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浪耦合作用下海上浮式风机疲劳性能
1
作者 李书进 付鹏霖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8072-8080,共9页
针对海上浮式风机复杂的受荷环境,特别是持续、周期性的海浪作用带来的疲劳损伤隐患,对其在波浪耦合作用下的疲劳性能展开了研究,给出了一种浮式风机长期视角下的疲劳损伤评估方法。以Spar型海上浮式风机为对象,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 针对海上浮式风机复杂的受荷环境,特别是持续、周期性的海浪作用带来的疲劳损伤隐患,对其在波浪耦合作用下的疲劳性能展开了研究,给出了一种浮式风机长期视角下的疲劳损伤评估方法。以Spar型海上浮式风机为对象,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其8-DOF(dgree of freedom)的波浪耦合作用非线性模型,并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随后在所建模型基础上根据所提方法对其疲劳性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浮式风机的疲劳损伤与波浪载荷特性关系很大,不同工况下表现出不同的损伤性能,由于海况条件的随机性,仅按传统方法对风机进行疲劳估计不足以准确了解其疲劳性能,还需进行长期视角下的疲劳分析。而且风机塔架根部疲劳损伤的峰值出现在塔架自振周期附近,而长期疲劳损伤的峰值则出现在海域高概率海况周期范围,因此应尽量使风机的自振周期避开其峰值周期,从而避免风机损伤的高位叠加,减小疲劳损伤。分析还表明了所提基于蒙特卡洛法的浮式风机长期疲劳计算方法的有效性,精度高且耗时少,提出的改进算法能使输出结果波动变小、稳定性增强,结果也更为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式风机 长期疲劳分析 波浪耦合作用 蒙特卡洛方法 疲劳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船体RAO和波浪耦合下的钻杆安装力学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孝轩 刘亚男 +4 位作者 罗晓兰 王伟超 程友祥 钟自成 王懿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4-39,共6页
为了研究船体纵荡、升沉及纵摇运动对钻杆力学性能及下放结构物横向偏移的影响,建立了简单的钻杆力学模型,基于API实例中的钻井船RAO,将波浪引起的船体运动简化为3个自由度的简谐运动,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钻杆所受应力及下端偏移量受... 为了研究船体纵荡、升沉及纵摇运动对钻杆力学性能及下放结构物横向偏移的影响,建立了简单的钻杆力学模型,基于API实例中的钻井船RAO,将波浪引起的船体运动简化为3个自由度的简谐运动,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钻杆所受应力及下端偏移量受钻杆上端船体运动与波浪参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船体的纵荡运动主要影响下放结构物的横向偏移量,纵摇运动主要影响钻杆所受最大应力,升沉运动对二者的影响甚微;钻杆所受最大应力及下端结构物横向偏移量随浪高的增加一致增大,在实际工程中应重点考虑恶劣天气下的波浪高度,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事故。所得结论可为借助钻杆安装水下结构物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体运动 RAO 波浪参数 横向偏移 波浪耦合 钻杆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架式海上风电结构地震-强风-波浪 多灾耦合响应分析
3
作者 艾凡微 杨丽丽 +1 位作者 焦晨阳 白久林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6年第1期158-167,共10页
以导管架式海上风电结构为研究对象,在OpenSees中建立考虑机舱-转子组件、桩-土相互作用以及支撑屈曲等影响因素的精细化分析模型。将筛选的地震动、模拟的风荷载和浪荷载施加在模型上,并与单独施加地震动时的结构响应进行对比,分析地震... 以导管架式海上风电结构为研究对象,在OpenSees中建立考虑机舱-转子组件、桩-土相互作用以及支撑屈曲等影响因素的精细化分析模型。将筛选的地震动、模拟的风荷载和浪荷载施加在模型上,并与单独施加地震动时的结构响应进行对比,分析地震-强风-波浪多灾害耦合作用下导管架式海上风电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①不同频率地震动激励导致的导管架式风电结构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低频成分丰富的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幅值最大。②地震-强风-波浪耦合作用时,罕遇地震动会显著增大结构的塔顶位移响应,但地震动引起的结构振动能量在气动阻尼和水动阻尼的作用下会很快被耗散。③有地震动作用时,结构的前后向全高加速度最大值均出现在风电结构塔身距上部1/3处,与结构的高阶振型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架基础 海上风电结构 OPENSEES 地震-强风-波浪耦合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周边海域台风风暴潮-海浪耦合作用机理研究
4
作者 唐梓洋 管守德 +1 位作者 李爱莲 赵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1,共11页
本文使用ADCIRC+SWAN耦合模式,针对海南岛特殊地形,建立了基于非结构网格的高分辨率风暴潮-海浪耦合模型。针对在海南省造成严重风暴潮灾害的0518号台风“达维”,开展台风期间风暴潮-海浪耦合与非耦合数值模拟实验,探讨了水位、流场对... 本文使用ADCIRC+SWAN耦合模式,针对海南岛特殊地形,建立了基于非结构网格的高分辨率风暴潮-海浪耦合模型。针对在海南省造成严重风暴潮灾害的0518号台风“达维”,开展台风期间风暴潮-海浪耦合与非耦合数值模拟实验,探讨了水位、流场对波浪的影响和台风特征参数对海南岛台风风暴潮与波浪耦合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位影响在近岸浅水区主要表现为使台风浪的有效波高增加;(2)当风向、流向与平均波向之间夹角为锐角时,流场作用使有效波高降低,当流向与平均波向之间夹角为钝角时,流场作用使有效波高增大;(3)波浪耦合效应对风暴潮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贡献率约在14.2%;(4)当台风强度达到55 m/s或台风尺度达到50 km,波浪增水效应基本达到饱和。本文的研究对台风风暴潮高质量数值模拟预警及保障沿海地区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CIRC+SWAN耦合模式 风暴潮 波浪耦合效应 台风 波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能转换装置耦合振动非线性水动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耿大洲 陈启卷 +2 位作者 郑阳 顾兴远 牛玉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5-144,共10页
针对一种新型波能转换装置,开展非线性水动力特性研究。在势流理论基础上,考虑装置不规则外形(不对称,且水线面面积不恒定)与位置变化等非线性因素对回复力的影响,并引入Morison模型分析流体黏性的附加惯性力效应与阻力效应,建立包含主... 针对一种新型波能转换装置,开展非线性水动力特性研究。在势流理论基础上,考虑装置不规则外形(不对称,且水线面面积不恒定)与位置变化等非线性因素对回复力的影响,并引入Morison模型分析流体黏性的附加惯性力效应与阻力效应,建立包含主要的线性与非线性水动力、从波能捕获到转换全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法搭建数值波浪水槽,开展波能转换装置响应的准确模拟,并将数值波浪水槽与所提出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结果对比,进行非线性水动力的效应研究和系数辨识。结果表明:传统线性模型造成对波能转换性能的过高估计,非线性水动力模型显著提高了自由衰减振荡、波浪-装置耦合响应等过程的计算精度;Morison模型系数在不同工况中是变化的,幅值响应因子的计算在共振频率附近对Morison模型系数的敏感性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准确、快捷地衡量波能转换装置性能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能转换装置 非线性水动力 数值波浪水槽 波浪-装置耦合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流对人工岬头和海滩养护工程的响应 被引量:3
6
作者 匡翠萍 韩雪健 +1 位作者 李文斌 张甲波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9-346,共8页
以新开河口至南山岸线为研究对象,为减少海岸侵蚀,在岸线两端修建人工岬头和包含水下沙坝的海滩养护工程.基于MIKE 21软件建立潮流和波浪耦合模型,研究波流动力对人工岬头和海滩养护工程的响应变化.人工岬头的挑流作用使得东西岬头前流... 以新开河口至南山岸线为研究对象,为减少海岸侵蚀,在岸线两端修建人工岬头和包含水下沙坝的海滩养护工程.基于MIKE 21软件建立潮流和波浪耦合模型,研究波流动力对人工岬头和海滩养护工程的响应变化.人工岬头的挑流作用使得东西岬头前流速增加,但岬湾内部流速减小并在岬头后侧形成弱环流.海滩养护工程后沙坝坝顶有效波高略有增加,但沙坝之间有效波高有所削减,沙坝后侧海域波高明显减少;滩肩前方海域有效波高减小,涨潮期间波高减小量大于落潮期间波高减小量.人工岬头和海滩养护工程的共同作用可有效削减岬头和沙坝环抱海域特别是近岸的潮流和波浪,减少海岸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 人工岬头 海滩养护 潮流和波浪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北部海洋动力环境的高频地波雷达观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唐诚 郑向阳 +2 位作者 李艳芳 刘欣 张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5-92,共8页
利用两台高频地波雷达(ground wave radar,WERA)站对山东半岛北部雷达覆盖海区的浪、流场进行了观测,并且利用海洋-大气-波浪耦合沉积输运模型(coupled-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对该区域的一... 利用两台高频地波雷达(ground wave radar,WERA)站对山东半岛北部雷达覆盖海区的浪、流场进行了观测,并且利用海洋-大气-波浪耦合沉积输运模型(coupled-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COAWST)对该区域的一个强风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雷达观测数据、现场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ADCP)调查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模型模拟的水位变化与ADCP测量结果一致,WERA所观测到的有效波高和ADCP结果比较吻合,模型模拟的ADCP站位的流速相位、大小与雷达观测结果比较接近,与ADCP的结果有一定偏差。雷达观测的海区流场结果与模型反映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在近岸方向上变化较大,其原因可能与ADCP的投放位置、模型的分辨率设置等因素有关。高频地波雷达系统是海岸带动力环境观测的一个有效工具,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波雷达(ground WAVE radar WERA) 山东半岛北部 海洋动力环境 海洋-大气-波浪耦合沉积输运模型(coupled-o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 modeling system COAW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流共同作用下海底人工边坡动态响应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成林 陈炜昀 +1 位作者 陈国兴 俞缙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116,共10页
为了研究波流共同荷载作用下开挖基槽附近海床动态响应和液化破坏情况,提出一个二维耦合计算模型,采用雷诺时均纳维-斯托克斯(RANS)方程描述波浪运动情况,通过设定侧边界条件实现稳定流场。海床部分通过求解Biot固结方程,得到波流荷载... 为了研究波流共同荷载作用下开挖基槽附近海床动态响应和液化破坏情况,提出一个二维耦合计算模型,采用雷诺时均纳维-斯托克斯(RANS)方程描述波浪运动情况,通过设定侧边界条件实现稳定流场。海床部分通过求解Biot固结方程,得到波流荷载下海床中的应力和位移情况。将模型计算结果与水槽试验数据和解析解进行比较,验证了波流模型和海床模型的有效性。在此模型基础上,分析得到了开挖之后海床新的应力和固结状态。同时,通过参数分析得到了波流耦合情况下波浪形态的变化,以及海流对海床液化情况和孔压情况的影响。最后,通过线性回归计算得到最大液化深度与流速的拟合关系曲线。计算结果可用于判断基槽开挖后不规则海床的液化情况,对相关研究和实际工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海床耦合作用 波流相互作用 海床液化破坏 有效应力 水下人工边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刀门河口洪季波生流及其泄洪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诚 梁燕 +1 位作者 王其松 彭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0-779,共10页
磨刀门已由"径流型"向"径流-波浪型"河口转变,波浪已是该河口主要动力之一,但波浪对河口洪季水流及泄洪的影响缺少研究。在2-D潮流数学模型中添加随潮位实时变化的波浪辐射应力,建立波浪潮流耦合数学模型;波浪求解... 磨刀门已由"径流型"向"径流-波浪型"河口转变,波浪已是该河口主要动力之一,但波浪对河口洪季水流及泄洪的影响缺少研究。在2-D潮流数学模型中添加随潮位实时变化的波浪辐射应力,建立波浪潮流耦合数学模型;波浪求解采用缓坡方程,背景水深由潮流模型实时提供,可通过比较考虑和未考虑波浪影响的河口流场来分析波浪对泄洪的影响。在年均常浪作用下,磨刀门河口洪季涨落潮阶段均有明显的波生环流结构。由于波浪作用方向向陆,波生流减弱了浅滩区的向海余流,增大了浅滩向陆余流;受浅滩向海余流减弱影响,河口动力自调整后形成归槽水流,促使深槽内向海余流增大。波浪有顶托河口泄洪之势,可改变滩槽泄洪分配比例;年均常浪的波高较小,其对潮流及泄洪的影响区域限制在浅水区,故对泄洪的负面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生流 泄洪 波浪潮流耦合数学模型 辐射应力 缓坡方程 磨刀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山港海域一次冷锋型温带风暴潮特征及各影响因子贡献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杰 过霁冰 +3 位作者 陈智强 朱智慧 王琴 唐燕玲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6-135,共10页
本文研究了由2020年12月29日至31日强冷锋引起的影响洋山港海域的温带风暴潮过程。通过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其天气过程,并利用FVCOM-SWAVE波浪-风暴潮耦合模式对该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同时结合潮位站及浮标站观测数据对模拟结... 本文研究了由2020年12月29日至31日强冷锋引起的影响洋山港海域的温带风暴潮过程。通过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其天气过程,并利用FVCOM-SWAVE波浪-风暴潮耦合模式对该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同时结合潮位站及浮标站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模拟了波浪、潮流、风暴增减水特征。结果发现,该次冷锋型温带风暴潮过程主要表现为先短时风暴增水后出现长时间风暴减水的特征,最大风暴减水可达65~70cm,其主要诱因包括研究海域气压的快速升高并维持、长时间持续的偏北大风及波流相互作用。相关敏感试验研究了3种因子对风暴增减水位的贡献大小,发现风暴增水峰值期间风场贡献占比约为90%,海平面气压场约为5%;风暴减水峰值期间,海平面气压场的贡献度约占55%,风场约占40%,而波浪的贡献均不足10%。洋山港航道内风暴期间潮流流速最大可达到2.6~2.8m×s–1,落潮时为东南向离岸潮流,涨潮时为西至西北方向的外海潮波传入潮流;洋山港航道潮流始终是东南或西北向,此处流速辐合,是洋山海域流速最高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VCOM-SWAVE波浪-风暴潮耦合模型 温带风暴潮 洋山港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