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特征及强震孕育机制
被引量:
4
1
作者
郑文俊
孙鑫
+5 位作者
雷启云
龚志康
王银
刘兴旺
李传友
冯子鉴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24,共19页
鄂尔多斯地块是位于中国内地中心位置的典型活动地块,由于受西南部青藏地块和东部太平洋板块远程作用的影响,地块各边界带构造活动特征和变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文章总结了多年来围绕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边界带开展的活动断裂...
鄂尔多斯地块是位于中国内地中心位置的典型活动地块,由于受西南部青藏地块和东部太平洋板块远程作用的影响,地块各边界带构造活动特征和变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文章总结了多年来围绕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边界带开展的活动断裂定量、地震孕育机制及活动特征等的已有研究结果,对地块周缘断裂活动特征及强震孕育机制进行系统总结。鄂尔多斯活动地块不同边界带断裂第四纪晚期活动特征的不同是强震孕育环境差异的最直接的证据。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边界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受青藏高原向北东挤压扩展的影响,西边界南段断裂以走滑、逆走滑和逆冲为主要特征。而向北到西边界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要特征;以青藏高原最新扩展前缘的三关口-牛首山断裂为界,北部的银川盆地表现为典型的断陷盆地,边界断裂有右旋走滑特征,地震活动多以正走滑型为主。北边界的河套盆地以北侧的正断层为其控盆构造,历史和古地震多集中在北侧边界断裂上。南边界的渭河盆地构造特征相对较为复杂,由两组正断层组成,历史大地震多发生在盆地南缘,盆地中北部有中强地震发生。东边界的山西地堑系由多个裂谷型盆地斜列组成,历史大地震表现为南强北弱,北部盆地受张-渤构造带的影响,盆地走向和断层运动性质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多具备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构造条件。综合认为,断裂活动特征典型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各边界带,未来强震多发生在大地震离逝时间长的地震空区/空段,或是构造带的转换和交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
构造
强震
孕震机制
活动地块边界带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强震震间晚期综合判定
被引量:
15
2
作者
邵志刚
武艳强
+25 位作者
季灵运
刁法启
石富强
李玉江
龙锋
张辉
朱良玉
陈长云
王武星
魏文薪
王芃
刘晓霞
刘琦
潘正洋
尹晓菲
刘月
冯蔚
邹镇宇
曹建玲
徐晶
韩立波
程佳
鲁人齐
徐岳仁
李西
孙鑫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43-4658,共16页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研究基础.虽然地震短临预测仍存在诸多科学难题,但最近20年来全球若干强震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放宽预测时间尺度的要求,有些方法也可用于强震震间晚期的判定.本文以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391条断层段为研究目标,利用地震地质的强震破裂空段、大地测量的断层运动闭锁段、地震活动的中小地震稀疏段、数值模拟的库仑应力增强显著段等方法,综合判定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可能处于震间晚期的主要断层段.本文结果仅是初步结果,该结果的可靠程度有赖于监测条件,其科学性有赖于大陆型强震孕育发生动力学过程的认识水平,虽然本文尝试给出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震间晚期判定结果,但其结果可靠程度、精细程度等均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最后,从断层孕震阶段判定需求的角度,本文尝试给出大陆型震源物理模型的具体基础模型,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望更多地震学家关注大陆型强震的物理机制及其预测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强震震间晚期
强震破裂空段
断层运动闭锁
中小地震
活动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现代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
10
3
作者
郝平
吕晓健
+2 位作者
田勤俭
傅征祥
陈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9-450,共12页
利用哈佛全球矩心矩张量解数据和许忠淮认为1920—1999年可靠的中国大陆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了中国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上现代构造应力场.通过对FMSI反演程序多次的输入和检验,得到了边界带上的应力场.边界带上最大主压应力σ1轴...
利用哈佛全球矩心矩张量解数据和许忠淮认为1920—1999年可靠的中国大陆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了中国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上现代构造应力场.通过对FMSI反演程序多次的输入和检验,得到了边界带上的应力场.边界带上最大主压应力σ1轴绝大多数近水平.在90°E以西的中国西部大陆及邻区,σ1轴水平方向基本上为近SN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σ1轴水平方向基本上为近NE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σ1轴水平方向绕喜马拉雅构造东端顺时针方向旋转.最小主压应力σ3轴倾角呈两极分布,西域地块区内活动地块边界带和青藏地块区内东北缘部分段σ3轴倾角较陡,而青藏地块区内σ3轴倾角近水平,所以西域地块区和青藏地块区内东北部相对于其它大部分青藏地块区,有更多的逆冲地震.应力场在同一个边界带具有非均匀性.北天山带、南天山带、西秦岭—德令哈带、岷山—龙门山带和安宁河—小江带的非均匀性相对要小一些,西昆仑带、海原—祁连带、东昆仑带、玛尼—玉树带、澜沧江带和滇西西边界带的非均匀性相对要大,而喀喇昆仑—嘉黎带和喜马拉雅带的非均匀性最显著.由于震源机制解数据的限制,本文给出的是边界带上部分段的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构造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综述
被引量:
7
4
作者
邵志刚
冯蔚
+1 位作者
王芃
尹晓菲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1-282,共12页
中国大陆80%以上超过7级的强震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活动地块边界带已逐渐成为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等学科重点研究的对象。文中回顾了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活动相关的研究结果,已有的主要认识和存在的问题包括:1)目...
中国大陆80%以上超过7级的强震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活动地块边界带已逐渐成为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等学科重点研究的对象。文中回顾了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活动相关的研究结果,已有的主要认识和存在的问题包括:1)目前,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活动领域的大部分研究工作仍然停留在统计分析层面,针对其工作基础或实际工作条件开展分析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2)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构造运动速率决定了地震应变释放速率,但由于边界带内活动断层的复杂性,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平均复发周期与构造运动速率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对这些断层系统的复杂性进行深入探讨;3)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强震时间过程呈现出区域特征,如中国大陆东部活动地块边界带多为丛集型,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区的走滑型活动地块边界带多为准周期型,但仍需要深入研究其区域构造和区域动力学的物理机制;4)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动力学环境整体上呈“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尽管随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大地测量、地震地质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时空尺度的物理模型对解释活动地块框架下大陆强震的孕育发生具有指导意义,但由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并非只有刚性运动,壳幔介质物性的横向差异比较普遍,故对大陆型强震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尚需完善,需要在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系统开展深入的研究,建立与震源物理相关的各类基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
地块
活动地块边界带
地震
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震级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
5
5
作者
钱小仕
蔡晓光
任晴晴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220,共9页
本文利用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的超阈值分布模型,对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震级分布特征开展研究,给出了各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震级的广义帕累托分布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广义帕累托分布较好地拟合了各边界带强震数据,形状参数估计均为...
本文利用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的超阈值分布模型,对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震级分布特征开展研究,给出了各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震级的广义帕累托分布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广义帕累托分布较好地拟合了各边界带强震数据,形状参数估计均为负值,说明对应震级应有上限,因此广义帕累托分布为潜在震级上限提供了一种自然的刻画。在此基础上,估计了震级上限,并给出了分布0.99997高分位数估计,通过与历史最大震级比较发现,高分位数估计相对稳健。在地震发生过程为泊松过程假设下,推导了广义帕累托分布与广义极值分布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一种利用强震数据推断最大震级分布的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广义帕累托分布
广义极值分布
最大地震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考虑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分区震级经验关系
被引量:
1
6
作者
李敏
李小军
梁建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7-166,328,共10页
地方性震级M_L和面波震级M_S是两种常用的震级标度,二者经常需要依据经验公式进行相互转换.基于历史地震整体统计的经验公式由于资料有限,且没有考虑区域地质条件的差异,在实际使用中所产生的误差较大.本文整理了40多年来同时包含M_L和...
地方性震级M_L和面波震级M_S是两种常用的震级标度,二者经常需要依据经验公式进行相互转换.基于历史地震整体统计的经验公式由于资料有限,且没有考虑区域地质条件的差异,在实际使用中所产生的误差较大.本文整理了40多年来同时包含M_L和M_S的1万2 621条历史地震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震级M_L与M_S的经验关系;并进一步按照震源所处的Ⅱ级活动地块边界带进行了分区回归分析,得到了27个分区内地震震级M_L与M_S的经验关系.结果显示,经过分区转换后的M_L与M_S具有更好的相关性,且考虑活动地块边界带所获取的地震震级能有效地降低M_L与M_S之间的转换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级转换
活动地块边界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川滇实验场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参考方案
被引量:
1
7
作者
孙晓
鲁人齐
+2 位作者
张金玉
王伟
苏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7-1047,共21页
活动地块边界带是现今地壳应力高度积累和构造变形显著集中的区域,地震频发,是研究中国内地强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对象。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所在的川滇地区位于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持续会聚引起的强烈变形区,是中国内地西部与周边板...
活动地块边界带是现今地壳应力高度积累和构造变形显著集中的区域,地震频发,是研究中国内地强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对象。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所在的川滇地区位于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持续会聚引起的强烈变形区,是中国内地西部与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位。根据前人划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方案和依据,文中综合分析了地块的整体性、立体性、层次性和活动性,将川滇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带划分为3条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和16条次级活动块体边界带。通过川滇地区有记录以来的强震分布特征、地震数量和震级的分带分级性、GNSS揭示的现今变形分区性、速度结构和重力资料反映的地壳深部构造差异性等结果,新的参考方案将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甘孜-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归为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丽江-小金河断裂、南汀河断裂、龙日坝断裂等研究区内其他主要活动断裂归为次级活动块体边界带。基于对研究区强震活动、现今变形特征、活动断裂规模、地壳深部结构及古地震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一级边界带具备发生M≥7.5大地震的潜力,次级边界带有发生M≥6.5强震的能力。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的参考方案,可为后续川滇实验场区活动地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数值模拟、强震概率预测分析及大地震危险性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地震
活动
性
构造特征
地震危险性
川滇实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关系研究
被引量:
43
8
作者
马宏生
张国民
+2 位作者
刘杰
李丽
陈化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74-80,共7页
从活动地块假说出发 ,在活动地块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中国大陆及邻区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研究指出 ,主要构造变形和强烈地震大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在占总面积 17%的活动地块边界上 ,集中了全部的 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 86 %的 ...
从活动地块假说出发 ,在活动地块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中国大陆及邻区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研究指出 ,主要构造变形和强烈地震大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在占总面积 17%的活动地块边界上 ,集中了全部的 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 86 %的 7级以上大地震 ,其释放能量占全部总能量的 95 %以上 ,表明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强地震。从活动地块的整体来看 ,强震活动不仅显示出显著的韵律性特征 ,而且其高、低起伏基本上与中国大陆地区一致 ,只是强震活跃时段有时稍长于中国大陆。各轮回强震活动都有各自活动的主体地区 ,反映了不同活跃期内地块的不同活动方式。文中还从现今地壳运动角度 ,讨论了活动地块运动速率与强地震活动水平之间的可能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
地块
假说
活动地块边界带
强地震
活动
活动
地块
运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特征及强震孕育机制
被引量:
4
1
作者
郑文俊
孙鑫
雷启云
龚志康
王银
刘兴旺
李传友
冯子鉴
机构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
甘肃省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24,共1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017YFC1500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4062)。
文摘
鄂尔多斯地块是位于中国内地中心位置的典型活动地块,由于受西南部青藏地块和东部太平洋板块远程作用的影响,地块各边界带构造活动特征和变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文章总结了多年来围绕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边界带开展的活动断裂定量、地震孕育机制及活动特征等的已有研究结果,对地块周缘断裂活动特征及强震孕育机制进行系统总结。鄂尔多斯活动地块不同边界带断裂第四纪晚期活动特征的不同是强震孕育环境差异的最直接的证据。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边界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受青藏高原向北东挤压扩展的影响,西边界南段断裂以走滑、逆走滑和逆冲为主要特征。而向北到西边界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要特征;以青藏高原最新扩展前缘的三关口-牛首山断裂为界,北部的银川盆地表现为典型的断陷盆地,边界断裂有右旋走滑特征,地震活动多以正走滑型为主。北边界的河套盆地以北侧的正断层为其控盆构造,历史和古地震多集中在北侧边界断裂上。南边界的渭河盆地构造特征相对较为复杂,由两组正断层组成,历史大地震多发生在盆地南缘,盆地中北部有中强地震发生。东边界的山西地堑系由多个裂谷型盆地斜列组成,历史大地震表现为南强北弱,北部盆地受张-渤构造带的影响,盆地走向和断层运动性质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多具备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构造条件。综合认为,断裂活动特征典型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各边界带,未来强震多发生在大地震离逝时间长的地震空区/空段,或是构造带的转换和交汇区。
关键词
活动
构造
强震
孕震机制
活动地块边界带
鄂尔多斯
Keywords
active tectonics
strong earthquake
seismogenic mechanism
boundary zone of active tectonic block
Ordos
分类号
P546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强震震间晚期综合判定
被引量:
15
2
作者
邵志刚
武艳强
季灵运
刁法启
石富强
李玉江
龙锋
张辉
朱良玉
陈长云
王武星
魏文薪
王芃
刘晓霞
刘琦
潘正洋
尹晓菲
刘月
冯蔚
邹镇宇
曹建玲
徐晶
韩立波
程佳
鲁人齐
徐岳仁
李西
孙鑫喆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陕西省地震局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四川省地震局
甘肃省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43-4658,共1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500501)资助.
文摘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研究基础.虽然地震短临预测仍存在诸多科学难题,但最近20年来全球若干强震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放宽预测时间尺度的要求,有些方法也可用于强震震间晚期的判定.本文以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391条断层段为研究目标,利用地震地质的强震破裂空段、大地测量的断层运动闭锁段、地震活动的中小地震稀疏段、数值模拟的库仑应力增强显著段等方法,综合判定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可能处于震间晚期的主要断层段.本文结果仅是初步结果,该结果的可靠程度有赖于监测条件,其科学性有赖于大陆型强震孕育发生动力学过程的认识水平,虽然本文尝试给出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震间晚期判定结果,但其结果可靠程度、精细程度等均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最后,从断层孕震阶段判定需求的角度,本文尝试给出大陆型震源物理模型的具体基础模型,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望更多地震学家关注大陆型强震的物理机制及其预测基础研究.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强震震间晚期
强震破裂空段
断层运动闭锁
中小地震
活动
库仑应力变化
Keywords
Boundary zone of active tectonic blocks
Late stage of interseismic period
Seismic gap in fault rupture segments
Locking of the fault movement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activity
Coulomb stress change
分类号
P313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现代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
10
3
作者
郝平
吕晓健
田勤俭
傅征祥
陈丹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出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9-450,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题(2008CB42570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专题(2008BAC44B02)资助
文摘
利用哈佛全球矩心矩张量解数据和许忠淮认为1920—1999年可靠的中国大陆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了中国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上现代构造应力场.通过对FMSI反演程序多次的输入和检验,得到了边界带上的应力场.边界带上最大主压应力σ1轴绝大多数近水平.在90°E以西的中国西部大陆及邻区,σ1轴水平方向基本上为近SN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σ1轴水平方向基本上为近NE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σ1轴水平方向绕喜马拉雅构造东端顺时针方向旋转.最小主压应力σ3轴倾角呈两极分布,西域地块区内活动地块边界带和青藏地块区内东北缘部分段σ3轴倾角较陡,而青藏地块区内σ3轴倾角近水平,所以西域地块区和青藏地块区内东北部相对于其它大部分青藏地块区,有更多的逆冲地震.应力场在同一个边界带具有非均匀性.北天山带、南天山带、西秦岭—德令哈带、岷山—龙门山带和安宁河—小江带的非均匀性相对要小一些,西昆仑带、海原—祁连带、东昆仑带、玛尼—玉树带、澜沧江带和滇西西边界带的非均匀性相对要大,而喀喇昆仑—嘉黎带和喜马拉雅带的非均匀性最显著.由于震源机制解数据的限制,本文给出的是边界带上部分段的应力场.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构造应力场
震源机制解
Keywords
active tectonic block boundary
tectonic stress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分类号
P315.727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综述
被引量:
7
4
作者
邵志刚
冯蔚
王芃
尹晓菲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1-282,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500501)
中国大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任务共同资助。
文摘
中国大陆80%以上超过7级的强震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活动地块边界带已逐渐成为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等学科重点研究的对象。文中回顾了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活动相关的研究结果,已有的主要认识和存在的问题包括:1)目前,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活动领域的大部分研究工作仍然停留在统计分析层面,针对其工作基础或实际工作条件开展分析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2)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构造运动速率决定了地震应变释放速率,但由于边界带内活动断层的复杂性,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平均复发周期与构造运动速率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对这些断层系统的复杂性进行深入探讨;3)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强震时间过程呈现出区域特征,如中国大陆东部活动地块边界带多为丛集型,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区的走滑型活动地块边界带多为准周期型,但仍需要深入研究其区域构造和区域动力学的物理机制;4)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动力学环境整体上呈“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尽管随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大地测量、地震地质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时空尺度的物理模型对解释活动地块框架下大陆强震的孕育发生具有指导意义,但由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并非只有刚性运动,壳幔介质物性的横向差异比较普遍,故对大陆型强震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尚需完善,需要在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系统开展深入的研究,建立与震源物理相关的各类基础模型。
关键词
活动
地块
活动地块边界带
地震
活动
Keywords
active tectonic block
active-tectonicblock boundary
seismic activity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震级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
5
5
作者
钱小仕
蔡晓光
任晴晴
机构
防灾科技学院
出处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220,共9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ZY20120205
ZY20110101)
文摘
本文利用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的超阈值分布模型,对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震级分布特征开展研究,给出了各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震级的广义帕累托分布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广义帕累托分布较好地拟合了各边界带强震数据,形状参数估计均为负值,说明对应震级应有上限,因此广义帕累托分布为潜在震级上限提供了一种自然的刻画。在此基础上,估计了震级上限,并给出了分布0.99997高分位数估计,通过与历史最大震级比较发现,高分位数估计相对稳健。在地震发生过程为泊松过程假设下,推导了广义帕累托分布与广义极值分布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一种利用强震数据推断最大震级分布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广义帕累托分布
广义极值分布
最大地震震级
Keywords
active tectonic boundary
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
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distribution
Maximum earthquake magnitude
分类号
P315.7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考虑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分区震级经验关系
被引量:
1
6
作者
李敏
李小军
梁建宏
机构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7-166,328,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434210
51421005)
+1 种基金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2DFG20510)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提升计划共同资助
文摘
地方性震级M_L和面波震级M_S是两种常用的震级标度,二者经常需要依据经验公式进行相互转换.基于历史地震整体统计的经验公式由于资料有限,且没有考虑区域地质条件的差异,在实际使用中所产生的误差较大.本文整理了40多年来同时包含M_L和M_S的1万2 621条历史地震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震级M_L与M_S的经验关系;并进一步按照震源所处的Ⅱ级活动地块边界带进行了分区回归分析,得到了27个分区内地震震级M_L与M_S的经验关系.结果显示,经过分区转换后的M_L与M_S具有更好的相关性,且考虑活动地块边界带所获取的地震震级能有效地降低M_L与M_S之间的转换误差.
关键词
震级转换
活动地块边界带
Keywords
local magnitude ML
surface wave magnitude Ms
magnitudeconversion
active tectonic boundary area
分类号
P315.3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滇实验场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参考方案
被引量:
1
7
作者
孙晓
鲁人齐
张金玉
王伟
苏鹏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7-1047,共21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000600)。
文摘
活动地块边界带是现今地壳应力高度积累和构造变形显著集中的区域,地震频发,是研究中国内地强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对象。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所在的川滇地区位于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持续会聚引起的强烈变形区,是中国内地西部与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位。根据前人划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方案和依据,文中综合分析了地块的整体性、立体性、层次性和活动性,将川滇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带划分为3条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和16条次级活动块体边界带。通过川滇地区有记录以来的强震分布特征、地震数量和震级的分带分级性、GNSS揭示的现今变形分区性、速度结构和重力资料反映的地壳深部构造差异性等结果,新的参考方案将金沙江-红河断裂带、甘孜-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归为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丽江-小金河断裂、南汀河断裂、龙日坝断裂等研究区内其他主要活动断裂归为次级活动块体边界带。基于对研究区强震活动、现今变形特征、活动断裂规模、地壳深部结构及古地震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一级边界带具备发生M≥7.5大地震的潜力,次级边界带有发生M≥6.5强震的能力。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的参考方案,可为后续川滇实验场区活动地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数值模拟、强震概率预测分析及大地震危险性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地震
活动
性
构造特征
地震危险性
川滇实验场
Keywords
active block boundary
seismic activity
tectonic features
seismic hazard
Sichuan-Yunnan Experimental Site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关系研究
被引量:
43
8
作者
马宏生
张国民
刘杰
李丽
陈化然
机构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天津地震局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74-80,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资助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G19980 40 7)
文摘
从活动地块假说出发 ,在活动地块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中国大陆及邻区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研究指出 ,主要构造变形和强烈地震大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在占总面积 17%的活动地块边界上 ,集中了全部的 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 86 %的 7级以上大地震 ,其释放能量占全部总能量的 95 %以上 ,表明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强地震。从活动地块的整体来看 ,强震活动不仅显示出显著的韵律性特征 ,而且其高、低起伏基本上与中国大陆地区一致 ,只是强震活跃时段有时稍长于中国大陆。各轮回强震活动都有各自活动的主体地区 ,反映了不同活跃期内地块的不同活动方式。文中还从现今地壳运动角度 ,讨论了活动地块运动速率与强地震活动水平之间的可能联系。
关键词
活动
地块
假说
活动地块边界带
强地震
活动
活动
地块
运动速率
Keywords
hypothesis of the active crustal blocks
active crustal-block boundaries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active crustal-block movement velocity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P54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特征及强震孕育机制
郑文俊
孙鑫
雷启云
龚志康
王银
刘兴旺
李传友
冯子鉴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强震震间晚期综合判定
邵志刚
武艳强
季灵运
刁法启
石富强
李玉江
龙锋
张辉
朱良玉
陈长云
王武星
魏文薪
王芃
刘晓霞
刘琦
潘正洋
尹晓菲
刘月
冯蔚
邹镇宇
曹建玲
徐晶
韩立波
程佳
鲁人齐
徐岳仁
李西
孙鑫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西部及邻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现代构造应力场
郝平
吕晓健
田勤俭
傅征祥
陈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综述
邵志刚
冯蔚
王芃
尹晓菲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震级分布特征研究
钱小仕
蔡晓光
任晴晴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3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考虑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分区震级经验关系
李敏
李小军
梁建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川滇实验场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参考方案
孙晓
鲁人齐
张金玉
王伟
苏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关系研究
马宏生
张国民
刘杰
李丽
陈化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
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