突变。添加表面活性剂会导致煤体的塑性变形阶段提前,孔隙扩展致中大孔相互连通,进而导致煤体的脆性增加。相比单一表面活性剂,非离子-阴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能加速孔隙的连通,增加大孔孔隙体积,导致更多的微小孔和中孔提前转化为大孔,降低轴向加载峰值强度。单一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可以增加孔隙的分布范围和数量,而复配表面活性剂能加剧煤体损伤,产生孔裂隙连通和应变集中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煤层注水 表面活性 核磁共振 煤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油膜动态剥离特征及机理
10
作者 徐国瑞 李晓骁 +3 位作者 周泾泾 王硕 李翔 刘丰钢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330,348,共9页
油膜是一种重要的水驱残余油类型,提高其动用程度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研究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油膜的动态剥离特征,基于可视化油膜剥离物理模拟方法,量化表征了油膜剥离动态特征参数。通过11种不同类型的典型表面活性剂剥离油膜实验... 油膜是一种重要的水驱残余油类型,提高其动用程度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研究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油膜的动态剥离特征,基于可视化油膜剥离物理模拟方法,量化表征了油膜剥离动态特征参数。通过11种不同类型的典型表面活性剂剥离油膜实验,明确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及性质对油膜动用规律及作用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剥离油膜的动态特征及剥离机理差异明显。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四烷基磺酸钠、十六烷基磺酸钠)对油膜的剥离主要受分子结构中亲油基团数量和乳化性能的影响,提高碳链数有利于油水乳化作用从而促进油膜剥离;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油膜的剥离效果主要受结构中亲油基团数量、油水界面张力、油水乳化性能和润湿性反转能力的共同影响,提高碳链数有利于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乳化能力、增强岩石表面亲水性能,从而促进油膜剥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对油膜的剥离效果主要受结构中亲水基团数量、油水界面张力和乳化性能的共同作用,提高聚氧乙烯醚基团数量有利于提高分子亲水活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提高乳化能力进而剥离油膜。研究结果可为水驱油藏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设计与驱油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膜 表面活性 动态剥离 剥离机理 油水界面张力 润湿性 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抑制不同油水分离体系内甲烷水合物生成的热力学影响研究
11
作者 付娟 卢思 +4 位作者 刘世君 万丽华 吴能友 黄丽 苏秋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1-188,共8页
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以及储层内原位游离气,在合适的低温和高压条件下易重新形成水合物,导致泥水分界线附近高压井筒或管道的堵塞,从而带来安全隐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使用表面活性剂作为水合物抑制剂... 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以及储层内原位游离气,在合适的低温和高压条件下易重新形成水合物,导致泥水分界线附近高压井筒或管道的堵塞,从而带来安全隐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使用表面活性剂作为水合物抑制剂,以有效防止水合物的再生成。本文利用高压微量热仪研究了低剂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DBAC)对不同油水分离体系中甲烷水合物生成与分解过程的影响。研究选用了四丁基甲基乙醚(TBME)-H_(2)O、甲基环己烷(MCH)-H_(2)O、环戊烷(CP)-H_(2)O体系及对比实验纯水。实验结果表明,低剂量表面活性剂对纯水中甲烷水合物的生成量影响较小,但对水合物结构有一定影响,更倾向于只生成I型甲烷水合物。然而,在TBME-H_(2)O、MCH-H_(2)O、CP-H_(2)O油水分离体系内,低剂量表面活性剂对甲烷水合物及甲烷混合水合物的生成与分解过程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面活性剂减小了甲烷在油相中的溶解度,大幅度降低了水合物的生成量,使得TBME、MCH体系易生成纯甲烷水合物,CP体系生成结构更为复杂的混合型水合物。此外,表面活性剂的抗团聚性使得大分子不容易进入笼型,从而不容易形成H型水合物。研究结果对理解低剂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水分离体系中的不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 油水分离体系 甲烷水合物抑制 热力学研究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盐强化表面活性剂清洗石油污染土壤的性能及其作用机制
12
作者 姜翠玉 曾端 +2 位作者 生晓茹 曲海栋 张龙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9-186,共8页
针对模拟石油污染土壤,以除油率为指标,研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烷基糖苷(APG)3种表面活性剂的清洗性能。在最适宜清洗条件下,APG、OP-10、SDBS的除油率分别为77.5%、71.3%、58.6%。考察硅酸钠、碳酸钠... 针对模拟石油污染土壤,以除油率为指标,研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烷基糖苷(APG)3种表面活性剂的清洗性能。在最适宜清洗条件下,APG、OP-10、SDBS的除油率分别为77.5%、71.3%、58.6%。考察硅酸钠、碳酸钠、磷酸钠和腐殖酸钠4种钠盐助剂对表面活性剂的清洗性能影响,进一步探究其对表面活性剂溶液微观性质的影响,从而揭示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钠盐对表面活性剂清洗均有增效作用,但具有一定的匹配性;硅酸钠与SDBS和OP-10的匹配性较好,磷酸钠与APG匹配性较好,在最佳洗涤条件下,APG-磷酸钠、OP-10-硅酸钠、SDBS-硅酸钠的除油率分别达到88.9%、85.3%、72.0%;加入助剂后,通过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大胶束动态平均直径、提升对污染土壤润湿性能,协同强化表面活性剂发挥卷缩、增溶作用,从而提高对石油污染土壤的清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 石油污染土壤 土壤清洗修复 钠盐助剂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盐环境下单烃链和双烃链表面活性剂对油水界面性质影响的微观机理研究
13
作者 刘峰 韩春硕 +5 位作者 张益 刘彦成 郁林军 申家伟 高晓泉 杨凯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9-2957,共19页
表面活性剂对油水界面性质具有重要影响,高温高盐油藏环境严重影响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化学特性和驱油效果。为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结构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进行基团... 表面活性剂对油水界面性质具有重要影响,高温高盐油藏环境严重影响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化学特性和驱油效果。为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结构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进行基团修饰的表面活性剂SDS-B在油水界面上的微观行为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SDS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尾链中引入链烷烃改变了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的排列方式,相较于单烃链表面活性剂,双烃链结构使表面活性剂在高温高盐环境下依旧能紧密垂直于油水界面,SDS-B具有良好的分子界面行为。同时,链烷烃基团数目的增加导致SDS分子表现出轻微的弯曲,使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多处聚集体,有利于形成多层吸附。SDS-B头基对Ca^(2+)的排斥作用明显强于SDS,径向分布函数第一峰值降低0.89,而且SDSB在Ca^(2+)环境下的油水界面厚度较SDS得到改善,厚度从1.13 nm升高到1.52 nm,显著增强了界面稳定性,表明烃链的引入提高了表面活性剂的抗Ca^(2+)盐特性。SDS-B头基易与烃链基团形成分子内氢键结构,头基水化能力提高,盐水中的阳离子受到较大的束缚力,Ca^(2+)、Mg^(2+)、Na+扩散系数分别降低了0.027×10^(-4)、0.065×10^(-4)、0.064×10^(-4)cm^(2)/s。在复杂盐环境及更高离子浓度下SDS-B头基亲水性及界面行为均优于SDS。本研究对三次采油中新型表面活性剂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 烃链 耐盐性 分子动力学 油水界面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高盐油藏段塞表面活性剂组合调驱研究
14
作者 杨永钊 张雪莹 +3 位作者 周昱君 周明 郭肖 马江波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目的针对延长油田低渗高盐油藏现有表面活性剂驱不能提高波及体积、只能提高洗油效率、低渗区原油动用程度低、提高采收率有限的实际生产问题,开展了低渗高盐油藏调驱技术研究。方法基于毛管束理论,研发了OBU-3低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 目的针对延长油田低渗高盐油藏现有表面活性剂驱不能提高波及体积、只能提高洗油效率、低渗区原油动用程度低、提高采收率有限的实际生产问题,开展了低渗高盐油藏调驱技术研究。方法基于毛管束理论,研发了OBU-3低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作为驱油用大段塞,与反离子自主装形成ACS-2高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作为调驱用小段塞,组合成多段塞实现深部调驱。结果大小段塞注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5%和2.7%,吸附10次后界面张力仍达到超低值,表现出了较好的耐吸附损失性。OBU-3低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乳化性和润湿性好,有利于提高洗油效率,而ACS-2高黏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流变性、黏弹性和黏温性良好,有利于扩大波及体积,调整吸液剖面。两体系组成的多段塞表面活性剂(0.1 PV小段塞驱+0.2 PV大段塞驱+后续水驱)组合调驱效果好,平均提高采收率为14.8个百分点,比只采用大段塞驱提高了1倍,具有聚/表二驱的驱油效果。结论多段塞表面活性剂组合调驱能有效降低无效水循环,提高波及效率,且不含有强碱或弱碱,避免腐蚀结垢,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对低渗高盐油藏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高盐油藏 多段塞 表面活性剂驱 组合调驱 超低界面张力 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型表面活性剂协同无机盐增效弦栅水膜除尘
15
作者 丁厚成 薛亚芹 +3 位作者 邓权龙 张文静 邵梦胜 许盈盈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51-3658,共8页
为研究新型高效复合型湿式除尘装备除尘性能,本文以无烟煤粉为研究对象,设计并搭建了复配型表面活性剂协同无机盐增效弦栅水膜除尘实验系统,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和无机盐进行优选复配来确定配比方案,选取了0.4%SDBS/0.5%SDS/0.07%MgCl_(2)... 为研究新型高效复合型湿式除尘装备除尘性能,本文以无烟煤粉为研究对象,设计并搭建了复配型表面活性剂协同无机盐增效弦栅水膜除尘实验系统,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和无机盐进行优选复配来确定配比方案,选取了0.4%SDBS/0.5%SDS/0.07%MgCl_(2)、0.5%SDS/0.3%AEO-9/0.05%MgCl_(2)、0.4%SDBS/0.3%AEO-9/0.07%MgCl_(2)三种复合溶液来进行弦栅水膜除尘实验,研究风速、喷雾压力、喷嘴与弦栅间距、粉尘浓度及复合溶液种类对除尘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湿式弦栅的除尘效率相较于单一弦栅过滤除尘显著提升;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风速可有效提高除尘效率,当风速超过0.8m/s时,除尘阻力明显增大,弦栅造膜效应降低导致除尘效率降低;增大喷雾压力,耗水量及除尘效率随之增加,需综合考虑;随着喷嘴与弦栅间距、入口粉尘浓度的增加,除尘效率先增后减,当喷嘴与弦栅间距为100mm、粉尘浓度为500mg/m^(3)时,除尘效率最高达95.54%;三种复合溶液中0.4%SDBS/0.5%SDS/0.07%MgCl_(2)对粉尘的润湿性能最佳,且除尘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除尘 喷雾 弦栅 表面活性 无机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电镀锌-铟合金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邹忠利 李洋 +2 位作者 单玺畅 米志娟 张旭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目的研究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聚乙二醇2000(PEG)对Zn-In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CTAB与PEG的含量,使用响应曲面法建立耐蚀性能测试参数与表面活性剂含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实验采用线性电位扫描... 目的研究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聚乙二醇2000(PEG)对Zn-In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CTAB与PEG的含量,使用响应曲面法建立耐蚀性能测试参数与表面活性剂含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实验采用线性电位扫描,并采用维氏显微硬度仪,接触角测试仪、SEM、EDS和XRD对电镀锌-铟合金镀层的析氢行为、硬度、表面湿润性、表面形貌、元素种类以及物相组成进行表征。结果通过响应曲面法建立了耐腐蚀性能参数与CTAB和PEG含量之间的数学模型,获得复合表面活性剂组成,镀层的耐蚀性良好;接触角测试结果显示,未加添加剂的膜层表面湿润角为56°,优化后镀层表面湿润角仅为25°,具有较好的亲水性,且由于晶粒细化使试样硬度提升;镀层主要由Zn、In、C、O等元素组成,加入表面活性剂对镀层的影响不大,金属铟的生长晶面主要为(101)和(102)晶面。结论最佳添加复合表面活性剂的比例为CTAB0.33g/L,PEG0.87g/L,电镀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后能够有效提升镀层耐腐蚀性能,有效抑制了析氢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In合金 表面活性 响应曲面法 恒电流沉积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煤尘润湿效果的试验联合模拟研究
17
作者 荆德吉 鲍春花 +2 位作者 戴明颖 董智斌 刘鸿威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5-1006,共12页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增加和机械化程度提高,传统的喷雾难以有效解决煤尘污染问题,而添加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抑制煤尘的产生和运移。为探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煤尘润湿性的影响,采用试验联合分子模拟方法,从宏微观尺度探讨了十二烷基苯磺...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增加和机械化程度提高,传统的喷雾难以有效解决煤尘污染问题,而添加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抑制煤尘的产生和运移。为探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煤尘润湿性的影响,采用试验联合分子模拟方法,从宏微观尺度探讨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onate,SDBS)、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Coconutt Diethanol Amide,CDEA)及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ocoamidopropyl Betaine,CAB)对煤尘的润湿性。从宏观试验入手探究各表面活性剂对煤尘润湿性的影响,并通过建立表面活性剂/水、水/表面活性剂/煤体系进行动力学模拟分析,考察运动过程中分子运动趋势,将表面张力与氢键作用和径向分布函数结合分析表面活性剂自身的亲水性,将润湿角和沉降试验与静电势和相对浓度、均方位移、相互作用能结合研究表面活性剂对煤尘的润湿性影响,从分子尺度对试验现象进行系统性分析,深入探讨表面活性剂润湿煤尘的机制。结果表明:SDBS对水的表面张力削弱最强,即表面张力最小,为24.08 mN/m,微观表现为SDBS溶液形成的氢键最多,为771个,长为0.15 nm的氢键最多,径向函数曲线峰值最早出现,最易与水分子吸附;SDBS溶液的润湿角、沉降时间均为最小,分别为19.83°、21.11 s,微观表现为SDBS与煤结合后与水结合部位的静电势差最大,为5.3529 eV,受π-π相互作用的影响,SDBS在煤水界面的吸附范围最广,在氢键和静电力的主导下,水分子扩散系数最小,为0.51×10^(-4)cm^(2)/s,大幅限制了水分子扩散,SDBS与煤的相互作用能也最大,为-2662.80 kJ/mol。模拟分析揭示了宏观试验现象呈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高效评价表面活性剂润湿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 表面活性 分子模拟 氢键作用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影响
18
作者 徐辉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7-414,共8页
为了设计高效的靶向增黏二元驱油体系,研究了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作用机制。采用旋转滴方法测定了羧酸盐和硫酸盐类延展型表面活性剂(C8PmEnC和C8PmEnS)与正构烷烃间的界面张力,考察了PO数目、EO数目和离子... 为了设计高效的靶向增黏二元驱油体系,研究了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作用机制。采用旋转滴方法测定了羧酸盐和硫酸盐类延展型表面活性剂(C8PmEnC和C8PmEnS)与正构烷烃间的界面张力,考察了PO数目、EO数目和离子头对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长PO链的螺旋结构有利于界面张力降低,而长EO链的空间效应不利于降低界面张力,当PO数目≥10且EO数目≤10时,C8PmEnC和C8PmEnS分子才可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水溶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会增强混合体系的亲水性,明显降低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nmin值;油溶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an80与延展型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形成混合胶束,不影响nmin值。当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不够强时,靶向增黏聚合物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其发生竞争吸附,界面张力升高;对于界面活性较强的延展型表面活性剂,靶向增黏聚合物通过调整亲水亲油平衡影响界面张力。未破壳和破壳靶向增黏聚合物均会进一步降低油溶性较强的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维持超低界面张力活性。这对靶向增黏二元驱的体系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展型表面活性 微胶囊乳液型聚合物 界面张力 PO数 EO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与2-巯基乙醇在3.5%NaCl中对碳钢的缓蚀协同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鹏慧 原梦颖 +3 位作者 阮义蕾 高国芳 胡志勇 朱海林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5-304,共10页
以三聚氯氰、十二胺、乙二胺、N,N-二甲基-1,3-丙二胺、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了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C_(12)-2-C_(12)),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失重测试、电化学阻抗、动电位... 以三聚氯氰、十二胺、乙二胺、N,N-二甲基-1,3-丙二胺、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了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C_(12)-2-C_(12)),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失重测试、电化学阻抗、动电位极化研究了在60℃,3.5%NaCl溶液中C_(12)-2-C_(12)与2-巯基乙醇(TZ)对碳钢缓蚀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当n(C_(12)-2-C_(12))∶n(TZ)=7∶3时,复配后缓蚀剂的缓蚀率可达95.47%,缓蚀协同参数为1.52。动电位极化测试结果表明该复配缓蚀剂为混合型缓蚀剂。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结果表明,C_(12)-2-C_(12)与TZ共同吸附在碳钢表面,增强了吸附膜的致密性。同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其缓蚀机理进行具体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巯基乙醇 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 协同缓蚀 NAC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羟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AES混合体系的相互作用、表面活性和应用
20
作者 高帅 姜亚洁 +4 位作者 张璐 李俊 王亚魁 王志飞 耿涛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4-562,共9页
探讨了多羟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MDAE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直链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复配后的性能变化,重点分析了不同配比下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cmc)、润湿性和泡沫稳定性等特性。结果显示,复配后体系的cm... 探讨了多羟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MDAE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直链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复配后的性能变化,重点分析了不同配比下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cmc)、润湿性和泡沫稳定性等特性。结果显示,复配后体系的cmc显著降低,表面活性和界面活性明显增强,表现出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在较佳复配比例下(n(MDAE)∶n(AES)=1∶9),体系展现了良好的泡沫稳定性和较强的润湿能力。研究表明,多羟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AES的协同作用能显著提升表面活性和应用性能,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羟基 阴阳复配体系 协同增效 表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