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雷达观测研究低纬度地区钠层季节变化特征
1
作者 何诗敏 张铁民 +4 位作者 柴薇薇 张一民 羊大立 彭鸿雁 王继红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使用钠荧光激光雷达观测2018-2019年低纬度地区海口(20.0°N,110.3°E)上空钠层变化规律,统计分析了钠层密度分布与其季节变化特征以及特殊事件的季节变化特征,发现海口钠层变化与季节之间有较大关联.钠层平均密度呈现基本对称... 使用钠荧光激光雷达观测2018-2019年低纬度地区海口(20.0°N,110.3°E)上空钠层变化规律,统计分析了钠层密度分布与其季节变化特征以及特殊事件的季节变化特征,发现海口钠层变化与季节之间有较大关联.钠层平均密度呈现基本对称的高斯分布特点,柱密度和峰值秋冬季大,峰值位置夏高秋低,质心高度变化稳定,半高全宽与均方根宽度秋季小冬季大.突发钠层事件(Sporadic Sodium Layer,SSL)随季节变化明显,持续时间夏长春短,峰值秋季大、春季小,秋冬季峰值位置较高,夏季突发强度最大,除秋季外其他季节突发峰值多在后半夜.结合海南儋州(19.5°N,109.1°E)测高仪数据,结果显示海口地区发生在97 km以上的SSL与突发E层(Es)有较大相关性.低纬度地区冬季发生SSL的概率较高,双钠层(Double Sodium Layer,DSL)多出现在春、夏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季节变化特点 突发钠 电离偶发 双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底层溶解氧的季节变化研究
2
作者 李文彬 刘子洲 +3 位作者 翟方国 吴文凡 顾艳镇 刘聪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6-69,共14页
基于渤海两观测站点2020年12月至2022年8月的定点连续观测数据,本文研究了该区域底层溶解氧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两观测站点底层溶解氧浓度及其变化速率均呈现季节变化规律:溶解氧质量浓度冬季(10.26~15.36 mg/L)或... 基于渤海两观测站点2020年12月至2022年8月的定点连续观测数据,本文研究了该区域底层溶解氧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两观测站点底层溶解氧浓度及其变化速率均呈现季节变化规律:溶解氧质量浓度冬季(10.26~15.36 mg/L)或春季(10.84~15.65 mg/L)最高,秋季(3.46~10.76 mg/L)次之,夏季(1.78~11.12 mg/L)最低;溶解氧质量浓度变化速率夏季最快,约为–0.06~–0.08 mg/(L·d)。进一步分析表明:春季到夏季,受底层海水温度升高和水体层结增强的共同影响,底层溶解氧浓度降低;夏末到秋季,由于底层海水温度降低和水体层结减弱,底层溶解氧浓度升高。近岸浅水区发生的大风过程会使底层溶解氧浓度快速升高至过饱和状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也会对底层溶解氧浓度的变化产生一定影响:春季,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使底层溶解氧饱和度达到全年最高值,最高可达137%;夏季,底层水体的耗氧过程使底层溶解氧浓度降低至不饱和状态,最低可降至21%。2022年7月底,观测数据记录到唐山外海的低氧现象,溶解氧浓度最低值仅1.78 mg/L,这与水体层结和底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耗氧增强有关。本研究首次使用渤海底层溶解氧的长期定点连续观测数据,旨在为探讨渤海底层低氧的演化过程和控制机制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溶解氧 季节变化 海水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层臭氧的夜间变化特征及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
3
作者 柳丹 吴止境 +4 位作者 杨钧烽 程旋 王建美 张依鸣 胡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69,共8页
基于ENVISAT-1/GOMOS(Global Ozone Monitoring by Occultation of Stars)和TIMED/SABER(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卫星的臭氧廓线数据结合模式HAMMONIA(Hamburg Model of the Neutral and Ioni... 基于ENVISAT-1/GOMOS(Global Ozone Monitoring by Occultation of Stars)和TIMED/SABER(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卫星的臭氧廓线数据结合模式HAMMONIA(Hamburg Model of the Neutral and Ionized Atmosphere)对热带低纬度地区(20°S-20°N)中间层(60~110 km高度)夜间(20:00 LT-24:00 LT)臭氧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其与27天太阳周期的相关性.观测与模式均表明中间层夜间臭氧在95 km达到峰值,并在中间层上层存在半年振荡.通过与相同时间段内的太阳辐射强迫Lyman-α数据对比发现,中间层上层臭氧与太阳强迫作用可能是反相关,中间层下层臭氧与太阳强迫作用可能呈正相关.虽然观测结果与模型结果在臭氧随月份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相同特征,但在臭氧峰值的数值上发现有较大的差异,其中臭氧敏感性的振幅被模型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 臭氧 夜间变化 太阳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温盐跃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45
4
作者 邹娥梅 熊学军 +1 位作者 郭炳火 林葵 《黄渤海海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18,共11页
利用“中韩水循环动力学合作研究”和“中国近海海洋环境综合调查”( 1 996年 4月 -1 999年 1月 )期间各季节 1 2 8°E以西的校正后的 CTD现场水文调查资料 ,对黄、东海温、盐跃层在 4个不同时期 (成长、强盛、消衰和无跃期 )的各... 利用“中韩水循环动力学合作研究”和“中国近海海洋环境综合调查”( 1 996年 4月 -1 999年 1月 )期间各季节 1 2 8°E以西的校正后的 CTD现场水文调查资料 ,对黄、东海温、盐跃层在 4个不同时期 (成长、强盛、消衰和无跃期 )的各特征值的分布特性及其季节变化作了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 :( 1 )黄海底层显著冷水团的存在 ,使黄海以温跃层占绝对主导地位 ;东海的沿岸海区因受长江径流的影响则以盐跃层为主导。 ( 2 )温跃层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与其相联的上、下层水团的强弱。冷水团的存在是产生强跃层的根本原因。( 3)夏季东海区双温跃层从浙江近海到济州岛以南水域连成片 ,其分布范围恰好与冬季入侵陆架的黑潮水相一致。 ( 4 )长江冲淡水舌状盐跃层强度等值线在各季节的伸展情况反映了长江冲淡水在各季节的扩散情况 ,一年当中 ,其轴向先从南往北转 ,再从北往南转。 (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盐跃 特征值 季节变化 黄海 温跃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层大气季节变化及与黄海雾季的关系 被引量:27
5
作者 张苏平 杨育强 +1 位作者 王新功 魏建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9-698,共10页
根据2005~2006年青岛气象台逐日L波段探空雷达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低层大气湍流混合高度、湍流混合强度和温度层结的季节变化,并分析了其与黄海海雾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层结、湍流强度和高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根据2005~2006年青岛气象台逐日L波段探空雷达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低层大气湍流混合高度、湍流混合强度和温度层结的季节变化,并分析了其与黄海海雾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层结、湍流强度和高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些变化与海雾的季节变化密切关联。春、夏季节湍流强度较强,湍流混合高度相对较低,有利于近海面的凝结水汽在低空聚集而形成雾。雾季典型的层结结构是"上稳下湍",即:近地(海)面至150 m左右为条件性不稳定,其上方为大约400 m厚的稳定层。盛雾期稳定层的稳定性减弱,湍流强度加强。另外,黄海雾季由7月最盛到8月突然结束,与东海雾季逐渐结束明显不同。8月黄海终雾期迅速的原因与风向的突然转变有关。偏东风为整个黄海带来较冷的空气,使条件性不稳定发展,雾季终止。风向的突然转变与区域性海陆热性质差异和大尺度背景环流的调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季节变化 湍流 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域混合层深度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刘辉 江丽芳 +2 位作者 齐义泉 毛庆文 程旭华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8-279,共12页
基于南沙群岛海域综合科学考察11个航次的实测资料,研究了南沙群岛海域的混合层深度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沙群岛海域混合层深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与季风和海表热通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季,风速较小且风向不稳定,海面得... 基于南沙群岛海域综合科学考察11个航次的实测资料,研究了南沙群岛海域的混合层深度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沙群岛海域混合层深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与季风和海表热通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季,风速较小且风向不稳定,海面得到的净热通量全年最大,上层水体层结稳定,混合层深度较小;夏季,南海西南季风盛行,上层为反气旋式环流,海面得到的净热通量减少,混合层呈加深的趋势;秋季,海面净热通量继续减少,混合层深度达到最大值;冬季,东北季风驱动下形成的上层气旋式环流引起深层冷水的上升,限制了混合层的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群岛海域 混合深度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普定后寨河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龙健 郭琴 +5 位作者 廖洪凯 李娟 刘灵飞 卢怡 姚斌 龙治峰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8-525,共8页
以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区普定县后寨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浅层地下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主要阴离子为HCO_3^-、SO_4^(2-)、Cl^-,分别占总离子含量的53%、15%、3%,主要阳离子为Ca... 以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区普定县后寨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浅层地下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主要阴离子为HCO_3^-、SO_4^(2-)、Cl^-,分别占总离子含量的53%、15%、3%,主要阳离子为Ca^(2+)和Mg^(2+),占总离子含量的19%和6%,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水,pH为7.51~8.23,呈微碱性;浅层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HCO_3^-、Na^+、NO-3-N、Ca^(2+)、TP的季节差异显著(P<0.05),K^+、Mg^(2+)、Cl^-、TN、NH_4^+-N、SO_4^(2-)不同季节之间存在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化学性质主要由地层岩性决定,对农业活动、居民生活活动响应敏感,其中以农业活动最为显著,居民生活活动次之。喀斯特山区居民的农业活动和人为干扰使得浅层地下水中氮、磷质量浓度升高,明显影响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季节变化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经120°E中间层和低热层大气潮汐及其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22
8
作者 陈泽宇 吕达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91-700,共10页
利用为期一年的卫星遥感温度(SABER/TIMED)资料重建了120°E子午圈内中间层和低热层大气潮汐各主要频率分量(周日、半日和8小时潮汐).这些主要频率分量随高度振幅增大,在97km高度达到显著的振幅;其中迁移性周日潮汐在97km高度出现... 利用为期一年的卫星遥感温度(SABER/TIMED)资料重建了120°E子午圈内中间层和低热层大气潮汐各主要频率分量(周日、半日和8小时潮汐).这些主要频率分量随高度振幅增大,在97km高度达到显著的振幅;其中迁移性周日潮汐在97km高度出现极大振幅,然后随高度衰减.本文从考察迁移性成分和非迁移性成分各自在总潮汐中贡献角度出发,着重讨论了那些对形成该子午圈中97km高度上整体潮汐扰动起控制作用的潮汐成分.结果显示,对周日和半日频率这两种潮汐而言,迁移性成分控制了它们的总体时空分布.在春分季节,迁移性周日潮的控制作用最显著,决定了赤道和两半球热带的活动中心;其中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季节变化形势与以往利用武汉(30°N,114°E)流星雷达风测量资料开展分析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其他季节受非迁移性成分明显影响,例如,在本文关注的2005年中,夏至季节受(1,0)模、(1,-3)模和(1,-2)模的共同影响形成了从赤道向南延伸的活动中心,极值中心位于赤道附近,振幅达到了20K以上,是全年的最大值.受迁移性成分控制,半日潮活动主要出现在两半球热带地区,北半球活动中心位于秋分季节(振幅达到13K),南半球活动中心位于春分和夏至之间.其他季节受非迁移成分的影响,形成若干分布在两半球的活动中心.在本文关注的40°S^40°N范围内,与周日潮和半日潮相比,8小时潮汐具有显著较低的振幅;另外,虽然迁移性成分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系统地分布在两半球热带地区,但是非迁移成分具有与迁移性成分相当或更大的振幅,在整体上控制了这种潮汐的时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和低热 大气潮汐 SABER/TIMED温度遥感 季节变化 东经120°E子午圈 迁移潮汐 非迁移潮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不同纬度背景Na层夜间和季节变化特征的激光雷达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龚少华 杨国韬 +5 位作者 徐寄遥 薛向辉 焦菁 田大伟 傅军 刘正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511-2521,共11页
基于子午工程的北京、合肥和海南三个Na荧光激光雷达对中国不同纬度上空夜间背景Na层的长期观测,分析了我国沿东经120°N上空Na层的夜间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对照2010年12月17日夜间三个雷达站的观测结果,发现三个地方Na层的夜间变... 基于子午工程的北京、合肥和海南三个Na荧光激光雷达对中国不同纬度上空夜间背景Na层的长期观测,分析了我国沿东经120°N上空Na层的夜间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对照2010年12月17日夜间三个雷达站的观测结果,发现三个地方Na层的夜间变化并不具有相关性.Na层长期变化的年加半年变化拟合结果显示,北京和合肥上空Na层柱密度具有明显的年变化特点,而海南上空Na层柱密度的半年变化特征更明显;Na层的质心高度和RMS宽度具有明显的半年变化特点,但海南地区Na层的RMS宽度的长期变化不具有半年变化特征.Na层参数的统计和对照显示,Na层柱密度的季节变化与大气温度季节变化相关,在冬季最大,在夏季最小.Na层柱密度随纬度升高而增大,同时年变化性逐渐增强;质心高度随纬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三个地方Na层质心高度的长期变化都具有较明显的半年变化特征;在各个月份中,北京地区Na层RMS宽度最大,合肥地区Na层RMS宽度最小,海南地区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激光雷达 Na夜间和季节变化特征 纬度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高陵人工林土壤干层与含水量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杜娟 赵景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8-103,共6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利用烘干称重法对高陵地区丰水年前后不同人工林下0~6m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高陵田家村中国梧桐林和杨树林下160~400cm范围内均已发育了土壤干层。经过2003年丰水年充...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利用烘干称重法对高陵地区丰水年前后不同人工林下0~6m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高陵田家村中国梧桐林和杨树林下160~400cm范围内均已发育了土壤干层。经过2003年丰水年充沛的降水补给,2004年高陵团庄槐树林、杏树林0~6m土层均未出现土壤干层,说明水分在丰水年得到很好恢复。丰水年后梨、杏、槐三种人工林160~400、410~600cm层位土壤含水量均显示春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降到最低或略微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高陵 人工林 土壤干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南沙海域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廖秀丽 黄洪辉 +1 位作者 巩秀玉 余少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75,共9页
基于2013年在南沙海域开展的4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的实测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混合层深度(MLD)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海域MLD季节变化明显,海域均值以秋季最深(65 m),冬季次之(54m),夏季居第3位(49 m),春季最浅(37 m),主要... 基于2013年在南沙海域开展的4个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的实测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混合层深度(MLD)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海域MLD季节变化明显,海域均值以秋季最深(65 m),冬季次之(54m),夏季居第3位(49 m),春季最浅(37 m),主要受季风、环流和海面净热通量的影响。其中春季时中南半岛对开的海域MLD较深,夏季时整个海域MLD分布较均匀,秋季时海域中部MLD最深,冬季时高值区出现在海域东北部。Ekman输运导致水体在巴拉望岛西侧、南沙南部以及加里曼丹岛西北侧产生的堆积作用,以及9°N以北海域冬季存在的失热效应,是MLD存在区域差异的可能原因。南海南部海域混合层水温始终大于27℃,其中夏季大于28℃,混合层内水温的季节变化很小。海表温度(SST)区域差异大时,MLD空间差异亦大;MLD与SST的关系在调查海域的南部和北部存在差异,代表性站位的研究结果显示,海域北部MLD与SST的变化刚好相反,而海域南部由于靠近赤道太阳辐射全年变化小致使SST变化亦小,SST与自春向冬急速加深的MLD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域 混合深度 季节变化 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层云和层积云冰粒子属性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昀 王旭 +3 位作者 赵笑颜 马禹 王式功 陈勇航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9-597,共9页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选取冰粒子的等效半径(IER)、数浓度(INC)、含水量(IWC),统计分析了层云、层积云微物理量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层云/层积云小粒子(0~50μm)、中等粒子(50~80μm)、大粒子(≥80μm)出现频率分别为18.7%/16.3%、77...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选取冰粒子的等效半径(IER)、数浓度(INC)、含水量(IWC),统计分析了层云、层积云微物理量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层云/层积云小粒子(0~50μm)、中等粒子(50~80μm)、大粒子(≥80μm)出现频率分别为18.7%/16.3%、77.6%/62.6%、3.7%/21.2%。在IER垂直分布上,层云小、中等粒子在云层中部出现较多,层积云小粒子在云层上部出现较多,中等、大粒子在云层中部出现较多。层云/层积云INC低值段(0~50 L^(-1))、中值段(50~100 L^(-1))、高值段(≥100 L^(-1))出现频率分别为90.1%/76.5%、9.6%/19.5%、0.3%/4.1%。在INC垂直分布上,层云低、中值段在云层中部出现较多,层积云低、中值段分别在云层中部、上部出现较多。层云/层积云IWC低值段(0~50 mg·m^(-3))、中值段(50~100 mg·m^(-3))、高值段(≥100 mg·m^(-3))出现频率分别为96.7%/82.8%、3.2%/13.4%、0.1%/3.7%。在IWC垂直分布上,层云低值段在云层中部出现较多,层积云低、中值段分别在云层中部、上部出现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积云 微物理属性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年冻土季节活动层区引气混凝土孔结构演变规律与抗冻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凯 王起才 +2 位作者 杨子江 王庆石 王新斌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9-614,共6页
以多年冻土季节活动层区铁路、公路线路中桥梁的墩台基础混凝土灌注桩为背景,将持续-3℃养护下84 d时的引气混凝土和标养下28 d时的引气混凝土(两者抗压强度相同)的孔结构及抗冻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引气混凝土在-3℃养护环境下孔结构... 以多年冻土季节活动层区铁路、公路线路中桥梁的墩台基础混凝土灌注桩为背景,将持续-3℃养护下84 d时的引气混凝土和标养下28 d时的引气混凝土(两者抗压强度相同)的孔结构及抗冻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引气混凝土在-3℃养护环境下孔结构的演变规律和抗冻性能。结果表明:持续-3℃养护下混凝土平均孔径为标养下的1. 48~1. 63倍,气泡间距指数为标养下的1. 37~1. 61倍,孔隙率为标养下的1. 25~2. 02倍,且平均孔径随着含气量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气泡间距系数随着含气量的增大而减小,孔隙率随着含气量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延长养护龄期抗压强度虽然最终可以达到标养下的抗压强度(龄期滞后),但混凝土的抗冻性能降低,其降低幅度不仅与含气量有关,而且与孔结构有关,含气量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存在最优含气量,即最优含气量在3. 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季节活动 引气混凝土 孔结构 抗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海混合层深度季节和年际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沛楠 吴德星 林霄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基于垂向混合坐标系统的海洋模式HYCOM模拟了北太平洋1981~2001年间的月平均三维水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构.在对模拟结果验证的基础上,得到日本海混合层时空场的分布情况,剖析了日本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对模拟结果分析表明,... 基于垂向混合坐标系统的海洋模式HYCOM模拟了北太平洋1981~2001年间的月平均三维水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构.在对模拟结果验证的基础上,得到日本海混合层时空场的分布情况,剖析了日本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对模拟结果分析表明,日本海混合层存在着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冬季混合层深度深,夏季混合层深度浅,其深度变化范围在10~100m之间.日本海混合层深度的年际变化与季节变化存在共性而又各具特色.研究证实,日本海地形、环流、海面风场和温度梯度场等的综合作用,导致日本海混合层深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COM 日本海 混合深度 季节及年际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内SST和混合层深度变化的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即霖 吴德星 李国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S2期115-126,共12页
用Niiler—Kraus类型的混合层积分模式,对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由《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观测资料得到的混合层深度和SST在季节内时间尺度的变化进行了模式研究。指出:1.混合层耗散参数与较长时间尺度过程风应力的变化存在着比较好的... 用Niiler—Kraus类型的混合层积分模式,对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由《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观测资料得到的混合层深度和SST在季节内时间尺度的变化进行了模式研究。指出:1.混合层耗散参数与较长时间尺度过程风应力的变化存在着比较好的对应关系;2.模式可以较好的对风场和热通量场在季节内时间尺度的变化作出响应,模拟出季节内时间尺度SST的变化;3.Niiler,-Kraus模式在考虑耗散作用后,可用于海洋季节内时间尺度变化的模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积分模式 混合深度变化 耗散系数 季节内时间尺度 S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武扬 程国胜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17,共9页
利用1871—2008年SODA资料和月平均的Levitus资料计算了南海混合层深度(MLD)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资料分析表明:季风通过流场调整对南海MLD的时空分布特征有显著的影响。南海MLD的距平变化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南海南部MLD的距平变化趋... 利用1871—2008年SODA资料和月平均的Levitus资料计算了南海混合层深度(MLD)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资料分析表明:季风通过流场调整对南海MLD的时空分布特征有显著的影响。南海MLD的距平变化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南海南部MLD的距平变化趋势和北部的有显著差异,特别在1955年后北部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南部呈上升趋势,二者的显著周期北部为2—3年,南部与整个区域平均的基本相似有2—6年的显著周期。SOI指数对滞后的南海各个区域有较好的相关性。EOF分析表明第一模态整体呈单极型最大变率分布在南海南部,由南往北逐渐减小显著周期2—3年变化为主;第二模态呈偶极子型,显著周期以2—5年变化为主。回归分析表明南海南部深水区域呈现增深的趋势,而吕宋海峡至南海北部陆架区呈变浅趋势,滑动t检验表明南海MLD有6个显著的突变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混合深度 季节和年际变化 EOF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PN断面障碍层和水团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可能联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媛 吴德星 林霄沛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4-745,共12页
本文利用PN断面的高分辨率海水温-盐-深剖面测量仪(CTD)温度、盐度和密度资料进行分析,发现PN断面处的水团有明显的陆架水和黑潮水的交汇特征,且随着季节的变化PN断面处的水团特征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观测资料还确定了PN断面处障碍层... 本文利用PN断面的高分辨率海水温-盐-深剖面测量仪(CTD)温度、盐度和密度资料进行分析,发现PN断面处的水团有明显的陆架水和黑潮水的交汇特征,且随着季节的变化PN断面处的水团特征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观测资料还确定了PN断面处障碍层是常年存在的而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采用曲线族拟合的水团分析方法,根据不同季节PN断面上陆架水和黑潮水的混合特征,证明了水团混合在障碍层形成及季节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发现障碍层的季节变化与陆架水团和黑潮水团混合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夏季,陆架水团向外海延伸,浮置于黑潮水之上,此时障碍层深度最浅,障碍层厚度最大;秋季,黑潮水离岸最近,将黑潮水与陆架水的交汇处向西压迫至陆架内,此时几乎不存在障碍层,零星存在的障碍层深度较深,厚度是一年当中最薄的;冬季,由于黑潮水的核心相对于秋季向深海移动,使得陆架混合水也相应地向外海拓展,而且此时陆架水与黑潮水的交汇处不只在混合层内而是影响到跃层,此季节障碍层是一年当中深度最深,厚度最厚的;春季,黑潮水的核心以及两种水团的交汇处相对于冬季的位置更向深海移动,所以此时PN断面上的障碍层深度和厚度相对于冬季变化不大,只是位置东移.海面风场和净热通量场通过改变混合层的深度影响障碍层深度的季节变化,而海面降水对于季节平均的障碍层分布和变化都没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断面 障碍 水团 降雨 风场 净热通量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活动层中混凝土强度与抗冻性显著性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凯 王起才 +3 位作者 杨子江 郝艺翔 何孟凯 崔宝红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384-2390,共7页
针对多年冻土季节活动层区铁路、公路线路中桥梁的墩台基础混凝土灌注桩,研究了水胶比、引气剂及养护温度3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抗冻性能的影响,得出了3种因素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及抗冻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胶比对混... 针对多年冻土季节活动层区铁路、公路线路中桥梁的墩台基础混凝土灌注桩,研究了水胶比、引气剂及养护温度3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抗冻性能的影响,得出了3种因素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及抗冻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胶比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最明显,养护温度次之,引气剂对抗压强度的影响最小;养护温度对混凝土的抗冻性影响最明显,水胶比次之,引气剂对抗冻性能的影响最小。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养护方式合理的条件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抗冻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进行冻土中混凝土的施工时,合理设计水胶比,提高混凝土养护质量并且掺加适量引气剂,可以提高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能,最后建立了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冻性能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并验证了其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活动 抗压强度 抗冻性 显著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内振荡对热带印度洋SST日变化的调制——一维混合层模式的诊断结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洋 Tim Li +2 位作者 李奎平 于卫东 刘延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4-43,共10页
热带印度洋SST的日变化幅度受到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的调制,其在MJO对流最强(弱)位相达到极小(大)值,并且在MJO对流增强位相显著强于其对流减弱位相。本文利用逐时的再分析海表通量强迫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 热带印度洋SST的日变化幅度受到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的调制,其在MJO对流最强(弱)位相达到极小(大)值,并且在MJO对流增强位相显著强于其对流减弱位相。本文利用逐时的再分析海表通量强迫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定量地诊断了MJO事件中SST日变化的差异成因。结果表明,SST日变化在MJO对流最强与最弱位相的显著差异主要是由短波辐射的季节内变化所致(40%),其次是风应力(38%)和潜热通量(14%),其他要素的影响较小。而SST日变化在MJO对流增强与减弱位相所呈现的不对称特征,主要是由纬向风应力的不对称性所致,这是MJO扰动结构与背景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T日变化 季节内振荡 一维混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墨西哥州SOR中间层钠层结构的季节和夜间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雄 Chester S.Gardner Alan Liu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4-308,共5页
利用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5月美国新墨西哥州StarfireOpticRange (SOR :35°N ,10 6 .5°W)钠风场、温度激光雷达共 46个观测夜的数据 ,分析大气中间层钠层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钠层丰度变化显示出很强的年振荡现... 利用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5月美国新墨西哥州StarfireOpticRange (SOR :35°N ,10 6 .5°W)钠风场、温度激光雷达共 46个观测夜的数据 ,分析大气中间层钠层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钠层丰度变化显示出很强的年振荡现象 ,其平均值为 5 .0 6× 10 9cm- 2 ,最大值出现在 11月份 ,最小值出现在 6月和 7月份 .钠层均方根宽度的平均值为 4.30km ,中心高度的平均值为 91.6 0km .均方根宽度和中心高度变化显示出较明显的半年振荡特征 .年平均钠层夜间变化显示出潮汐的影响 ,丰度夜间变化在午夜前最小 ,日出前达到最大 .白天光离化作用和夜间复合过程 ,与潮汐动力学一起 ,导致钠层丰度发生较大的夜间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钠激光雷达 季节变化 流星 大气动力学 化学示踪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