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气增产对煤层突出危险性的方差分析
1
作者 李国柱 《中国煤炭》 2019年第4期110-113,共4页
为了探究注气开采煤层气后煤层突出危险性发生的变化,以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ΔP作为重要指标,开展了常压吸附下CO_2和CH_4的放散试验。得到在CO_2纯气体下,白龙山煤矿煤样瓦斯放散初速度ΔP为39.5 mmHg,是纯CH_4气体下ΔP(18.6 mmHg)的... 为了探究注气开采煤层气后煤层突出危险性发生的变化,以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ΔP作为重要指标,开展了常压吸附下CO_2和CH_4的放散试验。得到在CO_2纯气体下,白龙山煤矿煤样瓦斯放散初速度ΔP为39.5 mmHg,是纯CH_4气体下ΔP(18.6 mmHg)的两倍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检验统计量F值为7.18,处于显著影响数值范围内,进一步证实了不同CO_2浓度对煤层突出危险性的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气增产 煤层突出危险性 放散初速度 方差分析 CO2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气驱替中CO_(2)置换煤体CH_(4)行为特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菁华 张磊 +2 位作者 薛俊华 张村 黄梦牵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85-395,共11页
在注气驱替过程中,渗流驱赶和注气置换是促采煤层气的关键作用。为研究注气置换作用的行为特性,以注气驱替尾气CH_(4)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值为控制参数,在竞争吸附试验基础上,设计了研究注气置换作用的动态置换试验及对照试验。通过对比2... 在注气驱替过程中,渗流驱赶和注气置换是促采煤层气的关键作用。为研究注气置换作用的行为特性,以注气驱替尾气CH_(4)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值为控制参数,在竞争吸附试验基础上,设计了研究注气置换作用的动态置换试验及对照试验。通过对比2类试验结果,发现注气置换作用可细分为压力势差和注气强化CH_(4)解吸2种子作用,并分析了2种子作用的变化特性,最终构建了描述动态置换行为的函数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动态置换试验中共解吸CH_(4)0.024098 mol,变压解吸试验中共解吸CH_(4)0.017855 mol,注CO_(2)有效提高了煤体CH_(4)解吸量。②在压力势差作用下,固定时间内煤体CH_(4)的解吸总量随试验的进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O_(2)强化解吸作用则主要集中在试验初期,并随试验进行而快速衰减。③综合压力势差和强化解吸2种子作用,对动态置换试验进行拟合分析,得到的拟合曲线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双峰值复杂趋势;④分析发现2种子作用相对强弱关系的转变,是动态置换试验拟合曲线呈现双峰特征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气增产 CO_(2)驱替 置换 扩散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注气固碳增产的埋深响应机制及其临界效应
3
作者 范张磊 范钢伟 +6 位作者 张东升 韩学森 任闯难 岳鑫 范祎博 杨丛鑫 张世忠 《煤炭学报》 2025年第8期4033-4053,共21页
CO_(2)/N_(2)混合气注入深部不可采煤层是一种高效的碳封存和采出率提升方法。基于改进并验证的多元气体注入热-流-固耦合模型与嵌入数理统计储层物性参数的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埋深条件下常规开采与注气开采对应的储层参数演变与固碳... CO_(2)/N_(2)混合气注入深部不可采煤层是一种高效的碳封存和采出率提升方法。基于改进并验证的多元气体注入热-流-固耦合模型与嵌入数理统计储层物性参数的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埋深条件下常规开采与注气开采对应的储层参数演变与固碳增产特征,并以提升甲烷采出率为指标优化了混合气摩尔分数,提出了基于采收特征的临界埋深效应。结果表明:常规开采条件下,随着埋深的增大,采出率呈降低趋势,产气速率峰值、储层温度降幅、渗透率增幅均呈现先增大后降低趋势,且在700 m埋深达到极值;埋深大于临界值时,储层压力增大的增产作用弱于温度升高、地应力升高、渗透率降低对采收的综合抑制作用;煤层气解吸和温度降低引起的基质收缩大于有效应力增加引起的裂隙压缩,渗透率随时间呈增加趋势且由温度主控。注气增产条件下,高CO_(2)摩尔分数对应的煤层气采收速率差别较小,随着埋深增加,煤层气采收速率随CO_(2)摩尔分数升高的变化趋势由单调降低转变为先降低后升高;高CO_(2)摩尔分数及持续注入激活基质膨胀,注入井侧渗透率下降范围与幅度增大,并在800 m埋深达到极值;随着CO_(2)摩尔分数的升高,储层温度场发生显著变化,由整体降温转变为注入井侧升温、生产井侧降温;测点温度变化幅值随埋深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非线性特征,CO_(2)摩尔分数升高导致拐点向浅部迁移;随着埋深的增大,裂隙系统流体压力比值逐渐增大,峰值对应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受CO_(2)驱替效应和吸附竞争作用的双重影响,注入井侧CH4贫化程度显著高于生产井侧;碳封存量与埋深关系和渗透率比值与埋深关系较为一致;较大的埋深、较低的注入压力及较低的渗透率对应较低的最佳CO_(2)摩尔分数;最佳CO_(2)摩尔分数对应的甲烷累计采收量及其增产幅度随埋深呈单峰分布,分别在700、900 m埋深处达到极值;CO_(2)吸附膨胀系数调控大基质应变效应控制最佳CO_(2)摩尔分数与二氧化碳强化煤层气开采CO_(2)-ECBM的有效性。分析注气增产效率、残余含气量等指标,发现埋深大于900 m时,单一注气增产技术效果不佳;对于低渗透储层,储层改造相较于注入参数优化更能显著提升CO_(2)封存效率与煤层气采出率,低渗透率是制约深部储层开发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场耦合 注气增产 混合物比例 临界埋深 采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