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观察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注射法在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分析该鼓室注射治疗方法的有效率与影响治疗该疾病疗效的相关因素,以提高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43例突发性聋患者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目的:通过观察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注射法在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分析该鼓室注射治疗方法的有效率与影响治疗该疾病疗效的相关因素,以提高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43例突发性聋患者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注射治疗,比较鼓室注射治疗前后患耳听阈均值差异,分析研究该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治疗组病例鼓室注射治疗前后PTA(pure tone average纯音听阈均值)变化,平均听阈分别为(70.55±12.14)dbHL和(53.19±17.06)dbHL,比较治疗前后平均听阈差异有显著性(P<0.01),总有效率69.77%,听力下降PTA变化情况与鼓室注射治疗时间、耳聋听力损失的程度、伴随耳鸣、眩晕等因素对预后影响明显,与年龄无相关性。结论: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注射治疗突发性聋是一种有效直接的给药方法,鼓室注射治疗的时间越早疗效越佳,该方法具有针对性强、靶向性好、用药量少、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等优点,在内耳疾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与胆汁粘稠综合征(inspissated bile syndrome,IBS)进行诊断性治疗,探讨该方法在诊断和治疗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目的通过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与胆汁粘稠综合征(inspissated bile syndrome,IBS)进行诊断性治疗,探讨该方法在诊断和治疗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作者收治的新生儿及婴幼儿梗阻性黄疸病例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诊断性治疗。其中BA74例,IBS32例。临床观察指标包括大便颜色、血生化检查与B超。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3d、5d后,IBS组血TB,DB,TBA降低较BA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组血AST、ALT、γ-GT降低较BA组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胆红素水平(TB、DB)以及肝功能(TBA)可以反应激素治疗后病情变化。结论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梗阻性黄疸可以作为鉴别BA和IBS的初步诊断方法。该方法简单、无创,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鼓室注射神经节苷脂联合耳后注射甲泼尼龙,与单独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重度及以上难治性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突聋诊断标准、发病10天以上、常规治疗无效的重度及以上的突聋患者(PTA,0.5-4 kHz,>60 dB HL...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鼓室注射神经节苷脂联合耳后注射甲泼尼龙,与单独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重度及以上难治性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突聋诊断标准、发病10天以上、常规治疗无效的重度及以上的突聋患者(PTA,0.5-4 kHz,>60 dB HL)7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神经节苷脂鼓室注射联合甲泼尼龙耳后注射,对照组仅给予甲泼尼龙耳后注射,治疗结束后观察15天,复测PTA,前瞻性观察鼓室注射神经节苷脂联合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聋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53.85%,PTA平均改善值为21.97 dB HL,对照组有效率为30.77%,PTA平均改善值12.07 dB HL,两组的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9,P=0.019)。结论鼓室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联合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比单纯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重度及以上难治性突发性聋的疗效更佳。展开更多
应用数据库对耳后注射技术的操作方法进行整理与分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Web of Science自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应用耳...应用数据库对耳后注射技术的操作方法进行整理与分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Web of Science自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应用耳后注射技术的文献,按照纳入己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其所治疗疾病、使用药物、注射部位、具体操作方式进行分析。最终纳入149篇文献,治疗疾病7种、使用药物13种。突发性耳聋(116篇)与耳鸣(22篇)是治疗最多的疾病,在突发性耳聋与耳鸣的治疗中使用最多的药物是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地塞米松磷酸钠与盐酸利多卡因。在不同治疗方法中,耳后注射的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不良反应均可自行缓解,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耳后注射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与耳鸣方面的研究已较为充足,仍须对具体的用药及操作规范化,以求更好的推广耳后注射技术。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观察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注射法在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分析该鼓室注射治疗方法的有效率与影响治疗该疾病疗效的相关因素,以提高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43例突发性聋患者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注射治疗,比较鼓室注射治疗前后患耳听阈均值差异,分析研究该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治疗组病例鼓室注射治疗前后PTA(pure tone average纯音听阈均值)变化,平均听阈分别为(70.55±12.14)dbHL和(53.19±17.06)dbHL,比较治疗前后平均听阈差异有显著性(P<0.01),总有效率69.77%,听力下降PTA变化情况与鼓室注射治疗时间、耳聋听力损失的程度、伴随耳鸣、眩晕等因素对预后影响明显,与年龄无相关性。结论: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注射治疗突发性聋是一种有效直接的给药方法,鼓室注射治疗的时间越早疗效越佳,该方法具有针对性强、靶向性好、用药量少、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等优点,在内耳疾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
文摘目的通过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与胆汁粘稠综合征(inspissated bile syndrome,IBS)进行诊断性治疗,探讨该方法在诊断和治疗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作者收治的新生儿及婴幼儿梗阻性黄疸病例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诊断性治疗。其中BA74例,IBS32例。临床观察指标包括大便颜色、血生化检查与B超。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3d、5d后,IBS组血TB,DB,TBA降低较BA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组血AST、ALT、γ-GT降低较BA组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胆红素水平(TB、DB)以及肝功能(TBA)可以反应激素治疗后病情变化。结论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梗阻性黄疸可以作为鉴别BA和IBS的初步诊断方法。该方法简单、无创,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文摘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鼓室注射神经节苷脂联合耳后注射甲泼尼龙,与单独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重度及以上难治性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突聋诊断标准、发病10天以上、常规治疗无效的重度及以上的突聋患者(PTA,0.5-4 kHz,>60 dB HL)7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神经节苷脂鼓室注射联合甲泼尼龙耳后注射,对照组仅给予甲泼尼龙耳后注射,治疗结束后观察15天,复测PTA,前瞻性观察鼓室注射神经节苷脂联合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聋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53.85%,PTA平均改善值为21.97 dB HL,对照组有效率为30.77%,PTA平均改善值12.07 dB HL,两组的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9,P=0.019)。结论鼓室注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联合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比单纯耳后注射甲泼尼龙治疗重度及以上难治性突发性聋的疗效更佳。
文摘应用数据库对耳后注射技术的操作方法进行整理与分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Web of Science自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应用耳后注射技术的文献,按照纳入己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其所治疗疾病、使用药物、注射部位、具体操作方式进行分析。最终纳入149篇文献,治疗疾病7种、使用药物13种。突发性耳聋(116篇)与耳鸣(22篇)是治疗最多的疾病,在突发性耳聋与耳鸣的治疗中使用最多的药物是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地塞米松磷酸钠与盐酸利多卡因。在不同治疗方法中,耳后注射的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不良反应均可自行缓解,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耳后注射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与耳鸣方面的研究已较为充足,仍须对具体的用药及操作规范化,以求更好的推广耳后注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