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带草地蒸散发及波文比观测与比较:涡动相关及波文比系统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佩 马琪顺 +3 位作者 王家琪 黄洁钰 李炜 张赐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3-459,共7页
蒸散发的精确观测及估算是水资源管理及水文遥感验证的基础。该文利用已有的涡动塔观测数据集,配合波文比系统进行了同步观测,对二者观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涡动相关法和波文比方法估算的蒸散发均值及季节变动分别为298.73... 蒸散发的精确观测及估算是水资源管理及水文遥感验证的基础。该文利用已有的涡动塔观测数据集,配合波文比系统进行了同步观测,对二者观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涡动相关法和波文比方法估算的蒸散发均值及季节变动分别为298.73±128.58 W·m-2和272.37±116.87 W·m-2,整体而言这两种方法所观测的蒸散发较为一致,决定系数R2=0.75,平均相对误差小于6%。较涡动相关法,波文比方法估算潜热较低。生长季内,植被在生长初期及割草期出现明显的差别,表明波文比系统在植被生长旺盛期测量潜热效果更为稳定。两种方法估算的波文比具有相似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动趋势。波文比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动,其变动均值及标准差为0.21±0.42;其日变化与太阳辐射相关度较强(R2变动为0.41~0.52),其季节变化与叶面积指数(LAI)具有较高的非线性相关性(R2=0.65),而土壤水分对季节变动影响较小。该研究表明:在温带湿润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的生长很大程度上调节着该系统能量的分配。以上研究结果对波文比系统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涡动相关法 能量平衡波文比法 日变化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地表能量通量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闫人华 熊黑钢 陈肖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0-1358,共9页
利用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小气候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地表能量及其能量分配日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潜热与其它地表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晴天各地表能量分量曲线呈"单峰型",阴天表现为峰谷... 利用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小气候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地表能量及其能量分配日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潜热与其它地表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晴天各地表能量分量曲线呈"单峰型",阴天表现为峰谷频繁交替的"多峰型",雨天则显示为"偏峰型"。由于该区以晴天为主,阴雨天气发生频率少,平均情况下的各能量曲线变化与晴天基本一致。任何天气条件下能量传输均以潜热(LE)为主,其次为感热(H)和土壤热通量(G)。观测期内LE/Rn平均值介于沙漠和绿洲之间,很好地在能量分配上体现出自身的过渡性。各种天气条件下能量分配的日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白天均以潜热为主,夜间则有所不同。LE/Rn、H/Rn、G/Rn曲线白天变化平稳,夜间持续波动,日出和日落前后波动最为剧烈。其中,日出时刻以LE/Rn和G/Rn曲线波动最为强烈,且两者峰谷互补。因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的不同,不同天气条件下曲线早、晚剧烈变化开始时间也有所差别。晴天、平均、阴天(8:00—18:00)波文比依次减小,且均小于1,表明它们在白天能量分配均以潜热为主。而雨天波文比则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整体呈上升趋势。LE与Rn、H、G相关性程度均表现为:晴天与平均相当,阴天次之,雨天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能量 绿洲-荒漠过渡带 波文比法 能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水分蒸散计算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树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594-604,共11页
本文采用波文比法;能量平衡法;空气动力学法和蒙蒂斯综合法计算了农田水分散失。并进行了比较。波文比在-0.4<β<0.4范围内,结果清楚地表明:(1)空气动力学方法的计算结果比波文比方法所得结果有偏小趋势(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中假设... 本文采用波文比法;能量平衡法;空气动力学法和蒙蒂斯综合法计算了农田水分散失。并进行了比较。波文比在-0.4<β<0.4范围内,结果清楚地表明:(1)空气动力学方法的计算结果比波文比方法所得结果有偏小趋势(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中假设Kh/Kw=1);(2)能量平衡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波文法的计算结果吻合的相当好,并且能量平衡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不用观测湿度梯度,(3)蒙蒂斯综合法的计算结果与波文比法的结果也比较一致。文中就各种方法的误差也做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水分 蒸散 波文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热地区城市静态水体能量分配特征研究--以广州荔湾湖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姚灵烨 许亘昱 赵立华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6期9-14,共6页
城市水体作为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被视为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重要工具。研究水体的能量分配特征是认识和把握水体对城市热环境影响的关键。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量化方法和充分的数据支撑,水体的能量分配,即水体与周边环... 城市水体作为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被视为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重要工具。研究水体的能量分配特征是认识和把握水体对城市热环境影响的关键。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量化方法和充分的数据支撑,水体的能量分配,即水体与周边环境能量交换的物理过程,尚未完全明晰。基于能量平衡理论,以广州荔湾湖为例,通过冬、夏两季的连续系统观测,得到湿热地区城市湖泊各能量分项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一、辐射通量在湖泊的能量平衡中具有双重作用,在白天短波辐射是主要能量输入源,在夜间长波辐射冷却是重要的散热形式;二、各能量分项受天气条件的影响不同,晴朗少云的“理想”天中净辐射通量Q*和潜热通量QE显著大于雨天和阴天多云等其他天气条件,而显热通量QH在这三种天气条件下的差异较小;三、季节对湖泊能量分配有显著影响,在高温高湿的夏季,蓄热通量Qs的平均日累计占比最大,即大部分净辐射分配给了蓄热;在凉爽干燥的冬季,QE占比最大,即大部分能量输入转化为了潜热。可为考察城市静态水体能量分配特征提供研究方法参考,并为认识和把握水体的气候调节效应提供湿热地区的数据支撑,进而推进基于蓝色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能量平衡 波文比法 湿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