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河油田典型注气井模式及主控因素分析
1
作者 耿洁 乐平 +4 位作者 郭忠良 赵黎明 曾博鸿 张如杰 范庆振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9-307,共9页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在经过多轮次注水替油开发后,次生油水界面抬升,导致注水替油效果变差,探索注气补充地层能量协同提高驱替效率迫在眉睫.针对塔河油田典型注气井后期调整开发策略不明的问题,建立不同注气井模式的判别标准,提出5种典...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在经过多轮次注水替油开发后,次生油水界面抬升,导致注水替油效果变差,探索注气补充地层能量协同提高驱替效率迫在眉睫.针对塔河油田典型注气井后期调整开发策略不明的问题,建立不同注气井模式的判别标准,提出5种典型的注气模式:溶洞+边部次级断裂型、溶洞+贯穿深大断裂型、裂缝+溶洞储集体型、表层风化壳+溶洞型和暗河+上部厅堂洞型.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群决策层次分析法,建立主控因素分析模型,并结合数值模拟对该5种模式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溶洞+边部次级断裂型注气井模式的主控因素为与断裂带的距离和断裂带渗透率,对注气效果的影响程度分别为26.98%和26.75%;溶洞+贯穿深大断裂型注气井模式的主控因素为断裂带渗透率和水体体积,影响程度分别为29.82%和29.70%;裂缝+溶洞储集体型注气井模式的主控因素为断裂带渗透率,影响程度为38.84%;表层风化壳+溶洞型注气井模式的主控因素为风化壳渗透率,影响程度为35.65%;暗河+上部厅堂洞型注气井模式的主控因素为水体体积,影响程度为39.45%.对不同注气井模式的主控因素及动静态特征的分析,可为同类型缝洞油藏的后期开发调整策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塔河油田 缝洞型油藏 注气井模式 主控因素 灰色关联度分析 群决策层次分析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