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EGCG抑制波罗的海希瓦氏菌生物被膜和腐败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叶晓锋
张芳
+2 位作者
朱军莉
张蕾
谢杜梅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1-209,共9页
以海产品腐败菌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为对象,评价了儿茶素单体抑制生物被膜的效果,并分析效果最佳的单体对该菌生物被膜和腐败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儿茶素单体均能抑制S. baltica生物被膜形成,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
以海产品腐败菌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为对象,评价了儿茶素单体抑制生物被膜的效果,并分析效果最佳的单体对该菌生物被膜和腐败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儿茶素单体均能抑制S. baltica生物被膜形成,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抑制率最高,其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40 μg·mL-1,亚抑菌质量浓度10-30 μg·mL-1的EGCG对细菌生长无显著影响.在30 μg·mL^-1 EGCG作用下,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信号分子呋喃酮酰硼酸二酯(Autoinducer-2,AI-2)、二酮哌嗪类化合物(Diketopiperazine,DKPs)cyclo-(L-Pro-L-Leu)和cyclo-(L-Pro-L-Phe)活性显著下降(P〈0.05),其抑制率分别为63.95%、27.43%和21.94%.亚抑菌浓度EGCG能显著抑制S. baltica生物被膜形成、泳动能力和蛋白酶活性(P〈0.05),呈现浓度依赖性,在30 μg·mL^-1时抑制率分别为55.18%,66.71%和46.67%.因此,EGCG在亚抑菌浓度下能够干扰S. baltica的QS系统,有效抑制生物被膜形成,减弱致腐能力,研究为EGCG作为新型的QS抑制剂调控食品腐败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罗的海希瓦氏菌
EGCG
生物被膜
腐败
群体感应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黄鱼来源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B-19的hfq基因功能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江京洋
韦旭航
+2 位作者
朱军莉
吴敏
冯立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5-141,共7页
为分析大黄鱼来源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中分子伴侣Hfq的功能,对具有强致腐能力的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B-19中hfq基因进行敲除,比较野生株(wide type,WT)和敲除株(knock out,KO)在生长速率、群体感应、抗逆境以及对灭菌鱼...
为分析大黄鱼来源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中分子伴侣Hfq的功能,对具有强致腐能力的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B-19中hfq基因进行敲除,比较野生株(wide type,WT)和敲除株(knock out,KO)在生长速率、群体感应、抗逆境以及对灭菌鱼汁致腐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B-19中存在1个hfq基因,其基因表达水平随着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30℃培养条件下,WT株和KO株的生长速率接近,但在4℃培养条件下,与WT株相比,KO株的生长出现明显迟滞且稳定期的细胞密度较低;WT株与KO株分泌信号分子的能力相近,但KO株表现出较低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胞外蛋白酶活性,而且接种KO株的灭菌鱼汁也产生较少的挥发性盐基氮和三甲胺;此外,KO株对盐分、营养、重金属、消毒剂等胁迫条件更为敏感。上述结果表明Hfq参与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B-19株的多种代谢调控,影响细菌的生长、群体感应、致腐能力、抗逆境能力等,即Hfq是一种全局性调控因子,整体调节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B-19的诸多生理活动。本实验为波罗的海希瓦氏菌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和海产品中微生物的致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波罗的海希瓦氏菌
HFQ
致腐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ε-聚赖氨酸盐酸盐对大黄鱼优势腐败菌的抑制作用
3
作者
张卫斌
陈帅
+1 位作者
石双妮
叶知秋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9,共7页
[目的]探究ε-聚赖氨酸盐酸盐对大黄鱼源波罗的海希瓦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生长曲线、菌液电导率、碱性磷酸酶活性、紫外吸收物质、生物膜生成抑制率、菌落总数以及挥发性盐基氮等指标分析ε-聚...
[目的]探究ε-聚赖氨酸盐酸盐对大黄鱼源波罗的海希瓦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生长曲线、菌液电导率、碱性磷酸酶活性、紫外吸收物质、生物膜生成抑制率、菌落总数以及挥发性盐基氮等指标分析ε-聚赖氨酸盐酸盐对波罗的海希瓦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生长情况、生物膜破坏情况及致腐能力的影响。[结果]ε-聚赖氨酸盐酸盐对波罗的海希瓦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250,0.125 mg/mL;经ε-聚赖氨酸盐酸盐处理后,波罗的海希瓦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生长被明显抑制,电导率、AKP酶活性以及紫外吸收物质泄漏明显增加,并呈质量浓度依赖性;接种了波罗的海希瓦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鱼块其细菌总数和TVB-N值明显下降。[结论]ε-聚赖氨酸盐酸盐能破坏波罗的海希瓦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细胞壁,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生长和影响致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聚赖氨酸盐酸盐
波罗的海希瓦氏菌
荧光假单胞
菌
抑
菌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EGCG抑制波罗的海希瓦氏菌生物被膜和腐败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
5
1
作者
叶晓锋
张芳
朱军莉
张蕾
谢杜梅
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出处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1-20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954)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5C200001)
研究生创新项目(14060101014)
文摘
以海产品腐败菌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为对象,评价了儿茶素单体抑制生物被膜的效果,并分析效果最佳的单体对该菌生物被膜和腐败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儿茶素单体均能抑制S. baltica生物被膜形成,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抑制率最高,其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40 μg·mL-1,亚抑菌质量浓度10-30 μg·mL-1的EGCG对细菌生长无显著影响.在30 μg·mL^-1 EGCG作用下,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信号分子呋喃酮酰硼酸二酯(Autoinducer-2,AI-2)、二酮哌嗪类化合物(Diketopiperazine,DKPs)cyclo-(L-Pro-L-Leu)和cyclo-(L-Pro-L-Phe)活性显著下降(P〈0.05),其抑制率分别为63.95%、27.43%和21.94%.亚抑菌浓度EGCG能显著抑制S. baltica生物被膜形成、泳动能力和蛋白酶活性(P〈0.05),呈现浓度依赖性,在30 μg·mL^-1时抑制率分别为55.18%,66.71%和46.67%.因此,EGCG在亚抑菌浓度下能够干扰S. baltica的QS系统,有效抑制生物被膜形成,减弱致腐能力,研究为EGCG作为新型的QS抑制剂调控食品腐败菌奠定基础.
关键词
波罗的海希瓦氏菌
EGCG
生物被膜
腐败
群体感应
抑制
Keywords
Shewanella baltica
EGCG
biofilm
spoilage
quorum sensing
inhibition
分类号
TS201.3 [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黄鱼来源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B-19的hfq基因功能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江京洋
韦旭航
朱军莉
吴敏
冯立芳
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出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5-141,共7页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9C200003)
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性项目(GN20C200021)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2045188)。
文摘
为分析大黄鱼来源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中分子伴侣Hfq的功能,对具有强致腐能力的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B-19中hfq基因进行敲除,比较野生株(wide type,WT)和敲除株(knock out,KO)在生长速率、群体感应、抗逆境以及对灭菌鱼汁致腐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B-19中存在1个hfq基因,其基因表达水平随着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30℃培养条件下,WT株和KO株的生长速率接近,但在4℃培养条件下,与WT株相比,KO株的生长出现明显迟滞且稳定期的细胞密度较低;WT株与KO株分泌信号分子的能力相近,但KO株表现出较低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胞外蛋白酶活性,而且接种KO株的灭菌鱼汁也产生较少的挥发性盐基氮和三甲胺;此外,KO株对盐分、营养、重金属、消毒剂等胁迫条件更为敏感。上述结果表明Hfq参与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B-19株的多种代谢调控,影响细菌的生长、群体感应、致腐能力、抗逆境能力等,即Hfq是一种全局性调控因子,整体调节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B-19的诸多生理活动。本实验为波罗的海希瓦氏菌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和海产品中微生物的致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大黄鱼
波罗的海希瓦氏菌
HFQ
致腐
功能分析
Keywords
large yellow croaker
Shewanella baltica
Hfq
spoilage
functional analysis
分类号
Q917.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ε-聚赖氨酸盐酸盐对大黄鱼优势腐败菌的抑制作用
3
作者
张卫斌
陈帅
石双妮
叶知秋
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
出处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9,共7页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LZ23C200002)。
文摘
[目的]探究ε-聚赖氨酸盐酸盐对大黄鱼源波罗的海希瓦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生长曲线、菌液电导率、碱性磷酸酶活性、紫外吸收物质、生物膜生成抑制率、菌落总数以及挥发性盐基氮等指标分析ε-聚赖氨酸盐酸盐对波罗的海希瓦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生长情况、生物膜破坏情况及致腐能力的影响。[结果]ε-聚赖氨酸盐酸盐对波罗的海希瓦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250,0.125 mg/mL;经ε-聚赖氨酸盐酸盐处理后,波罗的海希瓦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生长被明显抑制,电导率、AKP酶活性以及紫外吸收物质泄漏明显增加,并呈质量浓度依赖性;接种了波罗的海希瓦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鱼块其细菌总数和TVB-N值明显下降。[结论]ε-聚赖氨酸盐酸盐能破坏波罗的海希瓦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细胞壁,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生长和影响致腐能力。
关键词
ε-聚赖氨酸盐酸盐
波罗的海希瓦氏菌
荧光假单胞
菌
抑
菌
机制
Keywords
ε-polylysine hydrochloride
Shewanella baltica
Pseudomonas fluorescein
inhibitory mechanism
分类号
TS254.1 [轻工技术与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EGCG抑制波罗的海希瓦氏菌生物被膜和腐败活性的研究
叶晓锋
张芳
朱军莉
张蕾
谢杜梅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黄鱼来源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B-19的hfq基因功能分析
江京洋
韦旭航
朱军莉
吴敏
冯立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ε-聚赖氨酸盐酸盐对大黄鱼优势腐败菌的抑制作用
张卫斌
陈帅
石双妮
叶知秋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