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泡萝卜发酵过程中乳杆菌噬菌体演替规律及其对活性乳杆菌结构的影响
1
作者 杨梦露 黄玉立 +2 位作者 刘佳琦 葛黎红 赵楠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5,共8页
该研究采用相关国标方法、宏转录组测序技术、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别对泡萝卜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功能及其与病毒群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泡萝卜发酵过程中... 该研究采用相关国标方法、宏转录组测序技术、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别对泡萝卜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功能及其与病毒群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泡萝卜发酵过程中,pH在发酵初始略有升高,还原糖含量被迅速消耗降低,盐含量呈现非单调增加的趋势,总酸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苹果酸和琥珀酸被快速消耗,乳酸和乙酸成为主要的有机酸。活性微生物随发酵逐渐演替为以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7.91%~22.68%)为主,且62种乳杆菌中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类谷糠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farraginis)和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等为优势菌种。活性微生物群的主要代谢途径为代谢和遗传信息处理,且免疫系统相关通路在发酵前期是活跃的。泡萝卜中主要的病毒群为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和肌病毒科(Myoviridae)等,其中,乳杆菌噬菌体(phage)尤其是LP65和ATCC8014-B2等在发酵初期极为活跃。6种乳杆菌噬菌体与62种乳杆菌间共有30条显著正相关关系和14条显著负相关关系(|r|>0.8,P<0.05)。该研究结果为揭示病毒群在泡萝卜体系中对微生物群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萝卜 理化指标 宏转录组 活性乳杆菌属 病毒群 杆菌噬菌体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乳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邓勇 洪昱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5,共3页
研究了影响活性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确定用比色率来比较活性乳的稳定性。探讨了单独使用CMC-Na和XG作为稳定剂以及CMC-Na分别与XG和PGA配合使用对活性乳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均质压力对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 研究了影响活性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确定用比色率来比较活性乳的稳定性。探讨了单独使用CMC-Na和XG作为稳定剂以及CMC-Na分别与XG和PGA配合使用对活性乳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均质压力对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稳定剂配比和均质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乳 稳定性 品微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活性乳的研制
3
作者 张笑麟 赵培城 金月祥 《浙江工学院学报》 CAS 1990年第1期77-83,共7页
本文探索了一种酸奶生产的新工艺和配方,制造出“新型活性孔”。与市售活性乳相比,后者活菌体数要低31%。0.65%稳定剂A物质的添加,使活性乳的沉淀分层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充入适量CO_2不仅赋予活性乳以可口的“杀口味”,而且能延长... 本文探索了一种酸奶生产的新工艺和配方,制造出“新型活性孔”。与市售活性乳相比,后者活菌体数要低31%。0.65%稳定剂A物质的添加,使活性乳的沉淀分层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充入适量CO_2不仅赋予活性乳以可口的“杀口味”,而且能延长其冷藏期。二点嗜好法的品评结果表明:本产品将深受消费者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乳 发酵制品 酸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食品——活性乳(上)
4
作者 细野明义 周晓薇 《今日畜牧兽医》 1996年第1期49-50,共2页
当今日本随着经济的大规模发展,饮食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平均寿命跃居世界第一。但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存在着反映不同时期饮食生活质量水平的疾病。二战后持续很久的粮食缺乏的日本人,因结核病的蔓延,惶惶不可终日;当1955 1970年食粮数量... 当今日本随着经济的大规模发展,饮食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平均寿命跃居世界第一。但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存在着反映不同时期饮食生活质量水平的疾病。二战后持续很久的粮食缺乏的日本人,因结核病的蔓延,惶惶不可终日;当1955 1970年食粮数量开始满足,脑出血型中风又成为多发病;1970年后的饱食时代,脑梗塞型中风,心脏病又占据死因的首位;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乳 功能性食品 饮食生活 牛奶 日本人 酸菌 酪蛋白 五十年 脑梗塞 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食品——活性乳(下)
5
作者 细野明义 周晓薇 《今日畜牧兽医》 1996年第2期49-51,共3页
3 活性乳对生物体的生理功能3.1 整肠作用 人体肠内栖息着众多的肠内细菌,一个成年人约有100多种,细菌总数大约有100兆个。主要细菌种类有:拟杆菌、真杆菌、厌氧性链球菌、双岐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等。从婴儿到老... 3 活性乳对生物体的生理功能3.1 整肠作用 人体肠内栖息着众多的肠内细菌,一个成年人约有100多种,细菌总数大约有100兆个。主要细菌种类有:拟杆菌、真杆菌、厌氧性链球菌、双岐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等。从婴儿到老年整个一生中这些菌群都在不停的变动、变动原因有先天性的,但以后天性为主,依赖于饮食生活、环境、疾患及应激因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乳 功能性食品 酸菌 双岐杆菌 变异原 嗜酸杆菌 酸杆菌 生理功能 致癌性 细胞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制备导电聚苯胺及对有机材料的包覆性能
6
作者 李衍隆 李勇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4-58,共5页
在水、乙醇、二氯甲烷构成的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中成功合成了纳米级聚苯胺。通过扫描电镜探究了以水包油(O/W)和油包水(W/O)两种状态的微乳液为模板制备的聚苯胺的微观形貌,发现在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中合成的聚苯胺纳米粉具有颗粒细且... 在水、乙醇、二氯甲烷构成的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中成功合成了纳米级聚苯胺。通过扫描电镜探究了以水包油(O/W)和油包水(W/O)两种状态的微乳液为模板制备的聚苯胺的微观形貌,发现在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中合成的聚苯胺纳米粉具有颗粒细且均匀、产物易分离的优点。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图谱验证了聚苯胺在微乳液中的合成。在对不同底物的包覆试验中,发现具有亲水性的变色硅胶可以被W/O微乳液合成的纤维状的聚苯胺包裹,而在O/W微乳液中仅在缝隙处生成了棒状的聚苯胺。具有疏水性的涤纶织物在W/O微乳液中聚合聚苯胺后表面生成了聚苯胺颗粒但未能形成连续镀层,在O/W微乳液中形成致密镀层并具有一定的导电性能。通过控制氧化剂配比和反应时间探究聚苯胺-涤纶织物的最佳电导率,当苯胺与氧化剂物质的量比为1∶1.3,反应时间为4 h时,聚苯胺达到最佳电导率5.66×10^(-2)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表面活性剂微 聚苯胺 电磁屏蔽织物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乳中活性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7
作者 包晓宇 陈美霞 +1 位作者 王加启 郑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15-324,共10页
牛乳以及牛初乳被认为是天然活性成分最重要的来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牛乳中活性蛋白的多功能特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表征,其生物学特性越来越受关注。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是牛乳中两个主要的蛋白组,其完整的分子结构及众多的生物活性肽在... 牛乳以及牛初乳被认为是天然活性成分最重要的来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牛乳中活性蛋白的多功能特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表征,其生物学特性越来越受关注。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是牛乳中两个主要的蛋白组,其完整的分子结构及众多的生物活性肽在幼龄动物及人体内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本文对牛乳中主要活性蛋白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乳蛋白 铁蛋白 Α-白蛋白 Β-球蛋白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肽-N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作用效果 被引量:7
8
作者 陈燏 刘洪吉 +6 位作者 尤倩倩 袁靖琳 宋奇 郝丹 刘栋 兰海静 李全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8-184,共7页
为了探讨一种新型抗衰老活性因子——活性肽-N食用后的抗衰老作用,本研究通过给小鼠连续皮下注射D-半乳糖(200 mg/(kg·d),以体质量计,下同)建立衰老模型,造模的同时开始灌胃2.5、25.0、125.0μg/(kg·d)活性肽-N复乳,连续9周... 为了探讨一种新型抗衰老活性因子——活性肽-N食用后的抗衰老作用,本研究通过给小鼠连续皮下注射D-半乳糖(200 mg/(kg·d),以体质量计,下同)建立衰老模型,造模的同时开始灌胃2.5、25.0、125.0μg/(kg·d)活性肽-N复乳,连续9周。分别采用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运动探究能力和学习记忆能力。上述行为学实验后,对小鼠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脑组织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etyl cholinesterase,ACh E)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衰老模型组相比,活性肽-N复乳高剂量组能显著提高衰老小鼠的运动探究能力,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提高血清中的GSH-Px活力28.38%(P<0.05),降低MDA含量26.19%(P<0.05),同时降低脑组织中的ACh E活力23.26%(P<0.05)。综合结果表明该活性肽-N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肽-N复 D-半 抗衰老 学习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的研制 被引量:10
9
作者 安红丽 欧阳五庆 +1 位作者 王俊 申进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5-69,共5页
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7),聚乙二醇400单硬脂酸酯(PEG400MS),聚氧乙烯脂肪酸酯(LAE-9),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0(EL-4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60(EL-60)和烷基糖苷(APG)等为表面活性剂,以甘油、丙二醇和1,3-丁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液,... 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7),聚乙二醇400单硬脂酸酯(PEG400MS),聚氧乙烯脂肪酸酯(LAE-9),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0(EL-4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60(EL-60)和烷基糖苷(APG)等为表面活性剂,以甘油、丙二醇和1,3-丁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液,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油相等因素对微乳形成区大小及微乳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及油等对微乳的形成均有影响;各配方微乳的粒径均在100 nm以下,符合微乳的粒径要求,AEO-7/IPM/水,EL-40/IPM/水,EL-40/span80/IPM/水以及EL-40/span80/IPM/液体石蜡/水4种微乳体系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望成为药物和化妆品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 稳定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蛋白活性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升 唐欢宇 +1 位作者 张树坤 张源淑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16,共4页
乳蛋白是一种富含生物活性肽的蛋白资源,许多生物活性肽存在于乳蛋白序列中,在胃肠道消化水解或食物加工过程中释放出来,从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文章就几种乳蛋白源性的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生物活性肽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 蛋白 蛋白活性 生物学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乳蛋白活性肽口服液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云财 滕波 +2 位作者 吴镝 徐速 陈诚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24-26,共3页
介绍了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乳蛋白活性肽口服液的产品配方、生产工艺及质量标准;并测定了乳蛋白活性肽口服液中肽的分子量分布。通过试验确定了乳蛋白活性肽口服液无毒且具有免疫调节和延缓衰老的保健功能。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法 蛋白活性肽口服液 产品配方 生产工艺 质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曹伟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8-62,共5页
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是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新方法,在一定的油水比条件下,该类型的表面活性剂能够与油水作用形成高粘度油包水型乳液,扩大波及体积,其驱油机理与传统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不同,无法通过现有的数值模拟方法及软件反映。为准... 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是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新方法,在一定的油水比条件下,该类型的表面活性剂能够与油水作用形成高粘度油包水型乳液,扩大波及体积,其驱油机理与传统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不同,无法通过现有的数值模拟方法及软件反映。为准确反映乳液表面活性剂的驱油特征,在室内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乳液表面活性剂驱乳化增粘的主要机理,建立了表征乳液流动特征的数学模型,并实现了相应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室内实验模型的拟合和矿场模型的应用,验证了数学模型与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研究了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采收率效果与乳液粒径、渗透率、非均质性等因素的关系,对比了乳液表面活性剂与常规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乳液的粒径中值与孔喉的匹配关系对乳液的稳定性与粘度有较大影响,相比常规表面活性剂,乳液表面活性剂由于较好的流度控制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表面活性 数值模拟 低渗透油藏 数学模型 化学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温低渗透油藏乳液表面活性剂驱现场试验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方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5-128,共4页
针对胜利油田Ⅴ类化学驱原油温度高、渗透率低的问题,运用乳液表面活性剂促使油水两相产生乳化现象,增加驱替相黏度,有效驱替分布在油藏边缘及角隅部位的残余油,扩大波及体积;同时利用低张力表面活性剂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m N/m的超... 针对胜利油田Ⅴ类化学驱原油温度高、渗透率低的问题,运用乳液表面活性剂促使油水两相产生乳化现象,增加驱替相黏度,有效驱替分布在油藏边缘及角隅部位的残余油,扩大波及体积;同时利用低张力表面活性剂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m N/m的超低水平,降低黏附性,提高洗油效率,两者组合得到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将该驱油体系应用于纯17-1区块,经过20多个月驱油体系的不断注入,截至2017年7月,对应油井日产油量由1.3 t/d上升至6.3 t/d,综合含水由83.0%下降至74.1%,有效改善层间吸水差异状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研究成果对胜利油田Ⅴ类化学驱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表面活性 特高温 低渗透 现场试验 采收率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新城疫水-油-水型活性复乳的研制和免疫研究
14
作者 张红星 吴宝成 +1 位作者 徐振东 唐铃弟 《广西科学》 CAS 1996年第3期45-47,共3页
水-油-水(W/O/W)型活性复乳是将油包水初乳(W/O)进一步分散在水相中经过二次乳化,使用时并配以新城疫弱毒疫苗联合制成。采用透析法测定复乳的形成率分别为95.0%,89.3%,88.0%和84.4%,雏鸡免疫后... 水-油-水(W/O/W)型活性复乳是将油包水初乳(W/O)进一步分散在水相中经过二次乳化,使用时并配以新城疫弱毒疫苗联合制成。采用透析法测定复乳的形成率分别为95.0%,89.3%,88.0%和84.4%,雏鸡免疫后4dHI抗体即明显升高,井持续2个月以上;对育成鸡的加强免疫持续期达14个月,滴鼻或肌注攻毒全保护,证实新城疫W/O/W活性复乳已达到实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 活性 免疫 疫病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温中低渗透油藏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20
15
作者 吴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2-76,82,共6页
聚合物在特高温(95~120℃)中低渗透率(50~100 mD)油藏易降解且难注入,为进一步提高特高温中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建立乳液表面活性剂乳化性能和乳化增粘性能评价方法,并对乳液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进行研究。研发了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 聚合物在特高温(95~120℃)中低渗透率(50~100 mD)油藏易降解且难注入,为进一步提高特高温中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建立乳液表面活性剂乳化性能和乳化增粘性能评价方法,并对乳液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进行研究。研发了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即在温度为110℃条件下形成增粘型乳液,增溶水率大于90%,乳化增粘率大于100%。物理模拟结果表明,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乳化增粘型乳液表面活性剂和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交替注入的组合驱油方式可提高采收率为17.7%~22.1%。在纯化油田纯17-1单元开展乳液表面活性剂驱先导试验,2017年2月交替注入3轮次,油井已见到明显降水增油效果。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创建了特高温中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新型开发方式,为特高温中低渗透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温中低渗透油藏 液表面活性 化性能 化增粘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铁蛋白及其活性肽抗菌活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臧海军 张克英 《饲料博览(技术版)》 2008年第3期32-35,共4页
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是转铁蛋白家族中一种天然的铁结合糖蛋白,主要包括血清转铁蛋白和卵转铁蛋白。乳铁蛋白活性肽(Lactoferricin,Lfcin)是乳铁蛋白在胃蛋白酶作用下水解下来的由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乳铁蛋白及其活性肽具... 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是转铁蛋白家族中一种天然的铁结合糖蛋白,主要包括血清转铁蛋白和卵转铁蛋白。乳铁蛋白活性肽(Lactoferricin,Lfcin)是乳铁蛋白在胃蛋白酶作用下水解下来的由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乳铁蛋白及其活性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这些功能大都和它的铁离子结合特性有关。文章就近年来乳铁蛋白及其活性肽抗菌活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蛋白 铁蛋白活性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乳蛋白活性肽开发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明芳 李子超 +1 位作者 李昀锴 王丽娜 《中国乳业》 2010年第9期60-62,共3页
1酶解乳蛋白制备生物活性肽的研究现状牛乳含有丰富、优质、全价的营养成分,其蛋白质质量浓度为30~50g/L(80%为酪蛋白,20%为乳清蛋白),
关键词 蛋白活性 应用 开发 生物活性 营养成分 质量浓度 清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酸-正丙醇-水无表面活性剂反相微乳液电导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小玉 侯万国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99-1604,共6页
本文对油酸-正丙醇-水三元体系的相行为进行了研究,表明可形成微乳液。由于体系中无传统表面活性剂,故所形成的微乳液为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在反相微乳液区,固定正丙醇/油酸体积比(RP/O)为3∶5、1∶1和2∶1,考察了体系电导率(κ)随分... 本文对油酸-正丙醇-水三元体系的相行为进行了研究,表明可形成微乳液。由于体系中无传统表面活性剂,故所形成的微乳液为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在反相微乳液区,固定正丙醇/油酸体积比(RP/O)为3∶5、1∶1和2∶1,考察了体系电导率(κ)随分散相体积分数(Φd)的变化,结果表明κ随Φd的增大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增大,符合渗滤特征。采用电荷涨落模型在低Φd值范围内估算出液滴流体力学半径(Rh)为1.35~1.85nm,随Φd值的增大Rh有所增大。采用渗滤模型探讨了其导电机理,RP/O为3∶5、1∶1和2∶1时拟合出的渗滤特征指数(μ和s)分别为μ=1.28、s=0.49,μ=1.31、s=0.51和μ=1.50、s=0.73,表明所研究体系符合静态渗滤模型。电导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体系的电导行为与有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体系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微 电导率 无表面活性剂微 电荷涨落模型 渗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黄酮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乳中生物活性成分及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张一涵 贺李莹 +3 位作者 陈逸 熊本海 王慧 蒋林树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66-3675,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沙棘黄酮对奶牛生产性能、乳中生物活性成分及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胎次、体重、产奶量和泌乳期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30头,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原则分为3组,每组10头。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0 (对照)... 本试验旨在研究沙棘黄酮对奶牛生产性能、乳中生物活性成分及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胎次、体重、产奶量和泌乳期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30头,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原则分为3组,每组10头。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0 (对照)、 60和100 g/(d·头)的沙棘黄酮。试验期共7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于正试期第1、15、30、45、60天采集乳样测定生产性能和乳中生物活性成分,第1、30、60天采集血样测定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0和100 g/(d·头)沙棘黄酮均显著提高了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的产奶量(P<0.05),饲粮中添加60 g/(d·头)沙棘黄酮显著提高了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的乳蛋白率、乳脂率、4%乳脂校正奶产量和能量校正奶产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0和100 g/(d·头)沙棘黄酮均显著提高了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乳中溶菌酶、乳铁蛋白、β-乳球蛋白和乳过氧化物酶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0 g/(d·头)沙棘黄酮显著提高了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的血清总蛋白和胆固醇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0 g/(d·头)沙棘黄酮显著提高了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硫氧还蛋白氧化还原酶活性(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60 g/(d·头)沙棘黄酮能提高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含量,提高奶牛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黄酮 生产性能 活性成分 生化指标 抗氧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乳酪乳清中生物活性肽对3T3-L1小鼠脂肪细胞PPARγ mRNA表达及NF-κB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晓杰 新华.那比 孙瑜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9-452,共4页
探讨新疆传统发酵乳酪乳清中生物活性肽(简称乳清活性肽)对炎症状态下3T3-1小鼠脂肪细胞PPARγmR-NA表达及NF-κB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体外培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3T3-L1,经0.15 mmol/L 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0.125μm... 探讨新疆传统发酵乳酪乳清中生物活性肽(简称乳清活性肽)对炎症状态下3T3-1小鼠脂肪细胞PPARγmR-NA表达及NF-κB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体外培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3T3-L1,经0.15 mmol/L 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0.125μmol/L地塞米松和10 mg/L胰岛素诱导成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后,给予脂多糖(LPS)刺激使脂肪细胞成炎症模型,再给予乳清活性肽(1,10,20,50 mg/L),以及阳性对照药高密度脂蛋白(10,50,100 mg/L),测定脂肪细胞中PPARγmRNA表达及NF-κB的活性。PPARγ在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有较高水平的表达,LPS诱导后表达下降,PPARγ的表达在HDL和乳清活性肽干预后明显升高,并且乳清活性肽20,50 mg/L组、HDL 50,100 mg/L组与LPS致炎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NF-κB活性在LPS致炎后升高,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和乳清活性肽干预组中NF-κB活性明显减低,并且乳清活性肽20,50 mg/L浓度组,HDL 50,100 mg/L组与LPS致炎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清活性肽可能是通过上调PPARγmRNA的表达以及降低NF-κB活性来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 脂肪细胞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