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洋务新政时期普通士人的思想转型——以江顺诒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柏岭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80,共8页
在晚清洋务新政背景下,江顺诒虽屈居下僚,然能以通时务、达事权为奋斗目标。在中外文明比较中,除了对基督教有所批评外,对西洋商业文明、政治制度等多持肯定态度。虽给人"抑中而扬外"的印象,然实则是以"西学中源"... 在晚清洋务新政背景下,江顺诒虽屈居下僚,然能以通时务、达事权为奋斗目标。在中外文明比较中,除了对基督教有所批评外,对西洋商业文明、政治制度等多持肯定态度。虽给人"抑中而扬外"的印象,然实则是以"西学中源"为底色的一种"尊西方——超西方"的路径。在古今之变上,并非由"泥古"到"求新"的简单转型,而是务求实用,主张"泥古"、"背古"皆非,以富强为目标的社会发展观。他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回应了洋务新政所带给人们价值观的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新政 江顺诒 中西文明 古今演变 近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洋务新政时期清政府内的守和主张
2
作者 黄玮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6-811,共6页
洋务新政时期除非遇到新的重大侵犯,竭力维持“中外相安”局面是清政府内的普遍主张,即使是公认的爱国官吏或极端仇外的守旧派也持这种主张。不能将这种避战守和主张简单地斥为投降主义。一些人这样主张是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敌之强,... 洋务新政时期除非遇到新的重大侵犯,竭力维持“中外相安”局面是清政府内的普遍主张,即使是公认的爱国官吏或极端仇外的守旧派也持这种主张。不能将这种避战守和主张简单地斥为投降主义。一些人这样主张是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敌之强,己之弱,因而认为中国暂不宜战,许多人并且希望利用和局振兴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政府 洋务新政时期 守和主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近代化看李鸿章其人
3
作者 杨全顺 《江淮论坛》 CSSCI 2004年第3期97-100,共4页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路先锋。他对中国国防、经济、文化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应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
关键词 近代化 李鸿章 洋务新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国藩自强观之再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谢放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6-124,共9页
学界对曾国藩及"洋务派"的自强观研究虽多,但对"自强"涵义的演变及时人议论"自强"的语境似有所忽略。"洋务"与"自强"的涵义在同光之际便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治外",后者... 学界对曾国藩及"洋务派"的自强观研究虽多,但对"自强"涵义的演变及时人议论"自强"的语境似有所忽略。"洋务"与"自强"的涵义在同光之际便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治外",后者则侧重于"治内"。曾国藩继承了魏源"以治内而治外"的"自修自强"路径,主张从"制器、学技、操兵"入手,仿西人之意而精通其法,不求近效,铢积寸累,逐步实现自强并付之实践。虽然其在对外交涉中委曲求全以力维和局,但意在通过自强来"期永久之利","收远大之效"。其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尤其是倡导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等举措,其成效在当时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对后世却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自强 洋务同光新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鸿章》出版
5
作者 汪金平 《社会科学(甘肃)》 CSSCI 1990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我院叶林生、刘新建著《李鸿章》一书已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共分七章,记述了李鸿章作为“农民起义的死敌”“改良主义的封建政治家”、“机会主义——卖国主义的外交家”“失败主义——投降主义的军事家”的一生。分析了这个封建官僚... 我院叶林生、刘新建著《李鸿章》一书已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共分七章,记述了李鸿章作为“农民起义的死敌”“改良主义的封建政治家”、“机会主义——卖国主义的外交家”“失败主义——投降主义的军事家”的一生。分析了这个封建官僚由提倡“洋务新政”到卖国投降,成为民族罪人的必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出版 改良主义 卖国主义 封建官僚 农民起义 机会主义 洋务新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之洞与清末湖北铸币
6
作者 郑汉中 《财会月刊》 1996年第5期41-42,共2页
清朝末年,湖北钱币制造异常混乱,银币、铜币同时流通,贵贱互见,铸毁频繁,钱币质量低劣,既薄且小,无标准重量;银币成色不一,价格各异,商民常受钱店抑勒.张之洞署理湖北以后,兴实业、练新军、办教育、大力推行洋务新政.但由于货币流通不畅... 清朝末年,湖北钱币制造异常混乱,银币、铜币同时流通,贵贱互见,铸毁频繁,钱币质量低劣,既薄且小,无标准重量;银币成色不一,价格各异,商民常受钱店抑勒.张之洞署理湖北以后,兴实业、练新军、办教育、大力推行洋务新政.但由于货币流通不畅,货币量又不足,影响了新政的顺利实施.于是他奏请清廷批准,在湖北铸造“银元”.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在武昌三佛阁设立“湖北银元局”,委托蔡锡勇为总办,向国外订购了一套铸银币机器,聘请英国工程师负责校准银币成色,次年开机铸造,所铸银币为“库平重”三钱六分、七钱二分等大小五种,每日铸币耗白银五千两.铸出的银元先在湖北汉口、宜昌两地试用,因新铸银元成色优良,重量准确,颇受商民欢迎,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皖、赣、苏等省部分城镇,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流通货币,因此,铸造数量迅速增加,每月铸币耗银达四十多万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银币 向国外订购 银元局 清朝末年 洋务新政 英国工程 钱币 标准重量 流通货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