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淮地区旗杆楼铁矿早白垩世花岗岩成因及其成矿意义
1
作者 杜东旭 牛漫兰 +6 位作者 刘航 王磊 朱光 产思维 徐干干 衡哲 詹润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1013,共23页
徐淮地区矽卡岩型矿床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区内广泛分布的早白垩世岩浆岩是研究成岩成矿作用的极佳对象。本文重点对徐淮地区旗杆楼早白垩世花岗岩开展了岩相学、同位素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研究,... 徐淮地区矽卡岩型矿床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区内广泛分布的早白垩世岩浆岩是研究成岩成矿作用的极佳对象。本文重点对徐淮地区旗杆楼早白垩世花岗岩开展了岩相学、同位素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研究,并对旗杆楼铁矿中矽卡岩开展了岩相学和年代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源区属性,探讨了旗杆楼花岗岩对矽卡岩型铁矿形成的制约作用。旗杆楼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指示其形成于105.4±0.9 Ma;矽卡岩中石榴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02.2±1.6 Ma,代表了旗杆楼铁矿的成矿年龄,表明其成岩成矿作用均发生于早白垩世晚期。旗杆楼花岗岩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等组成,其P_(2)O_(5)(0.14%~0.19%)、A/CNK(0.68~0.97)、(Na_(2)O+K_(2)O)/CaO(2.11~6.53)和TFeO/MgO(1.13~2.54)均较低,与I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组成特征一致。花岗岩的锆石ɛ_(Hf)(t)值为-18.3~-14.7,明显低于该地区早白垩世基性侵入岩及高镁埃达克岩,指示其源区可能为古老的基性下地壳,幔源物质的贡献较小。锆石Hf同位素组成相较于大别造山带埃达克岩,具有明显的亏损特征,暗示该地区早白垩世岩浆源区下地壳属性并非扬子克拉通下地壳,应该来源于华北克拉通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旗杆楼花岗岩具有低Sr(108.5×10^(-6)~460×10^(-6))、Y(7.9×10^(-6)~10.8×10^(-6))、Yb(0.79×10^(-6)~0.96×10^(-6))、Sr/Y(10.05~44.23)和高(La/Yb)N(10.96~54.53)的特征,表明其源区存在斜长石和石榴石的残余,对应于1.0~1.5 GPa的熔融压力。徐淮地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由高镁埃达克质岩向I型花岗岩的转换,受控于早白垩世古太平洋的西向俯冲所引发的岩石圈减薄。此外,旗杆楼花岗岩的岩浆氧逸度(logf_(O_(2))=-18.76~-9.32)明显低于徐淮地区杨桥孜铜金矿成矿岩体的岩浆氧逸度(logf_(O_(2))=-15.10~-2.12),综合分析认为,岩浆氧逸度及源区差异共同导致了旗杆楼铁矿与杨桥孜铜金矿成矿类型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旗杆楼铁矿 白垩 花岗岩 岩石成因 氧逸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洋内初始俯冲时限:来自早泥盆世斜长花岗岩的证据
2
作者 黄岗 周建波 +2 位作者 尹福光 宇峰 徐岩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11-2329,共19页
卡拉麦里俯冲增生杂岩带是中亚造山带西南部东准噶尔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的漫长演化历史。然而关于卡拉麦里古大洋的初始俯冲时间尚不清楚。本文报道了分布在该带中早泥盆世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 卡拉麦里俯冲增生杂岩带是中亚造山带西南部东准噶尔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的漫长演化历史。然而关于卡拉麦里古大洋的初始俯冲时间尚不清楚。本文报道了分布在该带中早泥盆世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结合曾发现斜长角闪岩的变质底板,对卡拉麦里古大洋内起始俯冲时限进行了约束。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清水西两件斜长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00.8±1.7 Ma和401.4±3.4 Ma,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样品具有高SiO_(2)、Na_(2)O和低TiO_(2)、Al_(2)O_(3)、K_(2)O、Sr、Rb和REE含量,稀土元素表现为轻稀土元素略亏损的配分型式,微量元素则表现为类似弧岩浆的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及亏损高场强元素Nb、Sr、P、Ti元素的特征,这些特征与俯冲带弧前斜长花岗岩一致。加之具有较高的锆石εHf(t)值(+7.9~+9.2)及较低的(La/Yb)_(N)值(0.61~0.78)和Sr/Y比值(1.73~2.69)的特征,揭示了清水西斜长花岗岩可能来源于低压条件下大洋堆晶辉长岩的部分熔融,并有俯冲流体的参与。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提出早泥盆世斜长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洋内岛弧环境,代表了卡拉麦里古大洋洋内初始俯冲的地质记录,并进一步限定了其洋内俯冲的起始阶段可能发生在早泥盆世中晚期(401~403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花岗岩 泥盆 初始俯冲 卡拉麦里俯冲增生杂岩带 准噶尔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库中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尹业长 姜朋 +7 位作者 郑博 杨云宝 李成禄 刘阳 刘兆龙 刘旭显 范玉超 赵忠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3-1180,共18页
大兴安岭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至关重要。为了理清大兴安岭北段花岗岩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以库中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 大兴安岭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揭示中国东北地区构造-岩浆演化至关重要。为了理清大兴安岭北段花岗岩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以库中地区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岩体结晶年龄为(136.5±1.7)Ma,属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岩体为高分异钙碱性I型花岗岩,以高硅(w(SiO_(2))=70.40%~73.54%)、富碱(w(Na_(2)O+K_(2)O)=8.77%~9.3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等)为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型,具显著Eu负异常;锆石Hf同位素组成均一(εHf(t)=5.1~8.8,平均值为6.7),指示岩浆源区物质以新增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为主。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库中花岗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造山后伸展环境,叠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引发的岩石圈减薄与软流圈上涌,其热动力作用促进了新生下地壳熔融,最终形成高分异钙碱性Ⅰ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Ⅰ型花岗岩 白垩 库中 大兴安岭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察达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4
作者 陈喜庆 杨欣杰 +4 位作者 滕超 邵杰 曹军 冯博 王涛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681,共15页
藏东北拉萨地块东部白垩纪岩浆岩广泛发育,其形成与班公湖—怒江洋盆的俯冲消减密切相关,对探讨该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藏东北拉萨地块东部察达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全岩主量和微量... 藏东北拉萨地块东部白垩纪岩浆岩广泛发育,其形成与班公湖—怒江洋盆的俯冲消减密切相关,对探讨该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藏东北拉萨地块东部察达岩体中的花岗闪长岩,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以及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揭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120 Ma,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组成显示花岗闪长岩具有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特征,属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La),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Zr、Sr、Nb、Ta),Eu负异常明显,这些特征与典型岛弧岩浆岩类似。花岗闪长岩中锆石ε_(Hf)(t)值为-7.62~-5.37,且具有古老的二阶段模式年龄(1661~1518 Ma),指示其形成与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相关。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班公湖—怒江洋在早白垩世晚期仍然存在,并可能于该时期发生了南向的俯冲消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I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班公湖—怒江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北早白垩世桃花山--小墨山花岗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连训 马昌前 +2 位作者 张金阳 陈玲 张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4-349,共16页
出露于湖南东北部华容县附近的桃花山—小墨山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通过锆石LA-ICP-MSU-Pb法测得两岩体侵位时代分别为129±1Ma和117±1Ma。桃花山主体岩性为(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SiO2=71.75%~73.81%,K2O/Na2O=0.8... 出露于湖南东北部华容县附近的桃花山—小墨山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通过锆石LA-ICP-MSU-Pb法测得两岩体侵位时代分别为129±1Ma和117±1Ma。桃花山主体岩性为(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SiO2=71.75%~73.81%,K2O/Na2O=0.84~1.11,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Eu为中等负异常,∑REE较高,Rb/Sr=0.9~2.7,(La/Yb)N=26.92~86.02;高ISr(0.714~0.723),低εNd(-9.76^-10.6),高t2DM(1.72~1.79Ga)。小墨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SiO2=69.64%~72.73%,K2O/Na2O=0.62~0.7,准铝质至弱过铝质,Rb/Sr=0.26~0.88,(La/Yb)N=11.97~12.67;低ISr(0.707~0.709),高εNd(-6.38^-6.73),低t2DM(1.43~1.46Ga)。综合分析表明,桃花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壳源含白云母过铝花岗岩类(GPG),源岩为华南古元古代基底;小墨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类似含堇青石及富黑云母过铝花岗岩类(CPG),源岩为低成熟度的变杂砂岩。桃花山、小墨山岩体形成于华南早白垩世伸展背景下的局部挤压增厚环境。江南断裂晚燕山期的逆冲推覆构造造成了华容地区的小范围地壳增厚,并为桃花山源岩的"湿"深熔作用提供了流体聚集通道;小墨山花岗岩的形成则与幔源岩浆的底侵有关,热的幔源岩浆不仅为地壳的部分熔融提供了热量,而且与熔融的壳源岩浆发生了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锆石U-PB定年 花岗岩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隆起带早白垩世晚期二长花岗岩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1
6
作者 康丛轩 杨献忠 +4 位作者 蔡逸涛 宗雯 黄先觉 孔广林 李朝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7-703,共17页
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蚌埠隆起带随着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接,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其中早白垩世晚期的7个二长花岗岩侵入体进行野外观察和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年龄集中于114.6±3.3~121±1.0Ma;地球化学数... 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蚌埠隆起带随着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接,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其中早白垩世晚期的7个二长花岗岩侵入体进行野外观察和年代学研究,获得的年龄集中于114.6±3.3~121±1.0Ma;地球化学数据显示了其富硅、富碱的钙碱性准铝-铝弱饱特征,LREE相对富集,具弱铕负异常,铈异常不明显,K、P和Ti元素有较明显的亏损,Rb、Ta、Sr和Nd元素相对富集,具备陆壳为主的源岩深熔作用的特征。K_2O-Na_2O及SiO_2-Zr成因类型判别图上,侵入体投影点分布于Ⅰ型花岗岩区域,ε_(Hf)(t)全部为负值且相对较低(-25.2^-15.61),说明其为壳源成因,两阶段Hf模式年龄(2.17~2.76Ga),说明其物质起源主要为新太古宙陆壳物质,结合华北克拉通主体形成时间暗示其岩浆源区主要为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物质。随着地壳增厚和下地壳-岩石圈的拆沉作用而引发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增厚的下地壳底部发生部分熔融,导致地壳快速隆升和随后的伸展,古老的陆壳物质经过改造和再循环,形成区内早白垩世晚期二长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蚌埠隆起带 二长花岗岩 白垩晚期 动力学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河源地区早白垩世径尾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7
作者 胡飞 何翔 +5 位作者 李锐 叶升明 胡昆 黄蔚 张克信 肖唐付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43-1766,共24页
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等报道了分布于华南板块东南部河源地区径尾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以探讨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岩石学研究表明,径尾岩体岩性较为单... 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等报道了分布于华南板块东南部河源地区径尾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以探讨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岩石学研究表明,径尾岩体岩性较为单一,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径尾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年龄在143.2±1.3~145.4±1.1 Ma之间,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径尾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具有富SiO_(2)(71.15%~76.11%),富K_(2)O(4.68%~5.89%),贫Al_(2)O_(3)(12.58%~14.03%)的特点,富集Rb、U、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P、Ti、Ba、Sr等元素,稀土配分型式呈燕式分布,δEu值为0.11~0.26,负Eu异常明显,Y/Nb>1.2,锆石饱和温度较高,为791~829℃,属于高分异的A2型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锆石具有低的εHf(t)值(-7.3~-0.4),对应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198~1632 Ma,指示其可能是在伸展构造环境中及低压、高温条件下由古老壳源基底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并伴有少量幔源岩浆的加入,随后在岩浆侵位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径尾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俯冲古太平洋板块的后撤所导致的岩石圈伸展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A型花岗岩 白垩 板片回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南部海宴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形成时代:锆石U-Pb定年证据
8
作者 贾小辉 谢国刚 +2 位作者 吴俊 卜建军 吴富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4-615,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前人研究表明,华南地区中生代经历了多期次的岩石圈伸展作用,发育了大量具有构造指示意义的基性岩(墙群)、双峰式火山岩、碱性岩和A型花岗岩等。这些特征岩石(组合)在东南沿海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约90Ma),内陆地区... 1研究目的(Objective)前人研究表明,华南地区中生代经历了多期次的岩石圈伸展作用,发育了大量具有构造指示意义的基性岩(墙群)、双峰式火山岩、碱性岩和A型花岗岩等。这些特征岩石(组合)在东南沿海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约90Ma),内陆地区则主要集中于侏罗纪(187~160Ma),而发育于早白垩世的相关岩石极少报道。本次调查在广东南部沿海台山市海宴街发现了一套早白垩世的A型花岗岩,为揭示区域晚中生代构造背景及其演化提供重要的岩石学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白垩 南部 形成时代 证据 双峰式火山岩 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胶南隆起带小珠山早白垩世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胶东半岛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初探 被引量:5
9
作者 冯乔 徐子苏 +3 位作者 张耀 田方正 朱军 沙威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3,共13页
青岛胶南隆起带小珠山花岗岩SiO_2平均含量70.21%,A/CNK平均1.13,为强过铝质酸性岩体。岩体具有高钾特征,显示中等程度的LREE富集、中等负Eu异常,Yb平均含量1.23×10^(-6)μg/g,Y平均含量0.18×10^(-6)μg/g,Sr平均含量21.93... 青岛胶南隆起带小珠山花岗岩SiO_2平均含量70.21%,A/CNK平均1.13,为强过铝质酸性岩体。岩体具有高钾特征,显示中等程度的LREE富集、中等负Eu异常,Yb平均含量1.23×10^(-6)μg/g,Y平均含量0.18×10^(-6)μg/g,Sr平均含量21.93×10^(-6)μg/g,为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加权平均结果为123 Ma和122 Ma,是早白垩世燕山晚期的产物。胶东半岛中生代花岗岩形成于3个时期并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晚三叠世(225~205 Ma)幔源型花岗岩,是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形成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幔物质沿裂隙上涌,富集地幔产生轻度熔融的结果;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35 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源岩形成于700~800 Ma的扬子陆块,由经历了三叠世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扬子陆壳的新元古代物质熔融形成;早白垩世(130~105 Ma)花岗岩形成于俯冲加厚深度不同的大陆地壳。胶北隆起区域的高Mg高Sr低Yb的埃达克型花岗岩形成深度较深(30~40 km),可能由镁铁质下地壳的熔融分异形成;胶南隆起区域的低Mg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形成环境相对较浅(<30 km),源岩可能来自含石榴石和斜长石的高压麻粒岩相的大陆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南隆起 小珠山花岗岩 锆石U-Ph定年 白垩 喜马拉雅型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石林:东北亚早白垩世花岗岩伸展穹隆和岩浆成矿爆发的地质遗迹及其形成过程
10
作者 杜灿 童英 +2 位作者 郭磊 王涛 侯贺晟 《中国矿业》 2022年第1期182-186,共5页
东北亚地区至少发育9个大型草原石林,属花岗岩石林的一种,是东北亚早白垩世巨量伸展、第四系冰川和风化作用的共同产物,主要特点是发育密集的近水平节理。本文通过整理岩浆岩专题填图和构造研究发现,这些石林的主体是早白垩世东北亚地... 东北亚地区至少发育9个大型草原石林,属花岗岩石林的一种,是东北亚早白垩世巨量伸展、第四系冰川和风化作用的共同产物,主要特点是发育密集的近水平节理。本文通过整理岩浆岩专题填图和构造研究发现,这些石林的主体是早白垩世东北亚地区巨量伸展过程中形成众多的不对称花岗岩穹隆或同减薄岩体,岩体边部发育韧性剪切带,核部发育近水平岩浆流动面理,伸展和岩浆多期侵位导致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浆热液大量上涌,岩体抬升至地表,沿岩浆面理发育密集的近水平节理和部分垂直节理,后期沿这些构造面理发生的物理风化和化学作用(包括风蚀、冰川以及盐风化等)造就了千奇百怪的形态。草原石林是花岗岩地貌中的“另类”,不仅具有指示东北亚地区花岗岩形成时代(早白垩世)的特点,也是寻找晚中生代中国北方大规模成矿的良好标志体,而且风化形成的千姿百态的景色极具观赏价值,可以作为整个蒙古草原地区和大兴安岭南段地区特色的地学科普和生态旅游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石林 花岗岩穹隆 白垩伸展 北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东准噶尔早泥盆世早期花岗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李亚萍 李锦轶 +2 位作者 孙桂华 朱志新 宋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85-1893,共9页
根据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的(413±8)Ma(MSWD=0.73)206Pb/238U表面年龄和锆石的矿物学特征,确定东准噶尔中部被泥盆系覆盖的白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早期。通过对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与该岩体岩石学特征的综合分析,推测... 根据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的(413±8)Ma(MSWD=0.73)206Pb/238U表面年龄和锆石的矿物学特征,确定东准噶尔中部被泥盆系覆盖的白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早期。通过对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与该岩体岩石学特征的综合分析,推测东准噶尔中部和南部地区在早泥盆世早期处于伸展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母花岗岩 锆石SHRIMPU-PB定年 准噶尔造山带 泥盆 伸展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正镶白旗地区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测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12
作者 秦亚 梁一鸿 +2 位作者 邢济麟 冯坚 宋志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3期154-165,共12页
内蒙古正镶白旗地区白旗岩体和那仁乌拉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斑岩和碱长花岗岩,LA-ICP-MS测年结果分别为(134.6±1.1)Ma和(144.9±1.3)Ma,为早白垩世岩体。岩石具有高Si、富alk的特征,为钙碱性系列。具有右倾型的球粒陨石标... 内蒙古正镶白旗地区白旗岩体和那仁乌拉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斑岩和碱长花岗岩,LA-ICP-MS测年结果分别为(134.6±1.1)Ma和(144.9±1.3)Ma,为早白垩世岩体。岩石具有高Si、富alk的特征,为钙碱性系列。具有右倾型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中等的负铕异常(δEu:0.27~0.44),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为11.85~21.53)。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中,富集LREE、Rb、Th、U、K、Zr、Hf,亏损HREE、Ba、Sr、P、Ti等元素。具有较高的TFeO/MgO,K2O/Na2O和10 000*Ga/Al值,为A型花岗岩。具有较低的不相容元素Ce/Nb、Y/Nb和Yb/Ta值,为A1型非造山花岗岩。A1型非造山花岗岩的形成反映该区早白垩世处于板内非造山的伸展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定年 白垩 A型花岗岩 非造山环境 地球化学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早白垩世初期A型花岗岩成因: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Nd-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翔 魏俊浩 +1 位作者 李艳军 翟玉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7-602,共16页
海南岛至今未见早白垩世初期A型花岗岩报道。本文首次在石碌铁矿床中部钻孔中发现了隐伏的A型花岗岩,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对该隐伏岩体开展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分析,探讨岩石成因及成岩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 海南岛至今未见早白垩世初期A型花岗岩报道。本文首次在石碌铁矿床中部钻孔中发现了隐伏的A型花岗岩,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对该隐伏岩体开展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分析,探讨岩石成因及成岩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33±3 Ma(MSWD=0.33),为早白垩世初期岩浆活动产物。岩体属高钾钙碱性岩系,具有高硅(SiO_2=75.22%~76.63%)、富碱(K_2O+Na_2O=8.01%~8.56%)和铁(FeO^T=1.62%~2.01%)、贫钙(CaO=0.55%~0.69%)和镁(MgO=0.03%~0.15%)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0.99~1.04,为准铝–弱过铝质花岗岩。岩石整体富集K、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U、Th等高场强元素(HFSE),明显亏损Ba、Sr。LREE富集,HREE相对亏损,且具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02~0.08)。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显示其为高分异铝质A型花岗岩。Nd同位素组成ε_(Nd)(t)=–6.3~–7.1,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Nd)=1.44~1.47 Ga,Hf同位素组成εHf(t)=–18.5~–21.7,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Hf)=1.93~2.09 Ga,揭示该隐伏花岗岩体源区主要为古老地壳基底,并混合了少量富集地幔物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后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与早白垩世初期印度板块北向漂移挤压及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减弱造成的局部伸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白垩 岩石成因 伸展背景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早白垩世碱长花岗岩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尹志刚 宫兆民 +5 位作者 张跃龙 韩宇 王阳 曹忠强 李海娜 李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61-1074,共14页
对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早白垩世碱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伊勒呼里山地区碱长花岗岩主量元素具有富Si、富碱,贫Mg、Ca的特征;微量元素亏损Sr、P、Eu、Ti,富集K、Rb、Th等不相容元素,元素地球化学... 对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早白垩世碱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伊勒呼里山地区碱长花岗岩主量元素具有富Si、富碱,贫Mg、Ca的特征;微量元素亏损Sr、P、Eu、Ti,富集K、Rb、Th等不相容元素,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体为铝质A型花岗岩(A/CNK=0.88~1.21,A/NK=0.94~1.49)。测年结果显示,粗中粒碱长花岗岩的锆石年龄为140.3±1.0Ma,细中粒碱长花岗岩锆石年龄为137.9±0.8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结合区域研究资料,伊勒呼里山地区碱长花岗岩岩体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岩石圈伸展密切相关,其岩浆源区可能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地球化学 锆石U-PB测年 A型花岗岩 伊勒呼里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浩特小乌兰沟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滕超 张晓飞 +2 位作者 周毅 冯俊岭 李树才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3-1014,共12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内蒙古锡林浩特小乌兰沟地区发育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该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21.29±0.63)Ma,其形成时代为早白...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内蒙古锡林浩特小乌兰沟地区发育的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该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21.29±0.63)Ma,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钾、贫镁、贫钙、低磷和低钛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岩石;微量元素特征表现为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高场强元素Th、Ta,而亏损Nb、Sr、Ba;稀土元素以略富集轻稀土、Eu亏损为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为A型花岗岩,是陆壳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表明该岩体具有典型的后造山A2型花岗岩特征,说明早白垩世期间锡林浩特小乌兰沟地区已经处于后造山岩石圈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浩特 白垩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伸展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要提出西藏东南部早白垩世措美大火成岩省 被引量:41
16
作者 朱弟成 夏瑛 +2 位作者 裘碧波 王青 赵志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659-3670,共12页
近年在西藏东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段大规模白垩纪火成岩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这里的火成岩岩石类型包括玄武岩、镁铁质岩墙/岩床、辉长岩侵入体以及少量层状超镁铁质岩和酸性火山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指示现今覆盖面积约50000km... 近年在西藏东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东段大规模白垩纪火成岩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这里的火成岩岩石类型包括玄武岩、镁铁质岩墙/岩床、辉长岩侵入体以及少量层状超镁铁质岩和酸性火山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指示现今覆盖面积约50000km2的岩浆活动发生在130~136Ma(峰期约132Ma)之间。镁铁质岩显示OIB型(高Ti)、N—MORB型(低Ti)和过渡型(介于二者之间)三种地球化学类型,其中未受地壳混染的镁铁质岩的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成分类似于Kerguelen地幔柱产物。在扣除堆晶橄榄石之后,通过橄榄石.熔体平衡计算,苦橄玢岩母岩浆的MgO含量约20%,对应的地幔潜温〉1560℃。西藏东南部白垩纪火成岩浆活动这种覆盖范围大、持续时间短和地幔潜温高等特征,非常类似于世界上其它地幔柱成因的大火成岩省或热点,因而将其描述和命名为措美(Comei)大火成岩省是合理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古地理重建资料显示藏南措美大火成岩省和南西澳大利亚同期的Bunbury玄武岩可能代表了同一个大火成岩省(即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很可能记录了Kerguelen地幔柱在132Ma左右的早期岩浆作用,拉开了大印度从澳大利亚分离出来的序幕,影响了同期Weissert大洋缺氧事件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白垩措美大火成岩省 Kerguelen地幔柱 地幔潜温 冈瓦纳大陆裂解 Weissert大洋缺氧事件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密云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会一 石玉若 +3 位作者 赵希涛 胡道功 马寅生 刘敦一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43-54,共12页
报道了北京密云地区四合堂北二长花岗岩体、番字牌南花岗岩体、冯家峪花岗岩体和花岗闪长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首次获得四合堂北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29±2)Ma,番字牌南花岗岩岩体侵位年龄为(130±1)Ma,冯家峪花... 报道了北京密云地区四合堂北二长花岗岩体、番字牌南花岗岩体、冯家峪花岗岩体和花岗闪长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首次获得四合堂北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29±2)Ma,番字牌南花岗岩岩体侵位年龄为(130±1)Ma,冯家峪花岗岩体和花岗闪长岩体侵位年龄均为(127±1)Ma,表明这4个岩体均在早白垩世发生侵位。四合堂北花岗岩体和番字牌南花岗岩体侵位于四合堂推覆体上盘,并切割太古代片麻岩的片麻理;冯家峪岩体侵位于大水峪—北石城正断层的上盘,并切割了该断层。这些岩体的侵位时代为限定云蒙山变质核杂岩的活动时限提供了精确的年代学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花岗岩 锆石 U-PB定年 白垩 剪切带 侵位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带中北部色日绒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秦松 孙传敏 +3 位作者 张剑波 张伟 丁代国 尼玛次仁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2-195,共14页
色日绒地区崔绝果和寒空达岩体位于冈底斯带中北部的隆格尔-工布江达弧背断隆带东段,主要岩性分别为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对寒空达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其年龄值为(136.0±1.4)Ma,与同时期崔绝果岩体共同... 色日绒地区崔绝果和寒空达岩体位于冈底斯带中北部的隆格尔-工布江达弧背断隆带东段,主要岩性分别为黑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对寒空达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其年龄值为(136.0±1.4)Ma,与同时期崔绝果岩体共同代表了该地区早白垩世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据岩石学、主元素特征分析,两个岩体均属钾玄岩-高钾钙碱性强过铝S型花岗岩系列。微量元素Sr、P、Ti、Nb元素亏损,具后碰撞花岗岩特征;Th元素具高丰度值(绝大多数大于20μg/g),指示岩体源岩来自地壳物质;两个岩体均显示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分异明显,具右倾型分布模式,反映了源区地壳成熟度较高的特征。结合地球化学特征、构造图解判别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分析,得出该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是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主造山作用结束后,色日绒地区由挤压转变为伸展、拉张为主应力的后碰撞环境下,部分熔融念青唐古拉群变质砂屑岩形成的。该地区两个岩体的发现及其形成时代的确定,将冈底斯中北部后碰撞构造环境的时限约束在136.0~139.2 Ma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花岗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色日绒地区 冈底斯中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山子复式岩体早白垩世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常东 巫建华 +3 位作者 张海龙 祝洪涛 杨东光 张韶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6-369,共14页
红山子复式岩体位于西拉木伦缝合带以南、康宝-赤峰-开原断裂以北,地处白乃庙-翁牛特岛弧增生带和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北东段,由晚侏罗世早期中粗粒碱长花岗岩、粗粒斑状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和早白垩世早期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花岗斑岩... 红山子复式岩体位于西拉木伦缝合带以南、康宝-赤峰-开原断裂以北,地处白乃庙-翁牛特岛弧增生带和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北东段,由晚侏罗世早期中粗粒碱长花岗岩、粗粒斑状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和早白垩世早期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组成。早白垩世早期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具有高硅贫铝、富碱高钾、高铁低钙、铝饱和温度较低的特征,A/NKC比值分别为0.99~1.03和0.93~0.98(均小于1.1),标准矿物C的含量分别为0%~0.42%和0%(均小于1%),tZr较低,分别为727~766℃和743~751℃,具有I型花岗岩的主元素特征。稀土元素总量(∑REE)较低,富集轻稀土元素,Eu负异常显著,∑REE分别为88.8~154μg/g和132~165μg/g,(La/Yb)N值分别为6.45~13.5和7.79~8.72,(La/Sm)N值分别为5.52~20.5和12.9~19.6,(Gd/Yb)N值分别为0.53~0.69和0.40~0.53,δEu值分别为0.35~0.42和0.20~0.32,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呈右倾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微量元素富集Rb、Th、U和K,强烈亏损Ba、Sr、P和Ti,中等亏损Nb和Ta,10000Ga/Al大于2.6,(Zr+Nb+Ce+Y)小于350μg/g,具I型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形成于非造山板内伸展构造环境。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的(87Sr/86Sr)i值较低(分别为0.7044~0.7054和0.7047~0.7078),εNd(t)较高(分别为-5.10^-3.99和-4.93^-2.72),铅同位素比值较低,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的δ18OV-SMOW值(8.60‰~11.4‰)较高,花岗斑岩的δ18OV-SMOW值(-4.6‰^-0.4‰)为负值。Sr-Nd-Pb-O同位素联合示踪显示,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的岩浆是中元古代源于Ⅰ型富集地幔的年轻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根据早白垩世早期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花岗斑岩与晚侏罗世早期花岗岩的接触界面是I型花岗岩与A型流纹岩(或花岗岩)的化学界面,结合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的内、外接触带已发现铀矿化,支持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的内、外接触带是铀矿赋存的有利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花岗岩 元素地球化学 Sr-Nd-Pb-O同位素 白垩 红山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门巴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LA-ICP-MS锆石U-Pb年龄
20
作者 胡志宇 龙志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1-718,共8页
门巴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位于冈底斯弧背断隆带东段,是研究冈底斯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门巴地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测年方法,分析了该区域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样... 门巴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位于冈底斯弧背断隆带东段,是研究冈底斯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门巴地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测年方法,分析了该区域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样品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属岩浆成因锆石;测得LA-ICP-MS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39.4~140.6Ma,为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门巴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具有富硅、高碱,贫FeO、MgO、CaO的特征,为强过铝质的高分异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并具同源岩浆演化的趋势;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具Rb、Ba、Th、Nb、Ce等富集,Hf、Zr、Sm、Y、Yb等亏损的特征;门巴地区花岗岩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环境,构造背景由同碰撞逐渐过渡为造山期后的构造环境,具有后碰撞伸展构造性质,是软流圈上涌或玄武岩底侵的岩浆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花岗岩地球化学 LA-ICP-MS锆石U-PB年龄 门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