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土壤活性组分对烟嘧磺隆微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与调节机制
1
作者 高钲媛 谷成刚 +5 位作者 范秀丽 沈乐祖 卞永荣 杨兴伦 王芳 蒋新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2-352,共11页
本研究选择高效降解真菌Talaromyces flavus LZM1,联合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和液相质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LC-QTOF)技术,系统解析了土壤活性组分(蒙脱土(MMT)、胡敏酸(HA)及其混合组分(MMT-HA))对烟嘧磺隆微生物降... 本研究选择高效降解真菌Talaromyces flavus LZM1,联合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和液相质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LC-QTOF)技术,系统解析了土壤活性组分(蒙脱土(MMT)、胡敏酸(HA)及其混合组分(MMT-HA))对烟嘧磺隆微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与调节机制。研究发现,土壤单一MMT、HA或混合活性组分MMT-HA能够通过提供微生物栖生表面环境或能源代谢物质,改变微生物菌丝体结构形态,改善微生物细胞及污染物代谢降解活性,并显著改变了烟嘧磺隆微生物降解反应动力学从一级转变为零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微生物高污染胁迫适应性,也利于降低关键降解产物如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ADMP)的土壤相间迁移性和次生毒性。土壤活性组分与微生物交互作用导致烟嘧磺隆微生物降解反应通路和产物组成变化。研究表明,土壤活性组分可促生微生物苔色酸等抗氧化物质以抵御氧化胁迫,且因苔色酸结合产物形成而降低了ADMP累积水平;相较而言,MMT显著抑制了羟基化产物生成,而HA则显著促生了醇解产物。这不仅有助于深化烟嘧磺隆微生物降解机制认识,也为农田土壤烟嘧磺隆微生物降解性能调控与降解技术发展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嘧磺隆 微生物降解 土壤活性组分 降解产物组成 调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公英、忍冬藤抗菌活性组分及配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马艳妮 李智宁 +5 位作者 张丽先 李飞飞 魏悦 于立芹 任峰 朱政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09,共8页
为了探寻蒲公英和忍冬藤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及其配伍活性,试验以蒲公英和忍冬藤为研究对象,通过70%乙醇提取、大孔树脂D101柱层析和抗菌活性跟踪相结合的方式优选各自的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并对这些组分进行总黄酮、有机酸和多酚含量分析和... 为了探寻蒲公英和忍冬藤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及其配伍活性,试验以蒲公英和忍冬藤为研究对象,通过70%乙醇提取、大孔树脂D101柱层析和抗菌活性跟踪相结合的方式优选各自的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并对这些组分进行总黄酮、有机酸和多酚含量分析和活性配伍研究。结果表明蒲公英和忍冬藤的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分离工艺为:先用70%乙醇回流提取,浓缩后用大孔树脂D101柱层析,70%或50%乙醇洗脱部位即为它们的高效抗菌活性组分。这些组分对9种供试病原菌都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性,蒲公英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约为1.95 mg/mL和15.63 mg/mL,忍冬藤的MIC和MBC分别约为1.95 mg/mL和31.25 mg/mL。且含量分析显示,蒲公英高效抗菌活性组分黄酮和多酚含量相对较高,忍冬藤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多酚含量相对较高。配伍研究发现,当蒲公英高效抗菌活性部位与少量忍冬藤水洗脱部位(16∶1~4∶1)或其高效抗菌部位(16∶1~1∶1)配伍使用时,对部分供试菌的抗菌活性存在一定的相加作用。说明所得的蒲公英和忍冬藤高效抗菌活性组分提取分离工艺简单、易得,广谱抗菌作用强,合适的配伍使用可以实现更好的抗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忍冬藤 抗菌活性 活性组分 配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对灌丛化的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黎萱 陈东毅 +1 位作者 李良安 王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7-325,334,共10页
[目的]草地灌丛化过程的植被群落演替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库,而土壤有机碳(SOC)活性组分能够敏捷反映土壤有机碳库变化。分析灌丛化对高寒草甸SOC活性组分的影响,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和固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目的]草地灌丛化过程的植被群落演替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库,而土壤有机碳(SOC)活性组分能够敏捷反映土壤有机碳库变化。分析灌丛化对高寒草甸SOC活性组分的影响,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和固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青藏高原川西锦鸡儿(Caragana erinacea)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灌丛化阶段(未灌丛化、中度灌丛化和重度灌丛化草甸)0—10,10—20,20—40 cm土壤理化性质、碳转化酶活性和SOC活性组分特征。[结果](1)灌丛化使得0—20 cm土壤含水量(SWC)显著减小,各土层SOC含量均在重度灌丛化草甸最大,中度灌丛化草甸土壤pH值显著增大。(2)中度灌丛化草甸土壤淀粉酶活性(SAA)显著低于未灌丛化草甸,10—40 cm土壤蔗糖酶活性(SSA)也显著较低,SSA在重度灌丛化阶段显著强于未灌丛化草甸。(3)与未灌丛化草甸相比,中度灌丛化草甸0—10,10—20,20—40 cm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分别显著减少16.79%,21.73%和31.11%,0—10 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也显著减少;重度灌丛化草甸0—10 cm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ROOC含量分别增大24.37%和29.54%,10—20 cm土壤MBC和DOC分别增大12.96%和10.38%,20—40 cm土壤MBC和DOC分别增大57.62%和22.10%。(4)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均与TN,SWC,SOC以及碳转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ROOC与pH值显著负相关。[结论]研究区域川西锦鸡儿灌丛化初期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含量降低,而灌丛化后期土壤有机碳及其各活性组分均得到积累,可能对该区域土壤有机碳积累和土壤质量提升产生积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 高寒草甸 灌丛化 川西锦鸡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中游不同生境胡杨林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马继龙 王新英 +2 位作者 刘茂秀 史军辉 艾吉尔·阿不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188,共7页
以塔里木河中游不同生境典型胡杨河岸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旱生、中生和周期性水淹3种不同生境下0~100 cm土体中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种生境胡杨林SOC含量均值依次为中生(3.65 g/kg)>旱生(3.56 g/kg)>周... 以塔里木河中游不同生境典型胡杨河岸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旱生、中生和周期性水淹3种不同生境下0~100 cm土体中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种生境胡杨林SOC含量均值依次为中生(3.65 g/kg)>旱生(3.56 g/kg)>周期性水淹(3.35 g/kg);随土壤深度的增加,SOC含量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3种生境土壤MBC含量均值依次为中生(408.93 mg/kg)>周期性水淹(289.80 mg/kg)>旱生(182.75 mg/kg),而EOC和DOC含量为周期性水淹(2.28 g/kg、104.39 mg/kg)>中生(1.92 g/kg、67.40 mg/kg)>旱生(1.89 g/kg、57.79 mg/kg);随土壤深度的增加,EOC含量总体增加后降低,DOC含量呈降低趋势;MBC在不同生境和土层间均差异显著(P<0.05);EOC仅表层(0~10 cm)与下层(60~100 cm)差异显著(P<0.05);中生生境DOC土层间差异显著(P<0.05)。3)40~100 cm土层MBC/SOC、20~60 cm土层EOC/SOC、10~100 cm土层DOC/SOC在3种生境间差异显著(P<0.05)。4)3种生境SOC与DOC均呈显著正相关(r>0.58,n=15),活性组分之间相关性在中生生境下最显著。综合以上分析,不同生境和土层对SOC及活性组分含量产生显著影响,旱生和周期性水淹生境SOC及活性组分含量在0~20 cm土层维持着较高水平,中生生境则在20~40 cm土层保持着较高的SOC活性组分分配比例,其土壤微生物活性最高,SOC转化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河岸林 生境 土壤有机碳 活性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香活性组分PEG-PLGA纳米粒抗结肠癌活性研究
5
作者 吴春红 王健 +3 位作者 郭晓怡 李健 李亚玲 刘明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97-1303,共7页
目的丁香活性组分(active fraction from clove,AFC)具有明显的抗结肠癌活性,前期研究已制备AFC-PEG-PLGA纳米粒,本研究进一步系统评价AFC-PEG-PLGA纳米粒的体外、体内抗结肠癌活性。方法常规培养人结肠癌细胞HCT116、SW620、HCT8和LOVO... 目的丁香活性组分(active fraction from clove,AFC)具有明显的抗结肠癌活性,前期研究已制备AFC-PEG-PLGA纳米粒,本研究进一步系统评价AFC-PEG-PLGA纳米粒的体外、体内抗结肠癌活性。方法常规培养人结肠癌细胞HCT116、SW620、HCT8和LOVO,以CCK-8试剂检测结肠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及IC50值,筛选AFC-PEG-PLGA纳米粒敏感的结肠癌细胞;建立裸鼠HCT116结肠癌细胞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0.9%NS)、阳性对照组(5-氟尿嘧啶,5-Fu,30.0 mg/kg)及PEGPLGA空纳米粒对照组、AFC(100 mg/kg)、AFC-PEG-PLGA纳米粒(100 mg/kg)治疗组。每周连续给药5 d后停药2 d,给药4周,每2~3 d测量瘤径和体重1次,计算肿瘤体积(tumor volume,TV)、相对肿瘤体积(relative tumor volume,RTV)和相对肿瘤增殖率(T/C%)。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剥取瘤组织,称瘤重,检测AFC-PEG-PLGA纳米粒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AFC-PEG-PLGA纳米粒对结肠癌细胞HCT116、SW620、HCT8和LOVO的IC50为(99.58±5.48)、(145.66±6.96)、(162.62±6.58)、(229.24±9.25)μg/mL,活性最强的是HCT116细胞,活性略强于AFC。体内实验结果发现,经5-Fu、AFC与AFC-PEG-PLGA纳米粒治疗后,裸鼠TV、RTV、T/C/%及裸鼠瘤重均明显下降,其中T/C/%分别为37.54%、57.39%和43.04%,AFC-PEG-PLGA纳米粒作用强于AFC,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AFC-PEG-PLGA纳米粒具有较强的体外、体内抗结肠癌活性,以HCT116作用最强,活性强于A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活性组分 PEG-PLGA 纳米粒 结肠癌 HCT1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张力弛豫法研究不同分子量原油活性组分界面扩张粘弹性 被引量:21
6
作者 孙涛垒 张路 +2 位作者 王宜阳 赵濉 俞稼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243-2247,共5页
采用界面张力弛豫法研究了不同分子量原油活性组分在正癸烷 -水界面上的扩张粘弹性质 ,阐述了界面扩张模量的弹性和粘性随扩张频率的变化规律 .研究发现 ,随着原油活性组分分子量的增大 ,极限扩张粘度明显增大 ,而极限扩张弹性逐渐增大 ... 采用界面张力弛豫法研究了不同分子量原油活性组分在正癸烷 -水界面上的扩张粘弹性质 ,阐述了界面扩张模量的弹性和粘性随扩张频率的变化规律 .研究发现 ,随着原油活性组分分子量的增大 ,极限扩张粘度明显增大 ,而极限扩张弹性逐渐增大 ;当分子量大于某一数值后 ,极限扩张弹性变化不明显 .对界面张力弛豫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的参数表明 ,界面上和界面附近的微观弛豫过程的数目随原油活性组分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 ,弛豫过程的特征频率也呈规律性变化 .不同原油活性组分的界面扩张粘弹性质可从其不同特征的微观弛豫过程得到解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弛豫法 原油 活性组分 界面扩张粘弹性 扩张模量 扩张弹性 扩张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原油活性组分的分离、分析及界面活性 被引量:21
7
作者 罗澜 赵濉 +2 位作者 张路 王洪涛 俞稼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6-158,共3页
采用多次萃取的方法从大庆原油中分离出酸性活性组分 ,研究了酸性活性组分与碱水的乳化和界面张力性质 ,并对该组分进行了结构鉴定。
关键词 界面活性组分 分离 结构鉴定 界面张力 大庆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公英根活性组分体外抗菌及抗炎作用 被引量:24
8
作者 马艳妮 魏悦 +5 位作者 李智宁 王志尧 景炳年 宁二娟 杨锐 范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8-103,共6页
以市售蒲公英根为研究对象,采用乙醇提取、大孔树脂柱分离和活性跟踪相结合的方法优选蒲公英根抗菌抗炎活性组分,通过倍半稀释法测定蒲公英根不同组分对人、畜禽等9种常见病原菌的抑菌作用,通过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细... 以市售蒲公英根为研究对象,采用乙醇提取、大孔树脂柱分离和活性跟踪相结合的方法优选蒲公英根抗菌抗炎活性组分,通过倍半稀释法测定蒲公英根不同组分对人、畜禽等9种常见病原菌的抑菌作用,通过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评价各组分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蒲公英根抗菌抗炎活性组分的分离工艺为:70%乙醇回流提取后,用D101大孔树脂柱分离,其中,水洗脱之后的70%(体积分数)乙醇洗脱部位为蒲公英根的抗菌抗炎活性部位,即蒲公英根抗菌抗炎活性组分;该组分黄酮含量相对较高,且对9种供试菌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性,大多数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1.95 mg/m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均为31.25 mg/mL,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浓度和转录水平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优选的蒲公英根抗菌抗炎活性组分分离工艺简便、高效,而且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和良好的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根 含量测定 活性组分 抗菌活性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萃取剂对木醋液活性组分的富集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卢辛成 蒋剑春 +2 位作者 何静 孙康 孙云娟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6-82,共7页
以废弃杉木板为原料制备木醋液,采用萃取法研究了不同萃取剂对木醋液中活性组分的富集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氯仿和乙醚3种萃取剂对酚类物质具有良好的富集效果,其中乙醚效果最显著;乙酸乙酯和氯仿对酮类物质具有良好的富集效... 以废弃杉木板为原料制备木醋液,采用萃取法研究了不同萃取剂对木醋液中活性组分的富集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氯仿和乙醚3种萃取剂对酚类物质具有良好的富集效果,其中乙醚效果最显著;乙酸乙酯和氯仿对酮类物质具有良好的富集效应;3种萃取剂对酯类、醛类和醇类富集作用不明显,而不利于酸类物质的富集。添加甲醇有助于增强乙醚对酚类物质的富集作用,当乙醚与甲醇体积比为2∶1混合萃取时,对酚类物质富集作用最显著,GC含量可达66%,是原木醋液的1.9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醋液 活性组分 萃取法 富集 GC-M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扩张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罗澜 张路 +3 位作者 方洪波 王宜阳 赵濉 俞稼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1期21-25,共5页
采用小幅低频振荡方法,研究了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如盐、碱、聚合物以及表面活性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扩张黏弹性质的影响和界面扩张模量及相角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的性质均有一定影响:盐通... 采用小幅低频振荡方法,研究了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如盐、碱、聚合物以及表面活性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扩张黏弹性质的影响和界面扩张模量及相角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的性质均有一定影响:盐通过改变活性物质在界面上的吸附而影响界面扩张黏弹性质;聚合物能增大低相对分子量活性组分的界面扩张黏度,对高相对分子量活性组分的影响不明显;碱与原油活性组分反应,使扩张黏度明显变化,界面膜的弹性大大增强;表面活性剂能将高相对分子量活性组分从界面上顶替下来,使界面体现为近似单独表面活性剂的性质,而对于低相对分子量活性组分,界面表现为活性组分与表面活性剂混合吸附膜的性质;扩张模量的相角在高工作频率下出现负值。探讨了表观负相角产生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活性组分 复合驱体系 扩张模量 相角 界面扩张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5
11
作者 黄金花 刘军 +4 位作者 杨志兰 魏飞 郭成藏 景峰 刘建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7-395,共9页
以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秸秆还田条件下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及难降解组分含量的变化特征,为评价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及指导区域农业管理措施增强土壤固碳能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 以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秸秆还田条件下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及难降解组分含量的变化特征,为评价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及指导区域农业管理措施增强土壤固碳能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试验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进行,设有秸秆还田模式下5、10、15、20、25和30年棉田连作小区(标记为5、10、15、20、25和30年),无秸秆还田模式下1、5、10和15年连作小区(标记为CK1、CK5、CK10和CK15),共计10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土壤初始背景值相近。棉花种植品种为"新陆早46号",按"30+60+30"宽窄行距配置,采用膜下滴灌,种植密度为每公顷19.8万株。全生育期滴灌11次,滴灌总量5 400 m^3·hm^-2,共施纯N 495kg·hm^-2,用氮肥的30%作基肥,于棉花收获后结合翻耕施入,其余70%氮肥作追肥随水滴施,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管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60 cm土层总有机碳(TOC)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TOC含量逐渐升高,连作30年棉田土壤TOC含量最高;秸秆还田处理下各连作棉田0-20和20-40 cm土层有机碳活性组分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呈现明显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难降解组分(酸解残余碳)含量与活性组分含量呈相反的趋势。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地增加长期连作棉田0-60 cm土层有机碳活性组分和难降解组分的含量,且各组分含量均为0-20〉20-40〉40-60 cm土层。秸秆还田处理下0-60 cm土层有机碳活性指数(LIc)均小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且除连作15年外,随连作年限增加LIc呈下降趋势,30年时达到最低,3个土层连作30年LIc比连作5年分别降低了42.86%、49.21%和48.45%;而秸秆还田条件下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难降解指数(RIc)均大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且表现出与活性指数(LIc)相反的趋势,随连作年限增加RIc呈增加趋势,30年时达到最大,3个土层连作30年RIc比连作5年分别增加了28.31%、35.02%和40.53%。秸秆还田能够提高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总有机碳和难降解组分含量,减少有机碳活性组分含量,并使各组分占总有机碳比例间呈动态变化而保持TOC含量呈稳定增加趋势,使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品质朝好的方向转化,同时增加有机碳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活性组分 难降解性 酸水解分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原油活性组分的分离、分析及界面活性 被引量:11
12
作者 罗澜 赵濉 +3 位作者 张路 罗永臣 俞稼镛 刘加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2-155,共4页
采用柱色谱分离方法对辽河原油进行了分离 ,测定了原油各组分与碱的乳化和界面张力性质 ;还采用多次萃取的方法从辽河原油中分离出酸性活性组分并研究了该组分与碱的相互作用 ,对该组分进行了结构鉴定。
关键词 界面活性组分 分离 碱水乳化 结构 辽河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原油活性组分及相关界面性质 被引量:19
13
作者 林梅钦 杨红生 +2 位作者 乔爱军 李明远 吴肇亮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2-95,102,共5页
用沉淀法和色谱分离法将大庆原油分离成沥青质、极性物和抽余油 3部分。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沥青质组分和极性物中存在羧酸类或酚类以及含氮化合物 ,抽余油主要为烃类物质 ,可能还存在很少量的非极性基团较大的酯类物质。测定结果... 用沉淀法和色谱分离法将大庆原油分离成沥青质、极性物和抽余油 3部分。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沥青质组分和极性物中存在羧酸类或酚类以及含氮化合物 ,抽余油主要为烃类物质 ,可能还存在很少量的非极性基团较大的酯类物质。测定结果表明 ,在大庆原油中 ,沥青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 ,其次为极性物 ,抽余油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沥青质、极性物和抽余油都具有一定的界面活性。原油乳化实验表明 ,沥青质具有较弱的W /O乳化能力 ,抽余油具有较强的W /O乳化能力 ,是造成大庆原油W /O乳化的主要组分 ,极性物是造成大庆原油O/W乳化的主要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原油 活性组分 界面性质 沥青质 极性物 抽余油 乳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施用对旱地红壤作物产量和有机质活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康国栋 魏家星 +8 位作者 邬梦成 李鹏 成艳红 李大明 刘满强 李辉信 胡锋 焦加国 王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84-1091,共8页
为了探讨不同有机物料施用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活性组分的影响,以达到农田增产和土壤培肥的目的,本研究依托2015年在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布置的田间施肥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量化肥(CF)、减量化肥(RF)、减量化肥配施秸秆(RFR)、减量... 为了探讨不同有机物料施用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活性组分的影响,以达到农田增产和土壤培肥的目的,本研究依托2015年在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布置的田间施肥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量化肥(CF)、减量化肥(RF)、减量化肥配施秸秆(RFR)、减量化肥配施生物黑炭(RFB)、减量化肥配施猪粪(RFP)、减量化肥配施蚓粪(RFV)7种不同施肥处理,研究减量化肥40%条件下配施不同有机物料对作物产量及耕层土壤有机质活性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薯-油菜轮作制度下,减肥配施有机物料处理的作物产量较常量化肥处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RFP、RFV处理油菜籽产量显著高于CF处理(P<0.05);减肥配施有机物料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机质(MBOM)、水溶性有机质(DOM)、颗粒性有机质(POM)、易氧化有机质(LOM)含量均高于CF处理,其中油菜季POM含量较红薯季有明显的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经过两季的施肥处理,SOM和有机质活性组分与作物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MBOM、POM、LOM与SOM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可见,不同有机物料替代部分化肥,可以一定程度提高作物产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土壤有机质活性组分的提高,对于土壤培肥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红壤 有机物料 有机质 活性组分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耳叶活性组分对害虫的拒食和忌避作用及其化学成分 被引量:8
15
作者 周琼 魏美才 +2 位作者 欧晓明 钟义海 王问学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1期74-79,共6页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叶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活性成分进行了跟踪分离及生物活性测定。共分离出8个活性组分,其中组分Ⅱ对试虫的生物活性最高。组分Ⅱ(0.01 g.mL-1)对菜青虫(Pieris rapae L.)和... 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叶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活性成分进行了跟踪分离及生物活性测定。共分离出8个活性组分,其中组分Ⅱ对试虫的生物活性最高。组分Ⅱ(0.01 g.mL-1)对菜青虫(Pieris rapae L.)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选择性拒食率高达100.00%;对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的选择性忌避率分别为61.11%和70.83%;对小菜蛾的24 h选择性产卵忌避率达71.17%,并对小菜蛾幼虫的化蛹率和蛹重也有显著影响。经HPLC和LC-MS分析,组分Ⅱ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4β,5β-环氧苍耳素-1α,4α-内过氧化物,分子式为C15H18O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耳 活性组分 拒食 忌避 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果核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组分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春美 田燕 +2 位作者 钟慧臻 杨立 周丽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174,177,共4页
对芒果核乙醇提取物采用AB-8大孔树脂和SephadexLH-20柱进行初步纯化得到不同级分。抑菌实验表明,芒果核多酚在一定的浓度下对供试的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都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随着浓度的升高,抑菌效果... 对芒果核乙醇提取物采用AB-8大孔树脂和SephadexLH-20柱进行初步纯化得到不同级分。抑菌实验表明,芒果核多酚在一定的浓度下对供试的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都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随着浓度的升高,抑菌效果也明显升高,但是对供试的两种真菌均无明显抑菌活性;不同级分芒果核多酚的抑菌活性不同,芒果核多酚经SephadexLH-20柱分离所得的组分III是芒果核多酚的主要抑菌活性组分,结合HPLC-ESI-MS的分析,表明芒果核多酚的抑菌活性组分主要为含有不同取代度的没食子酰基葡萄糖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核 多酚 抑菌 活性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原油中界面活性组分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管红霞 蒋生祥 +3 位作者 赵亮 刘霞 翁蕊 杨普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8-361,共4页
用体积比 3∶7的 2 0g LNaOH溶液 乙醇液多次萃取酸值 0 .0 6mgKOH g的大庆原油 ,分离出酸性活性组分。将该组分在色谱柱上用不同溶剂洗脱 ,得到极性不同的 5个级分。其中正己烷级分 (6 .4 % )为烷烃 ,苯级分 (4.7% )为芳烃和稠环烃 ,... 用体积比 3∶7的 2 0g LNaOH溶液 乙醇液多次萃取酸值 0 .0 6mgKOH g的大庆原油 ,分离出酸性活性组分。将该组分在色谱柱上用不同溶剂洗脱 ,得到极性不同的 5个级分。其中正己烷级分 (6 .4 % )为烷烃 ,苯级分 (4.7% )为芳烃和稠环烃 ,丙酮级分 (3.5 % )和乙酸 乙醇 (体积比 1∶19)级分 (8.5 % )只含少量脂肪酸。在乙酸乙酯级分 (6 4 .0 % )中 ,用气相色谱 质谱方法鉴定出 17种正构脂肪酸 (C9~C32 )和 13种异构脂肪酸 (C9~C1 9)并测定了在级分中的含量。测定了原油、萃余油、用正庚烷配制的乙酸乙酯级分模拟油 (模拟油 1)和C1 0 ~C30 混合正构烷烃标样模拟油 (模拟油 2 )与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之间的动态界面张力 ,模拟油 1的界面张力低于模拟油 2的界面张力 ,据此认为异构脂肪酸比正构脂肪酸具有较好的界面活性。图 4表 3参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采油 石油脂肪酸 分离鉴定 低酸值 油田化学剂 大庆原油 界面活性组分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原油活性组分对其与烷基苯磺酸盐溶液组成的体系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荣华 黄海耀 +3 位作者 董林芳 张磊 张路 赵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7-833,共7页
采用柱色谱四组分分离方法(SARA)对胜利原油进行分离,依次得到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采用碱醇液法萃取胜利原油得到其酸性组分,测定了各原油活性组分模拟油与烷基苯磺酸盐配制的系列标准溶液组成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结果表明... 采用柱色谱四组分分离方法(SARA)对胜利原油进行分离,依次得到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采用碱醇液法萃取胜利原油得到其酸性组分,测定了各原油活性组分模拟油与烷基苯磺酸盐配制的系列标准溶液组成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结果表明,原油的酸性组分在低质量分数时通过改变油相的等效烷烃碳数(EACN)影响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高质量分数时则与表面活性剂混合吸附,使得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大幅度升高。胶质对其模拟油-表面活性剂标准溶液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与酸性组分的规律一致;沥青质的界面活性弱于酸性组分,混合吸附能力较弱,高质量分数时使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小幅度升高;饱和分和芳香分只影响油相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IFT) 等效烷烃碳数(EACN) 胜利原油 原油活性组分 酸性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活性组分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红 陈伟强 +2 位作者 罗少洪 金桂芳 潘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8期940-942,共3页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活性组分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小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取10月龄的小鼠,以D-半乳糖和三氯化铝复制AD模型小鼠,用本实验室制备的大豆异黄酮活性组分灌胃15d后,眼球取血,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活性组分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小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取10月龄的小鼠,以D-半乳糖和三氯化铝复制AD模型小鼠,用本实验室制备的大豆异黄酮活性组分灌胃15d后,眼球取血,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的含量,观察脑内海马组织切片神经元细胞的形态改变。结果: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血清SOD活力显著提高(P<0.01)、血清LDH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数量也显著增多,形态改善。结论:异黄酮活性组分能有效地改善衰老AD小鼠的抗氧化系统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活性组分 AD小鼠 抗氧化 海马区 神经元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氢脱硫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分散与其催化性能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文斌 杨清河 +3 位作者 赵新强 刘学芬 聂红 李大东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52-756,共5页
采用BET和TPR手段考察了用不同条件和方法制备的CoMo型加氢脱硫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分散状况和还原性质。结果表明,活性组分在催化剂中的分散状况与催化剂的还原性能以及加氢脱硫活性密切相关。CoMo催化剂中活性组分呈单层分散时,八面体... 采用BET和TPR手段考察了用不同条件和方法制备的CoMo型加氢脱硫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分散状况和还原性质。结果表明,活性组分在催化剂中的分散状况与催化剂的还原性能以及加氢脱硫活性密切相关。CoMo催化剂中活性组分呈单层分散时,八面体配位Mo物种的数量最高,此时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加氢脱硫活性;随着活性组分分散状况变差,催化剂中八面体配位Mo物种数量逐渐降低,同时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脱硫 催化剂 活性组分 分散 还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