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性氧类物质在化学物诱导的细胞凋亡中的调节作用(英文) 被引量:2
1
作者 傅文宇 徐立红 +1 位作者 张甬元 林群声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64-470,共7页
细胞凋亡是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 ,为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诱导细胞凋亡的因素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很多实验数据表明氧化应激在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活性氧类物质如超氧阴离子、过氧... 细胞凋亡是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 ,为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诱导细胞凋亡的因素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很多实验数据表明氧化应激在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活性氧类物质如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羟自由基和一氧化氮均与细胞凋亡的发生有关。但是活性氧类物质诱导凋亡发生的机理尚未阐明。本综述在对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描述的基础上着重讨论活性氧类物质诱导细胞凋亡发生的可能机理。在以后的研究中 ,将着重于探讨化学物质通过产生活性氧类物质而影响细胞凋亡的机理及建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活性氧类物质 化学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时不同吸氧浓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活性氧类物质产生的影响
2
作者 刘衡 温宝伶 王晓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84-788,共5页
目的探讨运动时吸氧浓度差异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活性氧类物质(ROS)产生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80只建立COPD模型,分为低氧(LO,n=20)、常氧(NO,n=20)、吸氧(IO,n=20)运动组及常氧非运动对照(C,n=20)组。前3组每天分别... 目的探讨运动时吸氧浓度差异性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活性氧类物质(ROS)产生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80只建立COPD模型,分为低氧(LO,n=20)、常氧(NO,n=20)、吸氧(IO,n=20)运动组及常氧非运动对照(C,n=20)组。前3组每天分别置氧体积浓度13.6%、21%、25%环境中跑台运动1 h,C组于氧浓度21%下置静止跑台上1 h。各组运动后1周(n=10)、4周(n=10),流式细胞仪检测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及ROS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骼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Ⅳ(COXⅣ)蛋白表达。结果运动1周时,LO组、NO组ROS较C组升高(P<0.05),中性粒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GSH及COXⅣ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4周时,LO组ROS含量较C组升高(P<0.05),NO组和IO组ROS较C组减低(P<0.05);NO组和IO组GSH、COXⅣ含量较C组增加(P<0.05),LO组较C组减少(P<0.05)。结论非低氧状态COPD患者进行长期康复运动,可能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增强抗氧化能力等抑制体内ROS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运动 氧浓度 吸氧 活性氧类物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AMF对‘阿坝’垂穗披碱草根系耐低温生理的影响
3
作者 张海娟 周学丽 +2 位作者 芦光新 金鑫 范月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4-1396,共13页
为明确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禾本科牧草耐低温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和‘阿坝’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Aba’)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法,探究了低温条件下[15℃/10℃,16 h/8 h(光照/黑暗)]接种根内球... 为明确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禾本科牧草耐低温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和‘阿坝’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Aba’)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法,探究了低温条件下[15℃/10℃,16 h/8 h(光照/黑暗)]接种根内球囊霉对‘阿坝’垂穗披碱草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温对‘阿坝’垂穗披碱草的菌根侵染率无显著影响(P>0.05)。2)低温增加了‘阿坝’垂穗披碱草根系中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了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O_(2)^(·-)),而接种GI抑制了由低温引起的H2O2和MDA含量的积累,对O_(2)^(·-)的影响不显著。3)低温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其中SOD、POD和APX活性均是接种组(LT-AMF)显著低于不接种组(LT)(P<0.05)。4)低温显著增加了可溶性蛋白(SP)含量,降低了甜菜碱(Gb)含量,对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无显著影响,接种GI显著降低了SP含量,对Pro和Gb含量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接种GI能通过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和降低渗透胁迫强度增强‘阿坝’垂穗披碱草根系对低温的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低温 禾本科 根系 活性氧类物质 抗氧化酶 渗透调节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0
4
作者 黄正新 王先宝 刘映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4-547,共4页
目的:研究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6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可地尔组(各33例),尼可地尔组入院后立即给予尼可地尔4 mg静脉注射,以8mg/h速度持续静脉输注24 h,再... 目的:研究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6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可地尔组(各33例),尼可地尔组入院后立即给予尼可地尔4 mg静脉注射,以8mg/h速度持续静脉输注24 h,再通过测定8-异构前列腺素F_(2α)(8-epi-PGF_(2α))尿排泄率来评价两组患者体内活性氧类物质(ROS)的生成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和临床心脏事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8-epi-PGF2α尿排泄率在PCI术后升高了2倍,但尼可地尔组没有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尼可地尔组患者PCI术后即刻及第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和心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尼可地尔组患者住院期间总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再住院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尼可地尔能够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的心功能及临床预后,而抑制ROS的生成是其可能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尼可地尔 冠状动脉介入术 活性氧类物质 心功能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通过抗氧化作用拮抗鱼藤酮致PC12细胞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崔群力 孙圣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1,46,共6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对鱼藤酮(Ro)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鱼藤酮建立PC12细胞损伤模型;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比色法检测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DCF...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对鱼藤酮(Ro)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鱼藤酮建立PC12细胞损伤模型;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比色法检测细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DCFH-DA染色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类物质(ROS)水平;流式细胞术(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PC12细胞的凋亡。结果0.5μmol/L姜黄素和1.0μmol/L姜黄素均可减轻0.1μmol/L鱼藤酮对PC12细胞增殖活力的抑制,与鱼藤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明显减轻了细胞损伤的形态学改变;明显增加了PC12细胞内SOD的活性,与鱼藤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降低了PC12细胞内ROS的含量,明显抑制了鱼藤酮对PC12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与鱼藤酮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姜黄素可拮抗鱼藤酮致PC12细胞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清除细胞内ROS,诱导抗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鱼藤酮 PC12细胞 超氧化物歧化酶 活性氧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组织中线粒体DNA D-Loop区碱基变异与ROS水平 被引量:13
6
作者 黄学文 赵琪 +1 位作者 陈道桢 张丽珊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20,共7页
为了探讨ROS水平与突变的关系,对原发性肝癌线粒体DNAD Loop区的突变情况进行研究,同时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组织细胞内ROS进行测定。选择2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及其邻近的癌旁组织,用PCR方法将线粒体DNAD Loop扩增后测序。组织内ROS的水平采... 为了探讨ROS水平与突变的关系,对原发性肝癌线粒体DNAD Loop区的突变情况进行研究,同时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组织细胞内ROS进行测定。选择2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及其邻近的癌旁组织,用PCR方法将线粒体DNAD Loop扩增后测序。组织内ROS的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结果表明:在20对原发性肝癌组织中存在8对mtDNAD Loop突变,突变率为40%,共发现突变位点53个,包括2个插入,11个缺失,40个点突变,其中T C,C T的转换占75%,4个属于微卫星结构。癌组织突变一般伴有癌旁组织突变,癌组织突变位点高于癌旁组织。发现一例标本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均有大片段丢失。原发性肝癌组织内ROS水平明显高于癌旁对照(P<0.01),同时发现在D Loop区发生突变的患者的组织中ROS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突变的肝癌组织标本(P<0.01),发生突变的癌旁组织内ROS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突变的癌旁组织(P<0.01)。结论:(1)线粒体DNAD Loop区是一个高度多态性和突变性的区域,在原发性肝癌中突变率较高。(2)肝癌患者组织细胞内ROS异常,提示肝癌的线粒体DNA发生的点突变及肝癌的发生可能与ROS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D-LOOP区 原发性肝癌 突变 活性氧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细胞Huh7与SMMC-7721抗ROS能力对比与机制初步研究
7
作者 李高峰 徐伟 +2 位作者 李培培 李清华 吴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38-844,共7页
目的:比较Huh7、SMMC-7721细胞系抵抗外源性活性氧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物质能力的不同,并初步探究肝癌细胞抗ROS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H_2O_2处理Huh7和SMMC-7721细胞后,比较两者凋亡、坏死的差异,检测细胞内ROS、超氧化... 目的:比较Huh7、SMMC-7721细胞系抵抗外源性活性氧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物质能力的不同,并初步探究肝癌细胞抗ROS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H_2O_2处理Huh7和SMMC-7721细胞后,比较两者凋亡、坏死的差异,检测细胞内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含量及细胞活性、肿瘤干性分子、ROS清除酶基因和DNA修复酶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同浓度H_2O_2处理后,SMMC-7721细胞凋亡和坏死数目多于Huh7细胞,其细胞活性明显低于Huh7细胞,在1μmol/m L H_2O_2浓度组,计数1 500个细胞内SMMC-7721与Huh7细胞凋亡与坏死数目分别为(841.7±78.7)个、(169.7±76.1)个(t=10.638,P=0.000);SMMC-7721与Huh7细胞活性分别为(0.21±0.02)、(0.74±0.14)(t=6.478,P=0.022)。肝癌细胞内ROS的水平随H_2O_2浓度增加呈升高趋势,但Huh7细胞内明显低于SMMC-7721细胞,在1μmol/m L H_2O_2浓度组,SMMC-7721与Huh7细胞细胞内ROS水平分别为(128 793±1 158)、(103 455±1 665)(t=21.639,P=0.000);Huh7细胞比SMMC-7721细胞有更高含量的GSH、SOD,并且在H_2O_2处理后GSH、SOD下降趋势缓于SMMC-7721细胞,在1μmol/m L H_2O_2浓度组,SMMC-7721与Huh7细胞内GSH含量分别为(32.85±4.47)mg/g prot、(106.60±6.83)mg/g prot(t=15.655,P=0.000),SMMC-7721与Huh7细胞内SOD含量分别为(19.22±2.93)U/mg prot、(23.57±4.85)U/mg prot(t=1.332,P=0.254);整体上肝癌细胞内GSH、SOD的变化早于细胞内ROS和细胞活性的变化;Western blot提示Huh7细胞比SMMC-7721细胞高表达肿瘤干性分子CD133、Bmi-1、ROS清除酶基因SOD2和DNA修复基因Rad51。结论:Huh7比SMMC-7721有更强的抗ROS能力,相对高表达CD133、Bmi-1、SOD2及Rad51,这些分子可能参与了肝癌细胞抗ROS的过程,且可能通过细胞内GSH、SOD直接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活性氧类物质 肿瘤干性分子 DNA修复基因 ROS清除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