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一段滩相薄储层分布规律
1
作者 唐浩 廖子超 +2 位作者 孙豪飞 徐唱 陈骁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共14页
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一段—嘉陵江组二段古油藏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原油资源,其中,嘉陵江组一段顶部滩相薄储层分布规律长期认识不清。基于岩芯、岩屑和测井资料,通过开展储层表征、储层成因分析和古地貌重建,明确了其平面展布规律... 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一段—嘉陵江组二段古油藏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原油资源,其中,嘉陵江组一段顶部滩相薄储层分布规律长期认识不清。基于岩芯、岩屑和测井资料,通过开展储层表征、储层成因分析和古地貌重建,明确了其平面展布规律。研究表明:1)储层以薄—中层鲕粒、生屑灰岩为主,粒内溶孔、铸模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物性总体较差,但发育局部高孔渗层。2)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是储层形成的主要动力,易发育颗粒滩沉积和遭受准同生岩溶的沉积古地貌高地是控制储层发育的关键。3)录井统计表明,嘉陵江组一段顶部颗粒岩厚度与地层厚度正相关,说明地层厚薄反映沉积古地貌高低,据此认为泸州古隆起核部、康滇古陆东缘和川中古隆南部这3个主要的地层增厚区是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研究可供嘉陵江组古油藏勘探开发参考,也为国内外滩相薄储层展布研究提供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滩相储层 嘉陵江组 泸州古隆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运聚规律与成藏 被引量:27
2
作者 李延钧 李其荣 +2 位作者 杨坚 朱晓惠 王廷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0-24,共5页
在确定烃源岩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薄片镜下沥青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温度的研究,并结合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地温史,按照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阶段性理论,发现并证实泸州古隆起核部存在一个印支期古油藏。指出连通嘉陵江组至下伏... 在确定烃源岩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薄片镜下沥青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温度的研究,并结合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地温史,按照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阶段性理论,发现并证实泸州古隆起核部存在一个印支期古油藏。指出连通嘉陵江组至下伏烃源岩的深大断裂和基底断裂及其伴生的断层为烃类运聚的主要途径,是油气成藏的“烃源断层”。该区油气成藏关键时期为中三叠世、中侏罗世前后和晚白垩世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运移聚集 成藏模式 嘉陵江组 泸州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古隆起对贵州赤水地区早、中三叠世沉积环境和相带展布的控制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廷山 陈晓慧 +4 位作者 姜照勇 胡东风 谢刚平 黄世伟 兰光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3-592,共10页
在地质历史中,区域大地构造和区域古地貌单元的不同特征是控制沉积相带展布及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东吴运动形成的泸州古隆起是影响本区沉积相带展布的重要因素。早、中三叠世时,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南延伸到太和场以南,宝元以北一带... 在地质历史中,区域大地构造和区域古地貌单元的不同特征是控制沉积相带展布及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东吴运动形成的泸州古隆起是影响本区沉积相带展布的重要因素。早、中三叠世时,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南延伸到太和场以南,宝元以北一带。宝元、龙爪等构造处于泸州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而宝元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上部,龙爪构造处于古隆起东南部斜坡中部。此古地貌格局,与区域海平面升降一起,控制了早三叠世沉积相带展布和地层厚度。在古地貌高的隆起区域,由于水体开阔、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沉积了有利于形成储集体的滩相沉积物(生屑滩、砂屑滩、鲕粒滩等)。从泸州古隆起的高部位向古隆起的斜坡区,地层厚度逐渐增大,沉积物向粒度变细、颜色加深的特征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州古隆起 沉积环境 相带展布 早、中三叠世 贵州赤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层序特征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 被引量:23
4
作者 乔占峰 李国蓉 +3 位作者 李弢 王鑫 于海波 邓小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9,110,共9页
在对研究区嘉陵江组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嘉陵江组岩性剖面结构的细致分析,将其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和14个五级层序,认识到高频层序在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中有不同的岩性组合类型,建立了研究区嘉陵江组三级层序... 在对研究区嘉陵江组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嘉陵江组岩性剖面结构的细致分析,将其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和14个五级层序,认识到高频层序在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中有不同的岩性组合类型,建立了研究区嘉陵江组三级层序和高频层序格架。在研究区嘉陵江组储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分析碳酸盐生长与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关系,以及气候类型对高频层序演化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干旱气候背景下高水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中高频层序与溶蚀孔隙型储层形成的关系模式,并且层序表现出对溶蚀孔隙型储层和膏溶孔洞型储层发育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认为二级构造层序影响着岩溶缝洞型储层和裂缝—溶洞型储层的形成发育。总结出与各级层序相关的暴露期间大气水溶蚀作用(包括同生期和表生期)为研究区嘉陵江组储层形成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州古隆起 嘉陵江组 干旱气候 层序 高频层序 碳酸盐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成藏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延钧 李其荣 +4 位作者 王廷栋 胡雄 梁艳 杨坚 袁续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3-369,共7页
泸州古隆起划分为核部、斜坡及外围3个部分。古隆起核部以嘉陵江组一段气藏为主;北缘斜坡以嘉陵江组二段气藏为主;南缘斜坡为以嘉陵江组三段气藏为主的多产层气藏分布区。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天然气性质复杂,既有分布于古隆起核部产凝析... 泸州古隆起划分为核部、斜坡及外围3个部分。古隆起核部以嘉陵江组一段气藏为主;北缘斜坡以嘉陵江组二段气藏为主;南缘斜坡为以嘉陵江组三段气藏为主的多产层气藏分布区。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天然气性质复杂,既有分布于古隆起核部产凝析油的湿气,又有分布于古隆起斜坡区不含凝析油的干气。利用天然气组成与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全烃地球化学方法分析,古隆起核部以志留系烃源为主,并有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的混入,斜坡区则以下二叠统碳酸盐岩烃源为主,同时存在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的注入。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印支期古隆起核部古油藏的形成与破坏;燕山早中期古隆起核部含油气藏的形成;燕山末期斜坡区干气藏的形成及喜马拉雅期天然气进一步富集、调整4个成藏阶段。嘉陵江组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泸州古隆起的发展演化控制了嘉陵江组油气藏的分布格局;充足的多期多源油气注入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烃源断层”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晚期溶蚀孔和扩溶孔发育决定了气藏的储集能力;古隆起核部固体沥青和沥青质提供了油气封堵条件,是油气富集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储集空间 成藏地球化学 嘉陵江组 泸州古隆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州古隆起的厘定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44
6
作者 黄涵宇 何登发 +1 位作者 李英强 范慧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20,共19页
对盆地内部大型古隆起地质结构认识的逐渐加深,往往伴随着重要的油气勘探发现,前期丰富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泸州古隆起是四川盆地重要的聚油气构造单元之一。同时,泸州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又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它是扬子板块内部变... 对盆地内部大型古隆起地质结构认识的逐渐加深,往往伴随着重要的油气勘探发现,前期丰富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泸州古隆起是四川盆地重要的聚油气构造单元之一。同时,泸州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又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它是扬子板块内部变形与周缘地块在印支期造山运动的联合响应,是研究盆-山耦合关系与盆地叠加改造过程的天然场所。借助于大量的地震反射剖面和钻井资料,对川东南地区印支期泸州古隆起进行详细的厘定。通过不同地区的地层对比分析,识别隆起发育地区的三叠系地层缺失情况。在精细追踪地震层位的基础上,分析了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进而认识泸州古隆起的阶段性演化特征。利用井、震结合的方法,追踪不同时期的地层尖灭点分布范围,较为详细地刻画出泸州古隆起的展布特征。结合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进一步分析泸州古隆起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特征,提出泸州古隆起的成因机制模型。研究认为,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区发育印支期的泸州古隆起,其经历了3个显著的演化阶段:早三叠世嘉陵江组沉积时期为萌芽期,中三叠世雷口坡组沉积时期为发育期,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沉积时期为隆起的消亡期。泸州古隆起的形成受控于周缘地块的印支期造山运动,是扬子地块东南缘江南雪峰造山带自东向西挤压、迁移过程中形成于山前坳陷带的前缘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泸州古隆起 地层不整合 盆-山耦合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吴期泸州古隆起与茅口组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分布 被引量:28
7
作者 姜自然 陆正元 +1 位作者 吕宗刚 杨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1-415,共5页
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是中国华南地区二叠纪影响较大的一次地壳运动。东吴运动在四川盆地内部发育了泸州古隆起,导致了茅口组不同程度的抬升剥蚀和岩溶储层的形成。利用大量钻孔资料编制了泸州古隆起上二叠统沉积前的古地质图,恢复了东... 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是中国华南地区二叠纪影响较大的一次地壳运动。东吴运动在四川盆地内部发育了泸州古隆起,导致了茅口组不同程度的抬升剥蚀和岩溶储层的形成。利用大量钻孔资料编制了泸州古隆起上二叠统沉积前的古地质图,恢复了东吴期泸州古隆起剥蚀后的古地貌和古隆起抬升初期的古构造。资料揭示区域上茅口组剥蚀最严重的区域也是古隆起抬升的中心,东吴期泸州古隆起呈北北东向展布,北东翼宽缓,西南翼陡峭,古隆起核部茅口组具剥蚀夷平特征。泸州古隆起北东翼岩溶缓坡及其相邻的核部茅口组剥蚀夷平严重,岩溶缝洞层段保存较少;西南翼岩溶陡坡及其邻近的古隆起核部一侧为溶蚀强度大、缝洞层段保留较多的区块,是茅口组缝洞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州古隆起 东吴运动 茅口组 中二叠统 缝洞储层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泸州印支期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开发前景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海 郑马嘉 +6 位作者 李延钧 隆辉 耿超 李成海 刘田 蒲洪果 唐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21,共12页
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存在一个印支期的古油藏,但多年来未得到充分重视。近期,该古隆起核部完钻的德胜1井和胜探1井均见良好油气显示,其中,德胜1井嘉陵江组测试获得轻质工业油流,展示出泸州古隆起古油藏... 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存在一个印支期的古油藏,但多年来未得到充分重视。近期,该古隆起核部完钻的德胜1井和胜探1井均见良好油气显示,其中,德胜1井嘉陵江组测试获得轻质工业油流,展示出泸州古隆起古油藏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潜力。为此,根据全油碳同位素、轻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指标,采取排他法重新评价了嘉陵江组原油来源,通过分析储层的沥青类型和特征剖析了原油的成因,探讨了古油藏演变及油气分布规律、古隆起演化与古油藏的关系,并明确了古隆起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研究结果表明:(1)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原油及凝析油主要来自下伏志留系海相烃源岩,油气充注具有多期多源特征;(2)印支运动早幕,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古油藏形成;(3)古隆起核部剥蚀强,古油藏上部次生变化形成氧化降解沥青封堵带,下部原油得以保存,气侵作用弱,以产油为主;核部边缘剥蚀弱,古油藏原油保存好,烃源断层发育,气侵作用强,形成含油气藏;(4)古隆起的演化和古油藏的演变控制了现今油气分布格局,核部产原油,核部边缘产凝析油气。结论认为:(1)嘉陵江组古油藏规模巨大,以沥青质衬边消失为古油藏边界估算面积为8000 km2,高度为136 m;(2)古隆起上向斜及斜坡构造油气勘探程度低,是未来油藏及含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3)该认识对于气多油少的四川盆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泸州古隆起 下三叠统 嘉陵江组 油藏 沥青类型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开江古隆起对川东三叠纪成盐成钾环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4
9
作者 赵艳军 刘成林 +4 位作者 龚大兴 周家云 丁婷 汪明泉 王立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983-1989,共7页
泸州-开江古隆起的活动对早中三叠世川东盐类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川东三叠纪不同成盐阶段古构造特征、石盐及杂卤石的分布和古隆起不同位置含盐系的岩性组合对比等综合研究发现,古隆起相对周缘地形较高,其内部及边缘发育... 泸州-开江古隆起的活动对早中三叠世川东盐类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川东三叠纪不同成盐阶段古构造特征、石盐及杂卤石的分布和古隆起不同位置含盐系的岩性组合对比等综合研究发现,古隆起相对周缘地形较高,其内部及边缘发育的小盐洼(如长寿地区)由于其水浅、盆小、蒸发速率快,有利于卤水浓缩形成原生杂卤石,也是可溶性钾盐的潜力区;早中三叠世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成钾的物质来源更加丰富,富钾、镁离子卤水迁移渗流至厚层膏岩层中形成次生杂卤石岩,形成该时期川东杂卤石广布,且范围明显超过石盐岩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卤石 石盐 三叠系 川东 泸州-开江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州古隆起与川南油气 被引量:38
10
作者 安作相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67-273,共7页
四川盆地沪州古隆起形成于印支运动,它对二叠系阳新灰岩和三叠系嘉陵江灰岩中的气藏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从目前两个层系油气的分布状态看,可能经历了两次运聚过程。另外,天然气的组分特征、成因类型、干燥系数等也都反映了这一控制... 四川盆地沪州古隆起形成于印支运动,它对二叠系阳新灰岩和三叠系嘉陵江灰岩中的气藏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从目前两个层系油气的分布状态看,可能经历了两次运聚过程。另外,天然气的组分特征、成因类型、干燥系数等也都反映了这一控制的关系。沪州古隆起区在燕山-喜马拉雅运动中改变了隆-拗的构造格局,不仅二叠系、三叠系中的油气发生了转化、再次运移和重新聚集,而且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的天然气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预计其油气可能聚集在古隆起区的边缘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州古隆起 形成演化 川南油气 运移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州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来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延钧 张文济 +3 位作者 李其荣 张本健 隆辉 马彦良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47-1752,共6页
通过对天然气的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的综合研究,综合实际地质条件,明确了泸州古隆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并细分了不同气藏的气源贡献和来源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3种来源与成因类型天然气:①以须家河组煤系... 通过对天然气的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的综合研究,综合实际地质条件,明确了泸州古隆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并细分了不同气藏的气源贡献和来源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3种来源与成因类型天然气:①以须家河组煤系为来源的自生自储型天然气;②以深层来源气为主的天然气;③以须家河组煤系烃源为主,深层来源为辅的混合型成因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州古隆起 上三叠统 碳同位素 天然气成因 气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台内鲕滩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19
12
作者 谭秀成 牟晓慧 +5 位作者 罗冰 刘宏 刘晓光 丁熊 吴晓庆 吴兴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5,共7页
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台缘鲕滩气田的发现,激励了人们重新认识台内鲕滩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其勘探前景。根据野外露头及钻孔资料的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南部飞仙关组一段的台内鲕滩具有发育向上变浅序列、单滩体厚度一般小于3m、横向连续性较差的... 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台缘鲕滩气田的发现,激励了人们重新认识台内鲕滩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其勘探前景。根据野外露头及钻孔资料的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南部飞仙关组一段的台内鲕滩具有发育向上变浅序列、单滩体厚度一般小于3m、横向连续性较差的特征。着重分析了沉积期古地貌、古水深、海水动荡程度以及古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对台内鲕滩的控制作用,并把滩体的发育阶段分为雏滩期(低速建造期)、滩核期(高建造期)及衰亡期3个阶段。结果表明,在缓慢等效的海退过程中,处于高能沉积界面附近的水下古高地有利于台内鲕滩的形成,继承性的泸州古隆起核部是区内有利的滩体发育区,形成的台内滩体具有一定的厚度规模和较大的分布面积。这一认识可为该区飞仙关组台内鲕滩的下一步勘探提供必要的地质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内鲕滩 主控因素 飞一段 泸州古隆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烃地球化学方法在复杂烃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其荣 王廷栋 +2 位作者 李延钧 袁续祖 杨坚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7,i001,共6页
利用天然气组成与碳同位素(C1-4)、轻烃(C4-8)、中分子量烃(C8-20)以及油岩生物标志化合物(>C15)全烃地球化学方法,按照油气分段捕获原理,确定了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烃源,并建立了相应的烃源模式。研究表明该区嘉陵江组油气与自身烃... 利用天然气组成与碳同位素(C1-4)、轻烃(C4-8)、中分子量烃(C8-20)以及油岩生物标志化合物(>C15)全烃地球化学方法,按照油气分段捕获原理,确定了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烃源,并建立了相应的烃源模式。研究表明该区嘉陵江组油气与自身烃源无关,主要来源于下伏烃源层,存在多期多源烃类注入,而且不同区域烃源贡献大小不同,其中古隆起核部和核部边缘以志留系烃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轻烃 中分子量烃 生物标志化合物 烃源对比 泸州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丹凤—塘河地区嘉陵江组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文之 田景春 +3 位作者 张翔 隆辉 刘冬梅 孙利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6期50-55,61,共7页
通过对泸州古隆起丹凤—塘河地区嘉陵江组的岩心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及对该区岩石类型组合、古生物化石、沉积结构、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等沉积相标志的详细研究,将嘉陵江组划分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2个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出5个亚相及... 通过对泸州古隆起丹凤—塘河地区嘉陵江组的岩心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及对该区岩石类型组合、古生物化石、沉积结构、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等沉积相标志的详细研究,将嘉陵江组划分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2个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出5个亚相及若干微相。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嘉陵江组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并对其沉积环境及演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发生了较为频繁的海平面升降变化,主要经历了6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形成了3次较大的海进→海退沉积旋回,每一旋回又由多个次一级小旋回组成,而小旋回中又由多个小韵律组成。在对研究区岩性、沉积环境详细研究后认为:塘河构造及丹凤场构造的嘉一段—嘉二1亚段、塘河构造及临峰场构造的嘉二3亚段是浅滩颗粒云岩和滩间云岩发育的主要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环境 嘉陵江组 泸州古隆起 四川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花果山地区嘉陵江组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隆辉 邓飞涌 +3 位作者 廖小丽 张强 耿超 沈秋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8年第3期41-50,共10页
在对四川盆地南部嘉陵江组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结合孔隙度、渗透率分析测试结果,对泸州古隆起花果山地区嘉陵江组主要储集层段的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花果山地区嘉陵... 在对四川盆地南部嘉陵江组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结合孔隙度、渗透率分析测试结果,对泸州古隆起花果山地区嘉陵江组主要储集层段的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花果山地区嘉陵江组顶底界面清楚,主要产层为嘉一和嘉二段,储集层岩性为粉晶含泥质粒屑白云岩及亮晶粒屑灰岩、细粉晶灰岩,孔隙类型以晶间(溶)孔为主,总体以低孔低渗的Ⅲ类储层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裂缝-孔隙型;(2)按成岩作用是否形成孔、缝等储集空间和是否对油气的生、储、运有贡献,将成岩作用划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和保持性成岩作用,并对孔隙成因做出分析,并找出岩石学证据;(3)准同生和表生阶段的大气淡水作用是形成储层的基础,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溶蚀对孔隙的发育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古隆起时期的构造破裂作用能够为溶蚀性流体提供运移通道,有利于溶蚀作用的进行;(4)综合考虑不同成岩作用先后次序,以及次生矿物之间的切割、伴生以及交代关系,对成岩演化史和孔隙演化史进行了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泸州古隆起 嘉陵江组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