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全新世极端洪水事件研究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润喆 于世永 +2 位作者 周亮 公力维 沈治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76,共19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洪水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强度正在快速变化,揭示洪水发生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是当前古洪水水文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其洪水活动近年来呈现快速异常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洪水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强度正在快速变化,揭示洪水发生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是当前古洪水水文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其洪水活动近年来呈现快速异常变化,较短的现代器测记录已不能满足未来洪水灾害风险预测的需求,迫切需要通过各种长时间尺度记录揭示过去时期长江流域洪水事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综述各种极端洪水事件的地质记录和历史记录,确定全新世以来极端洪水事件的频发期,并与区域关键气候代用指标进行对比,发现洪水事件频发期主要跟气候的急剧突变和强烈的人类活动有关。然而准确预测长江流域洪水事件未来演化趋势,需不断加强各种代用记录的综合研究,进一步探索洪水发生机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耦合关系,并加强有关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以便于为未来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防御、城乡规划优化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事件 沉积记录 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河口区复合洪水事件多要素非一致性的时变遭遇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卡 刘丙军 +3 位作者 胡仕焜 曾慧 张明珠 李丹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1,共9页
利用1988—2017年珠江河口三灶站潮位、澳门风速、上游流量日极值数据,基于广义可加模型(GAMLSS)的非一致性频率计算方法与时变Copula函数,对上游洪水、台风和天文潮的复合洪水事件重现期及其主控因子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河口区潮... 利用1988—2017年珠江河口三灶站潮位、澳门风速、上游流量日极值数据,基于广义可加模型(GAMLSS)的非一致性频率计算方法与时变Copula函数,对上游洪水、台风和天文潮的复合洪水事件重现期及其主控因子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河口区潮位、风速、流量均为非一致性序列,构建的时变Copula模型相比传统恒定参数的Copula更符合实际情况。2)1988—2017年珠江河口区典型复合洪水事件发生周期随时间不断缩短,发生概率增大,未来极端复合洪水事件发生概率增强。“黑格比”台风引发的复合洪水事件重现期从1988年的13.06 a一遇减小到2017年的10.80 a一遇,“韦森特”“天兔”引发的复合洪水事件在1988—2017年重现期缩短了1.06和0.97 a;3)当3种因子重现期为5 a一遇时,珠江河口区复合洪水事件主要受台风风速影响较大;重现期为10、20、50 a一遇时,复合洪水事件主要受天文潮潮位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洪水事件 遭遇分析 COPULA函数 GAMLSS模型 珠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江中坝遗址5000年来洪水事件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张强 杨达源 +2 位作者 施雅风 葛兆帅 姜彤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5-720,共6页
川江中坝遗址自然地层与文化层测年、粒度分析及其与长江沿岸现代洪积物粒度分析对比研究表明,中坝遗址自然沉积层为多期洪水泛滥成因。文化层中大量破碎陶罐、瓦片以及窑址的发现,结合实地调查表明当时遗址区主要以制盐为主。一定数量... 川江中坝遗址自然地层与文化层测年、粒度分析及其与长江沿岸现代洪积物粒度分析对比研究表明,中坝遗址自然沉积层为多期洪水泛滥成因。文化层中大量破碎陶罐、瓦片以及窑址的发现,结合实地调查表明当时遗址区主要以制盐为主。一定数量未燃尽的段木的发现,表明人们为制盐或烧制陶器而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与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导致河床淤积,储水量减少,从而加重洪灾程度、加剧河床演变。频繁的洪水泛滥使研究区河床发生较大变化,使遗址从河岸孤立出去,成为河中心的一个孤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洪水事件 粒度分析 河床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中游全新世黄土剖面光释光测年及记录的古洪水事件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恒松 黄春长 +3 位作者 周亚利 庞奖励 查小春 顾洪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4-1004,共11页
通过对渭河流域进行广泛的考察,在中游咸阳附近一处阶地发现保存完好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里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和沉积学研究。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地层样品,进行粒度、磁化率测量分析,证明所夹沉积物是典型的古洪... 通过对渭河流域进行广泛的考察,在中游咸阳附近一处阶地发现保存完好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里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和沉积学研究。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地层样品,进行粒度、磁化率测量分析,证明所夹沉积物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该层记录了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气候水文信息。应用红外后蓝光的SAR光释光测年技术,获得该剖面9个OSL年龄值,确定渭河在距今3.2~2.8ka之间为一个洪水多发时期,并建立了渭河古洪水事件的年代序列。这一结果揭示了古洪水的频发与全新世中期向晚期过渡的转折时期,气候由温湿向干旱化发展,大气系统失稳,气候变化剧烈,降水量异常变化,变率增大,是导致渭河流域特大古洪水多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洪水事件 光释光测年 沉积物记录 渭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淮河流域水资源及极端洪水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金君良 何健 +4 位作者 贺瑞敏 刘翠善 张建云 王国庆 鲍振鑫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26-1233,共8页
利用法国国家气象研究中心气候模型(Centre National de Recherches Météorologiques Climate Model,CNRM)典型代表性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RCP)情景资料和可变下渗容量模型(Variable Infiltration ... 利用法国国家气象研究中心气候模型(Centre National de Recherches Météorologiques Climate Model,CNRM)典型代表性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RCP)情景资料和可变下渗容量模型(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 Model,VIC),分析了淮河流域未来气温、降水、水资源及可能洪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未来气温将持续升高,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未来2021~2050年较基准期(1961~1990年)升幅分别约为1.13℃、1.10℃和1.35℃;流域降水可能呈现略微增加趋势,3种排放情景下2021~2050年降水较基准期将分别增加5.81%、8.26%和6.94%;VIC模型在淮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较好地模拟淮河流域的水文过程,在率定期和检验期,模型对王家坝站和蚌埠站模拟的水量相对误差都在5%以内,日径流过程的Nash-Sutcliffe模型效率系数(NSE)在0.70以上,月径流过程的NSE达到0.85以上。气候变化将导致淮河流域水文循环强度增加,流域水资源总体将可能呈增加趋势,王家坝站和蚌埠站断面洪水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将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淮河流域 RCP气候情景 VIC模型 极端洪水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以渭河下游临潼段为例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恒松 黄春长 +3 位作者 周亚利 庞奖励 查小春 顾洪亮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7-235,共9页
通过对渭河下游河谷进行深入的考察,在临潼段发现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层里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在剖面系统采样并进行磁化率和粒度成分分析,从沉积学角度证明该地层记录了全新世以来古洪水事件的信息。同时,在剖面采集OSL测年样品,应用... 通过对渭河下游河谷进行深入的考察,在临潼段发现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层里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在剖面系统采样并进行磁化率和粒度成分分析,从沉积学角度证明该地层记录了全新世以来古洪水事件的信息。同时,在剖面采集OSL测年样品,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进行红外后蓝光(Post-IROSL)释光测量,获得了7个OSL绝对年龄值,建立了全新世剖面年代深度关系曲线,确定渭河在3200~3000aB.P.之间发生特大洪水事件。综合地层学对比以及剖面磁化率和粒度等气候替代性指标分析,揭示了全新世中期向晚期转折过渡时期,气候向干旱化转折,气候不稳定,频繁波动,降水变率大,是造成渭河流域特大洪水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L测年 洪水事件 全新世 渭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咸阳段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王恒松 黄春长 +3 位作者 周亚利 庞奖励 査小春 顾洪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6-355,共10页
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确定古洪水事件的年代是古洪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渭河流域进行深入的野外考察,在中游咸阳段阶地发现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层里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表明该地层记录了古洪水事件发生... 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确定古洪水事件的年代是古洪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渭河流域进行深入的野外考察,在中游咸阳段阶地发现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层里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表明该地层记录了古洪水事件发生的信息。在该剖面采集光释光样品,分离提取40~63μm石英颗粒成分,应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进行红外后蓝光(Post—IR OSL)释光测量,获得了9个OSL年龄值。结果表明由古洪水滞流沉积层记录的特大古洪水事件发生在3 200~2 800 a B.P.之间。结合沉积样品系列的磁化率和粒度成分等气候替代性指标分析,揭示了在全新世中期向晚期转折过渡时期,渭河流域处于气候向干旱化发展的转型期,气候变化剧烈,大气系统不稳定,降水变率增大等,是导致特大洪水多发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渭河流域气候水文系统对于全球性气候恶化响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事件 光释光测年 全新世 滞流沉积物 渭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遗存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朱诚 徐佳佳 +5 位作者 黄明 杨占风 张娜 江章华 白铁勇 陆福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1-201,共21页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 2014年5月,对四川成都郫县马街遗址古洪水事件做了调查,该遗址经度为103°55′39″E,纬度为30°53′37.1″N,遗址海拔为黄海高程499.758 m,遗址的2014CPMT1-T2探方中有古代生长在地下的树根1处、冲刷带来的独木舟1处、古树干9处。经光学方法鉴定,其中的古树根和古树木主要是秋枫树(Bischafia javanica)。这些木质沉积物平面倾向大都沿NW-NE-SW平面沉积,反映出这些沉积物被水流冲来的方向主要是郫县西北都江堰地区。测得T1-T2探方树干2、3、5和木椽9这4个AMS 14 C年代数据年龄为(2420±70)~(2566±78)a BP,由于都江堰是战国时期太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率众修建,从马街遗址T1-T2探方出土的古洪水木质沉积物年代分析看,其应是公元前405年-公元前551年都江堰工程尚未开始前的周代(公元前1122年-公元前256年)由古岷江洪水从北向南冲刷到此沉积所致。整个剖面锆石形态鉴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深度的不同,其形态组成有所差异,尤其在约2.6~2.4 ka BP时段的锆石微形态组合中,浑圆柱状比例较大,而四方双锥所占比例略小,表明这段时期可能经历了洪水事件,其大量浑圆状锆石是经过长距离搬运到此的沉积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马街遗址 洪水事件 考古遗存 宝墩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泾河泾阳段高河漫滩沉积与洪水事件 被引量:5
9
作者 顾静 周杰 +2 位作者 赵景波 杨林海 张昌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1-571,共11页
根据泾阳泾河高漫滩JYa沉积剖面的野外观察,128个样品的粒度、元素与化合物含量实验分析,以及历史文献对该区洪水的记载,研究了泾阳泾河高漫滩剖面沉积特征与洪水变化。结果表明,泾阳泾河高河漫滩沉积物发育良好,以粗粉砂、极细砂为主,... 根据泾阳泾河高漫滩JYa沉积剖面的野外观察,128个样品的粒度、元素与化合物含量实验分析,以及历史文献对该区洪水的记载,研究了泾阳泾河高漫滩剖面沉积特征与洪水变化。结果表明,泾阳泾河高河漫滩沉积物发育良好,以粗粉砂、极细砂为主,各组分在整个剖面上变化明显,分辨率高,能够清晰地指示各次的洪水以及降水量的变化。JYa剖面分为18个沉积阶段,指示了18次大小不同的洪水和18个降水较多的年份。JYa剖面18个洪水沉积阶段的规模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为:第14层>12层>13层>8层>5层>1层>2层>4层>9层>3层>7层>6层>11层>10层>18层>15层>16层>17层。JYa剖面最上部第1层形成时的河床洪水深度约为4.56m,流量为4010m3/s。第14、12、13、8、5层形成时的河床洪水深度大于4.56m,流量大于4010m3/s。其余各层形成时的河床洪水深度应等于或小于4.56m,流量等于或小于4010m3/s。第14层推断为1841年的特大洪水沉积层,代表了高河漫滩沉积过程中洪水动力与洪水规模最大一次特大洪水事件,当时张家山水文站洪峰流量为18700m3/s。沉积物粒度细,元素Mn、Cu和化合物Al2O3、Fe2O3、K2O含量高,元素Ba含量低,指示沉积时洪水强度小,洪水位低,降雨量少。沉积物粒度粗,元素Mn、Cu和化合物Al2O3、Fe2O3、K2O含量低,元素Ba含量高,指示沉积时洪水强度大,洪水位高,降雨量多。在这18次洪水中,同一次洪水沉积层内形成了两个以上薄层的元素和化合物含量、粒度成分的微小变化,指示多数期次的洪水发生时期可能有两个以上洪峰出现。泾阳泾河高漫滩第14、12、13、8、5、1层洪水沉积反映了泾河全流域性的年降水增加或较大范围年降水量增加,且年降水量至少达到800多毫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漫滩沉积 洪水规模 洪水事件 气候意义 泾河 泾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全新世特大古洪水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恒松 黄春长 +1 位作者 周亚利 熊康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00-1112,共13页
古洪水事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演变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通过野外深入考察,在汉江上游河谷阶地上,发现典型的全新世剖面中赋存古洪水滞流沉积层,记录了古洪水事件的气候水文信息。选择三个剖面... 古洪水事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演变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通过野外深入考察,在汉江上游河谷阶地上,发现典型的全新世剖面中赋存古洪水滞流沉积层,记录了古洪水事件的气候水文信息。选择三个剖面系统采样,应用SAR法的Post-IR OSL技术对样品进行测年研究,获得了14个OSL年龄数据。结合样品的粒度成分和磁化率等气候替代指标测定分析,获得了全新世洪水事件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记录。证明在距今9.5~8.5 ka和3.2~2.8 ka前,汉江上游经历了2个特大洪水期。该流域黄土—古土壤剖面记录了全新世早期气温回升增湿的气候,由于大气波动失稳,出现了9~8 ka前的全球降温事件;中期土壤成壤强烈,记录了温暖湿润的气候;晚期形成的现代黄土和表土层,记录了相对干旱的气候。由此揭示了在全新世早期气候波动失稳和中期向晚期过渡的气候转折时期,气候变化剧烈,降水变率增大,是导致特大古洪水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这也是该区域气候水文事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规律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释光测年 全新世 洪水事件 气候变化 汉江上游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晚三叠世卡尼期洪水事件沉积的碳、氧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艳艳 张彪 +1 位作者 时志强 伊海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5-382,共8页
川西北地区绵竹和安县等地发育的下卡尼阶岩性以灰色鲕粒灰岩、海绵礁丘粘结及障积成因的凝块石灰岩为主,上卡尼阶岩性突变为灰黑色页岩、粉砂岩,这与西特提斯地区卡尼阶在岩性和颜色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次研究用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 川西北地区绵竹和安县等地发育的下卡尼阶岩性以灰色鲕粒灰岩、海绵礁丘粘结及障积成因的凝块石灰岩为主,上卡尼阶岩性突变为灰黑色页岩、粉砂岩,这与西特提斯地区卡尼阶在岩性和颜色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次研究用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分析了川西北地区卡尼阶中有孔虫、双壳类及腕足类化石壳体和植物叶片化石的碳、氧同位素,结果显示上卡尼阶化石中氧同位素值较下卡尼阶略有变小,上卡尼阶泥质粉砂岩中化石的碳同位素较下卡尼阶灰岩明显变小,可能反映了淡水输入的影响。结合研究区卡尼阶的沉积学特征,笔者认为川西北地区同样受到卡尼期洪水事件的强烈影响,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淡水输入是造成川西北地区海绵礁(丘)大量周期性死亡及最后消失的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尼期洪水事件 同位素 海绵礁 三叠纪 特提斯 超级季风 川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新开铺剖面纹层沉积序列及其反映的古洪水事件 被引量:3
12
作者 魏灵 易朝路 +1 位作者 贾玉连 罗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8-254,共7页
对湘江下游新开铺ESR年代为24.1~32.4kaBP河流沉积剖面140个纹层中264个样品进行了粒度组成分析,C-M图显示:样品主要落入 、 、 与 区,远离河流、浊流与远洋悬浮沉积区.粒度组成接近于洪水平流层沉积,沉积环境可能为边滩、心滩等河漫滩... 对湘江下游新开铺ESR年代为24.1~32.4kaBP河流沉积剖面140个纹层中264个样品进行了粒度组成分析,C-M图显示:样品主要落入 、 、 与 区,远离河流、浊流与远洋悬浮沉积区.粒度组成接近于洪水平流层沉积,沉积环境可能为边滩、心滩等河漫滩.基于河漫滩平流沉积发育特点与剖面沉积物粘土含量稳定,砂与粉砂的含量呈负相关及纹层内部粒度变化等特点,认为出现在各纹层内部(包括低部)而不是顶部的"砂"含量增加与C值(粒度组成达到1%含量的Φ值)变小事件,可以作为划分洪水期次的标准;在140个纹层中识别出了128次古洪水沉积事件和16次明显的坡面径流冲刷蚀余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 粒度组成 沉积动力 砂增加 C值 洪水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泾河泾阳段高河漫滩沉积元素与化合物指示的洪水事件 被引量:2
13
作者 顾静 周杰 赵景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14,共6页
根据泾阳泾河高漫滩沉积剖面中128个样品的元素、化合物含量与粒度分析,研究了泾阳泾河高漫滩剖面沉积特征与洪水变化。结果表明,元素Mn,Ni,Cu,Zn,Ga,Pb,Ba,Rb,V和化合物Al2O3,Fe2O3,K2O含量在剖面各层中变化明显,分辨率高,能够清晰地... 根据泾阳泾河高漫滩沉积剖面中128个样品的元素、化合物含量与粒度分析,研究了泾阳泾河高漫滩剖面沉积特征与洪水变化。结果表明,元素Mn,Ni,Cu,Zn,Ga,Pb,Ba,Rb,V和化合物Al2O3,Fe2O3,K2O含量在剖面各层中变化明显,分辨率高,能够清晰地指示洪水以及降水量的变化。JYa剖面分为18个沉积层,指示了18次大小不同的洪水和18个降水较多的年份。沉积物粒度细,元素Mn,Ni,Cu,Zn,Ga,Pb,Rb,V和化合物Al2O3,Fe2O3,K2O含量高,元素Ba含量低,指示沉积时洪水强度小,洪水水位低,降雨量少。沉积物粒度粗,元素Mn,Ni,Cu,Zn,Ga,Pb,Rb,V和化合物Al2O3,Fe2O3,K2O含量低;元素Ba含量高,指示沉积时洪水强度大,洪水水位高,降雨量多。在这18次洪水事件中,在同一次洪水沉积层内形成了两个以上薄层的元素和化合物含量、粒度成分的微小变化,指示多数期次的洪水发生时期常有两个以上洪峰出现。泾阳泾河高漫滩第14,12,13,8,5,1层洪水沉积反映了泾河泾阳段全流域性的年降水量增加,且年降水量至少达到约80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漫滩沉积 洪水规模 洪水事件 气候意义 泾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洛阳城洪水事件的地层沉积记录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俊杰 莫多闻 +1 位作者 周昆叔 王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1-627,共7页
通过对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附近沉积剖面分段采样,并进行粒度和常量元素分析,探讨唐宋时期沉积剖面的成因以及洛阳城洪水事件。粒度组分、概率累积曲线以及频率分布曲线表明,第4,6,7层有3次洪水灾害事件发生;SiO2,Al2O3和Fe2O3等常量... 通过对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附近沉积剖面分段采样,并进行粒度和常量元素分析,探讨唐宋时期沉积剖面的成因以及洛阳城洪水事件。粒度组分、概率累积曲线以及频率分布曲线表明,第4,6,7层有3次洪水灾害事件发生;SiO2,Al2O3和Fe2O3等常量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石英、高岭土以及磁性矿物发生迁移,反映沉积环境的改变;第6,7层底部样品中石英增多,高岭土以及磁性矿物减少,印证了粒度分析结果所反映的水灾记录。综合分析表明,在盛唐时期和中唐时期发生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水灾事件,北宋时期发生过一次较为严重的漫洪堆积过程。研究结果与历史文献的记录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鼎门剖面 历史洪水事件 粒度 常量元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多特征量的洪水事件频率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义 郭生练 +1 位作者 刘攀 方彬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7-129,共3页
洪水事件是需要用洪峰、洪量和洪水过程形状等多个特征量才能完整描述的一个有机整体。根据各个洪水特征量及其权重对洪水事件进行综合,构建描述洪水事件量级的综合指标。基于Kendall秩相关系数建立权重决策的优化模型。根据专家经验和... 洪水事件是需要用洪峰、洪量和洪水过程形状等多个特征量才能完整描述的一个有机整体。根据各个洪水特征量及其权重对洪水事件进行综合,构建描述洪水事件量级的综合指标。基于Kendall秩相关系数建立权重决策的优化模型。根据专家经验和模糊语气确定的权重作为该模型求解的初始值,使得最优的权重能够考虑到专家经验又不失一定的客观性。将描述洪水事件的多个特征量转化成一个综合指标后,针对综合指标系列的频率分析方法可以估计洪水事件的频率,从而提供了一条研究洪水事件频率问题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事件 综合指标 频率分析 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江衡阳段河漫滩沉积物粒度特征与历史洪水事件 被引量:1
16
作者 熊平生 刘亮 +2 位作者 张楚楚 郝丽婷 黄临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7-302,共6页
[目的]分析河漫滩沉积记录的历史时期洪水信息,揭示极端洪水事件和洪水发生规律,为防洪减灾提供指导。[方法]根据湘江河漫滩沉积剖面91个样品的粒度分析,结合AMS ~(14)C精确测年,分析湘江衡阳段河漫滩剖面粒度特征与洪水事件。[结果](1... [目的]分析河漫滩沉积记录的历史时期洪水信息,揭示极端洪水事件和洪水发生规律,为防洪减灾提供指导。[方法]根据湘江河漫滩沉积剖面91个样品的粒度分析,结合AMS ~(14)C精确测年,分析湘江衡阳段河漫滩剖面粒度特征与洪水事件。[结果](1)河漫滩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粗粉砂、粗砂、极细砂为主。粒度参数显示,剖面洪水沉积动力较强,分选系数极好,宽型峰态居多。(2)吉祥剖面5个阶段洪水规模大小顺序依次为:B阶段>D阶段>A阶段>C阶段>E阶段。此外,剖面B阶段34~40,44~46 cm区间和D阶段中130~134 cm区间粗砂的含量异常的增高,粗粉砂和细粉砂含量极少,中值粒径值为最低值范围,洪水沉积动力异常强大,为衡阳特大洪水事件发生时期。(3)沉积剖面中值粒径值与平均粒径值、粗粉砂+细粉砂的含量成显著正相关;粗砂含量与平均粒径值、中值粒径值、粗粉砂+细粉砂含量成显著负相关性。[结论] 6 390 aBP以来,衡阳洪水规模整体上呈现增大增多的趋势,沉积阶段A和阶段B均为洪水多发时期;粗砂含量、平均粒径值、中值粒径值、粗粉砂+细粉砂含量4个指标能很好地用来识别洪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漫滩沉积 湘江 洪水事件 粒度特征 衡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小型热带河口羽流的季节性变化与洪水事件影响下的特征与动力分析
17
作者 赵军鹏 李溢涵 龚文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76,共10页
小河口与大河口的羽流特征具有显著的不同,其更多地受风、径流的变化所控制。文章以海南博鳌万泉河口为例,研究其河口羽流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以及洪水对河口羽流的影响。采用动量平衡方法,分析了万泉河口羽流的动力特征。结果表明,万泉... 小河口与大河口的羽流特征具有显著的不同,其更多地受风、径流的变化所控制。文章以海南博鳌万泉河口为例,研究其河口羽流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以及洪水对河口羽流的影响。采用动量平衡方法,分析了万泉河口羽流的动力特征。结果表明,万泉河口羽流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羽流的扩展路径与范围主要受径流和风的控制,夏季时以向外海与向上游方向(相对于开尔文波的传播方向)扩展为主,而冬季时则向下游扩展。夏季的羽流范围大于冬季。一次近2天的洪水可极大地影响羽流的范围及盐度大小,盐度减小1‰的范围可达300km2。但洪水过后,在风与潮汐的混合作用下,河口近岸的盐度可较为快速地恢复到洪水前水平。在羽流的远场区域,流速切线方向主要为压强梯度力与摩擦力的平衡,而在法线方向则为地转平衡;在近场切线方向主要为平流项、压力梯度项与摩擦力项的平衡,而法线方向则主要为压强梯度力与离心力之间的平衡,科氏力项可忽略不计,这与中纬度大河口的近场动力特征具有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羽流 小河口 季节性变化 洪水事件 动量平衡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尚家河段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玉改 黄春长 +5 位作者 周亚利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亮 张玉柱 刘建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6-313,共8页
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区。通过对汉江上游河谷的详细调查,在郧县尚家河段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上部发现一层典型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和沉积学的研究。对于系统采集的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测定,证明其为典... 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区。通过对汉江上游河谷的详细调查,在郧县尚家河段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上部发现一层典型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和沉积学的研究。对于系统采集的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测定,证明其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记录了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气候水文信息。采用古洪水水文学方法恢复推算出这次特大古洪水事件的洪峰流量为63 720 m3/s,其规模大于实测最大洪水。应用光释光测年(OSL)技术中的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测得样品的年龄在940±140~3 190±100 a之间,确定古洪水SWD是汉江上游发生在1 000~900 a B.P.期间的特大洪水事件的沉积物。这期古洪水事件的发生年代对应于我国北宋/辽时期的气候恶化阶段,由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变化,降水变率大,气候处于不稳定期,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现象。研究结果对于深入揭示河流水文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洪水事件 光释光测年 汉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泥质区24Z孔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对洪水事件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盛琛 陈彬 +3 位作者 安郁辉 张欣 陈立雷 刘健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4-84,共11页
对长江口泥质区24Z孔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粒度和元素分析,根据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可将岩芯从下到上分为3个阶段:A阶段(1931—1964年)粒度参数的波动较小,各层位平均粒度Φ在5.58~7.65;B阶段(1964—1983年)粒度参数波动范围比A阶段更小,... 对长江口泥质区24Z孔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粒度和元素分析,根据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可将岩芯从下到上分为3个阶段:A阶段(1931—1964年)粒度参数的波动较小,各层位平均粒度Φ在5.58~7.65;B阶段(1964—1983年)粒度参数波动范围比A阶段更小,整个阶段没有出现明显峰值,Φ在6.51~7.37;C阶段(1983—2003年)粒度参数波动范围明显增大,出现多个峰值,Φ在5.59~7.46。元素Zr和Rb质量比(m_(Zr)/m_(Rb))的大小实际上反映了粗粒级矿物与黏土粒级矿物的相对含量的高低,24Z孔的沉积物中m_(Zr)/m_(Rb)波动范围在1.02~3.59,出现了多个明显的峰值。利用24Z孔沉积物平均粒度和m_(Zr)/m_(Rb)识别出多个突变层位,结合长江中下游洪水水文记录,发现突变层位年代与20世纪80年代后的水文洪水年份有着较好的对应,这可能与长江主泓的变化有关。对比突变层位与正常层位的粒度特征,突变层位沉积物的粒度频率曲线呈负偏态且峰高而尖,正常层位粒度频率曲线呈正偏态且峰低而宽,同时,概率累积曲线也指示突变层位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受到了更强的水动力作用。研究长江口泥质区南部24Z孔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和对洪水事件的沉积响应,可以更好地了解长江洪水所携带的粗颗粒物质在长江口泥质区的分布范围,有助于重建长江流域古洪水从而更好的认识长江流域洪水发生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长江口泥质区 洪水事件 Zr和Rb质量比(mZr/mR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上游沉积记录的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文献考证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光朋 查小春 +2 位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张国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8-496,共9页
基于对近年来汉江上游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结合文献记载和气候背景分析,对汉江上游5个沉积剖面记录的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进行了文献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北宋时期为洪水频发期;洪水灾害的影响范围、灾情的严重性以及洪痕沉... 基于对近年来汉江上游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结合文献记载和气候背景分析,对汉江上游5个沉积剖面记录的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进行了文献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北宋时期为洪水频发期;洪水灾害的影响范围、灾情的严重性以及洪痕沉积规律等表明,汉江上游5个沉积剖面记录的古洪水事件可能是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六月的一次特大洪水事件.依据树轮、冰芯、石笋等气候代用性指标及历史文献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正处于北宋980年代气候突变时期,此次古洪水事件可能是对当时气候异常多变的瞬时响应.该研究结果可为汉江上游防洪减灾和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记录 北宋时期 洪水事件 文献考证 汉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