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班公湖-怒江洋早-中侏罗世洋内俯冲:来自洞错蛇绿岩的证据 被引量:12
1
作者 范建军 张博川 +4 位作者 刘海永 刘一鸣 于云鹏 郝宇杰 阿旺旦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048-3064,共17页
本文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洞错蛇绿岩中新厘定一套洋内俯冲成因的岩石组合,岩性以橄榄岩、堆晶岩(包括堆晶辉长岩和斜长花岗岩)、辉长岩墙、枕状熔岩和辉绿岩脉等为主。堆晶辉长岩、辉长岩墙和辉绿岩脉锆石U-Pb测年显示,它们形成于... 本文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洞错蛇绿岩中新厘定一套洋内俯冲成因的岩石组合,岩性以橄榄岩、堆晶岩(包括堆晶辉长岩和斜长花岗岩)、辉长岩墙、枕状熔岩和辉绿岩脉等为主。堆晶辉长岩、辉长岩墙和辉绿岩脉锆石U-Pb测年显示,它们形成于中侏罗世(172~165Ma)。辉长岩墙和辉绿岩脉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显示,它们兼具N-MORB和岛弧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且均来自亏损地幔源区,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俯冲流体的影响。结合区域上同时期的玻安岩、高镁安山岩和钙碱性岩浆岩等资料,我们得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保存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早-中侏罗世洋内弧岩石层序,记录了班公湖-怒江洋早-中侏罗世时期的洋内俯冲事件。早-中侏罗世是班公湖-怒江洋快速消减期,洋内俯冲和洋-陆俯冲同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洞错蛇绿岩 早-中侏罗世 洋内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错地幔橄榄岩、均质辉长岩矿物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建峰 夏斌 +1 位作者 王冉 刘维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8-319,共12页
摘要:洞错蛇绿岩出露于改则县洞错北约20km处,去申拉以南,地表形态为楔状体,大致沿日土一改则一丁青断裂带分布;侵位于侏罗系木嘎岗13群中,并被下白垩统朗山组不整合覆盖。蛇绿岩剖面各岩石单元发育齐全:主要由地幔橄榄岩(方辉... 摘要:洞错蛇绿岩出露于改则县洞错北约20km处,去申拉以南,地表形态为楔状体,大致沿日土一改则一丁青断裂带分布;侵位于侏罗系木嘎岗13群中,并被下白垩统朗山组不整合覆盖。蛇绿岩剖面各岩石单元发育齐全:主要由地幔橄榄岩(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堆晶岩、辉绿岩墙和壳层熔岩组成。对洞错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均质辉长岩中尖晶石和辉石化学成分测定和构造环境判别分析显示:洞错地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XDC28)投点于深海橄榄岩区域,指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经历了少于10%的熔体提取,而方辉橄榄岩分别经历了13%-30%的亏损,代表了亏损程度较弱的地幔橄榄岩残留(〈30%),明显不同于岛弧环境地幔橄榄岩强烈亏损的特征。辉石化学成分研究确认了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属于深海橄榄岩。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化学成分,反映了不同的结晶温度(分别为900~1000℃,〈500~600℃)。前者为岩石的形成温度,而后者则为冷却变质或重结晶过程中达到再平衡时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错蛇绿岩 矿物学特征 尖晶石 橄榄石 辉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