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2014年中国洪水-热浪复合极端事件特征的时空演变规律
1
作者 王慧杰 逯家宝 +2 位作者 周君 武传号 黎梓涛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5,共13页
【目的】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洪水和热浪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导致洪水热浪复合极端事件(Successive flood-heat extreme,SFHE)风险上升,研究SFHE事件的时空演变规律,对复合灾害风险防控及应对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方法】基于观测和... 【目的】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洪水和热浪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导致洪水热浪复合极端事件(Successive flood-heat extreme,SFHE)风险上升,研究SFHE事件的时空演变规律,对复合灾害风险防控及应对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方法】基于观测和再分析数据,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过去54 a(1961—2014)中国九大流域SFHE特征(频次、历时、洪水和热浪的间隔IFH、覆盖面积)的时空演变规律,探讨了不同地区洪水和热浪对SFHE发生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中国SFHE频次、历时和土地覆盖面积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而IFH呈显著减少趋势;(2)空间上,西南诸河中部、长江流域南部和珠江流域北部SFHE发生的频次较高(>34次/10 a),而历时在长江下游、东南诸河和淮河流域南部较长(>13 d);(3)不同流域SFHE频次的周期性差异较大,但整体存在2.8 a的主周期,该周期在1990 s至2000 s前期最为显著;(4)九大流域SFHE发生的频次由洪水频次主导,其影响在淮河流域最大。【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发生SFHE的风险呈显著上升趋势,其突发性增强,总的来看洪水对SFHE的发生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热浪复合事件 洪水 热浪 演变特征 中国 长江流域 气候变化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中国洪水-热浪复合极端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慕嘉 杨秀芹 +2 位作者 姚飛 张洁 张余庆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7-176,共10页
全球变暖增加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复合极端事件比单个极端事件对社会经济与环境造成的影响更严重。基于中国639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逐日降水和最高气温数据,采用加权平均降水指数(WAP)和相对阈值法识别出洪水和热浪事件,分析中... 全球变暖增加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复合极端事件比单个极端事件对社会经济与环境造成的影响更严重。基于中国639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逐日降水和最高气温数据,采用加权平均降水指数(WAP)和相对阈值法识别出洪水和热浪事件,分析中国7日内洪水-热浪复合极端事件总频次及发生概率等时空变化特征,对比不同时段单个极端事件与复合事件两者之间变化差异,并探讨了洪水-热浪中热浪最长持续时间和平均强度变化,为我国防洪减灾方案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近60年几乎所有站点都发生过洪水-热浪复合极端事件,并表现出明显空间差异,出现频次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东南诸河流域、珠江流域及内陆河流域;(2)1961-2020年洪水-热浪事件总频次及中国区域平均发生概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且不同年代以来上升速率越来越大;不同年份复合事件出现的频次和概率差异较大,2016年频次、概率最高(261次、17.4%),1985年频次、概率最低(8次、0.5%),发生概率与频次呈现出高度一致性;(3)与单个发生的极端事件相比,洪水-热浪复合事件发生频次增幅更大,1981-2000年、2001-2020年洪水-热浪事件总次数与1961-1980年的比值由1.26增加至2.96,且在长江流域东部、珠江流域东南部及东南诸河流域表现最为突出;(4)与热浪前没有洪水的热浪事件相比,洪水-热浪事件中热浪的最长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平均强度相对较小,不同流域空间差异表现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事件 频次与概率 热浪持续时间与强度 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多模式集合的中国洪水热浪复合极端事件特征预测
3
作者 武传号 逯家宝 +1 位作者 周君 黎梓涛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0,共11页
基于14个CMIP6全球气候模式降尺度模拟结果,预测了未来SSP1-2.6、SSP2-4.5和SSP5-8.5情景下中国洪水-热浪复合极端(SFHE)事件及人口暴露度的时空变化特征,量化了气候效应、人口效应以及两者共同作用效应对人口暴露度的相对影响。结果表... 基于14个CMIP6全球气候模式降尺度模拟结果,预测了未来SSP1-2.6、SSP2-4.5和SSP5-8.5情景下中国洪水-热浪复合极端(SFHE)事件及人口暴露度的时空变化特征,量化了气候效应、人口效应以及两者共同作用效应对人口暴露度的相对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加剧了未来华东和华南地区SFHE事件发生的风险,并导致SFHE事件历时及土地暴露度增长;SSP1-2.6、SSP2-4.5和SSP5-8.5情景下21世纪末中国SFHE事件年均频次与历史基准期(1961—2014年)相比,预计分别增加0.13、0.28、0.44次,SFHE事件平均历时分别增长1.4、3.9、8.1 d,年土地暴露度分别增加6.0%、13.8%、18.3%,而洪水、热浪平均间隔分别缩短0.16、0.37、0.75 d,SFHE事件突发性更强;未来SFHE事件人口暴露度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由气候变化导致人口暴露度增加的效应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热浪复合极端事件 CMIP6 气候变化 人口暴露度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复合极端高温-降水事件可能成因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怡蓉 袁潮霞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6,共15页
基于1961—201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中国高分辨率格点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西北地区复合极端高温-降水事件(compound extreme heat-precipitation events,CEHPE)的成因,并探讨了与无强降水热浪事件的异同... 基于1961—201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中国高分辨率格点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西北地区复合极端高温-降水事件(compound extreme heat-precipitation events,CEHPE)的成因,并探讨了与无强降水热浪事件的异同。结果表明,CEHPE是由上游向东南方向传播的准正压反气旋环流异常引起:当异常环流中心接近关键区(95°~105°E,35°~40°N)时,与之相关的异常下沉运动一方面使得大气下沉增温,增加了低层大气温度;另一方面下沉运动减少云量,增强了向下短波辐射并加热地表,被加热的地表又向上释放了更多的长波辐射,进一步加热低层大气,最终导致了热浪的形成。在热浪发生时,由于地表热强迫,对流层低层发展出低压异常,其伴随的异常辐合,引导东南方向水汽至关键区,提高关键区大气水汽含量。增加的大气水汽含量和增高的气温使得热浪期间关键区大气不稳定能量异常增强。当准正压反气旋异常东移出关键区时,热浪结束,同时上游方向有异常气旋靠近,关键区位于对流层中高层的槽前脊后,有助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因此强对流迅速发展,关键区出现极端降水,完成一次CEHPE的过程。无强降水热浪事件与CEHPE的热浪在强度和形成机制上几乎相同,但在热浪结束时,准正压反气旋异常水平范围较大,虽强度减弱,但中心仍位于关键区附近,因此对流层低层低压及其伴随的辐合上升异常的发展受到压制,导致对流层低层气旋、水平水汽辐合、垂直水汽输送以及不稳定能量异常小于同时期的CEHPE,无法引发强降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热浪 强降水 中国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指标及识别方法综述
5
作者 冯扬 秦鹏程 +2 位作者 胡一阳 牛自耕 夏智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5,共11页
为全面系统地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历史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复合事件的定义与类型、指标体系、识别算法以及历史复合事件识别结果等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表明:①复合事件具有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或相继发生,导致... 为全面系统地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历史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复合事件的定义与类型、指标体系、识别算法以及历史复合事件识别结果等进行了文献综述。研究表明:①复合事件具有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或相继发生,导致影响放大,并造成极端影响等特征,分类方式多样;根据时空分布组合,长江流域可确定4类复合极端气候事件,其中时空同步复合事件(高温干旱、低温雨雪冰冻)、同地继发事件(旱涝急转、洪水热浪)研究相对较丰富,而异地同发和异地继发复合事件文献研究相对较少。②目前国内外复合事件识别常基于某种指标运用绝对阈值法或者相对阈值法实现,常用指标共计有26种,识别方法30余种。③长江流域是复合事件的高发区,21世纪以来,长江流域频率增加最明显的是洪水热浪复合事件,其次是高温干旱和旱涝急转复合事件,低温雨雪冰冻虽然发生频次变化不明显,但极端性逐渐增强。④未来长江流域复合事件的研究和业务应继续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深入探究复合事件各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关联关系,以及事件背后的天气气候系统、驱动因子和物理机制,增强未来变化预估能力;同时,加强跨学科研究以及复合事件对敏感行业和领域(如水资源、电力)的影响机理和评估方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气候事件 高温干旱 低温雨雪冰冻 旱涝急转 洪水热浪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2022年8月复合型热浪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崔彩珍 余锦华 +1 位作者 代刊 云星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9-1720,共12页
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给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79—2022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集的土壤湿度等资料,定义... 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给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79—2022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集的土壤湿度等资料,定义了复合型热浪事件强度指数及其相应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指数,采用分段线性拟合等方法,探讨此次复合型热浪特征及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的影响.结果表明:(1)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事件强度为1979年以来最强,伴随最强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空间分布显示,强的热浪发生在四川东部、重庆西部、湖南等地,这些区域的土壤湿度严重偏干,蒸发受限,获得的净辐射主要用于地表向上的感热通量,使土壤湿度-地表气温出现强的正反馈过程,对热浪的维持起重要作用.(2)复合型热浪中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影响日间和夜间热浪的物理强迫及过程不同:日间,地表净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增强的强迫作用,促使发生强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引起日间热浪.夜间,白天积累在土壤的热量,通过减小大气热量通量辐散,使夜间地表气温下降减慢,形成夜间热浪,这与以往研究单独夜间热浪的过程不同,后者认为夜间热浪主要与大气柱水汽增加引起的大气逆辐射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热浪事件 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温、干旱及其复合事件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祝亚丽 刘洋 +5 位作者 孔祥慧 王晓欣 张梦琪 洪晓玮 陈活泼 孙建奇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6,共11页
干旱是全球最主要、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随着全球变暖,干旱更易与高温同时发生,干旱与高温的正反馈过程导致极端事件持续更久、强度更强,形成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等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高温、... 干旱是全球最主要、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随着全球变暖,干旱更易与高温同时发生,干旱与高温的正反馈过程导致极端事件持续更久、强度更强,形成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等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高温、干旱及其复合事件研究进展的回顾,总结了中国高温、干旱及其复合事件的变化事实,并对影响中国高温、干旱的关键因子及物理机制进行了梳理;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系统研究海温-陆面-海冰-大气多因子、多过程协同影响中国复合高温干旱事件的必要性;最后,对当前高温干旱的预测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在系统认识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发生发展机制的基础上,亟须发展动力-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提升其预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干旱 极端事件 复合高温干旱事件 复合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复合型极端事件的新认识和启示 被引量:53
8
作者 余荣 翟盘茂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5-649,共5页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且常常表现为多种事件交织形成的复合型极端事件。为了更好地认识复合型极端事件,IPCC AR6基于现有的新证据评估了复合型极端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取得一些新认识:扩展了有关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定义,重...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且常常表现为多种事件交织形成的复合型极端事件。为了更好地认识复合型极端事件,IPCC AR6基于现有的新证据评估了复合型极端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取得一些新认识:扩展了有关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定义,重点围绕高温干旱复合型极端事件、复合洪水和野火,评估了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复合型极端事件多因子之间的依赖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归因分析并给出了未来可能的变化。这些评估结果丰富了对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基本认识。但根据现有的评估可以发现,目前在复合型极端事件发生发展机理认识方面还存在不足;同时,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研究,加强对复合型极端事件形成机理、预估及其对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影响风险的评估,提高对区域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AR6 复合极端事件 高温干旱复合极端事件 复合洪水 野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