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颈癌中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低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周洋 刘晓军 +2 位作者 孙昊 吴玉仙 金志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78-1082,共5页
目的检测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ACK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病理学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85例宫颈癌组织样本及其对应的癌旁组... 目的检测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ACK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病理学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85例宫颈癌组织样本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法分别检测RACK1、HIF-1α、VEGF蛋白在宫颈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宫颈癌组织中RACK1、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及肿瘤直径、浸润深度、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三者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RACK1、HIF-1α、VEGF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2%(69/85)、63.5%(54/85)、89.4%(76/85)。RACK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和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均<0.05),HIF-1α和VEGF表达均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均<0.05)。RACK1、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两两之间呈正相关(RACK1 vs HIF-1α:r=0.523,P=0.0439;RACK1 vs VEGF:r=0.428,P=0.0337;HIF-1αvs VEGF:r=0.689,P=0.0245)。结论RACK1、HIF-1、VEGF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三者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其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协同作用,可作为判断肿瘤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 低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信号途径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倩 梁晓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2-127,共6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一种由长期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理过程如周围神经元丢失、神经脱髓鞘、轴索变性、神经再生修复障碍等可能与线粒体功能异常有关。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异常、线粒体电子传递...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一种由长期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理过程如周围神经元丢失、神经脱髓鞘、轴索变性、神经再生修复障碍等可能与线粒体功能异常有关。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异常、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可能为发生DPN的原因,这些因素均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信号途径缺陷相关。针对该通路的药物可能具有神经保护或减缓DPN进展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线粒体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C在腺苷A1受体调控缺氧心肌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中的表达和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向飞 张琼 +1 位作者 褚志刚 黄跃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35-1138,共4页
目的观察腺苷A1受体的活化能否影响缺氧心肌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及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原代培养的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分为5组:对照(常氧)组(A组),缺氧组(B组),缺氧+腺苷A1受体激动剂组(C组),... 目的观察腺苷A1受体的活化能否影响缺氧心肌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及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原代培养的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分为5组:对照(常氧)组(A组),缺氧组(B组),缺氧+腺苷A1受体激动剂组(C组),缺氧+腺苷A1受体阻断剂组(D组),缺氧+腺苷A1受体激动剂+PKC阻断剂组(E组)。缺氧6h后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分析A、B、C、D4组PKC的表达变化,用酯化钙黄绿素和氯化钴共孵育法检测5组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缺氧6h后,B、D、E3组MPTP显著开放,细胞活力降低,而C组能明显减少MPTP的开放,减轻细胞损害,并能使PKC的表达量增加。结论缺氧可引起MPTP开放增加,腺苷A1受体激动剂可上调PKC表达,减少缺氧导致的MPTP开放,维持细胞活力。PKC通路可能是腺苷A1受体调控缺氧心肌细胞MPTP开放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 缺氧 腺苷A1受体 蛋白激酶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肾组织睾酮受体蛋白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的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晓村 王颖 +5 位作者 燕树勋 杨国杰 张彦周 于超男 李渊 孙丽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4-618,共5页
目的:探讨睾酮受体(AR)在高血压肾脏损害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3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以"两肾一夹法"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肾组织AR和丝裂素活化蛋... 目的:探讨睾酮受体(AR)在高血压肾脏损害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3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以"两肾一夹法"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肾组织AR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KP-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组织AR与MKP-1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F=31.043、51.681,P<0.001);相关分析发现,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AR蛋白与MKP-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744,P=0.014)。结论:AR蛋白可能参与了高血压肾脏损害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AR和MKP-1信号转导通路偶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血管性高血压 睾酮受体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THP-1巨噬细胞脂质蓄积、亲脂素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表达及蛋白激酶Cα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中群 袁中华 +5 位作者 黄谙非 曾德星 赵琪 杨永宗 王佐 唐雅玲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72-1176,共5页
目的:以THP-1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细胞内脂质蓄积、亲脂素(adi-pophilin)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以及蛋白激酶Cα(PKCα)活性的影响。方法:用0、10、20、40、80 mg/L oxLDL与THP-1巨... 目的:以THP-1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细胞内脂质蓄积、亲脂素(adi-pophilin)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以及蛋白激酶Cα(PKCα)活性的影响。方法:用0、10、20、40、80 mg/L oxLDL与THP-1巨噬细胞共孵育24 h,油红O染色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细胞内脂质蓄积情况;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dipophilin、PPARγ和PKCα表达的变化情况;PepTag(非放射性蛋白激酶检测法对荷脂细胞胞膜PKCα活性进行定量检测。结果:随着oxLDL浓度的增加,THP-1巨噬细胞内脂滴增加变大,胆固醇酯/总胆固醇比值升高,adipophilin、PPARγ和PKCα表达增强(与0 mg/L oxLDL处理组比较,P均<0.05),胞膜PKCα活性由(0.07±0.01)kU/L增至(0.14±0.02)kU/L(P<0.05)。结论:oxLDL可增强巨噬细胞PKCα活性,上调PKCα、PPARγ和adipophilin的表达,促进THP-1巨噬细胞中脂质的蓄积;oxLDL、PKCα、PPARγ和adipophilin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蛋白激酶cΑ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亲脂素 脂滴 动脉粥样硬化 THP-1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C参与内源性大麻素1型受体对心肌L型钙电流的抑制作用
6
作者 张彦敏 段丽红 李茜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研究激活心肌内源性大麻素1型(CB1)受体是否通过改变蛋白激酶C(PKC)活性从而抑制L型钙电流,探讨激活CB1受体导致PKC活性变化的信号途径。方法利用酶解法制备大鼠心室肌细胞,分别单独应用CB1受体特异性激动剂2-氯乙胺花生四烯酸(ACEA... 目的研究激活心肌内源性大麻素1型(CB1)受体是否通过改变蛋白激酶C(PKC)活性从而抑制L型钙电流,探讨激活CB1受体导致PKC活性变化的信号途径。方法利用酶解法制备大鼠心室肌细胞,分别单独应用CB1受体特异性激动剂2-氯乙胺花生四烯酸(ACEA)100 nmol·L-1、CB1受体阻断剂AM251 100 nmol·L-1或PKC非特异性激动剂十四烷酸乙酸大戟二萜醇酯(PMA)500 nmol·L-1孵育细胞10 min;此外提前应用AM251或PMA孵育细胞5 min后,再用ACEA孵育细胞10 min。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单个心肌细胞的L型钙电流;应用Pep Tag非放射性蛋白激酶C检测系统检测细胞PKC活性;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中二酰甘油(DAG)的含量;Western蛋白印迹法测定磷脂酶Cβ(PLCβ)和磷酸化磷脂酶Cβ(p-PLCβ)表达。结果给予ACEA激动大鼠心肌细胞的CB1受体,可显著抑制L型钙电流,最大峰值电流密度由11.4±0.8降至(6.4±1.5)p A·p F-1;预先给予AM251或PMA可以完全阻断此抑制效应。检测心肌细胞PKC活性发现,与正常对照组(1.59±0.50)μmol·min-1·L-1相比,ACEA组心肌细胞PKC活性为(0.69±0.48)μmol·min-1·L-1,明显降低;同样预先给予AM251或PMA完全阻断ACEA对PKC活性的抑制效应。而给予ACEA没有影响心肌细胞DAG含量和PLCβ的磷酸化。结论激活心肌细胞CB1受体后抑制细胞PKC的活性,从而抑制L型钙电流,此过程没有PLCβ-DAG途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大麻素1受体 蛋白激酶c L型钙电流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漆酶基因LACC1经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加重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7
作者 焦俊萍 鲍军强 +2 位作者 史慧敏 高超 田书娟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9期1006-1013,共8页
目的探讨漆酶基因LACC1对脑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①采购C57BL/6J LACC1基因敲除(LACC1-/-)小鼠20只,野生型小鼠20只,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各15只,... 目的探讨漆酶基因LACC1对脑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①采购C57BL/6J LACC1基因敲除(LACC1-/-)小鼠20只,野生型小鼠20只,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模型各15只,比较两组小鼠的脑梗死体积。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脑组织中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AMPK)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水平,采用微阵列分析外周血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表达谱及探讨可能涉及的信号转导通路。②制备小鼠小胶质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模型,并通过小干扰RNA(siRNA)转染技术上调及抑制LACC1的表达,明确LACC1对脑梗死体外模型炎症和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p-AMPK、NLRP3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IL-1β、IL-6、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TNF-α水平。结果MCAO/R模型野生型小鼠组脑梗死体积比例为(21.38%±4.06%),LACC1-/-小鼠组脑梗死体积比例为(19.07%±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同时LACC1-/-小鼠脑组织中p-AMPK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NLRP3蛋白表达水平受到抑制。OGD/R细胞模型中,LACC1的下调抑制了NLRP3蛋白的表达、增加了p-AMPK蛋白的表达。OGD/R细胞模型中,LACC1的过度表达增加了IL-1β、IL-6、INF-γ、TNF-α、MDA和ROS生成,降低了CAT和SOD的水平(P<0.05)。结论LACC1可能通过AMPK/NLRP3途径加重小鼠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这可能为脑梗死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及其相关并发症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c1 脑梗死 炎症反应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NOD样受体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ound C抑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的磷酸化后对缺氧预处理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娜 贺涓涓 +3 位作者 汪倩 周敏 李超英 李玲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8-174,共7页
【目的】探讨Compound C抑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磷酸化后对缺氧预处理的影响。【方法】筛选合适的Compound C浓度。将细胞分为Compound C组和non-Compound C组,以上两组再各自分为3个亚组:对照组(control);缺氧预处理+缺氧组(Hy... 【目的】探讨Compound C抑制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磷酸化后对缺氧预处理的影响。【方法】筛选合适的Compound C浓度。将细胞分为Compound C组和non-Compound C组,以上两组再各自分为3个亚组:对照组(control);缺氧预处理+缺氧组(Hyp+OGD);单纯缺氧组(OGD);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性。ATP荧光检测试剂盒测定胞内的ATP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内AMPKα,磷酸化的AMPKα(P-AMPKα),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共刺激因子-1α(PGC-1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OGD后Compound C组(0.418±0.021)和non-Compound C组(0.640±0.028)相比,细胞活性下降更明显(P<0.01),经预处理后细胞活性均增加(P均<0.05),加入Compound C后,control组细胞活性下降3.5%(P=0.473),OGD组细胞活性下降34.6%(P<0.01),而缺氧预处理后细胞活性下降21.1%(P<0.05)。OGD后Compound C组(0.042±0.001)和non-Compound C组(0.051±0.001)相比,ATP下降更明显(P<0.05),经预处理后ATP水平分别增加了21.5%及28.0%(P均<0.05)。Compound C 3组AMPKα蛋白的表达与non-Compound C对应的3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GD后,Compound C组与non-Compound C组细胞P-AMPKα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与各自的对照组比较,P均<0.05)。经预处理后,non-Compound C组P-AMPKα蛋白的表达较单纯OGD组增加(P<0.05),但Compound C组P-AMPKα蛋白的表达与单纯OG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5)。Compound C组细胞PGC-1α蛋白的表达与non-Compound C组对应的3组比较明显下降(P均<0.05),其中control组下降了68.1%,Hyp+OGD组下降了24.7%,OGD组下降了39.6%,Hyp+OGD及OGD相对于各自control组均上调其表达(P均<0.05),且预处理组的上调更明显(与OGD组比较,P均<0.05)。【结论】Compound C抑制AMPK的激活后,PGC-1α的表达下调,AMPK为缺氧预处理或缺氧处理上调PGC-1α的其中一条途径,抑制其活体P-AMPKα后其他的途径仍然在缺氧预处理中发挥重要的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共刺激因子-1α 缺氧预处理 cOMPOUND 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激酶C受体1在切应力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沈岩 王璐 +4 位作者 韩悦 杨煜晨 沈宝荣 齐颖新 姜宗来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91-497,共7页
目的探讨活化激酶C受体1(receptor for actived C kinase 1,RACK1)在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感受切应力刺激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平行平板流动腔系统,对联... 目的探讨活化激酶C受体1(receptor for actived C kinase 1,RACK1)在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感受切应力刺激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平行平板流动腔系统,对联合培养的大鼠ECs和VSMCs施加1.5 Pa正常切应力(normal shear stress,NSS)和0.5 Pa低切应力(low shear stress,Low SS),应用Brd U ELISA方法检测VSMCs增殖水平,对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的力学响应分子RACK1表达以及Akt磷酸化,应用Western blot技术进行检测。静态条件下,应用RNA干扰技术特异性抑制VSMCs的RACK1表达,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和Akt磷酸化的作用。应用ECs与VSMCs隔开培养和联合培养模型,检测ECs对VSMCs的RACK1表达和Akt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血管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结果发现,与NSS组相比,RACK1在Low SS组血管组织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细胞实验结果显示,Low SS诱导了与ECs联合培养的VSMCs增殖,上调VSMCs的RACK1表达和Akt磷酸化。静态条件下,特异性抑制VSMCs的RACK1表达后,VSMCs的增殖水平和Akt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下降。与ECs联合培养VSMCs,其RACK1表达和Akt磷酸化水平较隔开培养组均上调。结论 VSMCs的RACK1表达受细胞接触与切应力的影响,并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Low SS诱导的VSMCs增殖的调控。探讨VSMCs增殖功能变化及其力学生物学机制对于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发病机理和疾病防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应力 内皮细胞 血管平滑肌细胞 活化激酶c受体1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junN端蛋白激酶1磷酸化与糖尿病大鼠早期心肌损伤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昕明 刘晓亮 吴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7期3281-3286,共6页
目的探讨c-jun N端蛋白激酶1(JNK1)磷酸化与糖尿病(DM)大鼠早期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7月,80只SPF级雌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60只作为DM模型组,给予高糖高脂饮食饲养4周,一次性左下腹腹腔注射1... 目的探讨c-jun N端蛋白激酶1(JNK1)磷酸化与糖尿病(DM)大鼠早期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7月,80只SPF级雌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60只作为DM模型组,给予高糖高脂饮食饲养4周,一次性左下腹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溶液(35 mg/kg);另外20只作为对照组(A组),给予普通饮食饲养4周,一次性左下腹腹腔注射等量枸橼酸缓冲液。最终共48只大鼠造模成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组、C组、D组,各16只。C组大鼠腹腔注射SP600125,D组大鼠皮下埋置含有血管紧张素Ⅱ(AngⅡ)+0.9%氯化钠溶液的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A组、B组大鼠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饲养6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4组大鼠中分别选取10只,检测大鼠心体比(H/B)、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JNK1、磷酸化JNK1(p-JNK1)、瞬时受体电位通道C亚族(TRPC)6、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表达水平。结果 B组、C组、D组大鼠H/B大于A组,B组、D组大鼠LVMI大于A组(P<0.05);C组大鼠H/B、LVMI小于B组、D组(P<0.05)。A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细胞间连接紧密,心肌纹理清晰;B组、C组、D组大鼠心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肥大性改变,细胞间隙增宽,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纹理欠清晰。B组、C组、D组大鼠JNK1、p-JNK1、TRPC6、collagenⅠ表达水平高于A组(P<0.05);C组大鼠JNK1、p-JNK1、TRPC6、collagenⅠ表达水平低于B组(P<0.05);D组大鼠p-JNK1、TRPC6、collagenⅠ表达水平高于B组、C组,JNK1表达水平高于C组(P<0.05)。结论高糖环境可诱导JNK1磷酸化,进而影响下游TRPC6信号表达,造成胶原蛋白沉积过多,导致心肌细胞肥大和纤维化,从而引起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肌疾病 c-JUN N端蛋白激酶1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c亚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F-1介导MAPKs通路在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冬 董晓俊 徐成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8-672,共5页
目的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介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在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IGF-1(0、5、10、20 ng/mL)培养C3H10T1/2细胞,碱性磷酸酶(ALP)与茜素红(ARS)染色检测ALP活性、钙盐... 目的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介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在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IGF-1(0、5、10、20 ng/mL)培养C3H10T1/2细胞,碱性磷酸酶(ALP)与茜素红(ARS)染色检测ALP活性、钙盐沉积情况,qRT-PCR法检测成骨特性因子核心结合因子α-1(RUNX2)、成骨分化特异性因子骨桥蛋白(OPN)、骨钙蛋白(OCN)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通路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对数期细胞分为空白组、IGF-1组、ERK通路抑制剂(PD98059)组、PD+IGF-1组、p38通路抑制剂(SB202192)组、SB+IGF-1组,qRT-PCR法检测成骨特性因子RUNX2、成骨分化特异性因子骨桥蛋白(OPN)、骨钙蛋白(OCN)mRNA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IGF-1组ALP显色加深,ALP活性升高,钙盐结节形成增多,RUNX2、OPN、OCN mRNA表达水平升高,磷酸化ERK、p38、JNK蛋白表达增加,具有剂量效应(P<0.05)。与空白组比较,PD组、SB组C3H10T1/2细胞RUNX2、OPN、OC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D+IGF-1组、SB+IGF-1组C3H10T1/2细胞RUNX2、OPN、OC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与IGF-1组比较,PD+IGF-1组、SB+IGF-1组C3H10T1/2细胞RUNX2、OPN、OC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IGF-1促进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ERK信号通路和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c3H10T1/2细胞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β-雌二醇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C反应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利 张心武 +3 位作者 庞晓明 陈琳 刘凯歌 李亚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6-91,共6页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生成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17β-雌二醇对正常状态大鼠VSMCs CRP表达的影响,免疫印迹法...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生成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17β-雌二醇对正常状态大鼠VSMCs CRP表达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其对Ang-Ⅱ刺激大鼠VSMCs CRP及p-ERK1/2表达的影响,RT-PCR方法检测其对Ang-Ⅱ刺激状态大鼠VSMCs CRP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本实验所选用17β-雌二醇浓度(1、10、100 nmol/L)不影响正常状态大鼠VSMCs形态及CRP表达,但呈浓度依赖性抑制Ang-Ⅱ刺激的大鼠VSMCs CRP(r=-0.834,P<0.01)、p-ERK1/2(r=-0.712,P<0.05)及CRP mRNA(r=-0.856,P<0.01)的表达。结论:17β-雌二醇可以抑制Ang-Ⅱ刺激的大鼠VSMCs CRP及其mRNA表达,其作用机制与抑制ERK1/2信号转导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信使 遗传 雌二醇 药理学 雌二醇 投药和剂量 平滑 血管 药物作用 c反应蛋白 药物作用 血管紧张素Ⅱ 药理学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 代谢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Ⅱ和PKC对心肌细胞AngⅡ 1型受体的转录调节 被引量:7
13
作者 常文静 崔兆强 +3 位作者 陈曦 陈兰英 黄楚滨 刘力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70-283,共14页
利用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蛋白激酶C(PKC)在诱导AngⅡ1型受体(AT1)基因表达及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AngⅡ可诱导AT1mRNA水平一过性下调,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1... 利用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蛋白激酶C(PKC)在诱导AngⅡ1型受体(AT1)基因表达及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AngⅡ可诱导AT1mRNA水平一过性下调,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10nmol/LAngⅡ刺激细胞6h,引起AT1mRNA水平降低幅度最大,降至对照的51.6%±9.5%,然后逐渐回升,24h恢复至对照水平.30μmol/LH-7(PKC抑制剂)能阻断AngⅡ诱导的AT1mRNA水平的下调.0.3μmol/L的PMA(PKC激活剂)单独应用可诱导AT1mRNA水平下调达对照的43%±8%,加入AT1拮抗剂DMP811及Dup753均可阻断AngⅡ诱导的AT1mRNA水平的下调.10nmol/L的AngⅡ刺激心肌细胞96h可使蛋白含量降低至对照的73.4%±5.6%,而加药持续刺激144h可使蛋白含量较对照增加33.8%±6.3%,H-7不能阻断AngⅡ诱导的蛋白含量降低,但可有效地抑制蛋白含量的增加.以上结果提示:AngⅡ对心肌细胞AT1基因的转录和细胞的蛋白代谢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 血管紧张素Ⅱ 1受体 蛋白激酶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D1受体通过PKC途径调节肾近曲小管上皮肾胺酶的表达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少雄 杨剑 +4 位作者 陈彩宇 韩愈 任红梅 何多芬 曾春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558-2561,共4页
目的研究多巴胺D1类受体对Wistar-Kyoto(WKY)大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renal proximal tubule,RPT)中肾胺酶(renalase)的表达与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WKY大鼠RPT细胞株为实验对象,采用RT-PCR方法检测D1类受体激动剂fenoldopam对... 目的研究多巴胺D1类受体对Wistar-Kyoto(WKY)大鼠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renal proximal tubule,RPT)中肾胺酶(renalase)的表达与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WKY大鼠RPT细胞株为实验对象,采用RT-PCR方法检测D1类受体激动剂fenoldopam对renalase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蛋白表达的变化,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H)氧化法检测renalase活性。结果多巴胺D1类受体激动剂fenoldopam(10-6 mol/L)作用24 h可显著上调WKY大鼠RPT细胞renalase的mRNA[(1.09±0.07)vs(0.67±0.11)]和蛋白[(1.12±0.10)vs(0.73±0.05)]表达水平(P<0.05)。与对照组相比,fenoldopam(10-6 mol/L)刺激24 h后,RPT细胞renalase的NADH氧化活性也明显增高[(3.98±0.06)vs(3.55±0.13),P<0.05]。fenoldopam上调WKY大鼠RPT细胞的renalase的转录、蛋白合成和活性,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fenoldopam对renalase的上调作用可以被蛋白激酶C抑制剂(protein kinase C inhibitor,PKCI,即PKC抑制肽19-31,10-6 mol/L)所阻断。结论多巴胺D1类受体能够增强WKY大鼠RPT细胞中renalase的表达水平与活性,该调解作用与PKC信号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D1受体 肾胺酶 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蛋白激酶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K1蛋白83位点氨基酸对PDZ结构域的影响
15
作者 冯永 乔木 +3 位作者 卢宇婷 蒋亚建 王娜 朱丽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3-158,共6页
目的:研究PICK1(protein interacting with C kinase 1)蛋白PDZ结构域内83位点赖氨酸(K83)对PICK1和AMPA受体GluR2亚单位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计算机对PICK1 PDZ结构域和GluR2 C末端4个氨基酸残基进行对接模拟,然后将K83进行虚拟... 目的:研究PICK1(protein interacting with C kinase 1)蛋白PDZ结构域内83位点赖氨酸(K83)对PICK1和AMPA受体GluR2亚单位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计算机对PICK1 PDZ结构域和GluR2 C末端4个氨基酸残基进行对接模拟,然后将K83进行虚拟点突变,计算并观察突变后结构和键能的改变。利用实验室已有的野生型全长PICK1 cDNA质粒为模板,构建点突变质粒,与野生型GluR2共转到HEK293T细胞,观察两者在细胞内定位和分布的改变。结果:当野生型PICK1与GluR2共转染时,HEK293T细胞有大量PICK1和GluR2共定位的集簇(cluster)。当我们把构建的PICK1突变体与GluR2共转染时,不同的突变体表现出不一样的改变。结论:改变K83位点的氨基酸结构,很可能会改变PICK1 PDZ结构域与GluR2 C末端结合所形成的疏水、氢键、静电相互作用,使得PDZ结构域与GluR2 C末端的结合能力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 蛋白质构象 蛋白质类/化学 受体 谷氨酸/代谢 计算机模拟 PIcK1 PDZ结构域 GluR2亚基 定点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δRNA干扰对下游基因表达及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娟娟 董伟 +3 位作者 戚孟春 冯晓洁 李任 孙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研究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δ(Ca2+/Calmodulin dependent kinaseⅡδ,Ca MKⅡδ)RNA干扰对下游基因表达及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以证实其在破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慢病毒构建Ca MKⅡδRNA干扰载体,并确定最佳感染... 目的研究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δ(Ca2+/Calmodulin dependent kinaseⅡδ,Ca MKⅡδ)RNA干扰对下游基因表达及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以证实其在破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慢病毒构建Ca MKⅡδRNA干扰载体,并确定最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值及转染效率。小鼠RAW264.7细胞分为对照组、空白载体组和干扰组。转染5 d后收获细胞,确定干扰效率;并检测RNA干扰对活化T细胞核因子蛋白c1(NFATc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Src)基因表达及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Ca MKⅡδRNA干扰载体,最佳转染MOI值为30,转染效率可达78%(P<0.05)。重组病毒对Ca MKⅡδ的干扰效率在mRNA水平超过78%,在蛋白水平超过70%(P<0.01)。Ca MKⅡδRNA干扰显著降低NFATc1、TRAP和c-Src基因,与对照组、空白载体组比较,其mRNA水平下降分别超过了47.8%、43.3%和48.5%(P<0.05,P<0.01),蛋白相对水平分别超过了61.1%、48.2%和39.6%%(P<0.01);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也得到相似结果。Ca MKⅡδRNA干扰也显著降低了破骨细胞生成及骨吸收功能;与其他两组比较,干扰组破骨细胞数、牙本质吸收陷窝数目和面积下降分别超过了49.8%、47.6%和61.3%(P<0.01)。结论 Ca MKⅡδRNA干扰可显著下调其下游NFATc1、TRAP、c-Src基因表达并抑制破骨细胞分化;Ca MKⅡδ在破骨细胞分化中可能发挥关键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δ RNA干扰 活化T细胞核因子蛋白c1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受体酪氨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联素抑制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诱导的大鼠H9c2心肌细胞自噬流下降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聪 郭帅 +5 位作者 宁娜 侯晓鸿 王昌图 原媛 王晓晖 王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96-802,共7页
目的:观察脂联素抑制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自身抗体(β1-AA)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自噬流下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免疫组和对照(control)组,每组6只;H9c2大鼠心肌细胞分为control组、β1-AA组、β1-AA+脂联素组、脂联素... 目的:观察脂联素抑制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自身抗体(β1-AA)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自噬流下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免疫组和对照(control)组,每组6只;H9c2大鼠心肌细胞分为control组、β1-AA组、β1-AA+脂联素组、脂联素组、β1-AA+脂联素+Compound C组和β1-AA+Compound C组。合成β1-AR细胞外第2环(β1-AR-ECII)抗原肽段,主动免疫SD大鼠并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大鼠血清中β1-AA;CCK-8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活力;real-time PCR检测心肌细胞LC3B和beclin-1的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LC3-II、P62、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磷酸化AMPK(p-AMPK)的蛋白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10μg/L脂联素预处理可显著抑制β1-AA诱导的心肌细胞活力下降(P<0.05);脂联素预处理可显著逆转β1-AA诱导的心肌细胞LC3B和beclin-1 m RNA水平下降、LC3-II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及P62蛋白的累积(P<0.05);脂联素可逆转β1-AA诱导的心肌细胞AMPK磷酸化水平下降(P<0.05)。加入AMPK抑制剂Compound C预处理,脂联素则不能逆转β1-AA诱导的心肌细胞LC3B和beclin-1 m RNA及LC3-II蛋白水平降低(P<0.05),但仍可减少P62蛋白累积(P<0.05)。结论:脂联素抑制β1-AA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流降低,其机制部分依赖AMPK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 自噬 AMP活化蛋白激酶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LPS诱导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RACK1及rac1 被引量:4
18
作者 尤青海 王巾枚 +2 位作者 孙耕耘 蒋丽娟 李文妹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通路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表达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ACK1)和ras相关C3肉毒菌毒物底物1(rac1)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PMVEC:①LPS量效组:0、...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通路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表达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ACK1)和ras相关C3肉毒菌毒物底物1(rac1)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PMVEC:①LPS量效组:0、1、5、10 mg/L LPS与大鼠PMVEC孵育12 h;②LPS时效组:10 mg/L LPS与PMVEC孵育0、3、6、8、12、24 h;③IGF-1时效组:100 ng/ml IGF-1与PMVEC孵育0、3、6、8、12、24 h;④LPS+LY294002组:100 ng/ml LY294002预孵育PMVEC 1 h后加入10 mg/L LPS继续孵育12 h,设空白组、LPS组和LY294002组为对照。所有干预结束后Western blot法检测RACK1、rac1及p-Akt蛋白表达。结果①LPS量效组:RACK1、rac1及p-Akt蛋白表达量均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各蛋白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0.455,P<0.001)、(F=165.813,P<0.001)及(F=309.346,P<0.001)。②LPS时效组:RACK1和rac1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加,LPS刺激24 h后达最高,各蛋白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4.034,P<0.001)和(F=423.630,P<0.001);p-Akt表达自3 h(0.460±0.089)上调,12 h达最高(2.022±0.244),24 h(1.264±0.074)仍高于0 h(0.237±0.06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726,P<0.001)。③IGF-1时效组:IGF-1诱导PMVEC表达RACK1、rac1及p-Akt呈时间依赖性增加,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293,P<0.001)、(F=115.071,P<0.001)及(F=60.175,P<0.001)。④LY294002干预组:LPS+LY294002作用PMVEC后:RACK1蛋白表达量较LPS组下调[(0.732±0.137)vs(1.498±0.167),P<0.001];rac1蛋白表达量较LPS组下调[(0.758±0.084)vs(1.384±0.170),P<0.001];p-Akt蛋白表达量较LPS组下调[(0.492±0.148)vs(1.106±0.219),P<0.001]。结论 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干预RACK1和rac1表达,参与LPS致PMVEC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 ras相关c3肉毒菌毒物底物1 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K/PGC-1α信号通路在硫化氢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洁琼 胡明珠 +3 位作者 杜斌 陈俊良 庞庆丰 季永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51-956,共6页
目的探讨AMPK/PGC-1α信号通路在硫化氢(H2S)抗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平衡灌注20 min,停灌30 min,复灌60 min建立大鼠离体心肌I/R损伤模型。♂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n=12):空白组(Control组)... 目的探讨AMPK/PGC-1α信号通路在硫化氢(H2S)抗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平衡灌注20 min,停灌30 min,复灌60 min建立大鼠离体心肌I/R损伤模型。♂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n=12):空白组(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溶媒组(DMSO组),抑制剂Compound C组(CC组),H2S后处理组(NP组),H2S后处理+CC组(N+C组)。记录平衡末及再灌注末的心率(HR)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和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再灌注末,TTC法染色并测定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各组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PGC-1α的表达;Western blot半定量总的AMPKα、p-AMPKα和PGC-1α的表达水平。结果平衡末各组间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末,与I/R组比较,NP组能明显改善再灌注损伤心功能的各项指标(P<0.05),减少心肌梗死面积[(23.9±3.4)%vs(60.9±3.8)%,(P<0.05)];HE染色显示NP组心肌损伤明显减轻;同时p-AMPKα、PGC-1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Compound C逆转了H2S后处理产生的心肌保护效应及p-AMPKα和PGC-1α的表达增加。结论 AMPK/PGC-1α信号通路参与了H2S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硫化氢 后处理 心肌保护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过氧化酶增殖激活受体γ转录辅助活化因子-1α 线粒体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K、p38 MAPK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电刺激诱导骨骼肌细胞PGC-1α基因表达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媛 张念云 丁树哲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5,共8页
目的采用急性电刺激(acute electrical stimulation)C2C12成熟肌管细胞模型,结合使用相关信号激酶通路特异性抑制剂,探究急性电刺激所诱发的细胞内信号激酶对PGC-1α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旨在从细胞水平揭示肌肉收缩刺激调控PGC-1α基... 目的采用急性电刺激(acute electrical stimulation)C2C12成熟肌管细胞模型,结合使用相关信号激酶通路特异性抑制剂,探究急性电刺激所诱发的细胞内信号激酶对PGC-1α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旨在从细胞水平揭示肌肉收缩刺激调控PGC-1α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成肌细胞系C2C12细胞,采用脂质体法分别转染含小鼠PGC-1α启动子DNA全序列的质粒(p2533)及装载有能够与PGC-1α全长基因序列相结合GAL4DNA结合区域的p Bind载体,细胞在转染后分化5-6 d形成成熟肌管,5 Hz,10 V强度急性电刺激2 h后即刻收集各组细胞,进行总蛋白或双荧光素酶检测。抑制剂处理组分别采用40μM Compound C(CC,AMPK抑制剂)与10μM BIRB796(BIRB,p38抑制剂)处理细胞。结果与对照组(CON)相比,电刺激组(STIM)细胞PGC-1α启动子活性显著增高52%(P<0.05),PGC-1α辅激活转录活性显著增高35%(P<0.05),同时伴随PGC-1α蛋白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迁移的现象。此外,与CON组相比,STIM组细胞AMPK、p38信号激酶通路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P<0.05),在分别采用AMPK、p38抑制剂处理后,其磷酸化水平显著受到抑制(P<0.01)。结论急性电刺激可诱导骨骼肌细胞PGC-1α转录水平以及翻译后蛋白水平活性上调,这一作用部分是通过AMPK或p38信号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2c12细胞 电刺激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AMPK)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