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第一阶段的活动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钰 韦华 +6 位作者 蔡水花 孙萌萌 周季秋 周世强 李德生 张和民 黄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8-533,共6页
2011年8月—2014年8月,利用红外视频监控系统结合现场观察,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野化基地对野化培训第一阶段的7只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幼仔的活动变化进行研究,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了母幼距离、幼仔活动空间... 2011年8月—2014年8月,利用红外视频监控系统结合现场观察,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野化基地对野化培训第一阶段的7只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幼仔的活动变化进行研究,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了母幼距离、幼仔活动空间位置和行为等数据。研究结果发现:(1)母幼距离随着幼仔月龄的增长而增加,到幼仔爬树时母幼距离达到最高点,11~12月龄后出现下降的趋势。(2)野化幼仔随着月龄增长在母兽怀中的时间呈递减趋势;幼仔在地面的时间表现为未能独立活动时递增,5~9月龄时递减,其后14~15月龄时递增的变化规律;幼仔在树上的时间呈现5~10月龄时递增,接着稳定在一个较高的值,到14月龄时递减的波动;幼仔在母兽怀中(n=2,P〈0.05)和在地面的时间(n=5,P〈0.01)均与其在树上的时间呈负相关。(3)在活动时间分配上,幼仔平均用于休息的时间为所有行为时间的90.1%±4.1%,平均用于活动的时间为9.3%±3.9%,平均用于觅食的时间为0.6%±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变化 野化培训 大熊猫幼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人身体活动变化阶段及其社会心理学相关因素——初步检验“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FIT)”模型 被引量:4
2
作者 段艳平 韦晓娜 BREHM Walter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1-96,共6页
基于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的"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 Inactivity to Ac tivity;FIT模型),以1 206名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横断性研究考查了6个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与10个社会心理学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 基于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的"从无活动到保持活动的四步骤模型"(Four Steps from Inactivity to Ac tivity;FIT模型),以1 206名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横断性研究考查了6个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与10个社会心理学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在身体活动阶段上的分布为:前考虑期147(12.2%),考虑期273(22.6%),准备期148(12.3%),探索期144(11.9%),波动期201(16.7%)和保持期293(24.3%)。有关社会心理学相关变量在相邻阶段间的配对比较,37项假设关系中的22项得到了支持,假设符合率为59.5%。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主观障碍、自我效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支持共同解释了阶段方差变异的32.6%。该研究初步验证了FIT模型所涉及的重要社会心理学相关因素与身体活动变化阶段之间的相关关系,基本支持了FIT模型的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变化阶段 成年人 FIT模型 社会心理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蒙强、弱沙尘暴年春季平均环流及沙尘活动变化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宋敏红 钱正安 +1 位作者 蔡英 柳中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4-104,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中蒙东、中及西区强、弱沙尘暴年春季(3—5月)平均环流的特征和差异,讨论了过去50年3分区沙尘暴活动的变化。主要结论是:(1)根据诱发沙尘暴的诱生系统、沙尘源地、冷空气入侵路径及主要影响,中蒙沙...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中蒙东、中及西区强、弱沙尘暴年春季(3—5月)平均环流的特征和差异,讨论了过去50年3分区沙尘暴活动的变化。主要结论是:(1)根据诱发沙尘暴的诱生系统、沙尘源地、冷空气入侵路径及主要影响,中蒙沙尘暴活动区可以划分为中蒙东区、中区及西区3个区系,并分区整体讨论与预测中蒙3分区的沙尘活动。(2)中蒙东区沙尘暴强年春季盛行日本海或中国东北低压活动,常随偏东的北路及东北路冷空气入侵,带来蒙古国东部的沙尘,造成蒙古东部及中国华北的沙尘天气;而弱年春季日本海及东北低压活动则少。(3)中蒙中区沙尘暴强年春季盛行蒙古低压,多西北路及偏西的北路冷空气入侵,常造成中蒙南边界西段附近的沙尘暴天气;而沙尘暴弱年春季则相反。(4)中蒙西区沙尘暴强年春季盛行南疆热低压,多西路冷空气入侵,诱发沙尘暴,常影响南疆及柴达木盆地等;弱年春季则相反。(5)近50年中蒙地区的沙尘暴活动呈波动变化,荒漠化环境、特别是大气环流的变化是导致上述3个分区沙尘活动波动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在目前全球增暖持续的背景下,近1—2年应注意中、东区(特别是东区)沙尘活动加强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蒙东区 中区和西区 沙尘暴强 弱年春季 沙尘暴诱生系统 冷空气入侵路径 沙尘活动变化及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勐腊保护区亚洲象活动变化及保护措施 被引量:9
4
作者 许海龙 何有才 郭贤明 《林业调查规划》 2011年第6期84-87,共4页
采用实地查看、数据收集整理、村寨访谈等方法,分析了亚洲象自2002年以来在勐腊保护区内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周围,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近年来亚洲象所造成的保护区内及周边村寨群... 采用实地查看、数据收集整理、村寨访谈等方法,分析了亚洲象自2002年以来在勐腊保护区内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周围,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近年来亚洲象所造成的保护区内及周边村寨群众粮食作物损失情况.提出加强宣传,改善管理部门工作条件和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做好亚洲象栖息地改造工作等做好亚洲象保护及缓解人象冲突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活动变化 保护措施 勐腊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米S-SAR卫星影像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应用试验
5
作者 邰文飞 毕京鹏 +2 位作者 申文明 李亚龙 蔡明勇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133,共7页
针对光学影像在部分地区无法满足人类活动遥感精细化监测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的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方法,并使用5米S频段合成孔径雷达(S-SAR)卫星影像开展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基于5米S-SAR影... 针对光学影像在部分地区无法满足人类活动遥感精细化监测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的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方法,并使用5米S频段合成孔径雷达(S-SAR)卫星影像开展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基于5米S-SAR影像目视解译可以提取部分矿山、工业厂房、光伏、道路、桥梁以及大面积林地开发和农业开发;5米S-SAR影像可应用于部分规模较大的人类活动变化检测,大面积的水域变化和林地开发检测精度较高,土地平整检测精度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米S频段合成孔径雷达卫星 生态环境监测 人类活动目标提取 人类活动变化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活动与变化的150天周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宋文彬 汪景琇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9-300,共12页
太阳活动,除了涵盖太阳表面磁场驱动的活动现象外,还包括光度、自转和对称性等物理因素的长期演化。研究它们变化的周期对深入理解其产生机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1984年Rieger等人首次发现耀斑的产生率存在约154 d周期始,人们在很多... 太阳活动,除了涵盖太阳表面磁场驱动的活动现象外,还包括光度、自转和对称性等物理因素的长期演化。研究它们变化的周期对深入理解其产生机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1984年Rieger等人首次发现耀斑的产生率存在约154 d周期始,人们在很多现象中都找到了它的踪影,150余d的周期成了继11 yr太阳活动周和27 d太阳自转周后最引人注目的新周期。重点综述了在耀斑、黑子等活动领域内对150 d周期现象研究的现状,介绍了有关它成因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物理学 周期性 综述 太阳活动变化 太阳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鸟类区系和种群年活动格局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郑佳 贾晓东 杨兴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0期138-143,共6页
2012-2013年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及周边地区采用样带法对该地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47种,隶属16目34科。分别对鸟类的区系组成、居留型及数量进行分析后发现,共有繁殖鸟类77种(夏候鸟32种、留鸟45种),非繁殖鸟类70种(冬候... 2012-2013年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及周边地区采用样带法对该地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47种,隶属16目34科。分别对鸟类的区系组成、居留型及数量进行分析后发现,共有繁殖鸟类77种(夏候鸟32种、留鸟45种),非繁殖鸟类70种(冬候鸟26种、旅鸟44种);古北种85种,东洋种49种,广布种13种;种群的年活动格局变化规律为每年的2月和10月是鸟种数量和个体数量的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鸟类区系 活动格局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前后脉搏变化对指导化疗后纳差病人营养治疗的临床意义
8
作者 王清馨 王清萍 +4 位作者 曾佳 王海红 郑丽君 尚卜凤 王晓霞 《护理研究》 2003年第06A期646-646,共1页
关键词 活动前后脉搏变化 化疗 纳差 营养治疗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llstone地区垂直等效风场的气候学变化
9
作者 文坤杰 刘立波 +1 位作者 万卫星 宁百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1-598,共8页
基于1976—2006年美国Millstone非相干散射雷达的电离层观测数据,分析了美国Millstone地区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包括中性风场和电场漂移共同贡献的垂直等效风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Millstone地区的垂直等效风场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周日、... 基于1976—2006年美国Millstone非相干散射雷达的电离层观测数据,分析了美国Millstone地区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包括中性风场和电场漂移共同贡献的垂直等效风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Millstone地区的垂直等效风场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周日、太阳活动和季节变化特征.晚间垂直向上的等效风较强,白天等效风较弱,甚至接近于零.在不同太阳活动和季节变化条件下,Millstone地区的等效风场都表现出类似的周日变化特征,低太阳活动条件下,晚间表现出较大的向上漂移.这种周日变化和太阳活动变化特征与Millstone地区受到极区热源驱动大气循环的调制以及离子曳力的增减有关.春季和秋季有相似的幅度和相位变化趋势,表现出分点对称性;冬季晚间向上漂移比夏季弱,且随着太阳活动增强,差异更加明显,这再次体现了极区热源驱动大气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风场 太阳活动变化 季节变化 伺服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源参数因素对玉树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图像及其与余震活动统计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莹 吴小平 赵韬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5-604,699,共10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MS7.1强震,根据国内外3个机构公布的5套玉树地震震源参数,计算了玉树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震源参数的差异对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其与余震活动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不同来源震源参数存在差异...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MS7.1强震,根据国内外3个机构公布的5套玉树地震震源参数,计算了玉树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震源参数的差异对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其与余震活动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不同来源震源参数存在差异,计算得到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图像也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从而影响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余震活动的关系.在震源断层参数中,断层滑动角和位错量的影响大于其它参数.此外还发现对余震统计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余震活动关系的统计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玉树慨7.1地震震源参数影响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余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ISO活动特征的异同
11
作者 李力锋 陈雄 +2 位作者 李崇银 黎鑫 杨明浩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7-718,共12页
基于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ISO)活动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ISO活动中心在4月和10月存在季节性跳跃,并且ISO在西太平洋地区活动中心位置南北跳跃的经向距离较印度洋偏大。ISO... 基于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ISO)活动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ISO活动中心在4月和10月存在季节性跳跃,并且ISO在西太平洋地区活动中心位置南北跳跃的经向距离较印度洋偏大。ISO较强的活动中心也是ISO强度年较差较大的地区,并且各个活动中心ISO强度达到最强的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ISO活动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ISO的活动强度和变化趋势都存在一个明显的转折。夏季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ISO都存在较强的北传,赤道地区印度洋ISO强度较强,而赤道以外地区西太平洋ISO强度较强;并且ISO在西太平洋地区北传的速度较印度洋偏慢。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当ISO活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时,ISO的空间分布和垂直结构特征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季节内振荡 活动变化 季节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景泰县电力提灌工程生态效益研究
12
作者 段彦斌 郝建斌 +2 位作者 闫沛中 吴冠衡 何文博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36,共9页
电力提灌工程的建设运行可有效应对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窘境,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的高速发展意义重大,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估电力提灌工程生态效益,有助于提高区域水资源精细化利用水平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黄河流域干旱区... 电力提灌工程的建设运行可有效应对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窘境,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的高速发展意义重大,构建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估电力提灌工程生态效益,有助于提高区域水资源精细化利用水平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黄河流域干旱区景泰县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移民区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探究电力提灌工程对区域的生态贡献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研究区生态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90-2020年景泰县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式为耕地和中低覆盖度草地之间的相互转换;②中低覆盖度草地和未利用地显示出较高的破碎化水平;除景观分割度、蔓延度、聚集度指数外,其他指数30 a整体呈现增大趋势;③NDVI年均值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30 a整体下降7.47%,表现出由高值区域向周边地区持续改善的趋势;④NPP年均值先减小后增大,2000-2020年显著增加124.31 g/m^(2)。在黄河流域干旱区进行生态效益评估,可全面评价区域因大型灌区建设导致的水资源重分配影响下的生态效益,并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益 评价体系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电力提灌工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00年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雷暴活动规律
13
作者 邵志明 王广生 +2 位作者 孙长鹏 王庆海 赵慧颖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2697-12699,共3页
利用1971~2008年大兴安岭北部林区8个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对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雷暴的活动情况和变化规律及闪电空间分布、闪电的次数、强度和能量的活动情况等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雷暴活动呈波动减少态势,其北部的... 利用1971~2008年大兴安岭北部林区8个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对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雷暴的活动情况和变化规律及闪电空间分布、闪电的次数、强度和能量的活动情况等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部林区雷暴活动呈波动减少态势,其北部的满归、莫尔道嘎和乌玛等地是闪电频发的中心地带,闪电的强度和能量在6月中旬以后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闪电 活动变化规律 大兴安岭北部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季风环流背景 被引量:54
14
作者 林爱兰 梁建茵 +2 位作者 李春晖 谷德军 郑彬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4-432,共9页
提出了确定东亚夏季风活动区域、划分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活动区域的指标,利用大气对流层风速、位势高度、湿度、温度、OLR以及TBB等NCEP/NCAR资料,从月、候和过程平均多种时间尺度,诊断分析了2005年6月(简称“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 提出了确定东亚夏季风活动区域、划分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活动区域的指标,利用大气对流层风速、位势高度、湿度、温度、OLR以及TBB等NCEP/NCAR资料,从月、候和过程平均多种时间尺度,诊断分析了2005年6月(简称“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季风环流活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西脊点位置偏西偏南,热带西太平洋(130°~140°E)区域越赤道气流偏强,华南处于气旋性低压异常区,无论是月时间尺度还是暴雨过程时间尺度都表现出这些明显特征;暴雨过程水汽除了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外,水汽通量异常部分主要来自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水汽随着副高边缘气流经过南海向华南输送,从而为暴雨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来源;2005年6月热带季风前沿在华南沿海地区停滞时间比气候平均偏长(2候),该特征是华南暴雨预报值得参考的信号;6月整个南海地区平均季风偏强,主要体现于经向风明显偏强,但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开始于南海地区夏季风非活跃期,这与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向北传播到华南有关。以上季风活动变化特征为华南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丰富的水汽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506”华南暴雨 季风 环流背景 活动变化特征 东亚夏季风 热带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地形变联合反演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希 张四新 +2 位作者 秦姗兰 贾鹏 李瑞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0-48,共9页
基于西秦岭构造区区域水准、长水准剖面观测资料,结合GPS速度场约束和跨断层短水准观测数据,借助三维负位错联合反演,分析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相关断裂的中长期闭锁背景,讨论断裂活动的中—短临动态演变以及震后变化。结果表明:1... 基于西秦岭构造区区域水准、长水准剖面观测资料,结合GPS速度场约束和跨断层短水准观测数据,借助三维负位错联合反演,分析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相关断裂的中长期闭锁背景,讨论断裂活动的中—短临动态演变以及震后变化。结果表明:1999—2006年,岷县漳县地震前的震区所在块体即西秦岭北缘断裂与临潭—宕昌断裂之间水平面最大剪应变率、挤压性质的面应变率、垂向梯度率都较大,与构造和动力学背景一致的三维差异运动明显,有利于能量积累和孕育强震。包含漳县地区的西秦岭北缘断裂中段、临潭—宕昌断裂中东段即发震构造的主断裂段闭锁明显,挤压逆断兼左旋,显示中长期能量积累背景。跨西秦岭北缘断裂漳县段至临潭—宕昌断裂中东段岷县地区的长水准剖面显示震前的2008—2011年,西秦岭北缘断裂具有与GPS观测一致的差异运动增强特性;震前数天,位于这两条闭锁段或其端部的四店、毛羽沟短水准场地出现显著短临突变异常;震后均显示垂向差异运动呈减弱—恢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负位错联合反演 岷县漳县地震 断裂闭锁 断裂活动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山风景区闪电特征及林区雷击火灾风险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乐奇 徐鑫 +2 位作者 邬铭法 刘向科 邓猛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第4期34-40,共7页
采用2007-2018年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分析泰山风景区地闪密度、地闪强度、地闪年、月、日变化特征及其林区雷击火灾风险高值区域。研究表明:泰山风景区年均地闪密度为1.82次/(km^2·a),桃花源景区以东、南天门以北区域属于... 采用2007-2018年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分析泰山风景区地闪密度、地闪强度、地闪年、月、日变化特征及其林区雷击火灾风险高值区域。研究表明:泰山风景区年均地闪密度为1.82次/(km^2·a),桃花源景区以东、南天门以北区域属于地闪密度极值区;地闪活动季节性分布特征明显,8月最频繁,4月正闪占比最高,日变化特征为高峰时段14∶00-17∶00和19∶00-21∶00;地闪平均电流强度为11.91 kA,最大地闪强度出现在中天门附近,电流强度达-116.834 kA;南天门、桃花峪、桃花源、天烛峰、巴山林区所在区域雷击火灾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特征 地闪密度 地闪活动变化 电流强度 雷击火灾风险 泰山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 SAR数据的黑河上游冻土形变时序InSAR监测 被引量:23
17
作者 陈玉兴 江利明 +1 位作者 梁林林 周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41-2454,共14页
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化导致冻土区大范围地面变形,严重破坏区域内基础设施和水文地质条件,亟需加强活动层季节冻融过程的观测研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的小基线集时序InSAR(DSs-SBAS)的冻土形变监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分布式目标提取... 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化导致冻土区大范围地面变形,严重破坏区域内基础设施和水文地质条件,亟需加强活动层季节冻融过程的观测研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的小基线集时序InSAR(DSs-SBAS)的冻土形变监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分布式目标提取和特征值分解算法,并结合基于地温-形变约束关系的参考点选取新策略,提高了冻土形变监测结果的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以祁连山黑河西支源头的野牛沟为研究区域,通过对27景Sentinel-1SAR影像进行时序InSAR分析,获取了2014-2016年该区多年冻土的形变时间序列和年均形变速率,并利用Stefan模型联合地温数据估算其季节性形变幅度.实地踏勘和结果分析表明:(1)研究区大部分多年冻土处于稳定状态(-1.0^+1.0cm·a^-1),在地形陡峭的南坡边缘及含冰量丰富的野牛沟河上游两侧沟底部分区域存在较大形变;(2)区域内冻土形变时间序列呈现年周期变化,冻土冻融形变存在季节性周期形变和季节性波动下沉两种形变特征,形变幅度和速率最大可达6.0cm和-3.0cm·a^-1;(3)不同区域的活动层冻结/融化始日和冻土形变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和冻土地貌、土壤类型以及活动层厚度有关.本文提出的方法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大范围冻融监测和活动层厚度反演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时序InSAR 形变监测 青藏高原 活动层厚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洛多姆冰帽BJ钻孔粒雪层的热学性质及其温度分布 被引量:2
18
作者 任贾文 秦大河 黄茂桓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89年第3期18-26,共9页
根据详细的密度资料,对洛多姆冰帽BJ钻孔粒雪层的热学性质进行了讨论。应用非均匀介质热传导方程描述活动层温度分布。通过两种简化的层状结构和竖向运动模型给出了解析解。计算和实测温度差异的分析表明边界条件的选取非常重要。
关键词 粒雪层 热学性质 活动层温度 活动层(季节变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