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8篇文章
< 1 2 1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推介
1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4期I0004-I0004,共1页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腹地,跨越同江市和抚远市两个行政区域。东临前锋农场,西与洪河农场接壤,北与鸭绿河农场相接,总面积21836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水生、湿生和陆生生物及其环境,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其中包括东方...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腹地,跨越同江市和抚远市两个行政区域。东临前锋农场,西与洪河农场接壤,北与鸭绿河农场相接,总面积21836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水生、湿生和陆生生物及其环境,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其中包括东方白鹳、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大天鹅、小天鹅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洪河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东亚之肾”,境内拥有原始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自然景观。至今,该保护区保持着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性和典型性。它是我国唯一一个类型齐全、生态系统完整的自然保护区,能够全面反映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景观、岛状林原始特征和水域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方白鹤 主要保护对象 同江市 洪河农场 陆生生物 湿地生态系统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境安全保护 被引量:17
2
作者 栾兆擎 邓伟 +1 位作者 白军红 朱宝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154-157,共4页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 2 0 0 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 ,该区保存了三江平原原始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是三江平原原始湿地景观的一个“缩影”,是我国重要的天然基因库之一。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人为活动的影响 ,导致该区生态环境面临...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 2 0 0 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 ,该区保存了三江平原原始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是三江平原原始湿地景观的一个“缩影”,是我国重要的天然基因库之一。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人为活动的影响 ,导致该区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在具体分析洪河保护区湿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 生境安全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湿地遥感分类——以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40
3
作者 臧淑英 张策 +1 位作者 张丽娟 张玉红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441,共8页
湿地遥感分类作为湿地管理、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遗传算法(GA)借鉴了生物进化规律进行启发式搜索寻优,支持向量机(SVM)是一种新型的空间数据挖掘方法,二者相结合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寻找到支持向量机的全局最优参数... 湿地遥感分类作为湿地管理、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遗传算法(GA)借鉴了生物进化规律进行启发式搜索寻优,支持向量机(SVM)是一种新型的空间数据挖掘方法,二者相结合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寻找到支持向量机的全局最优参数,从而较准确地对湿地进行遥感分类。以洪河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方法进行了湿地遥感分类研究。同格网搜索下的支持向量机湿地遥感分类及最大似然监督分类对比,结果表明,遗传算法优化较格网搜索方式总精度提高了7.29%,较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提高了12.06%,方法改善了沼泽、草地与裸地三种地物间的区分,是湿地遥感分类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遥感分类 遗传算法 支持向量机 洪河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小生态需水量与补水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杨柳 马克明 +1 位作者 白雪 郭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501-4507,共7页
湿地生态水文及其水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湿地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该研究基于湿地最小生态水位,以湿地静态补水与动态补水的定量方法,对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最小生态需水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洪河湿地最小生态水位为51.... 湿地生态水文及其水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湿地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该研究基于湿地最小生态水位,以湿地静态补水与动态补水的定量方法,对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最小生态需水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洪河湿地最小生态水位为51.5 m,静态需水量1863×10^4m^3,动态补水方案为1级补水量867.4×10^4~1518.0×10^4m^3/月,2级补水量693.9×10^4~1214.4×10^4m^3/月,3级补水量520.4×10^4~910.8×10^4m^3/月,4级补水量173.5×10^4~303.6×10^4m^3/月,5级补水量0.0×10^4m^3/月。研究确定的最小生态水位具有一定科学性,湿地生态水位提高30cm,能够为该区湿地植被群落的水生演替提供适宜生境。该研究结果可为其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科学、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态水位 生态补水 自然保护区 洪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退化原因及恢复对策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马振梅 刘正茂 +1 位作者 赵庆良 朱丽坤 《现代化农业》 2004年第1期12-14,共3页
详细分析了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退化原因 ,就其水资源恢复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水资源 退化原因 对策 技术路线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恢复方案设计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正茂 刘景瑞 +1 位作者 夏广亮 赵春辉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2003年第5期7-10,共4页
分析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短缺原因,指出水资源恢复的原则为确立保水第一、引水第二的水资源恢复战略;准确计算水资源需求量和补水潜力;解决补水中的污染问题.结合水文计算过程与湿地生态规律,提出了水资源恢复的理论与技术路线,... 分析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短缺原因,指出水资源恢复的原则为确立保水第一、引水第二的水资源恢复战略;准确计算水资源需求量和补水潜力;解决补水中的污染问题.结合水文计算过程与湿地生态规律,提出了水资源恢复的理论与技术路线,设计了水资源恢复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水资源 水资源补充方案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需求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正茂 马志杰 《水资源保护》 CAS 2003年第5期23-26,共4页
基于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退化现状及湿地生态规律,认为洪河保护区水资源需求应从动态需求和静态需求两个方面来综合分析与计算。计算静态需求量时,视洪河保护区为一个平原水库,通过做出水位库容曲线,查出相对于原始状态保护区的... 基于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退化现状及湿地生态规律,认为洪河保护区水资源需求应从动态需求和静态需求两个方面来综合分析与计算。计算静态需求量时,视洪河保护区为一个平原水库,通过做出水位库容曲线,查出相对于原始状态保护区的静态需水量;计算动态需求量时,主要以湿地生态活跃期对水资源的动态需求过程为计算依据。通过分析计算,提出保护区维持现状和相对原始状态两种情况下的每年水资源动态需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静态需水量 动态需水量 洪河 库容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建设 被引量:2
8
作者 戴凌元 王维峰 陈文刚 《现代化农业》 2008年第1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工程 洪河自然保护区 湿地 三江平原 黑龙江省 行政区域 地理坐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枕鹤夏季行为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廖晏如 周晓亮 +1 位作者 朱冰润 李晓民 《野生动物学报》 2014年第1期95-98,共4页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三江平原东北部。保护区内植被保存原始,为白枕鹤提供着良好的繁殖和栖息环境。2011年6~7月,对白枕鹤夏季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枕鹤在夏季行为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以频率论,依次是觅食54.6...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三江平原东北部。保护区内植被保存原始,为白枕鹤提供着良好的繁殖和栖息环境。2011年6~7月,对白枕鹤夏季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枕鹤在夏季行为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以频率论,依次是觅食54.67%、行走24.67%、警戒8.44%、静栖7.11%、理羽4.78%、其他0.33%。通过数据分析对白枕鹤在不同天气的行为比例进行了对比,阴雨(小雨)和晴天对白枕鹤的行为影响不大。通过对白枕鹤的春夏季各行为对比研究,发现自枕鹤行为也有季节性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枕鹤 行为 夏季 洪河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秋季节鸟类组成及迁徙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晓亮 刘少红 +4 位作者 李冰 朱宝光 孙少杰 王德昌 崔玉平 《野生动物》 2008年第4期189-191,共3页
2007年春季和秋季在洪河自然保护区利用网捕法对本区林栖鸟类组成及迁徙多样性进行研究。共设网20片,历时65d,环志鸟类15科68种1682只。研究发现本区林栖鸟类以鹀科、鸫科、山雀科、莺科和雀科等雀形目鸟类为主;优势种为红胁蓝尾鸲、灰... 2007年春季和秋季在洪河自然保护区利用网捕法对本区林栖鸟类组成及迁徙多样性进行研究。共设网20片,历时65d,环志鸟类15科68种1682只。研究发现本区林栖鸟类以鹀科、鸫科、山雀科、莺科和雀科等雀形目鸟类为主;优势种为红胁蓝尾鸲、灰头鹀、田鹀、银喉长尾山雀、黄眉柳莺等。本地区鸟类春季在4月末开始迁来,5月中旬达到高峰;秋季在9月初开始迁徒,9月末达到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河自然保护区 鸟类组成 迁徙 环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进意大利蜜蜂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和生态平衡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凯 周瑞琪 +5 位作者 达娃 土艳丽 李万里 旦真 吴黎明 黄苑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8-365,共8页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特有蜂种,也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优势传粉昆虫,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意大利蜜蜂A.mellifera ligustica的引进,其对保护区内中华蜜蜂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受到...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特有蜂种,也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优势传粉昆虫,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意大利蜜蜂A.mellifera ligustica的引进,其对保护区内中华蜜蜂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着重探讨了引进意大利蜜蜂对西藏地区本地中华蜜蜂及生态平衡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策略。意大利蜜蜂的引入对中华蜜蜂构成了多重挑战,包括削弱中华蜜蜂种群竞争力、降低繁殖效能、增加疾病交叉感染风险及破坏生态平衡,具体表现为不同蜂种蜜源争夺优势、性引诱干扰及病原传播。另一方面,引进意大利蜜蜂也可能带来了一定的正面效益,如促进经济作物授粉、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为保护本土蜂种优势和生态平衡,本文提出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恢复策略,包括划定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养殖区、规范蜂农放蜂等养蜂活动、加强入侵物种管理和本土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等。这些建议旨在为政府部门、当地农户以及社会各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促进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管理,也为我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建设以及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意大利蜜蜂 物种引进 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
12
作者 余登利 吴天柔 +3 位作者 安明态 刘绍飞 谭成江 陈正仁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1-8,共8页
为探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近年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真菌专项调查数据以及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有2门8纲22目77科17... 为探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近年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真菌专项调查数据以及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有2门8纲22目77科175属424种,绝大部分真菌属担子菌门。优势科主要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鬼笔科(Phallaceae)等9科(46属188种);优势属主要为红菇属(Russula)、鹅膏属(Amanita)、炭角菌属(Xylaria)等17属(155种)。保护区内大型真菌主要以土生真菌为主,共48科90属222种,占物种总数的52.4%;其次为腐生真菌,共43科85属152种,占总物种数的35.8%;共生真菌、寄生真菌、粪生真菌占比均较小,仅占物种总数的10%以下。科属均主要以世界广布类型为主,其次为北温带分布和热带-亚热带分布类型。从资源应用分析,保护区内食用菌与药用菌占据优势地位,43种食用菌、138种药用菌、69种食药兼用菌、36种毒菌,其余为应用类型不详种。大型真菌物种受威胁状态统计分析,发现近危(NT)物种3种,仅占总物种数的0.71%,无易危、濒危和极危物种。本研究可为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多样性 资源评估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评估研究
13
作者 彭琳 陈烨 《园林》 2025年第1期33-43,共11页
随着全球城市化地区的快速扩张,城市化压力下自然保护地的持久性和保护成效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在权衡自然保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问题成为保护利用协调管理的难点及保护成效的关键影响因子... 随着全球城市化地区的快速扩张,城市化压力下自然保护地的持久性和保护成效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在权衡自然保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问题成为保护利用协调管理的难点及保护成效的关键影响因子,亟需科学的土地冲突评估方法作为精准介入的技术支撑。构建由制度性冲突、保护利用冲突、不同利用方式冲突三类构成的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分类和评估框架,采用矩阵分析法、MaxEnt生境模拟法、土地多宜性分析法等方法,以位于重庆主城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地进行实证运用。识别结果表明,从冲突规模来看,不同利用方式冲突易发区的面积最大,制度性冲突易发区的面积最小;从冲突类型来看,不同利用方式冲突与保护利用冲突的分布重叠度较高;从冲突强度来看,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冲突大部分位于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从空间规划和冲突治理两个方面,提出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区的规划调控建议,为城市自然保护地边缘区的规划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自然保护 土地利用冲突 边缘区 土地多宜性分析法 MaxEnt生境模拟法 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区系研究
14
作者 邱慧敏 严舒莹 +3 位作者 徐盛 管毕财 刘以珍 蔡奇英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3-441,共9页
为明确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在地理区位和生态系统的服务意义,以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与样点法对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进行了系统采集和鉴定... 为明确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在地理区位和生态系统的服务意义,以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与样点法对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进行了系统采集和鉴定,同时结合物种相似性和区系谱关联分析比较研究区与邻近区域的苔藓植物分布差异。结果表明,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苔藓植物67科131属285种,优势科前三依次为:灰藓科(Hypn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丛藓科(Pottiaceae);优势属前三依次为:青藓属(Brachythecium)、合叶苔属(Scapania)、白发藓属(Leucobryum)。区系成分涵盖12种分布类型,以北温带分布(19.63%)、热带亚洲分布(22.22%)和东亚分布(34.82%)为主。物种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该保护区苔藓植物物种与钱江源国家公园相似性最高(S_(s)=0.37)。无边匐灯藓(Plagiomnium elimbatum)的分布现状表明,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苔藓植物由南向北的传播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候鸟跨区迁飞对该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结构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的形成是地理、地貌、季风气候和生物活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系 苔藓植物 江西 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物种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叶兜兰种群资源现状与分布特征
15
作者 吴天柔 余登利 +4 位作者 安明态 刘绍飞 陈正仁 谭成江 刘锋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1期140-146,共7页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叶兜兰种群进行样方调查,了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的种群数量特征、繁殖策略及群落生态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调查发现小叶兜兰植株1794株,年龄结构以成熟植...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叶兜兰种群进行样方调查,了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的种群数量特征、繁殖策略及群落生态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调查发现小叶兜兰植株1794株,年龄结构以成熟植株为主(55.24%),种群生长与发展趋势为稳定型,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繁殖策略以分檗繁殖为主(占比大于90%),开花株率仅40%,有性繁殖效率低下导致单株生存活力分化(平均展叶率63.65%)。生境适应性分析显示,该物种集中分布于海拔800~900 m的疏林区(郁闭度30%~50%)。种间联结网络结果表明,小叶兜兰与粗毛淫羊藿(Epimedium acuminatum)、寒莓(Rubus buergeri)等具有生态位重叠,物种共存率较高;与马铃苣苔(Oreocharis amabilis)、十字薹草(Carex cruciata)、日本蛇根草(Ophiorrhiza japonica)等草本植物存在生态位竞争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喀斯特地貌区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研究,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与参考,建议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对小叶兜兰及其生境的保护与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兜兰 种群特征 种间关联 喀斯特地貌区生境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的鼬獾和花面狸时空分布格局
16
作者 孙捷 章蜜 +2 位作者 罗伟 顾杭敏 张微微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9,共10页
同域分布的物种通过生态位分化减少竞争,实现共存。为探究同域分布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两者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存机制。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重叠指数法对庐山... 同域分布的物种通过生态位分化减少竞争,实现共存。为探究同域分布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两者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存机制。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重叠指数法对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鼬獾和花面狸的活动节律及其时间生态位重叠程度进行分析,以MaxEnt模型对二者的适宜栖息地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运用ENMTools 1.4.4计算二者的生态位重叠度,比较二者在空间生态位上的选择差异,同时探讨环境因子对二者共存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鼬獾和花面狸均属于典型的夜行性动物,二者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较高(Δ=0.93,P>0.05),且未通过时间生态位的分化来减少竞争;鼬獾和花面狸共同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庐山保护区的山脚林缘,空间分布格局大量重叠,也存在一定差异;二者对环境因子的选择具有相似性,均受海拔影响最大,但在植被类型和坡度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二者通过空间生态位的部分差异来避免对食物资源和领域的竞争。本研究揭示了鼬獾与花面狸在庐山保护区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二者时空生态位分化不明显,建议充分考虑二者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积极探讨加强栖息地保护,合理控制人为干扰,以实现对两个物种甚至更多同域近缘物种的有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鼬獾 花面狸 日活动节律 空间格局 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新记录--白头鹎
17
作者 陈阳 张淼 +3 位作者 王波 燕红 张超凡 马琼芳 《吉林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33-35,共3页
2022年5月7日,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址岛阔叶人工林内观察并拍摄到2只小型鸟类,经查阅相关图鉴及检索确定为白头鹎,为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新记录。
关键词 白头鹎 分布 新记录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生境适宜性动态评价
18
作者 王虹博 符明利 +4 位作者 韦玲艳 王永师 符运南 饶晓东 龚文峰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50,共14页
适宜的栖息地是野生动物种群资源发展的重要保障,明确其时空变化特征对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的8个评价指标,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对1988—2023年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 适宜的栖息地是野生动物种群资源发展的重要保障,明确其时空变化特征对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的8个评价指标,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对1988—2023年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Rucervus eldii hainanus)的栖息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023年,卫星项圈跟踪数据显示海南坡鹿出现在评价结果为“最适宜”“适宜”和“次适宜”区域的记录比例达99.91%;(2)1988—2023年,“最适宜”和“适宜”区域面积整体均呈增减反复波动变化趋势,“最适宜”区域总面积减少93.40 hm^(2),“适宜”区域总面积增加161.13 hm^(2);(3)1988—1993年、1998—2003年和2018—2023年,研究区“次适宜→适宜”“适宜→最适宜”和“适宜→次适宜”的转移面积较大,分别为265.46、178.45、347.67 hm^(2);(4)“最适宜”区域重心变化最复杂,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迁移均值为495.15 m,“适宜”区域重心迁移距离最大,整体向东南方向偏移,迁移均值为528.79 m;(5)保护区海南坡鹿的栖息地适宜性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自保护区西部逐渐扩散到南部和北部,冷点区域一直围绕保护区边缘分布。本研究结果对恢复海南坡鹿种群数量和提高栖息地管理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HSI模型 栖息地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湿地水鸟群落结构及生境利用
19
作者 谭海军 黄莹 +3 位作者 陈林梅 李文惠 莫深杰 蒋爱伍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479,共15页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2023年11月—2024年10月,采用样点法和直接计数法对区域内潮间带滩涂及沿岸的人工生境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共记录到水鸟95种,隶属于6目15科。其中,国家...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2023年11月—2024年10月,采用样点法和直接计数法对区域内潮间带滩涂及沿岸的人工生境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共记录到水鸟95种,隶属于6目15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65种,占总物种数的68.42%,鹈形目Pelecaniformes占13.68%。保护区沿海湿地的水鸟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优势种为红嘴鸥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i和环颈鸻C.alexandrinus。滩涂和养殖塘生境记录到的水鸟种类最多,均为62种。养殖塘生境水鸟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2.849),其次为草地、滩涂和盐田。在全球自然湿地退化趋势下,人工湿地成为水鸟重要替代栖息地,特别是盐田和水产养殖塘等生境,为迁徙水鸟提供了关键高潮栖息地。对此,亟需加强对人工湿地科学管理与保护,减少人为干扰,保障沿海水鸟高潮栖息地的充足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多样性 迁徙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新记录——疣鼻天鹅
20
作者 张淼 王波 +3 位作者 陈阳 燕红 张超凡 马琼芳 《吉林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42-43,共2页
2024年4月2日,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湖泊监测并拍摄到3只成年疣鼻天鹅,经检索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为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新记录。
关键词 疣鼻天鹅 分布 新记录 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