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油油藏注蒸汽热采提高开采效果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义堂 计秉玉 +2 位作者 廖广志 李秀娈 沈德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2-114,共3页
探讨了 3类稀油油藏注蒸汽热采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对于含蜡低渗透油藏 ,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注蒸汽提高开采效果的可行性 ,在大庆油田外围朝阳沟低渗透油藏 2口生产井进行的蒸汽吞吐现场试验结果表明 ,蒸汽吞吐是有效的增产... 探讨了 3类稀油油藏注蒸汽热采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对于含蜡低渗透油藏 ,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注蒸汽提高开采效果的可行性 ,在大庆油田外围朝阳沟低渗透油藏 2口生产井进行的蒸汽吞吐现场试验结果表明 ,蒸汽吞吐是有效的增产措施 ;对于吉林油田扶余水驱稀油油藏 ,用油藏工程方法研究其转蒸汽驱的可行性 ,对 1个井组的开发指标和经济效益预测结果表明 ,水驱稀油油藏转蒸汽驱可提高采收率 2 0 %以上 ;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藏转蒸汽驱的可行性进行了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 ,对比分析了蒸汽驱与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不同机理 ,初步研究表明 ,这类油藏转蒸汽驱后可提高采收率 10 %以上。图 1表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油油藏 水驱 聚合物驱 注蒸汽热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注蒸汽热采过程中地层稳定性分析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孙峰 仝兴华 薛世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5-128,135,共5页
基于多孔介质热-流-变形耦合理论,综合温度、流体渗流、骨架变形等影响因素,建立稠油热采过程中地层稳定评价模型;采用Galerkin有限元全隐式顺序迭代的方法求解耦合模型,开发相应程序定量模拟热采过程中近井壁区域地层温度、压力、有效... 基于多孔介质热-流-变形耦合理论,综合温度、流体渗流、骨架变形等影响因素,建立稠油热采过程中地层稳定评价模型;采用Galerkin有限元全隐式顺序迭代的方法求解耦合模型,开发相应程序定量模拟热采过程中近井壁区域地层温度、压力、有效应力等物理量的空间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合强度准则判断地层稳定性变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热采过程中温度升高导致岩层骨架压应力增大,而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则使拉伸应力增大;有效应力受温度、压力影响大幅度改变是导致近井筒区域地层失稳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注蒸汽热采 -流-变形耦合 地层稳定分析 有限元法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蒸汽热采稠油水平井砂埋机理及产能公式 被引量:2
3
作者 田克忠 闵超 +1 位作者 孙艳彬 陈红玲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7-90,共4页
在油田的生产中,出砂问题广泛存在且不可避免。对井底砂埋状况进行预测,是制定合理冲砂洗井措施,避免过于频繁作业或因作业措施不及时引起砂埋油层的重要手段。根据注蒸汽热采稠油水平井水平段砂埋的机理,分析了连续出砂的规律,提出了... 在油田的生产中,出砂问题广泛存在且不可避免。对井底砂埋状况进行预测,是制定合理冲砂洗井措施,避免过于频繁作业或因作业措施不及时引起砂埋油层的重要手段。根据注蒸汽热采稠油水平井水平段砂埋的机理,分析了连续出砂的规律,提出了考虑砂埋因素的产能公式。通过实例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为预判出砂井砂埋状况和及时冲砂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这将有助于延长注蒸汽热采稠油水平井轮次生产周期长度,提高产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蒸汽热采 稠油油藏 砂埋机理 水平井产能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蒸汽热采稠油油藏数值模拟自适应网法计算软件的设计开发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晓宏 贾江涛 +2 位作者 施安峰 罗海山 吴斌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7-20,共4页
注蒸汽热采稠油是一个带有相变的多孔介质中多相流动问题。利用自适应网格法动态追踪油藏中的温度和饱和度锋面,以大幅度提高计算速度。在对渗透率空间分布不均匀、油藏区域分布不同种类输运性质岩石、裂缝-孔隙双重介质、非规则边界及... 注蒸汽热采稠油是一个带有相变的多孔介质中多相流动问题。利用自适应网格法动态追踪油藏中的温度和饱和度锋面,以大幅度提高计算速度。在对渗透率空间分布不均匀、油藏区域分布不同种类输运性质岩石、裂缝-孔隙双重介质、非规则边界及内部含有断层油藏等复杂地层注蒸汽热采稠油问题开展自适应网格法的研究基础上,自主开发了注蒸汽热采稠油油藏数值模拟自适应网格法计算软件。该软件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稳定性,可满足科研生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蒸汽热采稠油 油藏数值模拟 多相渗流 自适应网格法 软件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陵矿区富油煤对流加热原位转化开发效果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5
作者 董光顺 朱超凡 +2 位作者 厉家宗 徐绍涛 郭威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67,共11页
有效开发富油煤提取石油对缓解我国油气紧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下原位开采对流加热技术是富油煤有效开发的主要技术之一。以黄陵矿区延安组富油煤层为例,将高温蒸汽和氮气作为加热介质,采用地下原位转化开采对流加热的技术手段,分别... 有效开发富油煤提取石油对缓解我国油气紧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下原位开采对流加热技术是富油煤有效开发的主要技术之一。以黄陵矿区延安组富油煤层为例,将高温蒸汽和氮气作为加热介质,采用地下原位转化开采对流加热的技术手段,分别研究2种加热介质在不同注入压力下的开采效果与能量回报率。结果表明:当注入气体的温度为400℃时,注蒸汽开采的加热效率更高,相同注入压力下注蒸汽开采将地层干酪根开采完所需要的时间小于注入高温氮气,二者比例为0.52~0.68,节省时间效果明显,注蒸汽开采与注氮气开采的天然气总产量比例为1.07~1.11,油总产量比例为0.82~0.85,二者差值随注入压力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注蒸汽开采与注氮气开采的能量回报率比例为1.754~2.363,注蒸汽开采注入压力为6 MPa时能量回报率在4.99 a达到峰值1.796,注氮气开采均未达到能量正收益。无论哪种加热介质,增加注入压力都能够缩短加热反应时间,有利于提高注蒸汽能量回报率。注氮气开采的地层流体有效渗透率较高,利于油气在地层中流动。注蒸汽开采在富油煤清洁开采方面具有优越性,为富油煤清洁开采的具体生产过程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加 注蒸汽热采 氮气原位转化 富油煤 黄陵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