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Cl胁迫下外源尿囊素对菊花叶绿素荧光特性及活性氧清除酶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真真 梁明珠 +4 位作者 段利萍 刘洋 郑成淑 孙宪芝 王文莉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32-1037,共6页
以切花菊‘神马’为试材,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1、2、3、4和5 mmol·L^-1)的外源尿囊素(All)对Na Cl胁迫(140 mmol·L^-1)下菊花叶绿素荧光特性和活性氧清除酶系统的影响。测定了Na Cl胁迫下菊花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 以切花菊‘神马’为试材,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1、2、3、4和5 mmol·L^-1)的外源尿囊素(All)对Na Cl胁迫(140 mmol·L^-1)下菊花叶绿素荧光特性和活性氧清除酶系统的影响。测定了Na Cl胁迫下菊花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植株生长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All处理均可以提高Na Cl胁迫下菊花的ΦPSII、Fv/Fm和qP值,使菊花植株的ETR上升,其中3 mmol·L^-1 All处理的植株Fv/Fm值升高最显著,是Na Cl胁迫植株的1.73倍,qP较对照降幅最小;3、4、5mmol·L^-1浓度的All处理均可以减缓qN的上升。喷施All处理10 d时,2、3、4 mmol·L^-1的All显著增加了Na Cl胁迫下植株的株高,以3 mmol·L^-1All处理的增加最多,提高了3.85%;各浓度All处理的菊花植株地上部干重较Na Cl胁迫植株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3 mmol·L^-1 All处理增加了8.21%,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3 mmol·L^-1 All处理植株与没有Na Cl胁迫的植株(CK)株高和地上部干重差异均不显著;3 mmol·L^-1All处理10 d时,菊花叶片中H2O2的含量以及O2﹒—产生速率最低,较Na Cl胁迫处理的植株分别降低了21.90%和27.92%,且SOD的活性最强,是Na Cl胁迫处理的2.30倍。综合分析,外源All处理在清除Na Cl胁迫下菊花叶片中活性氧的累积以及缓解PSII活性的抑制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对Na Cl胁迫下菊花植株生长抑制起到缓解作用,且以3 mmol·L^-1的All处理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NACL胁迫 外源尿囊素 叶绿素荧光 活性氧清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镁胁迫对黄瓜光合特性和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谢小玉 刘晓建 刘海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31-1235,共5页
利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不同温度下镁胁迫对黄瓜幼苗光合特性和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温度高低,镁胁迫增加了叶绿素a/b,且缺镁比高镁增幅大。在两种温度下,镁均降低了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而在适温下,高镁使叶绿素a... 利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不同温度下镁胁迫对黄瓜幼苗光合特性和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温度高低,镁胁迫增加了叶绿素a/b,且缺镁比高镁增幅大。在两种温度下,镁均降低了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而在适温下,高镁使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低温则降低。镁胁迫使黄瓜幼苗中下部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下降,低温、高镁Pn降低幅度最大;但对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的影响因温度和镁离子浓度不同而不同。缺镁胁迫,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非气孔因素,而高镁胁迫则主要限制因素是气孔因素。镁胁迫使黄瓜幼苗叶片MDA含量、O_2^-产生速率、H_2O_2含量增加,缺镁增幅大于高镁胁迫;低温加剧了膜脂过氧化。低温下,POD活性下降,SOD活性升高,而CAT活性变化不大;适温下,植株主要通过提高POD活性来抵御镁胁迫。低温、缺镁对植株的伤害较大,与活性氧的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温度 光合参数 活性氧清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膜结构及相关生理变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跃华 张丽霞 +2 位作者 郭延奎 向勤锃 黄晓琴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2-288,共7页
以福鼎大白为材料,通过钙过量处理诱导出茶树荧光性绿斑病,研究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膜系统损伤、电渗率以及与膜透性有关的渗透调节物质和活性氧酶清除系统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的细胞质膜以及叶绿体、线粒体、内质... 以福鼎大白为材料,通过钙过量处理诱导出茶树荧光性绿斑病,研究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膜系统损伤、电渗率以及与膜透性有关的渗透调节物质和活性氧酶清除系统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的细胞质膜以及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液泡的膜系统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病害程度加重,丙二醛、电解质渗透率逐渐升高;与此同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也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发病初期显著升高,后期降低,但活性均高于对照。以上结果说明: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在发病期间虽然启动了活性氧清除的膜保护机制,但仍然无法逆转膜系统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 系统损伤 渗透调节物质 活性氧酶清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