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永辉 张运红 +5 位作者 高翠民 刘昊 潘晓莹 何方 韩伟锋 武继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特性的综合作用效果。本研究在河南省节水农业禹州试验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2006年小麦播种时开始),采用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长期施用有机肥(腐熟鸡粪750 kg·hm^(-2))对0~40 cm土层土壤孔隙的影响,同时测定分析0~10 cm土层的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水分参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的>0.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提高了70.1%,0.25~0.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减少了34.2%和26.5%;增施有机肥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数目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则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孔隙成圆率则表现为逐渐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长期增施有机肥提高了0~100 mm、200~250 mm和250~300 mm土层的孔隙数目,0~100 mm、150~200 mm和250~400 m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以及0~150 mm和155~200 mm土层的孔隙成圆率;长期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田间持水量及有效水含量,且提高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综上所述,长期增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水分参数,同时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 土壤水分参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有机肥替代20%化肥氮对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肥力的差异化影响
2
作者 彭复细 雷文硕 +5 位作者 牟廷森 陈俊 林娇 姜利红 张振华 夏银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9-1119,共11页
【目的】施用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碳、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研究不同有机肥等比例替代化肥氮对土壤肥力和有机碳及其组分积累的影响,有助于阐明有机肥提升稻田土壤肥力和促进有机碳固存的机理。【方法】本研究基于10年的长期施肥... 【目的】施用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碳、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研究不同有机肥等比例替代化肥氮对土壤肥力和有机碳及其组分积累的影响,有助于阐明有机肥提升稻田土壤肥力和促进有机碳固存的机理。【方法】本研究基于10年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选取了其中5个处理:仅施磷钾肥(T1),施氮磷钾肥(T2),以及分别以早稻季紫云英还田和晚稻水稻秸秆还田(T3)、商品有机肥(T4)和猪粪(T5)替代20%化肥氮。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以及碳转化相关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β-1,4-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计算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结果】相较于T1处理,T2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与T2处理相比,3种有机肥替代处理(T3、T4、T5)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和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56%~7.80%和2.34%~5.04%,其中T5处理的提升幅度最大。有机肥替代处理(T3和T4)使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提高2.80%~3.91%,且T3和T4处理的提升幅度达到显著水平;T5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其在总有机碳中的占比,增幅分别为18.30%和12.63%。T3和T4处理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3种碳转化相关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β-1,4-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促进了有机物料的分解并加速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积累;而T5处理由于猪粪有机碳的稳定性指数和脂肪性指数高,增强了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导致土壤有机碳中颗粒态有机碳的积累量及其在总有机碳中的占比显著增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颗粒态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综合肥力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替代20%化肥氮的用量下,3种有机肥均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积累量,提高了土壤综合肥力,秸秆和商品有机肥更利于增强稳定性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积累,猪粪则更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库中不稳定性颗粒有机碳的积累和占比,因而提升了土壤有机碳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替代 稻田土壤 土壤肥力 有机组分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围对海岸带湿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3
作者 刘君恬 邹维娜 +3 位作者 袁琳 王栋 王崚力 褚向乾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213-4222,共10页
受海岸圈围的影响,海岸带湿地土壤理化环境发生剧烈改变,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及其固碳功能。为了揭示海岸圈围及圈围历史对海岸带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上海崇明岛东部海岸带区域为典型研究... 受海岸圈围的影响,海岸带湿地土壤理化环境发生剧烈改变,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及其固碳功能。为了揭示海岸圈围及圈围历史对海岸带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上海崇明岛东部海岸带区域为典型研究区,比较了海岸带区域受潮汐影响的滨海湿地及不同圈围历史内陆湿地土壤理化因子、SOC含量及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的含量变化,分析了海岸圈围及圈围历史对海岸带湿地SOC及其活性组分变化的影响规律,并提出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湿地保护与管理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海岸圈围后,土壤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黏粒等理化因子均降低,随着圈围年限的增加,EC逐渐降低,而TN含量和黏粒则先下降再上升;(2)海岸圈围后,湿地SOC、DOC含量降低,且随圈围年限增加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MBC和EOC随圈围年限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SOC、DOC、MBC和E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海岸带内陆湿地土壤的MBC/SOC、DOC/SOC和EOC/SOC均显著高于滨海湿地,且随圈围年限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圈围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为陆海统筹下的海岸带湿地碳汇功能提升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服务我国的“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湿地 圈围 土壤有机 活性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还田对水稻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4
作者 程宇 陈佩 +3 位作者 陈瑞 王宁 于建光 薛利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88-1996,共9页
本文以高砂土(江苏泰州)和黄泥土(江苏宜兴)两种稻麦轮作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麦秸还田对水稻拔节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麦秸还田使高砂土和黄泥土非根际土壤的有机碳(OC)、溶解... 本文以高砂土(江苏泰州)和黄泥土(江苏宜兴)两种稻麦轮作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麦秸还田对水稻拔节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麦秸还田使高砂土和黄泥土非根际土壤的有机碳(OC)、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分别提高11.4%和19.0%、16.7%和38.6%、6.97%和32.9%,根际土壤分别增加7.48%和19.0%、68.8%和28.1%、21.7%和51.9%,且DOC和POC的绝对增加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麦秸还田使黄泥土根际和非根际易氧化碳(EOC)含量分别增加38.5%和78.8%,但两种土壤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均显著降低。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麦秸还田显著降低了高砂土非根际和根际细菌的物种丰富度和香农指数,但显著增加了黄泥土非根际细菌的物种丰富度和香农指数;秸秆还田还明显改变了两种土壤根际与非根际的细菌群落组成,显著提高了非根际Hydrogenispora和根际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8的相对丰度;与非根际相比,麦秸还田导致的稻田根际细菌群落改变更为显著,而OC、EOC和POC是调控其变化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水稻根际土壤活性碳含量并改变了根际细菌群落结构,而土壤活性有机碳是驱动根际细菌群落变化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活性有机组分 细菌多样性 根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5
作者 杨晓兵 韩国君 +2 位作者 马乐元 王军霞 臧龙飞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150,共9页
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化肥减量、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为探讨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后土壤有机氮组分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采用辣椒盆栽施肥试验,设置常规施肥、90%化肥+3000 kg·hm^(-2)生物有机肥(F... 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化肥减量、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为探讨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后土壤有机氮组分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采用辣椒盆栽施肥试验,设置常规施肥、90%化肥+3000 kg·hm^(-2)生物有机肥(FB1)、90%化肥+4500 kg·hm^(-2)生物有机肥(FB2)、80%化肥+3000 kg·hm^(-2)生物有机肥(FB3)、80%化肥+4500 kg·hm^(-2)生物有机肥(FB4)和空白对照(CK)共6个处理。运用Bremner法测定辣椒幼苗期、开花期和盛果期的土壤有机氮组分,研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氮组分以未酸解氮和酸解未知态氮为主。各土壤有机氮组分占比大小为:未酸解氮>酸解未知态氮>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在辣椒盛果期,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增加土壤酸解总氮5.53%—41.99%,而在等量化肥施用条件下,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降低,蛋白酶活性增加。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氮是影响有机氮组分分布与转化的关键因子,土壤有效磷含量次之。综上,土壤有机氮组分组成与施肥模式密切相关,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的施肥模式能有效扩大土壤有机氮库,提高土壤肥力和潜在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量 有机组分 生物有机 活性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土壤团聚体磷组分和有机碳化学分子结构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6
作者 王萍秀 张天海 +4 位作者 郑志宇 刘俏 王方超 陈伏生 祖奎玲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7-208,共12页
[目的]为揭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氮磷(N、P)添加对土壤团聚体碳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掌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方法]在常绿阔叶林布设长达6 a的N、P添加试验平台[对照,100 kg/(hm^(2)·a)(以N... [目的]为揭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氮磷(N、P)添加对土壤团聚体碳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掌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方法]在常绿阔叶林布设长达6 a的N、P添加试验平台[对照,100 kg/(hm^(2)·a)(以N计),50 kg/(hm^(2)·a)(以P计),100 kg/(hm^(2)·a)(以N计)+50 kg/(hm^(2)·a)(以P计)],分析土壤团聚体粒径分级、磷组分和有机碳化学分子结构组成,探究不同粒径土壤有机碳对N沉降和P添加的响应。[结果] N添加处理显著提高大团聚体(>2 mm)和黏、粉粒(<0.053 mm)SOC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大团聚体(>2 mm)和小团聚体(0.25-2 mm)土壤有机碳分解程度(SD)。氮磷(N+P)同施处理显著提高大团聚体(>2 mm)中多糖和醇酚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小团聚体(0.25-2 mm)SD,显著提高除微团聚体(0.25-0.053 mm)以外的各粒径土壤易分解态磷中的树脂(Resin-P)质量分数。冗余分析表明,NaOHs-Pi和残余磷分别是>2 mm团聚体和<2 mm团聚体化学分子结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 N沉降增加难分解性磷,从而提高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添加 土壤团聚体 有机化学分子结构 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直接还田及炭化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综述
7
作者 时雁 王洋 曹毓凯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29,共9页
秸秆等有机物料还田作为提升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有效方式被广泛应用,活性有机碳组分作为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在土壤固碳和作物生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土壤活性碳库的分类和定义,分析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后导致活性有机碳... 秸秆等有机物料还田作为提升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有效方式被广泛应用,活性有机碳组分作为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在土壤固碳和作物生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土壤活性碳库的分类和定义,分析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后导致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变化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秸秆直接还田方式、还田量以及还田年份均会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变化。秸秆覆盖还田和翻埋还田均能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且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表征由秸秆还田等导致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相比于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更为敏感;秸秆直接还田量也会影响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但基于土壤类型、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等生态因素和人为干扰导致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变化尚存在很大争议;长期秸秆直接还田可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是提高有机碳固存的有效手段;秸秆还田配施适量化肥对有机碳活性组分含量增加、土壤固碳和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更好。在秸秆炭化还田中,秸秆炭的自身特性和外在因素均会导致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变化出现差异。500℃左右炭化温度制备的秸秆生物炭还田能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与作物秸秆相比,厨余垃圾制备的生物炭更能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高浓度添加的生物炭还田能更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秸秆炭化还田更有效的改善土壤质量,利于土壤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秸秆还田 活性有机组分 土壤固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坡耕地红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8
作者 罗志章 芦美 +3 位作者 鲁泽让 赵吉霞 李永梅 范茂攀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5期53-61,共9页
为探讨不同玉米种植模式对坡耕地红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了玉米单作(CK)、玉米间作马铃薯(T_(1))、玉米间作大豆(T_(2))、苕子轮作玉米(T_(3))、豌豆轮作玉米(T_(4))5个处理,研究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土壤有机碳... 为探讨不同玉米种植模式对坡耕地红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了玉米单作(CK)、玉米间作马铃薯(T_(1))、玉米间作大豆(T_(2))、苕子轮作玉米(T_(3))、豌豆轮作玉米(T_(4))5个处理,研究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玉米单作处理相比,玉米间作和轮作种植模式均能增加土壤中的速效养分,但轮作处理中AK含量明显降低;间作和轮作种植模式的土壤酶活性均明显提高,且玉米间作马铃薯处理的效果最佳。玉米间作和轮作种植模式均可改变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其中以玉米间作马铃薯处理的SOC、EOC、DOC、POC含量最高;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CPMI以玉米间作马铃薯处理的效果表现最好。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均达到显著正相关;TK、TP、TN、pH值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均不显著,AN除与ECO无显著相关性外,与土壤有机碳及其他有机碳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AK与EOC和DOC均呈显著正相关,AP与EOC、POC均呈显著负相关。RDA冗余分析得出,β-葡萄糖苷酶和速效磷是影响玉米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有机及其组分 土壤酶活性 土壤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黧豆还田与氮肥减施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全紫曼 漆燕 +3 位作者 周泽弘 莫坤 韩文斌 梁琴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7-1067,共11页
为探明绿肥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还田配施氮肥在改良土壤方面的效应,明确合适的绿肥配施氮肥比例,设置2×4双因素试验,研究绿肥的不同翻压量[15000(M_(1))、22500(M_(2))、30000(M_(3))、37500(M_(4))kg·hm^(−2)]和氮肥的... 为探明绿肥山黧豆(Lathyrus sativus)还田配施氮肥在改良土壤方面的效应,明确合适的绿肥配施氮肥比例,设置2×4双因素试验,研究绿肥的不同翻压量[15000(M_(1))、22500(M_(2))、30000(M_(3))、37500(M_(4))kg·hm^(−2)]和氮肥的不同施氮量[常规施氮量的60%(N_(1))和80%(N_(2))配比]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各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和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F)处理相比,翻压一定量的绿肥并配施减量氮肥能有效提升稻田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提升效果随配施比例的不同存在差异,其中M_(4)N_(1)、M_(4)N_(2)处理提升效果最佳。在相同施氮水平下,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及总体酶活性均呈现出随翻压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与CF处理相比,翻压绿肥并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无显著影响(P>0.05),对纤维素酶、蔗糖酶和β-葡萄糖甘酶活性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总体酶活性均表现为M_(4)N_(2)>M_(4)N_(1)>M_(3)N_(1)>M_(3)N_(2)>M_(2)N_(1)>M_(2)N_(2)>M_(1)N_(1)>M_(1)N_(2)>CF>CK处理。各有机碳组分之间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β-葡萄糖甘酶、纤维素酶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结果表明,60%氮肥+37500 kg·hm^(−2)绿肥模式的综合评价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绿肥 山黧豆 土壤活性有机 土壤酶活性 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配施土壤调理剂对黄瓜连作土壤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囡君 秦涛 决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5-231,共7页
针对设施农业黄瓜连作障碍问题,2020-2023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单施化肥(CK)、化肥减量20%+生物有机肥(SB)、化肥减量20%+微生物菌肥、化肥减量40%+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化肥减量40%+微生物菌肥+土壤调理剂(SMC)5个处理,研究化... 针对设施农业黄瓜连作障碍问题,2020-2023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单施化肥(CK)、化肥减量20%+生物有机肥(SB)、化肥减量20%+微生物菌肥、化肥减量40%+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化肥减量40%+微生物菌肥+土壤调理剂(SMC)5个处理,研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和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物理结构以及酶活性的改良效果,结合典型相关分析以及冗余分析结果,探讨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碳氮及物理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或增施土壤调理剂均能够提高土壤碳氮、速效养分含量、pH值、酶活性以及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与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不施土壤调理剂处理相比,增施土壤调理剂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以及微生物量碳含量,明显提高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变化与土壤碳氮变化之间密切相关,但不同酶活性变化与碳氮指标间的关系有强有弱。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蔗糖酶与土壤空隙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且空间分散处理点说明土壤酶活性对不同施肥措施条件产生不同的响应。由此可知,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和土壤调理剂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以及酶活性,改善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有机 土壤调理剂 土壤 养分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油复种不同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舒业勤 彭复细 +5 位作者 雷文硕 姜彤彤 陈玉梅 刘伟民 张振华 夏银行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503,共9页
复种油菜是南方稻区促进稳粮增油的重要种植模式,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稻油复种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田间定位试验(8年),以水稻-水稻... 复种油菜是南方稻区促进稳粮增油的重要种植模式,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稻油复种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田间定位试验(8年),以水稻-水稻-冬闲(稻稻闲)为对照,探究水稻-水稻-油菜(稻稻油)、水稻-油菜翻耕(稻油翻)和水稻-油菜免耕(稻油免)三种稻油复种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积累特征。结果表明:相对稻稻闲,稻油复种各处理使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土层增加5.28%~25.13%,尤其稻稻油处理,在20~40cm土层增幅为18.48%~43.97%,其中稻油翻和稻油免处理达到显著水平;稻油复种均显著提高了不同层次土壤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含量。同时,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稻油复种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有机碳中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比例,提高了其MAOC的占比,且在两个土层中提高比例分别为2.31%~7.49%和1.56%~2.66%。其原因可能是稻油复种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20 cm土层中有机碳转化相关酶(β-葡萄糖苷酶、β-1,4-葡聚糖酶和漆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进而促进土壤颗粒有机碳向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转化。综上,秸秆全量还田下冬季复种油菜促进了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且提高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占比,增强了土壤碳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油复种 有机 有机组分 活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与有机物料联用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12
作者 袁浩亮 聂军 +4 位作者 黎鹏 鲁艳红 廖育林 曹卫东 张江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9,共11页
【目的】石灰、紫云英和稻草已被广泛应用于南方稻区,但三者协同改良土壤的效果和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探讨石灰、紫云英和稻草协同利用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分布的长期影响,为其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南方稻区广泛... 【目的】石灰、紫云英和稻草已被广泛应用于南方稻区,但三者协同改良土壤的效果和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探讨石灰、紫云英和稻草协同利用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分布的长期影响,为其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南方稻区广泛分布的河砂泥田和红泥田土壤,进行了6年微区定位试验。试验包括3个处理:常规施肥(F)、紫云英+稻草+常规施肥(GRF)、紫云英+稻草+石灰+常规施肥(GRFL)。晚稻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样品,用湿筛法将土壤团聚体分为4级,测定各级团聚体的数量、占比,以及有机碳和氮含量,计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粒径>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调查早稻、晚稻和周年水稻产量,并分析了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氮储量与水稻周年产量的相关性。【结果】就河砂泥田而言,与F处理相比,GRF和GRFL处理水稻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7.29%和20.88%;GRF处理显著提高了0.25~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13.53%,R0.25显著提高了6.66%。与GRF处理相比,GRFL处理的MWD和GMD分别提高了10.45%和12.00%,并显著提高了>2、0.053~0.25和<0.053 mm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有机碳总储量。水稻产量与>2和0.2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就红泥田而言,与F处理相比,GRF和GRFL处理水稻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3.99%和14.98%;GRF处理0.25~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显著提高了41.41%,R0.25显著提高了5.25%,并显著提高了>2和0.2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碳、氮含量及总储量。但与GRF相比,GRFL处理的MWD和GMD分别降低了1.73%和8.66%,R0.25显著降低了3.17%;有机碳和氮储量分别降低了4.70%和4.74%。水稻产量与>2和0.2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紫云英与稻草联合利用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并改善土壤结构。在联合利用的基础上添加石灰能进一步提高河砂泥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但降低了红泥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碳氮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 有机物料 河砂泥田 红泥田 团聚体组分 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硫石膏施用量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活性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13
作者 赵庆斌 董艳红 +6 位作者 朱慧娴 杜海岩 张梦阳 柳新伟 宋祥云 张晓光 李增强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共12页
盐渍土的改良利用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脱硫石膏施用量对盐渍土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处理为施用脱硫石膏0 t·hm^(-2)(S0)、2 t·hm^(-2)(S2)、4 t·hm^(-2)(S4... 盐渍土的改良利用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脱硫石膏施用量对盐渍土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处理为施用脱硫石膏0 t·hm^(-2)(S0)、2 t·hm^(-2)(S2)、4 t·hm^(-2)(S4)、6 t·hm^(-2)(S6)。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可溶性有机碳(DOC)、热水提取态有机碳(HEOC)、颗粒有机碳(P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C)]和酶活性。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中,S2、S4和S6处理的DOC、HEOC、POC和ROC含量分别较S0处理提高了17.04%~43.71%、5.45%~28.68%、40.94%~83.46%和8.55%~22.22%,随着脱硫石膏施用量的增加,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增加。在20~40 cm土层中,S4和S6处理的DOC、POC和ROC含量显著高于S0处理。在两个土层中,S2、S4和S6处理的碳库管理指数均显著高于S0处理。在0~20和20~40 cm土层中,与S0处理相比,S2、S4和S6处理的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总体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1.12%~48.60%、37.81%~121.62%、4.73%~44.09%、10.29%~34.56%和11.89%~57.77%、15.98%~93.50%、2.14%~42.62%、5.51%~31.75%,随着脱硫石膏施用量的增加,上述酶活性显著增加。S2、S4和S6处理的蔗糖酶活性仅在0~20 cm土层中显著高于S0处理。在两个土层中,POC和ROC含量均与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总体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0~20 cm中,DOC和HEOC也与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总体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灰色关联度分析和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是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关键酶。综上所述,随着脱硫石膏施用量的增加,表层盐渍土中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和碳转化酶活性显著增加,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能够显著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脱硫石膏 活性有机组分 库管理指数 活性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坡面侵蚀—沉积过程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14
作者 周笑 王彬 +4 位作者 樊华 王文刚 佟亚宁 王俊 李力国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8-168,共11页
[目的]旨在探讨土壤侵蚀-沉积过程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以加深对东北黑土区耕地碳库管理策略及土壤有机碳响应机制的理解。[方法]以东北薄层黑土区(宾县)和厚层黑土区(克山县)典型坡耕地为对象,采用137Cs示踪技术定... [目的]旨在探讨土壤侵蚀-沉积过程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以加深对东北黑土区耕地碳库管理策略及土壤有机碳响应机制的理解。[方法]以东北薄层黑土区(宾县)和厚层黑土区(克山县)典型坡耕地为对象,采用137Cs示踪技术定量评估土壤侵蚀强度,明晰不同土壤侵蚀强度对坡面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揭示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机制。[结果]薄层黑土区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822.99 t/(km^(2)·a),厚层黑土区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174.74 t/(km^(2)·a)。土壤侵蚀-沉积速率是驱动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土壤侵蚀速率的增加,土壤有机碳组分显著减少,且二者呈显著负相关。不同有机碳组分流失速率依次为EOC>POC>MBC>DOC。[结论]总氮(TN)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分布的关键因子,而C/N比值、黏粒和砂粒质量分数对有机碳组分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137Cs核素示踪 有机 活性有机组分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雪灾害对山西太岳山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短期影响
15
作者 吴晓龙 王勇强 +4 位作者 彭博 李秋梅 齐学诚 刘颖 周志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2-99,133,共9页
2023年4月份山西特大暴雪发生后,对太岳山受不同程度干扰的油松林群落进行调查,即建立无干扰(对照,CK)、轻度干扰(MD)、中度干扰(LD)、重度干扰(SD)样地,对比分析灾害发生后不同样地间土壤深度(h)为0<h≤2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TS... 2023年4月份山西特大暴雪发生后,对太岳山受不同程度干扰的油松林群落进行调查,即建立无干扰(对照,CK)、轻度干扰(MD)、中度干扰(LD)、重度干扰(SD)样地,对比分析灾害发生后不同样地间土壤深度(h)为0<h≤2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T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轻组分有机碳(LFOC)、重组分有机碳(HFOC)质量分数,并明确灾害发生后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性质、草本生物量及凋落物生物量、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重度受灾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土壤TSOC、DOC、MBC、LFOC平均质量分数较对照分别高29.0%、138.9%、120.0%、212.0%,但四种受灾程度样地间的HFOC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重度受灾样地的0<h≤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土壤密度、土壤pH、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凋落物生物量(m_(LB))、α-1,4-葡萄糖苷酶(AG)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轻度及中度受灾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与对照样地间差异不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土壤含水率、α-1,4-葡萄糖苷酶活性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对受灾样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异贡献率最高。冰雪灾害在短期内显著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而土壤惰性有机碳则具有一定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灾害 受灾程度 土壤有机 土壤有机组分 土壤性质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水复合侵蚀对团聚体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16
作者 王艳辉 赵晓峰 +1 位作者 张健乐 许明祥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7-274,共8页
[目的]为探究黄土高原风水复合侵蚀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模拟降雨及风洞试验,研究不同侵蚀营力和侵蚀顺序下5~2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的流失机制。[结果]1)风水复合侵蚀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C)、易氧... [目的]为探究黄土高原风水复合侵蚀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模拟降雨及风洞试验,研究不同侵蚀营力和侵蚀顺序下5~2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的流失机制。[结果]1)风水复合侵蚀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态有机碳(POC)、可溶性有机碳(DOC)质量分数较单营力侵蚀分别降低7%~25%、8%~29%、52%~71%、16%~32%。2)风水复合侵蚀中先风后水侵蚀(WR)下,SOC、EOC、POC、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质量分数较先水后风侵蚀(RW)分别降低19%、20%、4%、13%、9%。3)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对不同侵蚀营力的敏感性响应不同,EOC对水蚀作用反应更敏感;POC对风蚀和风水复合侵蚀作用更敏感。[结论]风水复合侵蚀较单营力侵蚀更易加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流失,且SOC流失程度具有侵蚀顺序依赖性。研究结果可为风水复合侵蚀区土壤侵蚀防控及有机碳固存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水复合侵蚀 团聚体有机 活性有机组分 敏感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老山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17
作者 鲁惠明 李仁英 +3 位作者 刘雨霏 李绍通 杜鸿萱 王孙雨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2,共10页
为了解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集老山阳坡和阴坡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并分析土壤活性有... 为了解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集老山阳坡和阴坡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并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探讨造成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阴坡的TOC、DOC、EOC、POC含量普遍高于阳坡,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TOC、EOC、PO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在0~10 cm土层的含量显著高于10~20 cm和20~30 cm土层(P<0.05)。在土壤总有机碳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表现为POC>DOC>EOC,表明POC是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主要碳库。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阳坡和阴坡的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均与土壤TOC、POC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坡向、土层和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坡向和土层改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阴坡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占TOC含量的比例高于阳坡,对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活性组分 坡向 南京老山 可溶性有机 易氧化有机 颗粒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产量和土壤碳、氮及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彦 王豪毅 +3 位作者 司振江 王柏 王占浩 曹程鹏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4,119,共9页
为探究在寒地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产量和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试验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采用大田试验,以“龙粳31”为种植品种,设置了控制灌溉(KG)、常规灌溉(CG)和浅晒浅灌溉(QG)3种灌溉模... 为探究在寒地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产量和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试验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采用大田试验,以“龙粳31”为种植品种,设置了控制灌溉(KG)、常规灌溉(CG)和浅晒浅灌溉(QG)3种灌溉模式,研究了水稻全生育期内不同灌溉模式下0~60 cm土层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KG模式下水稻产量相对QG模式和CG模式分别提升3.2%和7.7%。KG模式和QG模式耗水情况相较于CG模式分别降低14.2%和10.3%。SOC、DOC和LOC共3种碳素含量变化情况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40~60 cm土层变化幅度较小。不同灌溉模式下,KG模式稻田土壤中SOC相对QG模式和CG模式分别降低4.9%和9.1%,DOC相对降低3.8%和4.1%,LOC含量相对降低12.3%和13.6%。3种灌溉模式下NH_(4)^(+)-N含量两次变化拐点均出现在分蘖期以及抽穗开花期,KG模式和QG模式下NH_(4)^(+)-N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小于CG模式;NO_(3)^(-)-N含量变化拐点与NH_(4)^(+)-N变化情况相似,NH_(4)^(+)-N含量在浅层变化较为明显,KG模式NH_(4)^(+)-N含量增多了3.3%和9.8%。节水灌溉模式下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为水稻生长提供有机质,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固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水稻 灌溉模式 土壤有机 活性组分 铵态 硝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下不同比例有机碳输入对植烟土壤氮库活度的影响
19
作者 杨院馨 杨云辉 +2 位作者 吴佳涛 熊于斌 汤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1-1321,共11页
为探究化肥减量下不同比例有机碳输入影响植烟土壤供氮能力的长期效应,基于连续1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不施肥(CK)、当地常规推荐施肥(100%化肥,CF)、化肥减量20%配施3000 kg·hm^(-2)有机肥(OF-1)以及化肥减量40%配施6000... 为探究化肥减量下不同比例有机碳输入影响植烟土壤供氮能力的长期效应,基于连续1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不施肥(CK)、当地常规推荐施肥(100%化肥,CF)、化肥减量20%配施3000 kg·hm^(-2)有机肥(OF-1)以及化肥减量40%配施6000 kg·hm^(-2)有机肥(OF-2)。通过分析比较各处理植烟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土壤氮库活度、土壤氮库管理指数、烟叶产量及经济性状,探讨连续化肥减量条件下,不同比例有机碳输入对植烟土壤氮库活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CK)处理显著降低了烟叶产量、中上等烟叶比例及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和氮库管理指数。连续化肥减量条件下,不同比例有机碳输入(OF-1和OF-2)显著提高了烟叶产量、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土壤氮库活度和土壤氮库管理指数。与CF处理相比,OF-1和OF-2处理植烟土壤可溶性总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52.11%和57.36%,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99.25%和102.64%;土壤铵态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8.08%和19.22%,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8.09%和54.61%;植烟土壤氮库活度分别显著提高53.58%和50.36%,土壤氮库管理指数分别显著提高48.21%和50.57%;烟叶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8.69%和19.22%,上等烟叶比例分别显著提高94.95%和67.61%,中上等烟叶比例分别显著提高13.91%和12.25%。OF-1和OF-2处理对土壤氮库活度和氮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植烟土壤氮组分、氮库活度、氮库管理指数与烟叶产量及经济性状呈显著正相关。随机森林分析表明,土壤氮库管理指数、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和土壤氮库活度是影响烟叶产量的重要预测因子。综上,连续化肥减量条件下,有机碳输入通过增加土壤可溶性氮含量以及提高土壤氮库活度和氮库管理指数,促进烟叶产量提升。这可作为实现化肥减施增效的一种绿色生态施肥途径,同时还可以提升土壤供氮能力,实现烟叶优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土壤 化肥减量 有机输入 土壤组分 库活度 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常绿阔叶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与磷组分相关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贺凌云 陈伏生 +3 位作者 郑志宇 刘俏 王晟楠 王方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7-386,共10页
[目的]为探究磷输入如何调节大气氮沉降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碳与磷关系的影响。[方法]在常绿阔叶林土壤建立长达6年(2015-2021年)的养分添加长期监测试验平台,包括4个处理:对照[P0+N0,P0 kg/(hm^(2)·a)+N0 kg/(hm^(2)·a)... [目的]为探究磷输入如何调节大气氮沉降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碳与磷关系的影响。[方法]在常绿阔叶林土壤建立长达6年(2015-2021年)的养分添加长期监测试验平台,包括4个处理:对照[P0+N0,P0 kg/(hm^(2)·a)+N0 kg/(hm^(2)·a)]、氮添加[P0+N100,P0 kg/(hm^(2)·a)+N100 kg/(hm^(2)·a)]、磷输入[P50+N0,P50 kg/(hm^(2)·a)+N0 kg/(hm^(2)·a)]以及氮磷同时输入[P50+N100,P50 kg/(hm^(2)·a)+N100 kg/(hm^(2)·a)],各处理设3次重复,共计12个样地。于2021年8月采集样地0-1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基础理化性质、土壤粒径分布规律、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磷组分及有机碳(SOC)含量。[结果](1)P0处理下,氮添加显著增加大团聚体占比,减少黏粒和粉粒含量,提高各团聚体粒径中SOC含量;氮添加分别显著降低和增加团聚体黏粒、粉粒中易分解态磷组分(LP)和难分解态磷组分(RP)含量。(2)P50处理下,氮添加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平均几何直径(GMD),对各粒径团聚体中磷组分和SOC含量均无显著影响。(3)P0处理下,土壤团聚体SOC与难分解态磷呈正相关关系;P50处理下,土壤团聚体SOC与各功能磷组分无显著相关。由此推断,P0处理下,氮添加通过提高常绿阔叶林土壤团聚体黏粒、粉粒径中难分解态磷而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固持;P50处理下,氮添加对各粒径中有机碳的影响可能受到生物因素的调节,与磷的有效性无关。[结论]氮沉降对常绿阔叶林土壤团聚体中碳磷内在关系的影响受到磷的调控,研究结果为森林土壤碳循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输入 沉降 土壤团聚体 组分 土壤有机 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