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活性腐殖质作为地力监测指标的应用意义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家玉
《土壤肥料》
CSCD
1990年第3期8-10,共3页
以稻田多熟制多点定位试验为材料,比较了土壤腐殖质分组法与活性腐殖质法(即NaOH—Na_4P_2O_7一次提取法)在表征土壤肥力变化上的应用价值,最后肯定了一次提取法在地力定位监测上的实用意义。
关键词
活性腐殖质
地力监测指标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作物系统土壤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
40
2
作者
龚伟
颜晓元
+2 位作者
王景燕
胡庭兴
宫渊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45-1252,共8页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年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cm)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试验设化肥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一半有机肥+化肥NPK(1/2OMN...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年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cm)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试验设化肥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一半有机肥+化肥NPK(1/2OMN)及不施肥(CK)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土壤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及活性腐殖质(活性胡敏酸和活性富里酸)组分碳和氮含量,提高可浸提腐殖质(胡敏酸和富里酸)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分配比例;但施肥对土壤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含量的增加率均分别高于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各处理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含量均为OM处理最高,且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高于单施化肥各处理;而化肥处理中NPK均衡施用效果最好。说明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及化肥NPK均衡施用是增加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关键;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较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对施肥措施的响应更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
腐殖质
活性腐殖质
有机碳和氮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推广秸秆还田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3
作者
王朝民
周志方
《现代化农业》
2014年第7期20-21,共2页
黑龙江省建设农场在强化管理、提升标准、创新科技的同时,突出抓好秸秆还田工作,使土地真正做到"用养结合",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建设农场每年种植的麦类作物4000hm2、玉米1666.7hm2左右,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大豆除留足烧柴和饲料之...
黑龙江省建设农场在强化管理、提升标准、创新科技的同时,突出抓好秸秆还田工作,使土地真正做到"用养结合",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建设农场每年种植的麦类作物4000hm2、玉米1666.7hm2左右,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大豆除留足烧柴和饲料之外,每年也有2666.7hm2左右进行秸秆还田。每年秸秆还田面积在8333.3hm2左右,占播种面积的51%,到目前为止,1.63万hm2耕地的第4轮还田工作已基本完成。鉴于秸秆还田真正达到了土地基础肥力保持平衡不降的作用,最终使建设农场的农业生产连续多年获取了高产高效。8年间累计生产粮豆52.3万t,粮豆单产年均增长5.8%;累计实现家庭农场利润4.9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农场
粮豆
麦类作物
农业生产
播种面积
秸秆直接还田
用养
基础肥力
活性腐殖质
生物小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活性腐殖质作为地力监测指标的应用意义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家玉
机构
浙江省农科院土肥所
出处
《土壤肥料》
CSCD
1990年第3期8-10,共3页
文摘
以稻田多熟制多点定位试验为材料,比较了土壤腐殖质分组法与活性腐殖质法(即NaOH—Na_4P_2O_7一次提取法)在表征土壤肥力变化上的应用价值,最后肯定了一次提取法在地力定位监测上的实用意义。
关键词
活性腐殖质
地力监测指标
土壤肥力
分类号
S158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作物系统土壤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
40
2
作者
龚伟
颜晓元
王景燕
胡庭兴
宫渊波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农业大学生态林业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
出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45-1252,共8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2-yw-312
kzcx2-yw-406-2)资助
文摘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年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cm)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试验设化肥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一半有机肥+化肥NPK(1/2OMN)及不施肥(CK)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土壤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及活性腐殖质(活性胡敏酸和活性富里酸)组分碳和氮含量,提高可浸提腐殖质(胡敏酸和富里酸)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分配比例;但施肥对土壤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含量的增加率均分别高于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各处理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含量均为OM处理最高,且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高于单施化肥各处理;而化肥处理中NPK均衡施用效果最好。说明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及化肥NPK均衡施用是增加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关键;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较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对施肥措施的响应更灵敏。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
腐殖质
活性腐殖质
有机碳和氮组分
Keywords
long-term fertilization
soil humus
labile humus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fractions
分类号
S158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推广秸秆还田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3
作者
王朝民
周志方
机构
黑龙江省建设农场
出处
《现代化农业》
2014年第7期20-21,共2页
文摘
黑龙江省建设农场在强化管理、提升标准、创新科技的同时,突出抓好秸秆还田工作,使土地真正做到"用养结合",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建设农场每年种植的麦类作物4000hm2、玉米1666.7hm2左右,全部进行秸秆还田;大豆除留足烧柴和饲料之外,每年也有2666.7hm2左右进行秸秆还田。每年秸秆还田面积在8333.3hm2左右,占播种面积的51%,到目前为止,1.63万hm2耕地的第4轮还田工作已基本完成。鉴于秸秆还田真正达到了土地基础肥力保持平衡不降的作用,最终使建设农场的农业生产连续多年获取了高产高效。8年间累计生产粮豆52.3万t,粮豆单产年均增长5.8%;累计实现家庭农场利润4.9亿元,
关键词
家庭农场
粮豆
麦类作物
农业生产
播种面积
秸秆直接还田
用养
基础肥力
活性腐殖质
生物小循环
分类号
S141.4 [农业科学—肥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活性腐殖质作为地力监测指标的应用意义
王家玉
《土壤肥料》
CSCD
199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作物系统土壤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
龚伟
颜晓元
王景燕
胡庭兴
宫渊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推广秸秆还田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王朝民
周志方
《现代化农业》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