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大清河流域河岸植被带污染物净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6
- 1
-
-
作者
赵奕博
尹钊
史常青
于洋
张艳
-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政府办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试验室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0-135,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7047)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8ZX07110)。
-
文摘
为了解决白洋淀上游河岸带植被类型单一、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从河岸植被带截留、净化面源污染物的生态功能定位出发,选取2种草本和1种灌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研究河岸植被带对氮、磷及泥沙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与单一灌木相比,单一草本的净化效率更好,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的总磷、总氮和泥沙的净化效率最佳,分别为10.88%,6.96%,34.20%;黑麦草(Lolium perenne)对氨氮和硝氮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分别为10.11%和9.54%;(2)在多组植物组中,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狗牙根、黑麦草的草灌组合净化效率较好,在各项指标平均值上分别较裸土组提高了13.31%,10.84%,9.64%,12.36%,46.43%;(3)灌草和混草的植物组合对5项污染物指标的净化效率均较高,混植组的去除效果优于单一植物组。河岸植被带对面源污染有着一定的净化效果,其中灌草和混草组合的净化效果较好,胡枝子、狗牙根、黑麦草的草灌植物组合表现出最好的净化效果。
-
关键词
河岸植被带
植物配置模式
面源污染
氮磷净化效率
泥沙截留效率
-
Keywords
riparian vegetation zone
plant configurati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terception efficiency of sediment
-
分类号
X5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