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矿石中活性二氧化硅的测定 被引量:7
1
作者 柳天舒 王宁伟 +3 位作者 朱金连 方原民 朱登峻 李丙祥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94-394,共1页
磷矿石多产于沉积岩,也有产于变质岩和火成岩,除个别情况外,矿物中的磷总是以正磷酸盐的形态存在,磷的主要矿物为磷灰石。磷灰石通常以3Ca3(PO4)2-CaR2的形式存在,其中的R通常以氟(F)为主。出口的磷矿石中二氧化硅含量一般为1... 磷矿石多产于沉积岩,也有产于变质岩和火成岩,除个别情况外,矿物中的磷总是以正磷酸盐的形态存在,磷的主要矿物为磷灰石。磷灰石通常以3Ca3(PO4)2-CaR2的形式存在,其中的R通常以氟(F)为主。出口的磷矿石中二氧化硅含量一般为1%~8%,其中有一部分是可溶性的二氧化硅,即所谓的活性二氧化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二氧化硅 磷矿石 测定 二氧化硅含量 正磷酸盐 磷灰石 沉积岩 火成岩 变质岩 可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二氧化硅粉生产工艺 被引量:2
2
作者 姚明 《桂林工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289-291,共3页
以石英矿为原料,经过熔炼,中和成胶,酸化老化、洗涤压滤和干燥,制成粒子细微、比表面积大、白色或半透明的活性二氧化硅粉。其工艺简单,成本低,用途广。
关键词 石英矿 酸化 活性二氧化硅 硅粉 生产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活性二氧化硅和多价金属盐组成的酸溶液的制备方法
3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08-408,共1页
该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水处理的由活性二氧化硅和多价金属盐组成的酸溶液的制备方法。首先用硫酸对硅酸钠进行酸化,使其pH小于2,并生成活性二氧化硅,然后加入多价金属盐作稳定剂。
关键词 活性二氧化硅 制备方法 金属盐 酸溶液 多价 组成 水处理 硅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二氧化硅在聚乙烯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范厚全 宋权 +1 位作者 王时正 陈先海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24-130,共7页
用稻壳焙烧法制备的含量达90%以上的多孔二氧化硅,其表面亲有机物性能较差,填充在聚乙烯中会使聚乙烯抗冲性能下降;但用偶联剂对多孔二氧化硅表面进行处理,能使其产生高活性表面中心,这种被称为活性二氧化硅的填充剂填充在聚乙烯中,可... 用稻壳焙烧法制备的含量达90%以上的多孔二氧化硅,其表面亲有机物性能较差,填充在聚乙烯中会使聚乙烯抗冲性能下降;但用偶联剂对多孔二氧化硅表面进行处理,能使其产生高活性表面中心,这种被称为活性二氧化硅的填充剂填充在聚乙烯中,可提高聚乙烯的各种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二氧化硅 聚乙烯 多孔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二氧化硅双功能吸附材料对姜黄素的吸附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应红 夏烈文 张海连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5-29,共5页
以桉木屑为原料,通过四氯化硅、石灰及水浸渍,在马弗炉中炭化及500~650℃活化,制得一种新型双功能活性炭-二氧化硅多孔复合吸附材料,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其主要孔径分布为2.6~4.3 nm,比表面积为357 m2/g.为了测试新材料用于极性物质姜... 以桉木屑为原料,通过四氯化硅、石灰及水浸渍,在马弗炉中炭化及500~650℃活化,制得一种新型双功能活性炭-二氧化硅多孔复合吸附材料,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其主要孔径分布为2.6~4.3 nm,比表面积为357 m2/g.为了测试新材料用于极性物质姜黄素固载的可行性,通过光谱法及正交试验分析对比研究了市售活性炭及新材料对姜黄素吸附效果的影响,考察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室自制新型吸附材具有良好的脱色吸附效果.在吸附时间达到7 min时、吸附温度40℃、活性炭-二氧化硅与姜黄素的质量比为1 000∶1.5时,姜黄素溶液脱色率为94.82%.吸附材料不仅通过发达的微孔进行物理吸附,二氧化硅表面羟基可能也会通过氢键形成增加吸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二氧化硅 姜黄素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二氧化硅固载磷钨酸催化合成环己酮甘油缩酮 被引量:7
6
作者 李贵贤 王成君 +3 位作者 周洋 李亚珍 王洁 王小瑞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2-475,520,共5页
以酸活化的活性二氧化硅为载体,采用化学键合的方法制备了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化二氧化硅负载的Keggin型磷钨酸催化剂(HPW/APTES-SiO2),用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BET)测定、热重-差热分析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将该... 以酸活化的活性二氧化硅为载体,采用化学键合的方法制备了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化二氧化硅负载的Keggin型磷钨酸催化剂(HPW/APTES-SiO2),用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BET)测定、热重-差热分析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将该催化剂用于合成环己酮甘油缩酮的反应,实验结果表明,2-羟甲基-1,4-二氧杂螺环[4,5]癸烷是主要产物,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得到环己酮转化率为92.7%,主产物的选择性达97.8%,且催化剂便于从反应体系中分离,能重复使用4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二氧化硅 改性 磷钨酸 环己酮甘油缩酮 催化与分离提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二氧化硅固载磷钨酸催化合成油酸甲酯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丽霞 金青哲 +2 位作者 张康逸 黄健花 王兴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6-189,共4页
以用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的活性SiO2作为载体,制得负载型的磷钨酸催化剂(HPW/KH-SiO2),对催化剂进行傅里叶红外(FTIR)、扫描电镜(SEM)表征;考察了以油酸和甲醇为原料合成油酸甲酯,以及反应条件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HPW/KH-SiO... 以用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的活性SiO2作为载体,制得负载型的磷钨酸催化剂(HPW/KH-SiO2),对催化剂进行傅里叶红外(FTIR)、扫描电镜(SEM)表征;考察了以油酸和甲醇为原料合成油酸甲酯,以及反应条件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HPW/KH-SiO2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HPW/KH-SiO2-0.20作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5%(wt),催化剂活化温度180℃,反应温度80℃,醇酸物质的量比为8∶1,催化反应时间8h,酯化率达到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二氧化硅 改性 磷钨酸 酯化 油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凹凸棒石粘土制备纳米级无定形二氧化硅的方法
8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2-62,共1页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凹凸棒石粘土制备纳米级无定形二氧化硅的方法。该方法可降低原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本发明的特征包括以下步骤:原料粗选并粉碎;超声搅拌,配制成悬浮液,分级提纯,并烘干粉碎;与分解剂混合,混合物煅烧;加酸...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凹凸棒石粘土制备纳米级无定形二氧化硅的方法。该方法可降低原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本发明的特征包括以下步骤:原料粗选并粉碎;超声搅拌,配制成悬浮液,分级提纯,并烘干粉碎;与分解剂混合,混合物煅烧;加酸反应;反应物进行压滤分离,用去离子水洗涤;烘干、粉碎即得到活性二氧化硅。本发明有效利用了天然资源,生产成本低,工艺流程简单,易大规模生产。产品二氧化硅的纯度在90%以上,粒径在80—200nm,具有更好的物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形二氧化硅 凹凸棒石粘土 纳米级 制备 大规模生产 活性二氧化硅 原料消耗 产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变剂活性SiO_2的阻燃性能研究
9
作者 齐秋云 高克强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1993年第1期26-28,共3页
本文对通常用做触变剂活性SiO_2的阻燃性进行讨论。
关键词 玻璃钢 触变剂 活性二氧化硅 阻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液硅水泥浆技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穆海鹏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76,共1页
纳米液硅是通过特殊的处理工艺将活性二氧化硅与水混合形成的悬浊液。实验研究表明,纳米液硅中虽然含有质量分数约50%的纳米氧化硅颗粒,但能够保持较好的流变性和稳定性。纳米液硅中的氧化硅颗粒为纳米级球形颗粒。国外某公司生产液硅... 纳米液硅是通过特殊的处理工艺将活性二氧化硅与水混合形成的悬浊液。实验研究表明,纳米液硅中虽然含有质量分数约50%的纳米氧化硅颗粒,但能够保持较好的流变性和稳定性。纳米液硅中的氧化硅颗粒为纳米级球形颗粒。国外某公司生产液硅中的氧化硅颗粒粒径为0.1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二氧化硅 纳米氧化硅 泥浆技术 球形颗粒 颗粒粒径 悬浊液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钢雨阳篷制作技术
11
作者 高飞 《农村新技术》 2007年第11期34-34,共1页
1.配制胶料。流水作业进行配制。在搪瓷桶内放入100千克191#树脂,加入4千克过氧化环乙酮糊,搅拌均匀。加入钛青绿色浆糊适量,搅匀,目观颜色达到所需要求即可。最后加入活性二氧化硅3.3千克,拌匀备用。
关键词 制作技术 玻璃钢 活性二氧化硅 流水作业 搅拌均匀 环乙酮 氧化 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solids on pulp and froth properties in flotation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炜 James A.Finch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1461-1469,共9页
Froth flotation is a widely used process of particle separation exploiting differences in surface properties. It is important to point out that overall flotation performance(grade and recovery) is a consequence of the... Froth flotation is a widely used process of particle separation exploiting differences in surface properties. It is important to point out that overall flotation performance(grade and recovery) is a consequence of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solid particles collected from the pulp phase, transported into the froth phase, and surviving as bubble-particle aggregates into the overflow. This work will focus on studying these phenomena and will incorporate the effects of particle hydrophobicities in the 3-phase system. Solids are classed as either hydrophilic non-sulphide gangue(e.g. silica, talc), hydrophilic sulphide(e.g. pyrite), or hydrophobic sulphide(e.g. sphalerite). Talc is a surface-active species of gangue that has been shown to behave differently from silica(frother adsorbs on the surface of talc particles). Both are common components of ores and will be studied in detail. The focus of this work i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solids on pulp hydrodynamics, froth bubble coalescence intensity, water overflow rate with solids present, and in particular,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olids, frother and gas on the gas dispersion paramet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ulp zone there is no effect of solids on bubble size and gas holdup; in the froth zone, although hydrophilic particles solely do not effect on the water overflow rate, hydrophobic particles produce higher intensity of rates on water overflow and bubble coalescence, and many be attributed to the water reattach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tation frothers bubble size coalescence gas holdup hydrophobi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porous silica from natural chlorite via selective acid lea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ethylene blue adsorption
13
作者 WANG Zhi-zeng ZHAO Qin-yi +1 位作者 WANG Dong-yun CUI Ch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173-1184,共12页
In this study,porous silica with high surface area was prepared through selective leaching of thermally activated chlorite in HCl solution.In the process,chlorite was activated by pre-calcining treatment,then activate... In this study,porous silica with high surface area was prepared through selective leaching of thermally activated chlorite in HCl solution.In the process,chlorite was activated by pre-calcining treatment,then activated components(MgO,Al_(2)O_(3),and Fe_(2)O_(3))were selectively leached by acid solution,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nanopores in situ.The morphology,structure,surface area and pore-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material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TG/DSC,^(27)Al MAS NMR,SEM,TEM and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The highest specific surface area(SBET=333 m^(2)/g)was obtained by selectively leaching the 600℃ calcined chlorite from 3 mol/L HCl at 90℃ for 2 h.The pore sizes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s can be controlled by calcination and leaching conditions.The ^(27)Al MAS NMR spectra of the samples revea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selective acid leaching properties of thermal-activated chlorite,demonstrating that AlVI transfers into AlV when chlorite changes into activated chlorite during thermal activation,and the coordinations of Al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cid solubility of chlorite.The as-prepared porous silica showed favorable adsorption abilities with capacity of 148.79 mg/g for methylene blue at pH of about 7 and temperature of 25℃,indicating its promising potential in adsorption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LORITE thermally activated selective leaching porous silica materials methylene blue ad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