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地壳波动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评金之钧等的论文《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
1
1
作者
吴怀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0-551,共2页
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波动作为地球不同圈层结构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涵盖了沉积盆地演化及其资源成藏过程。围绕沉积盆地的波动性,金之钧教授及其团队在过去30年间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于2024年1月在《地学前缘》发表了...
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波动作为地球不同圈层结构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涵盖了沉积盆地演化及其资源成藏过程。围绕沉积盆地的波动性,金之钧教授及其团队在过去30年间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于2024年1月在《地学前缘》发表了题为《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研究现状与展望》的综述文章(DOI:10.13745/j.esf.sf.2024.1.30)。该文系统地概述了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基本内涵,全面梳理了相关研究内容;深入剖析了盆地波动过程对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作用,充分揭示了其在石油地质领域的重要科学价值;前瞻性地指明了盆地波动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圈层相互作用与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地球系统科学
波动过程分析
油气形成
石油地质
成藏
过程
圈层结构
研究现状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不整合量化研究及其意义--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
被引量:
7
2
作者
李儒峰
郭彤楼
+1 位作者
汤良杰
陈国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7-412,共6页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沉积-剥蚀过程,进而定量分析盆地的沉积—剥蚀过程、计算沉积间断(不整合)内的地层剥蚀量、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实际钻井及"人工井"的波动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可以作出主要不整合的空间分布图、各层位的剥蚀厚度图和原始厚度图、各期构造的剥蚀量分布图等重要基础图件,为盆地进一步系统分析及盆地模拟打好基础,结合沉积相研究及构造样式分析还可分析盆地沉积中心、生油层、盖层、储层等在时空中的变化规律。由于沉积盆地的升降波动过程直接影响着盆地的埋藏史、热史和生、排烃史,因此通过沉积波动过程的系统分析不仅能正确建立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还可以正确认识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剥蚀量
波动过程分析
二叠系
四川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不整合剥蚀量恢复研究
被引量:
9
3
作者
李儒峰
张刚雄
阮小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2-552,共11页
应用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9个不同坳陷内的18口典型井古近系和新近系进行了沉积—剥蚀过程分析,分解出了760Ma、220Ma、70Ma和30Ma四个低频波动周期,以及18Ma、8Ma和2Ma三个高频波动周期。通过分析反映"组"、"...
应用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9个不同坳陷内的18口典型井古近系和新近系进行了沉积—剥蚀过程分析,分解出了760Ma、220Ma、70Ma和30Ma四个低频波动周期,以及18Ma、8Ma和2Ma三个高频波动周期。通过分析反映"组"、"段"级别的、以18Ma和8Ma为周期的波动曲线特征,预测了孔店期—沙河街期沉积—剥蚀过程;系统地计算出了古近纪—新近纪地层中主要不整合的剥蚀量,确定了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孔店组末期、东营组末期和馆陶组末期地层剥蚀厚度分别为:0~516m、0~213m和0~682m。通过波动曲线特征对比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构造转换带分别是孔店期位于渤中、沙河街期和东营期位于BZ13-1-2井区和LD10-1-1井区、馆陶期位于LD10-1-1井区、明化镇期位于BZ3-1-3D井区;定量地恢复了与油气运聚密切相关的孔店晚期、东营晚期和馆陶晚期不整合剥蚀量平面分布,再现了关键时期沉降沉积区和隆起剥蚀区区域分布规律。上述认识对于深入研究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油气分布规律,开拓沙河街组及其以下层系油气勘探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波动过程分析
剥蚀量恢复
古近系-新近系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地壳波动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评金之钧等的论文《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
1
1
作者
吴怀春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教育部深时数字地球前沿科学中心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0-551,共2页
文摘
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波动作为地球不同圈层结构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涵盖了沉积盆地演化及其资源成藏过程。围绕沉积盆地的波动性,金之钧教授及其团队在过去30年间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于2024年1月在《地学前缘》发表了题为《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研究现状与展望》的综述文章(DOI:10.13745/j.esf.sf.2024.1.30)。该文系统地概述了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基本内涵,全面梳理了相关研究内容;深入剖析了盆地波动过程对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作用,充分揭示了其在石油地质领域的重要科学价值;前瞻性地指明了盆地波动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圈层相互作用与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沉积盆地
地球系统科学
波动过程分析
油气形成
石油地质
成藏
过程
圈层结构
研究现状与展望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512.2 [天文地球—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不整合量化研究及其意义--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
被引量:
7
2
作者
李儒峰
郭彤楼
汤良杰
陈国飞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油气勘探开发公司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7-412,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672143,40472107,40172076)
国家计划“973”项目(编号2005CB43305)
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2004-2)资助成果
文摘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沉积-剥蚀过程,进而定量分析盆地的沉积—剥蚀过程、计算沉积间断(不整合)内的地层剥蚀量、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实际钻井及"人工井"的波动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可以作出主要不整合的空间分布图、各层位的剥蚀厚度图和原始厚度图、各期构造的剥蚀量分布图等重要基础图件,为盆地进一步系统分析及盆地模拟打好基础,结合沉积相研究及构造样式分析还可分析盆地沉积中心、生油层、盖层、储层等在时空中的变化规律。由于沉积盆地的升降波动过程直接影响着盆地的埋藏史、热史和生、排烃史,因此通过沉积波动过程的系统分析不仅能正确建立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还可以正确认识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关键词
不整合
剥蚀量
波动过程分析
二叠系
四川盆地北部
Keywords
unconformity
denuded amount analysis method of wave processes
Permian
north ofSichuan Basin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不整合剥蚀量恢复研究
被引量:
9
3
作者
李儒峰
张刚雄
阮小飞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2-552,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G19990433
2005CB422100)
中海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SC06TJ2TQL2004)的成果
文摘
应用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对渤海海域9个不同坳陷内的18口典型井古近系和新近系进行了沉积—剥蚀过程分析,分解出了760Ma、220Ma、70Ma和30Ma四个低频波动周期,以及18Ma、8Ma和2Ma三个高频波动周期。通过分析反映"组"、"段"级别的、以18Ma和8Ma为周期的波动曲线特征,预测了孔店期—沙河街期沉积—剥蚀过程;系统地计算出了古近纪—新近纪地层中主要不整合的剥蚀量,确定了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孔店组末期、东营组末期和馆陶组末期地层剥蚀厚度分别为:0~516m、0~213m和0~682m。通过波动曲线特征对比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构造转换带分别是孔店期位于渤中、沙河街期和东营期位于BZ13-1-2井区和LD10-1-1井区、馆陶期位于LD10-1-1井区、明化镇期位于BZ3-1-3D井区;定量地恢复了与油气运聚密切相关的孔店晚期、东营晚期和馆陶晚期不整合剥蚀量平面分布,再现了关键时期沉降沉积区和隆起剥蚀区区域分布规律。上述认识对于深入研究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油气分布规律,开拓沙河街组及其以下层系油气勘探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不整合
波动过程分析
剥蚀量恢复
古近系-新近系
渤海海域
Keywords
unconformity wave process analysis
the recovery of erosion quantity
Paleogene -- Neogene
theBohai Sea area
分类号
P736.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地壳波动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评金之钧等的论文《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研究现状与展望》
吴怀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不整合量化研究及其意义--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
李儒峰
郭彤楼
汤良杰
陈国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不整合剥蚀量恢复研究
李儒峰
张刚雄
阮小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