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活动构造体系控震作用:以1990年以来强震活动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吴中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205,共17页
青藏高原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强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深入认识该区的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对于区域强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从陆陆碰撞-挤出活动构造体系角度,对青藏高原自1990年以来的MW≥6.0强震活动及控震构造机... 青藏高原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强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深入认识该区的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对于区域强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从陆陆碰撞-挤出活动构造体系角度,对青藏高原自1990年以来的MW≥6.0强震活动及控震构造机制进行分析发现,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对区域强震活动起到显著控制作用,区域强震事件尤其是MW≥6.5地震主要出现在构造体系的主要边界断裂带上,并显示出相对有规律的时空迁移过程,而且青藏高原东部的多层次挤出-旋转活动构造体系构成了1990年以来强震过程的主要控震构造,其次是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带。因此,青藏高原挤出构造体系应是未来强震活动趋势分析最值得关注的区域,尤其是当前最为活跃的巴颜喀拉次级挤出构造单元。对比分析土耳其安纳托利亚板块及周边的强震活动发现,该区具有类似的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及控震效应,表明该构造体系是陆内造山中的一种典型的控震构造。进一步综合分析认为,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的主要表现:一是构造体系中主要断块的边界断裂带通常是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二是构造体系中不同构造带的强震活动常具有联动效应或相互触发关系,其中的复杂或特殊构造部位则是易出现双震或震群活动的场所;三是当构造体系中某个构造单元或构造带处于活跃阶段时,便会出现强震丛集现象。另外,充分认识构造体系中主要活动断层间的协调变形关系,活动断层带上的强震活动的分段破裂行为,以及活动断层上强震原地复发通常存在“周期长、准周期性和丛集性”的特点等,有助于在根据活动构造体系分析区域未来强震活动趋势时更为准确地判定活动断层带的未来强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陆陆碰撞造山 活动构造体系 强震活动 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及其动力学特征与机制 被引量:94
2
作者 吴中海 龙长兴 +4 位作者 范桃园 周春景 冯卉 杨振宇 仝亚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共31页
在系统总结前人成果资料基础上,结合最新的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资料发现,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最新的顺时针旋转运动主要受控于由川滇外弧带和滇西内弧带构成的双弧型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进一步的综合分析认为,该构造体系的弧形旋... 在系统总结前人成果资料基础上,结合最新的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资料发现,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最新的顺时针旋转运动主要受控于由川滇外弧带和滇西内弧带构成的双弧型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进一步的综合分析认为,该构造体系的弧形旋扭运动学变形模式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内部块体变形的差异性与不均匀性,主要是该区边界力的作用方式、先存地质结构和现今的地壳与岩石圈结构、岩石圈物质组成及其物理性质、深部的热状态、重力势能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印度板块与扬子地块之间的右旋剪切和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南的不均匀挤出共同产生的力偶作用和岩石圈性质与结构,可能是造成该区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整体发生顺时针旋转运动和旋扭叠加伸展变形最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川滇地块 活动构造体系 玉树-鲜水河-小江断裂系 旋扭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大震活动特征及其趋势:活动构造体系角度的初步分析结果 被引量:34
3
作者 吴中海 赵根模 +2 位作者 龙长兴 周春景 范桃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01-1416,共16页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中最为典型的反"S"状(或"Z"状)旋扭构造体系,其中各构造部位之间在运动学与动力学方面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并且现今活动性非常显著,属于典型的活动构造体系。梳理分析该构造...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中最为典型的反"S"状(或"Z"状)旋扭构造体系,其中各构造部位之间在运动学与动力学方面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并且现今活动性非常显著,属于典型的活动构造体系。梳理分析该构造体系中M≥6.8历史大地震的活动状况发现,与其运动学方面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相对应,其头部、中部与尾部之间的大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即当头部与尾部发生大地震序列后不久(大致为几个月、几年或十几年尺度),中部(尤其是我国的川滇强震区)随即也会发生大地震。但在1997年以来的最近一次大地震活动序列中,构成该构造体系中段的川滇地区却出现了长达15年之久的"异常平静"状态,这无疑意味着该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性将显著增加。进一步结合西南地区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依据活动断裂带上大地震危险性判定的离逝时间、地震空区和强震连锁反应等"三准则",初步认为该区当前存在至少9个比较明显的大地震危险区带,包括: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上的安宁河段、巧家段和南端的澄江-建水段,理塘-大理-瑞丽弧形活动构造带上的畹町断裂带和南汀河断裂带、滇西北裂陷带中的鹤庆-松桂断陷盆地区和程海-宾川断裂带期纳-宾川段,澜沧-景洪断裂带的景洪段,以及近南北向的保山断陷盆地和元谋断陷盆地。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全面认识我国西南地区当前的大地震形势,进而科学部署开展地震地质与地震预报预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 活动构造体系 青藏高原 川滇强震区 大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断块东部区域活动构造体系及其对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蒋良文 王士天 +1 位作者 王运生 李渝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0-344,共5页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由其南东侧边界活动断裂即龙门山北东向活动断裂带,北侧边界活动断裂即西秦岭近东西向构造带的南缘活动断裂带,断块内部近南北向...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由其南东侧边界活动断裂即龙门山北东向活动断裂带,北侧边界活动断裂即西秦岭近东西向构造带的南缘活动断裂带,断块内部近南北向岷山隆起断裂带的岷江与虎牙断裂等活动断裂带组合,构成了本区由西向东逐渐收敛的平卧“A”字形活动构造体系。在该活动构造体系的控制和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下,川西北断块沿两侧边界活动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武都、文县-平武、青川“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沿东经104°线附近形成了一个近南北向展布、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统一强震活动带。而在该带的东、西两侧地区,地震活动则明显减弱。强震沿该带有规律地南、北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体系 活动断裂 地震活动 川西北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宾川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其活动构造体系 被引量:36
5
作者 罗睿洁 吴中海 +3 位作者 黄小龙 黄小巾 周春景 田婷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70,共16页
通过卫星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对滇西北宾川地区活动断层进行了相对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对该区活动构造体系提出了新认识。研究表明,该区发育以北东向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的活动断裂,并构成了典型的张扭性帚状构造,控制了宾川地区构造地... 通过卫星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对滇西北宾川地区活动断层进行了相对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对该区活动构造体系提出了新认识。研究表明,该区发育以北东向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的活动断裂,并构成了典型的张扭性帚状构造,控制了宾川地区构造地貌的发育。该活动构造体系的主干活动断裂是近南北向程海—宾川断裂向南至宾川处分解后形成的2条分支断层,即近南北向以正断性质为主兼具左旋的宾川断裂(F1)和北东向左旋走滑的上沧—鱼棚断裂(F2)。宾川地区活动构造体系是在区域近东西向伸展和微地块顺时旋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反映了滇西北裂陷带在青藏高原整体瞬时旋转背景下的左旋拉分运动模式。同时,对宾川地区活动构造体系的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该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对于其中主干断裂(F1、F2)的大震危险性应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裂陷带 活动断裂 宾川帚状活动构造体系 构造地貌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构造与强震:专辑序言 被引量:2
6
作者 吴中海 郑文俊 +1 位作者 任俊杰 任治坤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88,共8页
活动构造既是地壳最新活动的表现,也是导致强震的主要根源。中国内地因发育了复杂的活动构造系统,成为世界上强震活动及相关灾害特别严重的地区。因此,深入认识中国内地的活动构造特征与强震发生规律,有助于在城镇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中... 活动构造既是地壳最新活动的表现,也是导致强震的主要根源。中国内地因发育了复杂的活动构造系统,成为世界上强震活动及相关灾害特别严重的地区。因此,深入认识中国内地的活动构造特征与强震发生规律,有助于在城镇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科学防范或规避强震灾害风险。为了及时交流活动构造与强震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此期专辑优选了代表性论文12篇,主要涵盖了活动构造控震、古地震、活动断裂调查与探测、地震地质灾害、遥感技术应用和水库诱发地震共6个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综合此期专辑的新成果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建议活动构造与强震研究应关注4个方面的动态进展,包括:从活动构造演化及活动断裂体系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区域强震的危险性;活动构造已步入定量化与精细化调查研究阶段;高精度遥感和多种定年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扩展古地震研究的范围和时限;人类活动诱发地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断层探测 古地震 诱发地震 同震破裂与灾害 活动构造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地区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基本特征 被引量:30
7
作者 吴中海 周春景 +2 位作者 谭成轩 孙玉军 马晓雪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9-411,F0002,共34页
基于长江经济带地区活动断裂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总结,结合新的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活动构造基本特征,梳理出直接或间接威胁重要城市群、国家级新区和区域重要交通过江通道地壳稳定性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应对建议或对策,... 基于长江经济带地区活动断裂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总结,结合新的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活动构造基本特征,梳理出直接或间接威胁重要城市群、国家级新区和区域重要交通过江通道地壳稳定性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应对建议或对策,并进一步重点指出长江中下游成都—上海沿江地区的32条重要活动断裂带及其穿越或影响到的主要城市群和重大工程。在活动断裂梳理结果基础上,总结提出长江经济带西部的强烈地壳变形与地震活动主要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形成的"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所控制,而中—东部地区属于印度板块与西太平洋板块共同作用下区域性挤压-剪切变形导致的具有共轭走滑断裂系统特征的"棋盘格子式"活动构造体系格局,其中需要特别关注7条典型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及其对城市群地壳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区域的活动构造体系、活动断裂与历史地震活动性等特点,初步归纳了该区的未来地震危险性问题及应重点关注的潜在强震危险区段,指出了典型的区域古地震地质遗迹特征及开展古地震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依据长江经济带地区初步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认为次不稳定区和不稳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中—东部地区以次稳定区与相对稳定区为主,仅郯庐断裂带及其周边存在较明显的次不稳定区。最后,指出了长江经济带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工作在活动断裂地质调查研究和城市活断层鉴别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活动断裂与构造体系 古地震 地震危险性评价 区域地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城市群重要活动断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春景 吴中海 +2 位作者 马晓雪 李家存 王继龙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4-477,共24页
结合前人资料的系统梳理、遥感解译及地表调查结果,对滇中城市群地区的活动断裂进行活动程度分级,得到该区"5纵2横"13条主要活动断裂的构造体系分布格局。按断裂活动强弱程度对城镇及重要工程的影响不同,对滇中城市群地区城镇... 结合前人资料的系统梳理、遥感解译及地表调查结果,对滇中城市群地区的活动断裂进行活动程度分级,得到该区"5纵2横"13条主要活动断裂的构造体系分布格局。按断裂活动强弱程度对城镇及重要工程的影响不同,对滇中城市群地区城镇和"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的重大工程开展活动断裂影响调查研究,表明活动断裂是影响和制约该区城镇规划及重大工程建设的主要地质因素。综合考虑活动断裂活动程度、岩性特征和地形变化3因素进行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初步结果表明,该区的"极不稳定区"、"不稳定区"和"次不稳定区"约占全区面积三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城市群 活动断裂 断裂活动强度分级 活动构造体系 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断裂构造的抗震工程地质评价问题
9
作者 刘玉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81年第2期70-73,共4页
国内外许多震例证明:当一次大地震发生之后,它所造成的震害没有不涉及断裂构造的。因此在从事工程建设过程中,只要场地处于地震危险区,都存在着怎样评价断裂构造的抗震工程地质特牲问题。
关键词 断裂构造 发震断裂 震例 活动构造体系 烈度异常 发震条件 抗震工程 工程地质评价 极震区 地震危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今地壳应力状态 被引量:4
10
作者 曾秋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197-207,共11页
本文汇集了原地应力测量、震源机制解结果、三角网观测数据,断层微量位移测量及地震形变带等资料,以原地应力测量结果为基础,综合研究了本世纪以来中国地壳应力状态的基本特征;讨论了地壳应力活动分区的地质构造基础,认为地球自转速度... 本文汇集了原地应力测量、震源机制解结果、三角网观测数据,断层微量位移测量及地震形变带等资料,以原地应力测量结果为基础,综合研究了本世纪以来中国地壳应力状态的基本特征;讨论了地壳应力活动分区的地质构造基础,认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更是中国现今地壳应力活动及其分区的主要运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应力 震源机制解 形变带 活动分区 地球自转 活动构造体系 地壳结构 主压应力方向 地应力测量 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忆李四光对防震减灾的贡献,以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庆华 杜建军 周显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5-391,共7页
笔者在追忆李四光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的新论点,包括:运用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地震规律;应用地震预测整体观进行地震预测;划分活动性构造体系,研究构造活动性;加强综合监测,研究各种地震... 笔者在追忆李四光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的新论点,包括:运用地壳运动整体观研究地震规律;应用地震预测整体观进行地震预测;划分活动性构造体系,研究构造活动性;加强综合监测,研究各种地震前兆和相关的自然变异的发展趋势;圈定地震风险区,制定防震应急预案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体系 地震风险区 地壳运动 地震预测整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运动与油气田分布 被引量:4
12
作者 彭威 郭占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6期527-529,共3页
现今地壳运动活跃的构造域有环太平洋构造系、大洋脊构造系与北大陆构造系,在这些构造系中天然地震活跃,深断裂重新活动。天然地震后地面见油苗,美国油气田多分布在破坏性地震带之间,中国已发现的油气田多与活动断裂相伴分布,发现全球... 现今地壳运动活跃的构造域有环太平洋构造系、大洋脊构造系与北大陆构造系,在这些构造系中天然地震活跃,深断裂重新活动。天然地震后地面见油苗,美国油气田多分布在破坏性地震带之间,中国已发现的油气田多与活动断裂相伴分布,发现全球油气田中的多一半分布在环太平洋构造系与北大陆构造系内,说明油气田分布与现今地壳运动存在着内在联系,天然地震是地球深部物质外泄的动力,地球深部可能含有石油和烃类气体。因此,现今地壳运动活跃的活动构造系将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地震 活动构造体系 油气田 发布 地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测预报的学术思想和构思在延伸
13
作者 马荣坚 丁旭初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223-226,共4页
作者积20余年地震地质、活动构造体系、地应力变化等与地震有关的科研成果,评述了我国地震工作者在中、长期和短临预报方面的成功经验,并例举了典型实例。以此纪念李四光教授在地震预测预报方面的卓越贡献。
关键词 地震预测预报 活动构造体系 地震工作者 短临预报 地壳应力 典型实例 临震异常 鲜水河断裂带 震中分布图 活动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抗震工程地质的评价和选择
14
作者 刘玉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78年第1期52-65,共14页
鉴于在地震危险区进行各类重大工程规划、设计之前,迫切要求解决与工程地质有关的一系列抗震地质问题,笔者试做如下讨论。 一、抗震工程地质调查研究问题 危害工程建筑物的震害地质因素很多。诸如伴随地震发生出现的新断裂、砂土液化、... 鉴于在地震危险区进行各类重大工程规划、设计之前,迫切要求解决与工程地质有关的一系列抗震地质问题,笔者试做如下讨论。 一、抗震工程地质调查研究问题 危害工程建筑物的震害地质因素很多。诸如伴随地震发生出现的新断裂、砂土液化、地下水埋藏条件、岩石类型、地形地貌、溶洞陷落、崩塌、滑坡以及地面沉陷和上隆等,都是影响震害的因素。为正确地评价与选择场地抗震地质条件,就必须对地震危险区的各类震害地质因素作严密的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危险区 抗震工程 发震断裂 地震强度 活动构造体系 埋藏条件 岩石类型 极震区 工程地质特性 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