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生素D_(3)对克氏原螯虾肠道组织结构、消化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1
作者 李昱达 黄凯 +5 位作者 罗雨萧 郭睿婕 于凯 王丹丹 李祥丽 高鹏飞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10-118,共9页
研究旨在探讨维生素D_(3)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消化酶活性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 、1 000、3 000、9 000、27 000、81 000 IU/kg(实测值分别为170、1 210、3 130、9 230、26 750、81 420 IU/kg)的... 研究旨在探讨维生素D_(3)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消化酶活性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 、1 000、3 000、9 000、27 000、81 000 IU/kg(实测值分别为170、1 210、3 130、9 230、26 750、81 420 IU/kg)的维生素D_(3),制成6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VD0(对照组)、VD1、VD3、VD9、VD27、VD81组],将平均体重(6.97±0.13) g的克氏原螯虾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随机投放30尾虾,饲喂期为8周。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D_(3)对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饲料系数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对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肠道组织结构中,相较于VD0组,VD1、VD3、VD9、VD27组肠绒毛明显变长,且皱嵴数目有所增加;在VD0组中,肠道肠绒毛长度变短,上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呈异常排列,结缔组织萎靡,肌肉层细胞坏死,肠道结构不完整。同时,维生素D_(3)对克氏原螯虾消化酶的活性也具有调节作用,其中VD1、VD3、VD9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VD0组(P<0.05)。肠道内容物扩增子测序结果显示,VD1、VD3、VD9组肠道微生物Ace、Chao1丰度指数显著高于VD0组(P<0.05);与VD0组相比,维生素D_(3)的添加显著提高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VD0组和VD81组肠道中希瓦菌属相对丰度均高于其余4个处理组,VD9组相对丰度最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特定生长率作为评价指标,折线分析得出克氏原螯虾对维生素D_(3)的适宜水平为5 460 IU/kg,综合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消化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结构考虑,克氏原螯虾适宜维生素D_(3)水平为5 460~9 230 IU/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_(3) 克氏原螯虾 生长性能 肠道组织 消化酶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25羟维生素D_(3)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凡豪杰 刘乐伟 +8 位作者 夏磊 田英汉 杨铖 郝明茹 赵鑫 申晴晴 莫大明 耿峰 刘寰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2-618,共7页
背景抑郁障碍(MDD)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也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和血脂水平与MDD有关,但是其是否与NSSI有关尚不明确。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有NSSI行为青少年MDD患者的25羟维生素D_(... 背景抑郁障碍(MDD)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也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和血脂水平与MDD有关,但是其是否与NSSI有关尚不明确。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有NSSI行为青少年MDD患者的25羟维生素D_(3)[25(OH)D_(3)]和血脂水平,并探索其对NSS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精神科和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MDD患者129例,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NSSI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NSSI组(77例)和非NSSI组(52例)。采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失眠严重指数(ISI)、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样本中25(OH)D_(3)和血脂水平,并进行两两比较。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青少年MDD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25(OH)D_(3)和血脂水平对NSSI行为的诊断价值。结果NSSI组的年龄低于非NSSI组,而PANSI总分、ISI总分、CES-D总分高于非NSSI组(P<0.05)。NSSI组25(OH)D_(3)水平低于非NSSI组,而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非NSS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OR=5.695,95%CI=2.422~13.388,P<0.001)和25(OH)D_(3)(OR=0.871,95%CI=0.768~0.987,P<0.05)是青少年MDD患者伴有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LDL-C和25(OH)D_(3)评估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5%CI=0.65~0.82,P<0.001)、0.62(95%CI=0.52~0.72,P=0.02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89 mmol/L、19.15μg/L;LDL-C联合25(OH)D_(3)水平[ln(p/1-p)=1.364X1-0.143X2-0.161,其中X1、X2分别为LDL-C、25(OH)D_(3)]预测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的AUC为0.77(95%CI=0.69~0.85,P<0.001),灵敏度为77.92%、特异度为67.31%。结论伴有NSSI行为的青少年MDD患者存在一定水平的25(OH)D_(3)和血脂水平紊乱,且LDL-C联合25(OH)D_(3)水平对评估青少年MDD患者NSSI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床应定期检测其动态变化并对症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抑郁障碍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25羟维生素d_(3) 血脂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_(3)和维生素A调控动物脂质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全中 张玉国 +2 位作者 申绯翡 崔凤霞 张煜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共4页
维生素D_(3)和维生素A均为脂溶性维生素,对调控动物脂质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动物在自身的生命周期内不断从外界摄取维生素D_(3)和维生素A,经过肠道吸收、肝脏存储、细胞代谢维持机体稳定。维生素D_(3)和维生素A的代谢复杂精细,离不开动... 维生素D_(3)和维生素A均为脂溶性维生素,对调控动物脂质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动物在自身的生命周期内不断从外界摄取维生素D_(3)和维生素A,经过肠道吸收、肝脏存储、细胞代谢维持机体稳定。维生素D_(3)和维生素A的代谢复杂精细,离不开动物机体各器官、组织的协同,整个代谢过程对维护动物机体指标正常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维生素D_(3)和维生素A代谢机制的研究,揭示了二者在调控动物脂质代谢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维生素D_(3)和维生素A对动物脂质代谢的调控效果,以期为维生素D_(3)和维生素A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_(3) 维生素A 脂质代谢 脂溶性 调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要活性维生素25-羟基维生素D_(3)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4
作者 徐志南 田书毓 +2 位作者 毕可 黄磊 连佳长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共11页
25-羟基维生素D_(3)(25-hydroxyvitamin D_(3),25(OH)VD_(3))是维生素D_(3)(vitamin D_(3),VD_(3))在人和动物体内发挥作用的主要存在形式,具有比VD_(3)更高的生物效价,且能大大减轻肝脏代谢负担,因而成为具有重要发展前景的食品和饲料... 25-羟基维生素D_(3)(25-hydroxyvitamin D_(3),25(OH)VD_(3))是维生素D_(3)(vitamin D_(3),VD_(3))在人和动物体内发挥作用的主要存在形式,具有比VD_(3)更高的生物效价,且能大大减轻肝脏代谢负担,因而成为具有重要发展前景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目前主要通过从天然原料和食品加工副产物中提取天然甾醇,再经多步化学反应实现小规模生产。但这一生产路线存在原料来源受限、天然甾醇分离纯化难度大、后续化学合成步骤多和产率低等缺点。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已涌现多种生物催化生产和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工程酵母生产等新技术。作者首先介绍了化学全合成和化学半合成法的优缺点,综述了以VD_(3)为原料通过生物催化合成25(OH)VD_(3)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工程酵母生物合成25(OH)VD_(3)的最新技术,对其工业化生产技术的发展前景开展较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基维生素d_(3) 生物合成 生物转化 维生素d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_(3)对10~12月龄梅花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婷 黄姚 +3 位作者 袁伟涛 郭肖兰 王凯英 徐超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36-4342,共7页
【目的】探究饲粮维生素D_(3)(VD_(3))添加水平对10~12月龄梅花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4头10月龄、平均体重为(45.32±5.23)kg的健康雄性梅花鹿,随机分成4组,每组6头,每个重复1头,分别... 【目的】探究饲粮维生素D_(3)(VD_(3))添加水平对10~12月龄梅花鹿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4头10月龄、平均体重为(45.32±5.23)kg的健康雄性梅花鹿,随机分成4组,每组6头,每个重复1头,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2000、4000和8000 IU/kg VD_(3)的试验饲粮。试验期共90 d。试验结束后统计梅花鹿体重、采食量,计算生长性能;采集血液样本,测定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碱性磷酸酶水平及丙二醛、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甲状腺旁素、降钙素、1,25羟基维生素D_(3)、钙和磷含量。试验第75天起连续采集3 d粪便样本,测定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钙及磷含量。【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4000 IU/kg VD_(3)显著提高了梅花鹿平均日增重(P<0.05),其他各组间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2)4000 IU/kg组梅花鹿Ca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3个试验组梅花鹿血清T-SO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其在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添加8000 IU/kg VD_(3)显著提高了梅花鹿血清1,25羟基维生素D_(3)水平(P<0.05),其他各组间该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饲粮添加适量VD_(3)有利于提高梅花鹿生长性能和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加血清1,25羟基维生素D_(3)含量。综合试验结果,4000 IU/kg VD_(3)在10~12月龄梅花鹿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_(3) 梅花鹿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_(3)对小鼠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贾斌 梁思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3,共6页
目的探究维生素D_(3)(VitD_(3))在小鼠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28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法建立哮喘模型后,将其分为哮喘(Asthma)组... 目的探究维生素D_(3)(VitD_(3))在小鼠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28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法建立哮喘模型后,将其分为哮喘(Asthma)组、VitD_(3)处理(Asthma+VitD_(3))组和叉头盒O1(FOXO1)抑制剂AS1842856处理(Asthma+AS)组。测定各组小鼠肺阻力(LR)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FOXO1和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1(Caspase-1)和凋亡斑点蛋白(ASC)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trl组相比,Asthma组小鼠的LR升高(P<0.01)。与Asthma组相比,Asthma+VitD_(3)组和Asthma+AS组小鼠的LR降低(P<0.05),Asthma+VitD_(3)组与Asthma+AS组小鼠的L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trl组相比,Asthma组、Asthma+VitD_(3)组和Asthma+AS组小鼠BALF中TNF-α、IL-1β与IL-18含量均增加(P<0.01),肺组织中NLRP3、Caspase-1和ASC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Asthma组相比,Asthma+VitD_(3)组和Asthma+AS组小鼠BALF中上述炎症因子含量均减少(P<0.05),肺组织中NLRP3、FOXO1、Caspase-1和ASC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Asthma+VitD_(3)组相比,Asthma+AS组中除FOX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外(P<0.05),上述其他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itD_(3)可减轻OVA诱导的小鼠哮喘症状,改善气道炎症程度和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且其机制可能与FOXO1/NLRP3轴的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_(3) 哮喘 叉头盒O1 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炎症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羟基维生素D_3替代维生素D_3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钙磷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高珊 郑君杰 +2 位作者 邱凯 张海军 武书庚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92-3002,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替代维生素D_(3)(VD_(3))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钙磷代谢、肠道形态及胫骨质量的影响。试验选取270只55周龄采食正常、体重相近(整齐度>90%)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替代维生素D_(3)(VD_(3))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钙磷代谢、肠道形态及胫骨质量的影响。试验选取270只55周龄采食正常、体重相近(整齐度>90%)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添加4000 IU/kg VD_(3)的基础饲粮,试验1组饲喂添加50μg/kg 25-OHD_(3)和2000 IU/kg VD_(3)的饲粮,试验2组饲喂添加100μg/kg 25-OHD_(3)的饲粮。预试期1周,正试期12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第5~8周产蛋率显著提高(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第9~12周产蛋率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第4周和第12周以及试验1组第8周蛋壳强度显著提高(P<0.05);试验1组第8周和试验2组第12周蛋白高度显著提高(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试验各阶段哈氏单位均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血清钙和磷含量以及胫骨钙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和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显著提高(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1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血清碳酸酐酶(CA)和甲状旁腺素(PTH)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血清骨钙素(BGP)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2组血清降钙素(CT)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试验2组空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均显著提高(P<0.05)。6)与对照组相比,试验2组胫骨强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面积显著提高(P<0.05),试验1组胫骨粗灰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与饲粮中仅添加VD_(3)相比,饲粮中添加25-OHD_(3)可提高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和蛋品质,增强抗氧化能力,维持肠道形态,促进血清和胫骨钙和磷的吸收和沉积,改善胫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基维生素d_3 产蛋后期蛋鸡 生产性能 蛋品质 钙磷代谢 胫骨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活性维生素D_(3)联合雄激素对MDS难治性贫血的疗效追踪观察 被引量:8
8
作者 周芙玲 张王刚 +6 位作者 曹星梅 陈银霞 何爱丽 刘捷 赵万红 马肖蓉 陈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861-866,共6页
为了探讨全反式维甲酸、活性维生素D3及康力龙联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治疗组62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30mg/(m^(2)·d),活性维生素D30.01μg/(kg·d),康力龙0.1mg/(kg·d)治疗,对照组33... 为了探讨全反式维甲酸、活性维生素D3及康力龙联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治疗组62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30mg/(m^(2)·d),活性维生素D30.01μg/(kg·d),康力龙0.1mg/(kg·d)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叶酸及铁剂等治疗。治疗前后检查骨髓及外周血。结果表明:用药8周,治疗组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2例,血液学改善(HI)43例(69.35%)。平均随访26.25月出现10例死亡、2例RAEB、1例RAEBT及3例转变为白血病。对照组用药8周无CR,PR3例,HI17例(51.51%)。平均随访16个月出现6例死亡、1例RAEB、1例RAEBT及3例转变为白血病。治疗组3和5年生存率为69.42%和53.72%,对照组为52.23%和31.34%(P=0.016)。治疗组出现副作用程度低。KaplanMeier分析提示,三联治疗、无转变、年龄偏小、无合并症、女性、血红蛋白值90-120g/L、骨髓增生活跃及一系血细胞减少组生存时间长。Cox风险比例模型表明,三联治疗、转变及年龄变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三联药物治疗RA疗效高,毒副作用低,治疗有效的机制可能为诱导分化、抗增殖、抗凋亡、抗血管生成、改善营养及调节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 全反式维甲酸 活性维生素d_(3) 康力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羟维生素D_(3)、维生素C、大豆异黄酮对鸡蛋壳质量及钙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程千惠 汪智云 +4 位作者 王焕斌 黄竹林 陈橙 伍志敏 齐德生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76,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剂量组合的25-羟维生素D_(3)、维生素C、大豆异黄酮对鸡蛋壳质量及钙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0、20μg/kg 25-羟维生素D_(3),0、50、100 mg/kg维生素C,0、5、10 mg/kg大豆异黄... 为探究不同剂量组合的25-羟维生素D_(3)、维生素C、大豆异黄酮对鸡蛋壳质量及钙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0、20μg/kg 25-羟维生素D_(3),0、50、100 mg/kg维生素C,0、5、10 mg/kg大豆异黄酮。选取972只50周龄的健康京粉一号蛋鸡,随机分为9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8羽,预试期1周,正试期6周。结果表明:(1)与0添加量相比,添加20μg/kg 25-羟维生素D_(3)可显著增加平均蛋重(P<0.05)。(2)在第5~6周,添加不同水平的25-羟维生素D_(3)、维生素C和大豆异黄酮均能显著提高蛋壳强度、蛋壳厚度(P<0.05)。(3)添加大豆异黄酮和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4)添加不同水平的25-羟维生素D_(3)、维生素C均可显著提高十二指肠中CaBP-D_(28k)及肾脏中CYP_(27)B_(1)表达量(P<0.05),添加5 mg/kg大豆异黄酮可显著提高子宫中ERα、CA_(2)表达量(P<0.05)。综上,(1)饲粮中添加25-羟维生素D_(3)、维生素C和大豆异黄酮均可提高蛋壳质量,最优组合为20μg/kg 25-羟维生素D_(3)、50 mg/kg维生素C和5 mg/kg大豆异黄酮。(2)25-羟维生素D_(3)通过促进十二指肠及肾脏中CaBP-D_(28k)表达,促进机体钙吸收和蛋壳钙沉积;维生素C通过提高十二指肠CaBP-D_(28k)、肾脏CYP_(27)B_(1)表达量,促进钙吸收和胫骨钙沉积;大豆异黄酮通过提高机体雌激素水平,促进子宫ERα、CA_(2)表达,促进胫骨钙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维生素d_(3) 维生素C 大豆异黄酮 蛋壳质量 钙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羟基维生素D_(3)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猪禽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敬 毕庆悦 +2 位作者 金英海 蒋显仁 李习龙 《中国猪业》 2024年第1期11-18,共8页
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又称25-羟胆钙化醇和钙二醇,是维生素D_(3)的活性形式,也是维生素D_(3)在血液循环中的主要存在形式。目前,大量研究发现,与维生素D_(3)相比,25-OH-D_(3)有更高的生物学效价,尤其在动物处于应激环境、... 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又称25-羟胆钙化醇和钙二醇,是维生素D_(3)的活性形式,也是维生素D_(3)在血液循环中的主要存在形式。目前,大量研究发现,与维生素D_(3)相比,25-OH-D_(3)有更高的生物学效价,尤其在动物处于应激环境、氧化损伤或肝功能受损时,在饲粮中添加25-OH-D_(3)能够改善动物生产性能,促进骨骼发育,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以及缓解动物氧化应激等。因此,本文对25-OH-D_(3)的代谢特性、效应机制、生物学功能以及在猪、禽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25-OH-D_(3)在动物机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及猪禽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基维生素d_(3) 代谢特点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维生素D_3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碧飞 祝胜郎 +2 位作者 杨京新 谢础能 刘恩波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6期686-690,共5页
目的:观察活性维生素D3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33例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300 pg/mL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接受活性维生素D3冲击治疗12周,检测治疗前和治疗第4、12周的血清iPTH水平,血钙、磷水平以及... 目的:观察活性维生素D3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33例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300 pg/mL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接受活性维生素D3冲击治疗12周,检测治疗前和治疗第4、12周的血清iPTH水平,血钙、磷水平以及炎症指标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治疗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脏左室结构。结果:活性维生素D3治疗后第4、12周,患者血清炎症指标IL-6和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4周时血iPTH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治疗12周后血iPTH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48.5%的患者iPTH<300 pg/mL。治疗后患者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肥厚指标明显改善。结论:活性维生素D3治疗能减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改善左心室肥厚。提示其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具有调节钙、磷代谢,抑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之外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维生素d3 维持性血液透析 炎症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与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相关性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武云凤 骆燕洪 +5 位作者 蒋平南 吴旻 杨嘉 阳琰 陈霞 蔡玉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11-1816,共6页
背景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我国糖尿病患者DF发病率高达15%,预后不佳,年截肢率高达22%,年死亡率高达11%,医疗费用高,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维生素D在DF创面愈合中可能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尚... 背景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我国糖尿病患者DF发病率高达15%,预后不佳,年截肢率高达22%,年死亡率高达11%,医疗费用高,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维生素D在DF创面愈合中可能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来证实这一效应。目的探索血清25羟维生素(OH)D_(3)[25(OH)D_(3)]与DF创面愈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0—2021年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Wagner分级2~4级的DF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将DF创面仍未愈合者55例作为病例组。根据病例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Wagner分级进行1∶2匹配,获得DF创面在出院后3个月内愈合者11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补充维生素D治疗前,抽取静脉血2 mL,用于检测血清25(OH)D_(3)水平。收集患者详细基线资料、生化及影像学指标:基本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居住地、受教育程度)、BMI、糖尿病病程及家族史、住院时间、生活习惯(饮酒、吸烟情况)、高血压病史及Wagner分级;生化指标包括25(OH)D_(3)、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行核磁共振检查确定患者是否合并骨髓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25(OH)D_(3)水平与DF创面愈合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较对照组长(P<0.001),有糖尿病家族史比例低于对照组(P=0.046),血清25(OH)D_(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吸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居住地、BMI、住院时间、受教育程度、饮酒情况、有高血压病史比例、Wagner分级、骨髓炎发生率、HbA1c、ESR、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居住地、受教育程度、BMI、饮酒情况、吸烟情况、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Wagner分级、骨髓炎、HbA1c、ESR及CRP后,血清25(OH)D_(3)水平为20~<30ng/mL、10~<20 ng/mL及<10 ng/mL的患者,其DF创面未愈合的风险分别是血清25(OH)D_(3)水平≥30 ng/mL患者的1.30倍(95%CI=1.12~1.63)、2.01倍(95%CI=1.55~2.80)及2.29倍(95%CI=1.66~3.92)。结论血清25(OH)D_(3)水平<30 ng/mL是DF创面未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维生素d_(3) 糖尿病足 伤口愈合 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维生素D_3通过免疫调节防治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3
作者 赵宇 张晓良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99-1203,共5页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发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肾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和促炎因子过表达所引起的机体免疫调节异常在D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活性维生素D3作为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不仅可以抑制炎...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发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肾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和促炎因子过表达所引起的机体免疫调节异常在D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活性维生素D3作为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不仅可以抑制炎性因子,还能够调节免疫反应。作者从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system,RAS)3方面分别综述了与DN有关的活性维生素D3作用机制,着重讨论了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RAS等的肾损伤机制与活性维生素D3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活性维生素d3 免疫调节 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维生素D_3加钙剂治疗妇女骨质疏松症2年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栋梁 李佛保 +1 位作者 万勇 黄芝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62-65,共4页
目的评价活性维生素D3(AVD3)加钙剂方案治疗华南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96例患者配伍分成3组,一组用AVD3加钙剂连续治疗6个疗程,共24个月,服钙剂和不治疗两组作对照。结果AVD3加钙剂方案显著减... 目的评价活性维生素D3(AVD3)加钙剂方案治疗华南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96例患者配伍分成3组,一组用AVD3加钙剂连续治疗6个疗程,共24个月,服钙剂和不治疗两组作对照。结果AVD3加钙剂方案显著减少骨质疏松患者骨质丢失,25.0%患者全身骨密度、28.1%髋部骨密度及53.1%腰椎骨密度增加,解除患者疼痛,减少骨折发生率。结论该方案对多数患者是有效的、无明显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案治疗 钙剂 患者 骨质疏松症 活性维生素d3 绝经后妇女 疗效观察 骨质丢失 腰椎骨密度 髋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对帕金森病伴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宋晓贇 杨改清 张晓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对帕金森病(PD)伴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PD伴CSV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测定血清25-(OH)D_(3)、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对帕金森病(PD)伴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PD伴CSV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测定血清25-(OH)D_(3)、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同时记录基线资料及MoCA评分。根据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非认知障碍组(65例)和认知障碍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Cys-C(OR=4.714,95%CI为2.456~9.047)是患者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中专:OR=0.004,95%CI为0.000~0.194;大专及以上:OR=0.002,95%CI为0.000~0.081]和25-(OH)D_(3)(OR=0.237,95%CI为0.126~0.447)是患者认知功能的保护因素。血清25-(OH)D_(3)和Cys-C预测PD伴CSV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截断值分别为10.38μg/L和0.96 mg/L。建立25-(OH)D_(3)预测PD伴CSV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模型(AUC=0.934,95%CI为0.886~0.983,P<0.001),其敏感度86.7%,特异度98.5%。25-(OH)D_(3)模型预测PD伴CSVD患者认知障碍的AUC大于25-(OH)D_(3)、Cys-C(P<0.001);而25-(OH)D_(3)与Cys-C的预测效果相似(P=0.129)。结论:血清25-(OH)D_(3)水平可能会成为预测PD伴CSVD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一种便捷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小血管病 认知障碍 25-羟维生素d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铜联合活性维生素D_3治疗对Wilson's病患者骨骼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广娥 王训 +3 位作者 徐经生 吴君霞 何志超 杨任民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667-669,674,共4页
目的观察Wilson's病患者骨骼X线摄片表现,及驱铜治疗联合活性维生素D3补充治疗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对35例入选Wilson's病患者入院时进行骨骼X线摄片,并分别于治疗前及二巯基丙磺酸钠驱铜辅以活性维生素D3治疗8疗程后,放射免疫... 目的观察Wilson's病患者骨骼X线摄片表现,及驱铜治疗联合活性维生素D3补充治疗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对35例入选Wilson's病患者入院时进行骨骼X线摄片,并分别于治疗前及二巯基丙磺酸钠驱铜辅以活性维生素D3治疗8疗程后,放射免疫法测定骨代谢相关激素:PTH、CT、及血清BGP水平;用生化法测定血钙、血磷,尿钙、尿磷等。并用单光子吸收法(SPA)测定尺桡骨中远端1/3处平均骨密度值。结果Wilson's病患者手腕部X线检测异常率达60%。治疗后,血PTH、血钙均降低,骨密度(BMD)值升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磷、尿钙、磷及血清CT、BGP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Wilson's病患者常并发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等代谢性骨病,驱铜治疗联合活性维生素D3补充治疗可更好改善骨骼代谢,更快改善其骨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s病 骨质疏松 活性维生素d3 骨骼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维生素D_3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SHIP2表达及多态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文早 王亮 +1 位作者 黄晶 邹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7期873-876,共4页
目的:研究SHIP2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观察应用活性维生素D[1,25-(OH)2D3]干预对SHIP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经腹腔注射链佐脲菌素(STZ)制备糖尿病模型,在糖尿病模型制备后给予1,25-(OH)2D30.03ng... 目的:研究SHIP2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观察应用活性维生素D[1,25-(OH)2D3]干预对SHIP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经腹腔注射链佐脲菌素(STZ)制备糖尿病模型,在糖尿病模型制备后给予1,25-(OH)2D30.03ng·g-1·d-1皮下泵入,连用8周。于模型成功后检测大鼠血糖(Glu)、24h尿蛋白(24hUP)、血肌酐(Scr)、尿足细胞(UPC)。采用RT-PCR检测肾小球SHIP2基因多态性的表达。结果:Vit D3治疗后,SHIP2基因SNP5AA/AC Glu、24hUP较CC型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IP2基因SNP5为AA/AC型者对Vit D3的治疗反应优于GG型者。SHIP2基因SNP5多态性可能影响Vit D3对T2DM患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维生素d3 SHIP2 糖尿病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活性维生素D_3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玉槐 林淑贤 +1 位作者 王全师 张培因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48-49,共2页
本文对17例50~70岁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活性维生素D3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血清活性维生素D3含量有11例下降,占被测试人数的64.7%。
关键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d3 血清活性 患者 含量 关系 适量 补充 发现 提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维生素D_3与尼尔雌醇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宏伟 徐克慧 +2 位作者 杨式之 谭建三 李洪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3期7-9,6,共4页
4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假手术组,切除卵巢后给予活性维生素D3组或给予尼尔雌醇组。活性维生素D3剂量为0.0208μg/100gBW,隔天一次;尼尔雌醇为0.15mg/100gBW,每周一次。10周后... 4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假手术组,切除卵巢后给予活性维生素D3组或给予尼尔雌醇组。活性维生素D3剂量为0.0208μg/100gBW,隔天一次;尼尔雌醇为0.15mg/100gBW,每周一次。10周后处死动物并取右胫骨制备不脱钙骨切片进行骨计量学测定,并测定肱骨重量,无机质重量及骨钙、磷含量等。结果:卵巢切除组从骨小梁体积,骨小梁宽度,骨重量和无机质重量与体重之比及骨钙含量等方面显示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建立,骨再建指标显示该模型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活性维生素D3组各指标与假手术组,相似,但成骨细胞指数高于假手术组与去势组相似,表明活性维生素D3通过抑制雌激素缺乏状态下过高的骨吸收而达到防止骨丢失的作用。而尼尔雌醇组各指标均与假手术组相似,提示尼尔雌醇通过抑制雌激素缺乏状态下过高的骨转换,恢复骨再建过程的平衡而防止切除卵巢大鼠的骨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尔雌醇 活性维生素d3 手术 雌激素缺乏 骨丢失 卵巢切除 骨代谢 去卵巢大鼠 骨计量学 骨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切换二维色谱法测定鱼肝油制剂中维生素D_(3)含量
20
作者 戚绿叶 张丽媛 +2 位作者 程巧鸳 颜琳琦 周明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9-784,共6页
目的:建立鱼肝油制剂中维生素D_(3)含量测定的柱切换二维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通过皂化萃取制备样品,采用双泵单阀切换双检测器的二维液相色谱法,对色谱柱、捕获装置和检测波长进行优化,对方法的线性、系统适用性、回收率、重复性和样品... 目的:建立鱼肝油制剂中维生素D_(3)含量测定的柱切换二维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通过皂化萃取制备样品,采用双泵单阀切换双检测器的二维液相色谱法,对色谱柱、捕获装置和检测波长进行优化,对方法的线性、系统适用性、回收率、重复性和样品稳定性进行考察,并在实际样品测定中进一步验证。结果:建立了柱切换二维色谱法:一维色谱以Agilent PoroShell SB-C8(50 mm×4.6 mm,2.7μm)为色谱柱,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4 nm;二维色谱以Agilent Zorbax SB-C18(150 mm×3.0 mm,1.8μm)为色谱柱,乙腈为流动相,流速为0.42 mL/min,检测波长为264 nm。维生素D_(3)在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系统适用性、回收率、重复性、稳定性等均符合要求。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柱切换二维色谱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操作简单、检测效率高,并可同时基线分离前维生素D_(3)、反式维生素D_(3)、维生素D_(3)和速甾醇D_(3),适合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肝油 维生素d_(3) 含量测定 二维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