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析气藏型储气库多周期注采过程中流体相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26
1
作者 汤勇 龙科吉 +5 位作者 王皆明 胥洪成 汪勇 何佑伟 石磊 朱华银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7-346,共10页
基于储气库与气藏开采方式和运行过程的差异性,建立了凝析气藏型储气库多周期注采过程相平衡测试实验流程和多周期注采相平衡理论模拟模型,研究凝析气藏型储气库多周期注采过程采出流体和剩余流体相态特征。以实例凝析气藏型储气库为对... 基于储气库与气藏开采方式和运行过程的差异性,建立了凝析气藏型储气库多周期注采过程相平衡测试实验流程和多周期注采相平衡理论模拟模型,研究凝析气藏型储气库多周期注采过程采出流体和剩余流体相态特征。以实例凝析气藏型储气库为对象,通过多周期注采实验和相平衡理论模拟,开展多周期注采过程中采出流体和剩余流体组分、剩余流体相态、反凝析油饱和度和凝析油采出程度变化规律研究。研究表明,注入气可大幅度提高储气库凝析油采出程度,经过5个周期的注采凝析油采收率提高了42%;注入气对储气库中凝析油的蒸发抽提作用明显,前两个周期作用最为显著;地层凝析油饱和度随注采周期数增加而减小,多周期注采后剩余凝析油饱和度几乎为0;多周期注采后库容增加约7.5%,第5周期累计注气量较第1周期增加约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储气库 相态特征 周期 提高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注采气能力预测方法 被引量:22
2
作者 阳小平 程林松 +2 位作者 何学良 耿彤 李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6-99,共4页
注采气能力预测是地下储气库安全运行的核心技术之一,其预测值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上游气田和整个天然气管网的调配生产以及下游用户的用气安全。为此,基于有水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多周期注采运行规律,根据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盘库分析方... 注采气能力预测是地下储气库安全运行的核心技术之一,其预测值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上游气田和整个天然气管网的调配生产以及下游用户的用气安全。为此,基于有水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多周期注采运行规律,根据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盘库分析方法,利用地下储气库盘库库容参数的定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推导,创建了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注采气能力预测数学模型及预测方法。实例应用结果表明:①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地下储气库实际运行结果十分接近,预测模型适用性较好、预测精度高;②通过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动态分析并准确把握库容参数未来变化趋势,能够合理预测及评价地下储气库多周期运行注采气能力的变化。目前该方法应用于已建地下储气库注采气能力预测及优化配产配注中,现场应用效果较好,为进一步提高地下储气库运行效率、降低储气成本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有水气藏 周期 气能力 库容参数 预测 调配生产 用气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含水期周期注采方案优选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赵春森 崔国强 付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1期61-63,67,共4页
在分析周期注采机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激活剩余油,建立注水井全井同步周期注水、注水井井间交替注水、注水井与采油井同时井间交替注采3种周期注采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这3种方案进行了优选,以确定适合周期注采开发的油藏地质条件... 在分析周期注采机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激活剩余油,建立注水井全井同步周期注水、注水井井间交替注水、注水井与采油井同时井间交替注采3种周期注采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这3种方案进行了优选,以确定适合周期注采开发的油藏地质条件、实施周期注采的最优半周期。在模拟过程中,考虑了周期注采时机、地层渗透率、厚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注水井与采油井同时井间交替注采方案为最优方案;周期注采方案适合在含水率大于60%、渗透率大于400×10-3μm2、厚度大于2m的油层中实施。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层压力、含水和注采半周期对采收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给出周期注采最优半周期与地层压力、含水级别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中高含水期周期注采方案的制定和和实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含水期 周期 数值模拟 方案优选 流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型储气库多周期注采储集层应力敏感效应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继强 赵冠群 +5 位作者 戚志林 尹冰毅 许寻 方飞飞 杨棽垚 齐桂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35-842,共8页
选取中原油田文23储气库储集层标准岩心,开展多周期注采条件下渗透率应力敏感实验,分析了多周期注采渗透率应力敏感变化规律,提出了多周期注采岩石覆压渗透率计算方法,分析了多周期注采储集层渗透率应力敏感对储气库注采能力的影响。研... 选取中原油田文23储气库储集层标准岩心,开展多周期注采条件下渗透率应力敏感实验,分析了多周期注采渗透率应力敏感变化规律,提出了多周期注采岩石覆压渗透率计算方法,分析了多周期注采储集层渗透率应力敏感对储气库注采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岩石渗透率保持率随储气库运行周期数增多初期快速下降,后期缓慢降低;净应力上升过程中渗透率应力敏感指数随净应力变化过程数的增多而降低;净应力下降过程中渗透率应力敏感指数基本不随净应力变化过程数的变化而变化;随净应力变化过程数的增多,特定岩石净应力上升过程的渗透率应力敏感指数不断趋近于净应力下降过程的渗透率应力敏感指数;岩石渗透率越低,不可逆渗透率损失率越大,岩石周期应力敏感性越强;岩石渗透率越低,渗透率应力敏感指数越大,岩石应力敏感性越强,渗透率过低的储集层不宜作为储气库选层;储集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对气井注采能力影响较大,且主要集中在前数个周期。图13表4参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型储气库 周期 储集层应力敏感 能力 储气库选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类型储气库多周期注采相渗变化规律 被引量:3
5
作者 唐康 廖新维 +3 位作者 闵忠顺 李滨 高旺来 董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87,共7页
为了明确复杂油藏型储气库建库及多周期注采运行过程中气水、气油相渗曲线变化规律,采用非稳态测试方法开展了储气库天然岩心多周期相渗实验,分析了多周期注采对油、气、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并建立了多周期气水、气油相渗曲线模型。研... 为了明确复杂油藏型储气库建库及多周期注采运行过程中气水、气油相渗曲线变化规律,采用非稳态测试方法开展了储气库天然岩心多周期相渗实验,分析了多周期注采对油、气、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并建立了多周期气水、气油相渗曲线模型。研究表明:在多周期相渗实验中,气相和油相呈现出周期性滞后效应,其中气相相对渗透率逐渐降低,油相相对渗透率逐渐升高,而水相相对渗透率变化较小;此外,伴随注采周期增加,束缚水饱和度降低,残余气饱和度增加,残余油饱和度逐渐降低,因此多周期注采有利于储气库排液扩容,但是同时伴随气体损失,其可动用库存量会减少。在此实验数据基础上,建立了储气库多周期注采气水、气油相渗曲线模型,并绘制了相应图版,可为储气库数值模拟和库容参数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周期 相渗滞后 相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同步周期注采现场试验效果 被引量:6
6
作者 赵萍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8-101,共4页
在大量的周期注水、周期采油理论研究及现场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同步周期注采技术。对特高含水期同步周期注采机理开展了理论研究,推导出可表征周期注采附加压力差的油水运动方程,为开展周期注采现场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数值模... 在大量的周期注水、周期采油理论研究及现场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同步周期注采技术。对特高含水期同步周期注采机理开展了理论研究,推导出可表征周期注采附加压力差的油水运动方程,为开展周期注采现场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优化同步周期注采方式及各项参数。根据理论研究及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开展了同步周期注采现场试验,将周期注水与周期采油以优选的方式进行组合。通过2年的现场试验,取得了节约注水、减缓含水上升速度、减缓递减的较好效果,形成了一套与开发区块开采特点相适应的同步周期注采选井方法、方案及参数优化的方法和技术界限。通过开展周期注采现场试验,探索了同步周期注采技术在改善区块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 周期 数值模拟 同步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连接水平泵注采一体化工艺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姜东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2-55,I0004,共5页
注蒸汽热采降黏是用于稠油、超稠油油藏开发的主要方式,对于蒸汽吞吐热采井举升一般采用有杆泵注采一体化技术,实现一趟管柱注汽、转抽生产,达到减少热损失、提高产量、减少作业费用的目的。现有常规注采一体化工艺因受油井井斜、产出... 注蒸汽热采降黏是用于稠油、超稠油油藏开发的主要方式,对于蒸汽吞吐热采井举升一般采用有杆泵注采一体化技术,实现一趟管柱注汽、转抽生产,达到减少热损失、提高产量、减少作业费用的目的。现有常规注采一体化工艺因受油井井斜、产出液黏度影响,在大斜度井、水平井中应用存在抽油杆柱缓下、抽油泵易卡泵不能正常举升生产问题;因抽油泵下泵深度受限,造成沉没度小、中后期供液不足,降低了轮次周期产量。文章提出了以柔性连接水平泵为核心的注采一体化新技术,通过研究双级异径柔性连接柱塞、开式悬挂串联泵筒结构的注采一体化水平抽油泵,配套井口悬挂注采一体化转换技术,实现有杆抽油泵下深到水平段注汽、转抽、生产,最大限度提高注蒸汽吞吐周期产量。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实现了抽油泵下深到水平井A靶点生产,在减少蒸汽注入量条件下,能有效延长轮次生产周期及产液量,为注采周期较短的中浅层稠油区块的大斜度、水平井注采一体化生产提供了举升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水平泵 一体化 产液量 注采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气库注采井井筒温度场预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建军 曾祥俊 +3 位作者 贾善坡 隋晓凤 张赟新 贺海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890-7902,共13页
随着冬季对天然气需求的持续增加,对储气库的调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注采井作为连接地面与地下的通道,井筒温度受注采周期的影响发生变化,如何准确地预测井筒内温度变化,对于预测环空压力、保证油管和套管安全、水泥环密封性和储气... 随着冬季对天然气需求的持续增加,对储气库的调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注采井作为连接地面与地下的通道,井筒温度受注采周期的影响发生变化,如何准确地预测井筒内温度变化,对于预测环空压力、保证油管和套管安全、水泥环密封性和储气库运行安全至关重要。根据流体力学中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将气体的压强、温度、密度和流速进行耦合分析,利用显式四阶Runge-Kutta数值求解方法,输出油管内气体不同深度的流动参数,并对影响油管内气体温度的敏感性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了储气库注气过程、采气过程、关井阶段温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注气过程井底处温度受注气量影响较大,注气时间和注气压力对井底温度影响较小;在采气过程,井口处气体温度随采气量的增加而增大,油管内气体压力由井底到井口逐渐减小,并且随着采气量的增加,减小趋势越明显;在关井初期,油管内气体温度变化速率较大,随着关井时间的持续增加,油管内气体温度逐渐趋于地层温度,并且越接近于井口气体温度变化速率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井筒温度 注采周期 数值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轮次注采渗流实验分析的挥发性油藏储气库建库可行性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刘伟 王群一 +6 位作者 孙彦春 高广亮 何海燕 贾倩 向祖平 雷函林 刘哲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5-71,共7页
油藏型储气库兼具提高原油采收率及储存天然气两大作用,目前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但油藏建库远比气藏建库复杂,国内外针对油藏型储气库渗流特征、相态变化特征、建库可行性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严重制约了油藏型储气库的发展。为此... 油藏型储气库兼具提高原油采收率及储存天然气两大作用,目前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但油藏建库远比气藏建库复杂,国内外针对油藏型储气库渗流特征、相态变化特征、建库可行性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严重制约了油藏型储气库的发展。为此,以冀东油田某断块油藏为例,开展多周期注采相渗实验测试、长细管混相压力实验测试,结合油气相态实验与气驱油多周期注采实验,分析明确油藏型储气库建库可行性及建库过程中的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原油与天然气混相压力为36.2 MPa(高于设计上限压力35 MPa),注采过程中不能发生混相;②注入气溶解能够使原油黏度降低、体积膨胀,经5轮次注采后,天然气抽提能力变弱,原油黏度降低幅度减小,注气改善原油性质的能力略有下降;③经过5轮次油—气和水—气注采后,油和水仍保持较高的渗流能力,但气—油、气—水两相共渗区变窄,渗流能力减弱,气驱油和水效率有一定下降;④相比于水驱,经过5轮次注采后,可提高原油采收率20%,岩心内含气饱和度达到47%。结论认为,多周期注采后能够形成较大库容,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该研究成果可为油藏型储气库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型储气库 水驱油藏 相态变化特征 周期 驱油效率 相渗曲线 提高收率 储气库库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气库注采过程中有效应力变化模拟试验 被引量:5
10
作者 游利军 邵佳新 +2 位作者 高新平 康毅力 王福荣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4-108,共5页
储气库周期注采过程中有效应力变化会使储层发生应力敏感,为了了解应力敏感对储气库储层渗透率的影响程度,为优化储气库注采制度提供依据,开展了考虑与不考虑有效应力作用时间的碳酸盐岩应力敏感试验,测试了试验过程中岩样的渗透率,并... 储气库周期注采过程中有效应力变化会使储层发生应力敏感,为了了解应力敏感对储气库储层渗透率的影响程度,为优化储气库注采制度提供依据,开展了考虑与不考虑有效应力作用时间的碳酸盐岩应力敏感试验,测试了试验过程中岩样的渗透率,并运用扫描电镜等手段,观测了考虑有效应力作用时间试验前后岩样裂缝的壁面。试验结果表明:不考虑有效应力作用时间时,碳酸盐岩裂缝岩样和基块岩样的应力敏感程度分别为弱—中等偏弱和无;考虑有效应力作用时间时,碳酸盐岩裂缝岩样和基块岩样的应力敏感程度分别为中等偏强和弱;随着有效应力作用时间增长,岩石裂缝壁面微凸体的破碎与微裂纹的萌生和扩展会强化岩样的应力敏感性。研究表明,为了弱化储气库储层的应力敏感程度,应合理控制储气库的注采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碳酸盐岩 应力敏感 有效应力 周期 时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竭气藏型储气库多周期损耗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平 黄发木 +5 位作者 付亚平 孙云峰 苏海波 鲁俊 王健 杨火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2,共7页
地下储气库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天然气损耗。目前对储气库气体损耗的研究仅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无法满足储气库经济性定量评价的要求。结合清单分析理论和注采机理实验,针对地下储气库注采过程中存在的微渗漏、溶解扩散、... 地下储气库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天然气损耗。目前对储气库气体损耗的研究仅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无法满足储气库经济性定量评价的要求。结合清单分析理论和注采机理实验,针对地下储气库注采过程中存在的微渗漏、溶解扩散、异常漏气和宏观漏气现象,建立了天然气损耗评价数学模型,对地下储气库气体损耗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宏观驱替过程中的气体损耗是储气库气体损耗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注采周期的增加而减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储气库型储气库天然气损耗定量评价方法,并以中原油田某地下储气库天然气损耗计算结果为例,利用该方法核算了该储气库自建库以来的各部分损耗情况并制定了降低损耗的技术对策。依托该计算方法可合理制定降低储气库天然气损耗政策,提供泄漏风险预警,提高储气库经济效益和注采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天然气损耗 宏观驱替 注采周期 定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水气藏型储气库注采渗流规律实验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显学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106,共6页
为深入研究底水气藏型储气库在多周期注采过程中的气-水两相渗流规律,以辽河油田S6储气库储层岩心为研究对象,开展多周期升压-卸压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评价、多周期模拟注采气-水相渗特征评价实验,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进行微观结构分... 为深入研究底水气藏型储气库在多周期注采过程中的气-水两相渗流规律,以辽河油田S6储气库储层岩心为研究对象,开展多周期升压-卸压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评价、多周期模拟注采气-水相渗特征评价实验,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较低,多周期升压-卸压后渗透率有低幅度下降;随着气-水互驱次数的增加,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气饱和度分别下降和上升,而后逐渐趋于平衡;多周期循环注采导致微裂缝生成和微粒运移,微裂缝强化渗流能力占主导地位,含气饱和度、气相渗透率逐渐升高并逐渐趋于平衡,与实际运行中储气库前期扩容、后期逐渐平衡规律一致。研究结果对合理配置注采参数和区域内新兴储气库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周期 气-水互驱 渗流规律 底水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侵气藏型储气库注采相渗滞后数值模拟修正方法 被引量:15
13
作者 朱思南 孙军昌 +4 位作者 魏国齐 郑得文 王皆明 石磊 刘先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6-174,共9页
以天然岩心气水多周期互驱相渗测定实验为基础,揭示了储气库多周期注采相渗滞后效应,结合Carlson和Killough经典相渗滞后理论,建立了水侵气藏型储气库多周期注采相渗滞后数值模拟修正方法,并通过建立的中低渗透砂岩水侵气藏型储气库地... 以天然岩心气水多周期互驱相渗测定实验为基础,揭示了储气库多周期注采相渗滞后效应,结合Carlson和Killough经典相渗滞后理论,建立了水侵气藏型储气库多周期注采相渗滞后数值模拟修正方法,并通过建立的中低渗透砂岩水侵气藏型储气库地质模型,系统研究了多周期注采相渗滞后效应对储气库流体宏观分布规律和生产运行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水侵气藏型储气库高速注采运行过程中存在相渗滞后效应,该效应的存在使储气库气水过渡区宽度、厚度增加,高效储气区不断收缩,含气孔隙体积峰值变化幅度减小,进而降低储气库的库容、工作气量及高效运行寿命等;数值模拟中若不考虑相渗滞后效应的影响,预测的储气库运行指标将存在较大误差,采用Killough和Carlson方法可对储气库相渗滞后效应进行修正,提高预测精度,其中Killough方法对实例模型的适应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侵气藏 储气库 周期 相渗滞后 模型修正 指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天然气储气库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36
14
作者 霍瑶 黄伟岗 +2 位作者 温晓红 王亚莉 李俏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3-86,共4页
北美地区是天然气储气库建设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地区,通过对其天然气储气库建设历史的回顾和现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北美地区目前是天然气储气库建设最成熟的区域;②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和管道建设促进了储气库的建设;③储气库注采... 北美地区是天然气储气库建设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地区,通过对其天然气储气库建设历史的回顾和现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北美地区目前是天然气储气库建设最成熟的区域;②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和管道建设促进了储气库的建设;③储气库注采周期与地质条件相关;④注采井一般遵循"大进大出"原则,从钻井和固井等方面综合考虑设计方案;⑤采用设置观察井、老井封堵和注采井安全措施等方法来保障储气库安全运行;⑥完备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促进了储气库建设。我国天然气储气库建设相对滞后,借鉴北美地区成熟的储气库建设经验,针对国内储气库建设提出如下建议:①加强天然气储气库建设要与管道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安全平稳供气、天然气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②重视储气库建设前期评价和研究工作;③要注重气井安全,保障储气库安全运行;④应制定和完善相应标准和规范、法律法规,以指导储气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地下储气库 注采周期 废气油气藏 盐穴 北美 中国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气库储层微粒运移对酸化的响应 被引量:15
15
作者 游利军 孟森 +3 位作者 高新平 康毅力 陈明君 邵佳新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6-680,共5页
地下储气库投产前,需进行酸化,清除近井地带损害;投产后注采强度高、气体流速快、多周期注采的特点易诱发微粒运移损害。选取四川盆地石炭系黄龙组某储气库碳酸盐岩岩心,开展了模拟储气库井酸化前、后多周期注采过程的岩心流动实验,利... 地下储气库投产前,需进行酸化,清除近井地带损害;投产后注采强度高、气体流速快、多周期注采的特点易诱发微粒运移损害。选取四川盆地石炭系黄龙组某储气库碳酸盐岩岩心,开展了模拟储气库井酸化前、后多周期注采过程的岩心流动实验,利用岩心出口端产出流体的浊度,监测微粒运移程度,结合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进一步分析了多周期注采条件下酸化对碳酸盐岩储层微粒运移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盐酸酸化和胶凝酸酸化岩样渗透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产出流体的浊度分别增加了19.3倍和21.0倍;酸化降低碳酸盐岩裂缝表面结构的稳定性,在高强度注采条件下,诱发裂缝表面的石英和黏土矿物等微粒的脱落或运移。建议钻井、完井过程中,降低储层损害,要优选酸液类型并降低酸化规模,预防微粒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碳酸盐岩 储层损害 周期 酸化 微粒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动态密封性评价——以新疆H地下储气库为例 被引量:22
16
作者 廖伟 刘国良 +4 位作者 陈如鹤 孙军昌 张士杰 王玉 刘先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3-141,共9页
为了有效指导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运行上限压力和动态监测井网的优化调整、保障储气库运行安全,以目前中国库容最大、调峰能力最强的新疆H储气库为研究对象,根据储气库高速往复注采地应力场交替变化的特点,综合地质、地震、测井... 为了有效指导地下储气库(以下简称储气库)运行上限压力和动态监测井网的优化调整、保障储气库运行安全,以目前中国库容最大、调峰能力最强的新疆H储气库为研究对象,根据储气库高速往复注采地应力场交替变化的特点,综合地质、地震、测井和各类室内岩心实验结果,建立了H储气库区域尺度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和三维动态地质力学模型,综合评价了H储气库在经历原气藏14年衰竭式开发及其改建储气库后长期高速注采气过程中交变应力下的圈闭动态密封性。研究结果表明:①H储气库地层压力的变化对区域地应力场具有显著影响;②原H气藏开发后断裂两侧地应力具有较大差异,但盖层未发生变形破坏,作为含气边界的控藏断裂也未发生滑移,保证了H气藏改建储气库的安全性;③由于H储气库高速注采导致地应力场变得更加不均衡,对储气库注采井的完整性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④H储气库在长期高速注采运行过程中盖层未发生剪切和拉张破坏,但地质力学数值模拟显示储气库长期高速注采导致储层南部的H断裂两侧形成最大约5 cm的相对错动变形,H断裂的密封性成为影响储气库完整性的薄弱区域;⑤建议在储气库南部H断裂上盘部署监测井,加强注采动态监测。结论认为,该项研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评估了气藏型储气库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圈闭的动态密封性,对保障H储气库长期注采运行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周期 边底水 交变应力 地质力学模型 盖层完整性 断层密封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图壁地下储气库地表形变模式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泽根 窦可璞 杨莹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90,共12页
为探究地下储气库区域地表形变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Sentinel-1A升轨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基于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提取了2017年3月—2019年5月呼图壁地下储气库的时序地表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每年4月至1... 为探究地下储气库区域地表形变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Sentinel-1A升轨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基于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提取了2017年3月—2019年5月呼图壁地下储气库的时序地表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每年4月至10月注气阶段储气库地表靠近卫星约10~30 mm;同时,在夏季降水量不能满足农田灌溉需抽取地下水时,注气阶段储气库区域特别是接近农田灌溉井的区域由于抽取地下水会存在明显的抬升量减小现象;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采气阶段,地表远离卫星约5~10 mm。空间上,储气库西侧卫星视线向抬升大于东侧,注气时地表抬升响应也较为迅速;而离灌溉井近区域地表抬升量明显减小。分析发现储气库注气阶段地表抬升,采气阶段地表沉降;区域存在地下水抽取时导致地表抬升量有减小趋势,储气库区域地表形变是注采气与地下水抽取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图壁储气库 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 地表变形 周期 降水量 地下水抽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