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炭沉积中植硅体对环境指示的意义——以吉林敦化泥炭剖面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新荣 胡克 +2 位作者 介冬梅 王东坡 刘莉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4-698,共5页
泥炭地作为环境变化的敏感带,成为当前环境气候研究的热点之一。植硅体的抗腐蚀、耐高温、个体小、产量高的特点为第四纪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相比孢粉分析而言,植硅体在提高分辨率和恢复局部区域环境方面体现了其优越性。对... 泥炭地作为环境变化的敏感带,成为当前环境气候研究的热点之一。植硅体的抗腐蚀、耐高温、个体小、产量高的特点为第四纪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相比孢粉分析而言,植硅体在提高分辨率和恢复局部区域环境方面体现了其优越性。对泥炭沉积中的植硅体进行了分析,初步证实植硅体对重建泥炭地古环境变迁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古气候变化的分辨率有很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孢粉分析 泥炭沉积 环境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东北部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泥炭沉积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孙广友 罗新正 R.E.Turner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7-181,206,共6页
用泥炭纹泥计年与14 C测年相结合的新方法 ,首次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若尔盖高原建立了系列完整、可信度佳和年尺度的高分辨率更新世末及全新世泥炭沉积年代谱 ,时间跨度为 13 6 5 5年至现在 ;阐明了若尔盖高原不同类型全新世泥炭沉积的... 用泥炭纹泥计年与14 C测年相结合的新方法 ,首次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若尔盖高原建立了系列完整、可信度佳和年尺度的高分辨率更新世末及全新世泥炭沉积年代谱 ,时间跨度为 13 6 5 5年至现在 ;阐明了若尔盖高原不同类型全新世泥炭沉积的时序和空间分异规律 ;从沉积学上证实了各期仙女木事件的存在和发生时间 ;划定全新世大暖期为距今 95 0 0~ 2 0 0 0年 ,是泥炭沉积高速期 ;计算了泥炭沉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若尔盖高原 全新世 泥炭沉积年代学 碳同位素 沉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侏罗纪煤显微组分与泥炭沉积速率 被引量:5
3
作者 鲁静 杨敏芳 +2 位作者 孙晓禹 邵龙义 张凤海 《矿业科学学报》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为了揭示侏罗纪柴达木盆地北缘泥炭聚集特征,对高泉露天矿7号煤层进行了煤岩学和频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号煤层有机组分变化大,镜质组平均含量为49.9%,以基质镜质体(平均含量19.1%)和结构镜质体(平均含量12.1%)为主;惰质组平均含量为4... 为了揭示侏罗纪柴达木盆地北缘泥炭聚集特征,对高泉露天矿7号煤层进行了煤岩学和频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7号煤层有机组分变化大,镜质组平均含量为49.9%,以基质镜质体(平均含量19.1%)和结构镜质体(平均含量12.1%)为主;惰质组平均含量为41.1%,以半丝质体(平均含量19.3%)和碎屑惰质体(平均含量12.3%)为主;类脂组平均含量为2.8%,以孢子体(平均含量2.5%)为主。频谱分析识别出7号煤层内0.68 m、1.00 m和1.82 m三个有效厚度周期,其周期比值与泥炭地发育时期的岁差和黄赤交角周期比值相近,认为煤层V/I变化受到米兰科维奇天文周期中岁差和斜率的影响。利用MTM多窗谱分析重建了3个厚度周期的频谱信号,计算出7号煤层沉积时间约为371 ka,泥炭沉积速率约为0.2 mm/a,由于聚煤期泥炭的侵蚀和氧化等原因,该速率低于全新世全球低海拔相近纬度带的泥炭最高聚集速率(0.5~1.6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学 泥炭沉积速率 米兰科维奇 侏罗纪 柴达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化盆地晚全新世泥炭沉积中植硅体古气候记录的时频分析
4
作者 张新荣 方石 +1 位作者 胡克 王东坡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420-429,共10页
沉积地层中古气候参数的多层次性以及解释过程中的人为性使古气候重建结果带有一定的误差。采用Morlet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对敦化盆地吉祥和榆树剖面中植硅体记录的古气候参数进行时频分析,探讨植硅体反演的古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吉祥... 沉积地层中古气候参数的多层次性以及解释过程中的人为性使古气候重建结果带有一定的误差。采用Morlet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对敦化盆地吉祥和榆树剖面中植硅体记录的古气候参数进行时频分析,探讨植硅体反演的古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吉祥剖面在频率域尺度a≥30时的小波变换系数波谱及能量变化与榆树剖面在a≥20时存在相似性,且均具有6个不同能量聚集区域,因此把敦化盆地晚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迁分为6个阶段:公元前730年以前为温暖降温期;公元前730—公元前205年为温和湿润并逐渐变凉时期;公元前205—公元255年为温暖时期;公元255—525年为降温变冷时期;公元525—1220年为温暖湿润时期;公元1220年以来进入气候波动比较频繁时期。Morlet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可以有效处理古气候信息的叠加,减小人为性分析带来的误差,在古气候分析中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泥炭沉积 Morlet 小波变换 古气候 全新世 敦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泥炭表土沉积植硅体—气候因子转换函数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新荣 胡克 +1 位作者 方石 王东坡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76-682,共7页
根据泥炭表土植硅体分析和气候气象资料,运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东北地区泥炭表土植硅体—气候因子转换函数;并将之用于榆树泥炭剖面的古气候参数重建中,得出近3000a来的古气候参数值,并将之暖—冷—暖—冷—暖—冷—暖7... 根据泥炭表土植硅体分析和气候气象资料,运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东北地区泥炭表土植硅体—气候因子转换函数;并将之用于榆树泥炭剖面的古气候参数重建中,得出近3000a来的古气候参数值,并将之暖—冷—暖—冷—暖—冷—暖7个阶段。计算结果同时显示,温暖湿润的气候往往与稳定的气候系统相一致,而且古年均风速的变化可能预示着古气温、古降水变化等将随之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泥炭沉积 转换函数 古气候 中国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高山泥炭磁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俊辉 夏敦胜 +1 位作者 张英 刘宇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74-1984,共11页
对干旱区高山—新疆阿尔泰山中段连续的泥炭沉积序列进行详细系统的磁学分析,获得泥炭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类型、含量以及粒径大小等磁学特性,探讨了在富含大量有机质的氧化还原条件下磁性矿物的保存与变化机理.岩石磁学结果表明沉积物... 对干旱区高山—新疆阿尔泰山中段连续的泥炭沉积序列进行详细系统的磁学分析,获得泥炭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类型、含量以及粒径大小等磁学特性,探讨了在富含大量有机质的氧化还原条件下磁性矿物的保存与变化机理.岩石磁学结果表明沉积物中亚铁磁性矿物的富集程度低,磁性较弱.主要含有磁铁矿、赤铁矿、顺磁性矿物以及大量的抗磁性矿物组分,并且证实泥炭沉积物中不可能含有生物成因的趋磁细菌.沉积物的磁性颗粒主要以细颗粒为主,但同时还存在粗颗粒成分.研究结果指示在泥炭表层酸性的亚氧环境中,亚铁磁性矿物在较短的时间内伴随着部分溶解和改造,导致沉积物磁性浓度的降低和粒径的减小,快速的沉积和埋藏之后,长期处于缺氧的碱性还原环境下,磁铁矿发生的变化很小或基本不会再次被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沉积 磁学 磁铁矿 氧化还原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全新世黔西南喀斯特地区兴义泥炭高分辨率腐殖化度记录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欢 曾蒙秀 +6 位作者 彭海军 蔡诚 李凤全 邓伯龙 朱丽东 胡忠行 倪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5-407,共13页
季风气候区泥炭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泥炭的研究较缺乏,其腐殖化度的环境指示意义尚有待挖掘。对黔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兴义泥炭XY1钻孔进行AMS14C测年并构建年代框架,结合不同波长的高分辨率腐殖化度测定,及钻孔沉积速率和碳累积速率,重建... 季风气候区泥炭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泥炭的研究较缺乏,其腐殖化度的环境指示意义尚有待挖掘。对黔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兴义泥炭XY1钻孔进行AMS14C测年并构建年代框架,结合不同波长的高分辨率腐殖化度测定,及钻孔沉积速率和碳累积速率,重建黔西南3000~1770 cal.a B.P.的泥炭沉积过程,并探讨其可能的受控机制。结果表明:1)XY1钻孔样品的腐殖化度受温度和降水的双重控制,腐殖化度高值指示气候干冷,反之则指示气候湿热;2)3000~2700 cal.a B.P.腐殖化度较低且呈上升趋势,碳累积速率较低且呈下降趋势,沉积速率较低并且波动不明显,泥炭沉积较为缓慢;2700~2400 cal.a B.P.腐殖化度下降,碳累积速率、沉积速率略有上升,泥炭沉积略有加快;2400~1950 cal.a B.P.腐殖化度升高,碳累积速率、沉积速率处于高值,泥炭沉积快;1950~1770 cal.a B.P.腐殖化度、碳累积速率、沉积速率快速下降后回升,泥炭沉积发生明显波动;3)功率谱和小波分析显示,腐殖化度变化序列存在83 a、55 a、38 a、31 a、27 a、22 a准周期,与双海尔周期、布鲁克纳周期和太阳活动世纪周期相一致,表明该区气候变化和泥炭沉积受太阳活动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腐殖化度 晚全新世 碳累积速率 泥炭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万年来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汞沉积及其影响机制
8
作者 马欣璐 薛积彬 +1 位作者 宋德卓 钟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242,共10页
雷州半岛地处热带北缘,受东亚季风影响强烈。以取自雷州半岛北部下录地区的埋藏泥炭沉积作为研究材料,测试分析了该岩心的汞浓度及其分布情况,将测试结果与其他气候环境代用指标如孢粉、炭屑、烧失量(LOI)以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 雷州半岛地处热带北缘,受东亚季风影响强烈。以取自雷州半岛北部下录地区的埋藏泥炭沉积作为研究材料,测试分析了该岩心的汞浓度及其分布情况,将测试结果与其他气候环境代用指标如孢粉、炭屑、烧失量(LOI)以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等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自MIS(Marine Isotope Stages)-3晚期(约40 cal ka B.P.)至全新世早期(约6.9 cal ka B.P.)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影响下的汞沉积过程及可能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近4万年以来,沉积物的汞浓度与乔木类孢粉浓度的变化较吻合,两者之间显示出较高的相关性,揭示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森林群落作为重要的地表汞库,在地区汞沉积过程中起到固定、储存和传输作用。此外,汞浓度与岩心中炭屑沉积通量(指示了区域性野火发生状况)的变化存在相反趋势,反映了区域性野火活动对地表植被以及土壤有机质的焚毁破坏,造成地表汞向大气的释放,不利于汞在地表和沉积物中的沉积与保存。对比不同区域的汞沉积记录发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下录泥炭汞浓度记录与全球其他地区汞记录、粉尘记录等具有较高的相似度,特别是MIS-2时期均存在明显峰值,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大气粉尘沉降对地表汞的输送和沉积具有较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沉积 汞浓度 环境变化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山地沼泽20ka以来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8
9
作者 满美玲 郑卓 +1 位作者 李杰 王梦媛 《热带地理》 2016年第3期468-476,共9页
根据广西北部山地泥炭沼泽沉积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TOC和C/N等古气候指标对末次盛冰期以来该区植被与气候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末次盛冰期(21―14 cal.ka B.P.)偏正的δ13Corg数据反映了山地植被面貌曾发生显著变化,指示冰期气... 根据广西北部山地泥炭沼泽沉积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TOC和C/N等古气候指标对末次盛冰期以来该区植被与气候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末次盛冰期(21―14 cal.ka B.P.)偏正的δ13Corg数据反映了山地植被面貌曾发生显著变化,指示冰期气候的冷干变化,但并未导致山地森林向地带性草地退化,C3植物仍占优势。沉积物岩性和TOC等数据表明:在14―10 cal.ka B.P.期间沼泽湿地逐渐形成,指示了东亚夏季风降雨的增强,与石笋指示的季风增强起始年代基本一致。冰消期碳同位素曲线负偏的变化要早于TOC指示的泥炭沼泽堆积,即10―9 cal.ka B.P.前后富有机质的泥炭堆积进入旺盛期。碳同位素组成在9―8 cal.ka B.P.存在一个正偏的变化波动,可能与8.2 ka降温事件或局地物源输入变化有关。7.0―2.8 cal.ka B.P.期间古田湿地的有机质输入较高,碳同位素偏负,指示气候暖湿。从1.7 cal.ka B.P.至今,δ13Corg值的再次正偏可能指示夏季风强度减弱,但考虑到该阶段为人类农业活动快速发展期,因此不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此外,末次盛冰期广西山地与雷州半岛沿海低地的碳同位素值对比发现:沿海平原区与华南山地的沉积记录存在明显差别,其主要原因是山区因山地降雨效应使山区的湿度即便在盛冰期也能保持较高水平;而低地平原冰期阶段的降雨则显著减少,加上平原区较高的蒸发量使干旱程度增加,C4草本也相应增多。实际上,影响亚热带山地沼泽δ13Corg值变化的原因比较复杂,在利用δ13Corg值推论古气候时需要同时考虑气候因素和湿地沉积体的物源及其地貌环境等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 气候变化 亚热带 泥炭沉积 广西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0万年前的池塘
10
作者 肖辉林 《生态环境》 CSCD 2003年第4期397-397,共1页
关键词 池塘 年代 泥炭沉积 加拿大 气候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