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生物被膜中活但不可培养状态细胞的形成与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振波 钟菲凤 +3 位作者 赵喜红 邓阳 赵凤 刘君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8-583,共16页
在生物被膜中活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状态细胞的形成与调控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尽管过去对VBNC状态的概念存在争议,但其对生态平衡和公共安全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容忽视。多因素调控VBNC状态细胞的形成已逐... 在生物被膜中活但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状态细胞的形成与调控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尽管过去对VBNC状态的概念存在争议,但其对生态平衡和公共安全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容忽视。多因素调控VBNC状态细胞的形成已逐渐被揭示,包括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途径。这些研究奠定了解析VBNC状态细胞生存策略和生态适应性的基础。本综述从多角度对VBNC状态细胞进行了总结,包括其定义的讨论,生物被膜内VBNC状态细胞存在情况、形成的诱因及相关机制,VBNC状态细胞的调控及防控等。未来应聚焦于探索VBNC状态细胞的功能及意义,以创新方式干预VBNC状态形成,深入揭示VBNC状态细胞的分子机制和代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但不可培养状态细胞 生物被膜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仪检测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大肠杆菌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影 王伟利 +1 位作者 段冶 钱爱东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09年第12期34-36,共3页
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染色联合对经酸和低温联合诱导的大肠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进行检测。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当可培养菌数降为零时,与正常状态细菌相比,诱导后菌株多数仍为呈现绿色荧光的活菌,活菌数远远超过死菌数。并且菌体... 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染色联合对经酸和低温联合诱导的大肠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进行检测。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当可培养菌数降为零时,与正常状态细菌相比,诱导后菌株多数仍为呈现绿色荧光的活菌,活菌数远远超过死菌数。并且菌体形态多样,每份样品中至少存在两种不同"颗粒"。结合荧光图像可以确知是杆状、球状或球杆状的菌体。由此表明,实验菌株在可培养数为零时就已进入了VBNC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 的非可培养状态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的细胞形态研究——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细胞 被引量:23
3
作者 徐怀恕 黄备 +2 位作者 祁自忠 王祥红 纪伟尚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2期187-190,共4页
使用透射电镜和萤光抗体染色,对处于可培养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霍乱弧菌进行了细胞形态结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处于非可培养状态的霍乱菌细胞,体积明显地缩小,形态由弧形变成了球形,我们共观察了382个非可培养状态的细胞,发... 使用透射电镜和萤光抗体染色,对处于可培养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霍乱弧菌进行了细胞形态结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处于非可培养状态的霍乱菌细胞,体积明显地缩小,形态由弧形变成了球形,我们共观察了382个非可培养状态的细胞,发现它们的细胞壁都是完整的,即不是细菌-L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培养状态 细胞形态 L-型 芽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超声处理对腐败希瓦氏菌可活不可培养状态的影响
4
作者 唐泽群 姜紫薇 +3 位作者 邱亮 王露 周婷 廖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3-170,共8页
【目的】研究水产品中常见的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在热超声处理下进入可活不可培养(VBNC)状态的生理特性以及复苏状况。【方法】以腐败希瓦氏菌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腐败希瓦氏菌在不同温度(35、40、45... 【目的】研究水产品中常见的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在热超声处理下进入可活不可培养(VBNC)状态的生理特性以及复苏状况。【方法】以腐败希瓦氏菌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腐败希瓦氏菌在不同温度(35、40、45、50、55、60、65、70℃)和不同功率(100、150、200、250、300 W)热超声处理下的细菌。进而在70℃、不同功率(100、150、200、250、300 W)TS条件下处理腐败希瓦氏菌,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对不同状态的细菌群体进行计数,通过台盼蓝染色验证其存活状态,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变化,并使用DNA体外扩增技术检测其VBNC状态特征。最后,将经过70℃、300 W条件TS处理的菌株进行复苏实验。【结果】腐败希瓦氏菌经不同条件的热超声处理后,其细菌死亡率同温度和超声功率成正相关。流式细胞学技术和台盼蓝染色结果表明,在高热超声处理(50 kHz、300 W、超声处理30 min以及70℃加热)下的细菌会大量死亡,但仍有5.87%菌体存活,结合平板计数结果,表明这部分细菌已进入VBNC状态。透射电镜显微镜观察发现,VBNC菌体存在细胞壁和细胞膜变厚,细胞质密度增加,核区模糊的情况。体外扩增结果表明,热超声处理会降解细菌DNA,且复苏实验证明热超声处理后VBNC状态的腐败希瓦氏菌仍存在复苏能力。【结论】在300 W以及70℃加热的热超声处理下会诱导腐败希瓦氏菌进入VBNC状态,处于该状态下的菌体会对TS处理产生一系列生理特性的改变来抵抗外界环境,且当处于适宜环境下时,VBNC状态下的腐败希瓦氏菌会复苏并继续生长增殖。即使经过严格处理过程,仍需对食品安全中的VBNC细菌进行全面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败希瓦氏菌 热超声处理 不可培养状态 生理特性 细菌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寡营养条件下副溶血弧菌形成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及其复苏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杜萌 陈吉祥 +4 位作者 孙丰蓉 栾晓燕 王丹 李筠 张晓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8-183,共6页
为研究在低温寡营养条件下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能否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将浓度为1×1010CFU/mL的副溶血弧菌HW799在陈海水中4℃保存,每隔5天取样分别用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AODC)、活菌直接计数... 为研究在低温寡营养条件下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能否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将浓度为1×1010CFU/mL的副溶血弧菌HW799在陈海水中4℃保存,每隔5天取样分别用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AODC)、活菌直接计数法(DVC)和涂布平板法(PC)测定细菌总数、活细菌数和可培养细菌数。在第30天时总细菌数基本不变,仍保持在109CFU/mL,活菌数为106CFU/mL,比总菌数低了约三个数量级,可培养细菌数为零,表明绝大部分副溶血弧菌HW799进入了VBNC状态;用扫描电镜、流式细胞仪对副溶血弧菌HW799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正常状态以及复苏后的细胞形态的研究表明进入VBNC状态后副溶血弧菌HW799形状变为球状,体积比正常状态明显变小,活细胞数也略有减少;采用在培养液中添加营养物质升温培养的方法,使VBNC状态的副溶血弧菌细胞在48h内复苏为可培养状态,复苏后的副溶血弧菌HW799与正常状态的细菌形态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的非可培养状态 复苏 扫描电镜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组织块法培养细针活检滑膜组织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婷 戴冽 +4 位作者 杨斌 郑东辉 朱浪静 莫颖倩 张白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7-571,576,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细针活检滑膜组织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的方法。【方法】滑膜组织来自接受盲式细针滑膜活检术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别采用消化酶培养法、组织块培养法和改良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FLS。采用台盼蓝染色...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细针活检滑膜组织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的方法。【方法】滑膜组织来自接受盲式细针滑膜活检术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别采用消化酶培养法、组织块培养法和改良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FLS。采用台盼蓝染色进行细胞计数及活性鉴定,并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术对第3~4代FLS进行鉴定。【结果】3种原代分离培养的方法均可成功培养出FLS。台盼蓝染色示FLS细胞计数约(8.30±1.65)×105/瓶,活细胞百分率>95%。传代可使FLS达到形态学上的纯化要求,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均符合FLS的形态结构特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示Vimentin阳性、CD68阴性、CK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示CD55+细胞占(95.34±2.47)%。改良组织块法培养FLS成功率较高,细胞游出时间较早,所需传代时间较短。【结论】改良组织块法特别适合于细针滑膜活检标本FLS的培养,第3~4代细胞的数目、活性及纯度符合进一步实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细胞培养 细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正义 贾俊涛 +3 位作者 祝素珍 姜英辉 房保海 雷质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308-311,共4页
许多细菌在不良环境下能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细菌培养技术常常造成VBNC状态的细菌漏检,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可以提高VBNC细胞的阳性检出率。针对VBNC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基于细菌特异... 许多细菌在不良环境下能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细菌培养技术常常造成VBNC状态的细菌漏检,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可以提高VBNC细胞的阳性检出率。针对VBNC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基于细菌特异性DNA分子、mRNA分子是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而利用报告基因(如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检测VBNC细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最近利用叠氮溴乙锭(ethidium monoazide bromide,EMA)或者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PMA)联合PCR技术选择性抑制细菌死细胞扩增,该方法结合了EMA(PMA)选择渗透性和PCR特异性,作为一种区分细胞死活的方法,可以有效检测细菌VBNC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的非可培养状态 分子生物学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影响肠道菌群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状态转变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许奇 王丽 +3 位作者 余碧丽 张韦 徐顺 黄莹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7,共6页
以代表性的肠道致病菌为研究对象,利用茶多酚干预其正常生长状态,促进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该文对此进行了系列研究。通过在0~3.0%浓度范围内调节茶多酚剂量,发现2.5%浓度的茶多酚溶液能达到最大抑菌效果。还研究了在0.6%~1.2... 以代表性的肠道致病菌为研究对象,利用茶多酚干预其正常生长状态,促进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该文对此进行了系列研究。通过在0~3.0%浓度范围内调节茶多酚剂量,发现2.5%浓度的茶多酚溶液能达到最大抑菌效果。还研究了在0.6%~1.2%浓度梯度的茶多酚诱导下,细菌由正常生活状态进入VBNC状态所需的时间,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升高由25 d减少为15 d,最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沙门氏菌VBNC状态的个体形态相对于正常状态平均皱缩了0.3μm。另外,通过监测生长曲线发现,2.0%茶多酚在抑制肠道致病菌生长且延迟其进入对数生长期的同时,提高了益生菌67%的生长效率。研究结果证明,茶多酚对调节肠道菌群的生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研究为深入利用茶多酚在食品发酵生产和保健食品开发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肠道菌群 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郭慧玲 邵玉宇 +2 位作者 高姝冉 孟和毕力格 张和平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36,共6页
综述了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导致原因、生物学特性、检测及复苏方法,通过对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研究,使相关研究人员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活的非可培养状态下的细菌特性,从而对非可培养状态病原菌的防控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细菌VBNC... 综述了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导致原因、生物学特性、检测及复苏方法,通过对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研究,使相关研究人员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活的非可培养状态下的细菌特性,从而对非可培养状态病原菌的防控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细菌VBNC状态的综述进而对益生乳酸菌VBNC状态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路,以解决乳酸菌发酵剂工业化生产中所面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的非可培养状态 乳酸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菌株1211U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被引量:8
10
作者 姚斐 寇运同 +2 位作者 陈刚 纪伟尚 徐怀恕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2-54,28,共4页
将副溶血弧菌 (Vibrioparahaemolyticus)菌株1211U培养于低温贫养条件下 ,以平板菌落计数法 (PC)和最大近似数法 (MPN)检测可培养细菌数 ,50~60d后表明可培养数下降为零。吖啶橙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AODC)检测细菌总数 ,表明细菌总... 将副溶血弧菌 (Vibrioparahaemolyticus)菌株1211U培养于低温贫养条件下 ,以平板菌落计数法 (PC)和最大近似数法 (MPN)检测可培养细菌数 ,50~60d后表明可培养数下降为零。吖啶橙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AODC)检测细菌总数 ,表明细菌总数始终变化不大 ,而活菌直接计数法 (DVC)检测到的活菌数保持在105个/ml。本实验证明了副溶血弧菌1211U株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VBN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菌株 1211U 的非可培养状态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菌活的不可培养状态诱导、复苏及检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青 刘欣 +5 位作者 牛洪梅 朱华剑 潘馨叶 刘阳泰 杨捷琳 董庆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377-385,共9页
细菌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是指细菌受到不良环境因素胁迫时,失去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力的一种状态,进入VBNC状态的细菌通常仍具有新陈代谢活性,且保持具有致病性和毒性的能力。VBNC状态细菌在适合条件... 细菌活的不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是指细菌受到不良环境因素胁迫时,失去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力的一种状态,进入VBNC状态的细菌通常仍具有新陈代谢活性,且保持具有致病性和毒性的能力。VBNC状态细菌在适合条件下可复苏并恢复到能够正常培养的状态,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本文首先对细菌尤其是食源性致病菌进入VBNC状态后的形态、生理生化、生物大分子等特征进行了全面介绍;其次总结了可导致细菌进入VBNC状态的各种诱因,常见因素包括不适宜细菌生存的温度和pH值;概括了实验室中建立的VBNC状态细菌可复苏的条件,其中充足的营养是VBNC复苏不可或缺的因素;最后论述了检测VBNC状态细菌的主要方法,包括分子生物学法、流式细胞术、光学显微镜法等,其中分子生物学法因具有准确、快速、灵敏度高的优势,在VBNC状态细菌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总结VBNC状态细菌的特征、影响因素、复苏条件以及检测方法,对食品生产、加工、保藏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VBNC状态的防控提供了参考,为进一步开展食源性致病菌VBNC状态培养、复苏及检测方法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不可培养状态 诱导因素 复苏条件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晓华 钟浩辉 陈吉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3-160,共8页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是指某些细菌在不良环境中所形成的休眠状态,常规条件培养下不能繁殖,却仍然保持代谢活性。VBNC细菌的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特征等都会发生变化,且能在适宜条件下复苏为可培...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是指某些细菌在不良环境中所形成的休眠状态,常规条件培养下不能繁殖,却仍然保持代谢活性。VBNC细菌的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特征等都会发生变化,且能在适宜条件下复苏为可培养状态。这一概念是1982年中国海洋大学徐怀恕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期间,与Rita R.Colwell等首次提出的,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和关注。迄今为止,国际上已发表VBNC相关论文10800余篇。本文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针对VBNC细菌近4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阐述,包括VBNC细菌的发现、主要类群和诱导因素、形成机制、生物学特征、检测和复苏方法以及环境VBNC细菌的分离培养等。目前绝大多数海洋微生物尚未获得纯培养,对VBNC细菌进行复苏或将成为分离培养海洋环境中未培养微生物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非可培养状态 海洋细菌 复苏 培养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影 王伟利 +1 位作者 段锐 钱爱东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71,共4页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细菌是一类利用现行培养技术无法分离得到的微生物群,对传统微生物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一些处于VBNC状态下的病原菌,一直是最令人担忧且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论文从种类、形态、排列、组成、致病性、抗原性...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细菌是一类利用现行培养技术无法分离得到的微生物群,对传统微生物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一些处于VBNC状态下的病原菌,一直是最令人担忧且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论文从种类、形态、排列、组成、致病性、抗原性、黏附性,以及复苏等方面综述了VBNC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旨在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VBNC细菌,从而对VBNC病原菌的防控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的非可培养状态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沙门菌RT-PCR检测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影 王伟利 +1 位作者 孟庆峰 钱爱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8-100,105,共4页
依据沙门菌Salmonella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差异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C1和C5,并对处于VBNC的沙门菌模型开展RT-PCR检测.结果表明,引物C1和C5可从模型中分别扩增出198和137 bp的目的片段,这些片段与差异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均大于... 依据沙门菌Salmonella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差异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C1和C5,并对处于VBNC的沙门菌模型开展RT-PCR检测.结果表明,引物C1和C5可从模型中分别扩增出198和137 bp的目的片段,这些片段与差异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均大于99%.而且所获得的电泳图谱也不同于正常状态的沙门菌、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等一些食源性致病菌.另外,2对引物的最低cDNA检出量分别为30.65和3.065 pg/μL.由此证明,引物C1和C5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建立VBNC沙门菌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的非可培养状态 差异基因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卫生指标菌在瓶装水中“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曹小红 杨政 +2 位作者 鲁梅芳 韩朝龙 王晓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7-201,共5页
在瓶装水的微生物指标检测中,大肠菌群通常作为微生物污染的指标菌。研究发现,经低温或Cu2+诱导可使大肠杆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大肠杆菌,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提供的培养基上不会出现菌落,检测结果为阴性。... 在瓶装水的微生物指标检测中,大肠菌群通常作为微生物污染的指标菌。研究发现,经低温或Cu2+诱导可使大肠杆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大肠杆菌,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提供的培养基上不会出现菌落,检测结果为阴性。同时对另一种革兰氏阳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研究,发现其同样存在非可培养状态,证明了现阶段的检测方法,将会造成该状态下微生物的直接漏检。在"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复苏实验中,发现过氧化氢酶和吐温20可以使处于非可培养状态中的两种细菌在短时间内实现复苏,重新具有可培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非可培养状态 瓶装水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过氧化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大肠杆菌O157:H7 被引量:17
16
作者 姚斐 沙莎 +2 位作者 陈刚 纪伟尚 徐怀恕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1-214,共4页
大肠杆菌 O157:H7在低温贫营养的条件下可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Viable butnonculturable state,VBNC) ,用常规的培养法无法将其检出。作者利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技术(Indirect Enzyme- L 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 ISA)检测 VBNC... 大肠杆菌 O157:H7在低温贫营养的条件下可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Viable butnonculturable state,VBNC) ,用常规的培养法无法将其检出。作者利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技术(Indirect Enzyme- L 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 ISA)检测 VBNC的大肠杆菌 O157:H7,发现此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将其检出 ,最小检测浓度为 10 5个 / 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的非可培养状态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其不同生长状态差异性探索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钟 胡燕燕 +5 位作者 陈金波 董碧麟 马东霞 段武 李东升 陈柳青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0-195,共6页
目的:体外诱导扩增获取大量高纯度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并研究DC不同生长状态、不同培养时间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方法: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murine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 目的:体外诱导扩增获取大量高纯度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并研究DC不同生长状态、不同培养时间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方法: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murine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mGM-CSF)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DC,在培养接种后0 h及1 d、4 d、7 d、9 d、11 d用倒置光学显微镜动态观察DC的数量、存活率及形态学变化。分别收集9 d不加入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ecombinant mouse interleukin-4,rmIL-4)及加入rmIL-4刺激的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ACS)检测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表面分子CD11c、CD80、CD86、MHC-Ⅱ的表达水平。收集培养9 d、11 d的DC,利用FACS分析BMDC细胞CD11c表达水平。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独立样本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培养0 h及1 d、4 d、7 d、9 d、11 d的BMDC成活率均为90%~95%。培养4 d,大量集落细胞团形成并逐渐增多。培养9 d,细胞明显变大,表面可见明显不规则树突或伪足。培养9 d,流式细胞术显示悬浮细胞表面标志CD11C^(+)CD80+、CD11C^(+)CD86、CD11C^(+)MHC-Ⅱ的表达比例分别为(88.10±2.41)%、(84.60±3.26)%、(92.90±3.93)%,高于贴壁细胞的(79.17±2.32)%、(75.40±4.41)%、(82.77±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rmIL-4刺激与不加入rmIL-4 BMDC中CD11c+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1 d,悬浮细胞及贴壁细胞的CD11c+表达明显高于培养9 d的表达(P<0.05)。结论:体外简易诱导培养可以获得高纯度小鼠骨髓来源的各具特性DC;rmGM-CSF单独或者联合rmIL-4诱导刺激对DC特异表面标志物CD11c+无明显影响;悬浮细胞的成熟度高于贴壁细胞;延长培养时间可提高CD11c+DC的产量及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表型 平均荧光强度 生长状态 培养时间 性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鲤鱼尾鳍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生长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薛淑群 尹洪滨 《水产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40-43,共4页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 ,对鲤鱼尾鳍组织进行培养 ,在 2 8℃温度下 ,用添加 2 0 %胎牛血清的M1 99培养基进行培养 ,在此过程中 ,对培养的细胞进行观察及研究 ,描述了细胞形态及其它相关细胞生物学特征。
关键词 鲤鱼 尾鳍细胞 体外培养 生长状态 培养 细胞形态 细胞生物学特性 细胞培养 传代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结状神经节与心肌细胞联合培养的活细胞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振中 于彦锋 +1 位作者 彭裕文 刘才栋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5-58,共4页
用新生大鼠的连走神经结状神经节与心肌细胞进行联合培养。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了神经元的生长以及神经一肌肉连接的形成.结状神经书与心肌细胞联合培养72~96h可观察到神经突起的终未终止于搏动的心肌细胞表面.神经节组织块周围有许... 用新生大鼠的连走神经结状神经节与心肌细胞进行联合培养。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了神经元的生长以及神经一肌肉连接的形成.结状神经书与心肌细胞联合培养72~96h可观察到神经突起的终未终止于搏动的心肌细胞表面.神经节组织块周围有许多突起在心肌细胞表面相互交织成网状.交叉的突起相互粘连在一起,终止于抢动的心肌细胞表面的一个突起移动可牵动邻近的交叉突起同.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在体外培养中具有结状神经节神经支配的心肌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 结状神经节 心肌细胞 联合培养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产品相关食源性致病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检测策略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影 王伟利 钱爱东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09年第1期46-47,共2页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是细菌在不良环境中,失去生长繁殖能力,但仍旧存活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当食源性细菌进入这一状态后,无法用依照培养技术所建立起来的各种检测方法进行检验。针对此种情况,本文着重提出了两点解决策略即RT-...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是细菌在不良环境中,失去生长繁殖能力,但仍旧存活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当食源性细菌进入这一状态后,无法用依照培养技术所建立起来的各种检测方法进行检验。针对此种情况,本文着重提出了两点解决策略即RT-PCR法和种群基因检测法,并对目前国内外建立VBNC细菌检测标准等问题向我国检疫与质量监督部门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的非可培养状态 食源性致病菌 解决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