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切削与LASIK治疗近视术后患者视觉质量提高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罗建勋 荣瑜 《临床眼科杂志》 2017年第3期268-270,共3页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与常规LASIK手术治疗近视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及波前像差的变化,评价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2年10月至2016年7月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屈光矫治中心就诊,选取屈光度-1.75 ...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与常规LASIK手术治疗近视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及波前像差的变化,评价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2年10月至2016年7月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屈光矫治中心就诊,选取屈光度-1.75 D≤球镜≤-8.00 D,柱镜≤-2.00 D的近视患者520例(975只眼),其中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245例(465只眼),常规LASIK手术275例(510只眼)。分别检查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和波前像差的变化。统计分析使用SPSS11.0软件包的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结果常规LASIK手术患者与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后者视力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前者,常规LASIK手术患者术后高阶像差显著增加,出现术后眩光、夜间视力下降等症状49例,发生率为17.82%;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患者术后高阶像差降低,出现术后眩光、夜间视力下降等症状仅5例,发生率为2.04%,两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与常规LASIK手术治疗近视比较术后均能获得较好的视力,但是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切削可以减少术后高阶像差,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像 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切削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治疗高度近视后视觉质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杨琳 吕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71-1173,1176,共4页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治疗高度近视患者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视力及角膜波前像差的变化,评价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12月拟行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切削的高度近视患者35例(70眼),采用常规LASIK方法,按照患...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治疗高度近视患者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视力及角膜波前像差的变化,评价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12月拟行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切削的高度近视患者35例(70眼),采用常规LASIK方法,按照患者波前引导的像差资料输入系统形成的切削数据文件切削角膜基质。术前、术后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及波前像差。结果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平均分别为0.10±0.06、0.98±0.14、1.03±0.06、1.05±0.10,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术后均呈轻度远视,随时间推移远视度数有所下降。术后对比敏感度值呈降低趋势,随时间推移对比敏感度值逐渐恢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各阶波阵面像差均方根值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有效地提高高度近视患者的远视力,但术后高阶像差增加和对比敏感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前像 个体化切削 对比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矫正常规LASIK偏中心切削临床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朱良勇 贺自力 +1 位作者 陈凤莲 张鸿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2期12-13,共2页
目的评价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矫正常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光学区偏中心切削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13例16眼光学区偏中心切削的LASIK患者,经OPDSCAN检查眼部像差后导入Final-fit软件进行设计,应用偏中心... 目的评价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矫正常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光学区偏中心切削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13例16眼光学区偏中心切削的LASIK患者,经OPDSCAN检查眼部像差后导入Final-fit软件进行设计,应用偏中心模式进行手术。结果术后随访时间(7.31±2.98)m(3~15m),无特殊并发症发生。术后3m裸眼视力由0.58±0.23提高到0.99±0.11,总像差、高阶像差、彗差分别由术前(3.620±2.122)μm、(0.954±0.240)μm、(0.823±0.361)μm降至(1.551±0.871)μm、(0.454±0.109)μm、(0.334±0.127)μ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地形图显示偏中心明显矫正[术前(0.91±0.33)mm,术后(0.43±0.21)mm,P〈0.01],患者视觉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矫正常规LASIK后光学区偏中心切削效果理想,预测性好,安全性高,是矫治偏中心切削的理想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像 偏中心切削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
4
作者 贺自力 《华夏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644-647,共4页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以更好的手术效果和更佳的视觉质量,成为目前角膜屈光手术的热点,笔者就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及其技术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前像 个体化切削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LASIK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新立 李海岗 崔国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97-900,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1/2017-01期间我院眼科行LASIK近视患者100例200眼,随机分为A组、B组,各50例100眼,本研究全部选右眼作为... 目的:对比分析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1/2017-01期间我院眼科行LASIK近视患者100例200眼,随机分为A组、B组,各50例100眼,本研究全部选右眼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完善眼部检查,行LASIK术,术中A组根据波前像差仪检查资料进行个体化切削角膜基质,B组根据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数据完成个体化切削。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 UCVA、BCVA及屈光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术后6mo屈光度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对比敏感度(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各视标CS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除了明亮无眩光状态下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A组在明亮眩光、昏暗有和无眩光状态下CS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波前像差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彗差及球差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增加幅度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手术均可显著改善近视患者视力,但前者在改善视觉质量方面优势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像 角膜地形图 引导 准分子手术 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的角膜组织切削深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海燕 孙同 李莹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10期764-76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VISX Custom Vue系统进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的角膜组织切削深度,并与标准LASIK手术的角膜切削深度进行比较。方法选择接受Custom Vue个体化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4例102眼,记录术中角膜切削深度;同时根据患者的术前验... 目的探讨应用VISX Custom Vue系统进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的角膜组织切削深度,并与标准LASIK手术的角膜切削深度进行比较。方法选择接受Custom Vue个体化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4例102眼,记录术中角膜切削深度;同时根据患者的术前验光,应用VISXStar S4OPM模拟软件,计算这些患者进行标准LASIK所需要的角膜切削深度,并对Custom Vue切削深度与标准切削深度进行比较。结果54例102眼中,Custom Vue实际切削深度为(99.65±22.82)μm。应用6.0mm光学区和8.0mm修边区的标准LASIK的最大切削深度为(75.40±20.03)μm;6.5mm光学区和8.0mm修边区的最大切削深度为(86.04±23.46)μm。CustomVue实际切削深度比标准LASIK切削深度增加(34.5±19.0)%(t=24.620,P=0.000)。Custom Vue实际切削深度比大光学区LASIK切削深度增加(18.1±16.9)%(t=13.643,P=0.000)。结论应用CustomVue进行个体化LASIK手术,对角膜的切削深度要高于同等大小光学区的标准LASIK手术。在考虑进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时,应该注意考虑患者的角膜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削深度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前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前像差手术与传统手术的切削深度比较 被引量:6
7
作者 翟国光 李耀宇 +2 位作者 邱岩 邸玉兰 屈哲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307-309,共3页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手术时角膜切削深度与传统手术切削深度的比较。方法:应用波前像差仪对648例近视度数-2.00~-10.00DS,散光0.00~-2.50DC的患者进行检查并设计手术,得出最大切削深度值。并与相应的常规LASIK角膜切削深度进行比较。结...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手术时角膜切削深度与传统手术切削深度的比较。方法:应用波前像差仪对648例近视度数-2.00~-10.00DS,散光0.00~-2.50DC的患者进行检查并设计手术,得出最大切削深度值。并与相应的常规LASIK角膜切削深度进行比较。结果:无散光患者,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的切削深度与常规手术之间基本没有差异。散光对切削深度有一定影响,屈光度越小,散光对切削深度的影响越大,屈光度越大,散光对切削深度的影响反而越小。光学区越大,则切削深度就越深,此时散光的变化对切削深度的影响也越明显。结论:波前像差手术对角膜切削深度的影响主要与光学区大小和散光大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手术 前像 切削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球面切削与波前引导切削LASIK矫治近视的术后视觉质量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许小毛 周水莲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1536-1538,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非球面切削、波前引导切削与常规切削LASIK治疗近视的术后视觉质量。方法:从本院2007-01/2009-12收治的行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当中选取90例180眼为研究对象,按照切削方式的不同按自愿非随机选择原则分为3组:非球面切... 目的:对比分析非球面切削、波前引导切削与常规切削LASIK治疗近视的术后视觉质量。方法:从本院2007-01/2009-12收治的行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当中选取90例180眼为研究对象,按照切削方式的不同按自愿非随机选择原则分为3组:非球面切削组、波前引导切削组和常规切削组;每组均包括低度近视(屈光度≤-3.00D)、中度近视(-3.25^-6.00D)、高度近视(-6.25^-9.00D)各10例20眼。对比分析术后3组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Q值、高阶像差(RMS值)等视觉质量参数以及患者视觉满意度。结果:不同激光切削方式术后的裸眼视力均达到1.0以上,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26);术后角膜Q值均有所增加,但非球面切削组明显小于常规切削组和波前引导切削组(P<0.05);术后各组的高阶像差RMS值均较术前增加,非球面切削组和波前引导切削组明显小于常规切削组(P<0.05),非球面切削组和波前引导切削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3组患者均感到满意,非球面切削组视觉非常满意度要高于另外两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7)。结论:常规切削、非球面切削、波前引导切削LASIK治疗近视均能够取得较好的视觉质量,其中非球面切削的临床应用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切削 非球面切削 引导切削 LASIK 治疗近视 术后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年眼前节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程蕾 朱冉 宋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年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符合手术适应证且接受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患者共40例78眼的临床资料,分为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年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符合手术适应证且接受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患者共40例78眼的临床资料,分为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行Pentacam AXL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眼前节,包括角膜后表面Q值,全角膜像差,后表面高阶像差、球差、彗差,角膜后表面曲率、顶点高度及最薄点高度,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和前房角(ACA),并对比分析。结果中度近视组患眼角膜后表面曲率和角膜后表面Q值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患眼角膜后表面最薄点高度和角膜后表面Q值术前与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度近视组患眼角膜后表面垂直彗差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患眼全角膜像差、角膜后表面球差和垂直彗差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患眼ACD、ACV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CA术前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年和术前球差变化值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相关性分析发现,高度近视组患眼球差变化值与术前SE呈中度相关(r=-0.349,P=0.025),而中度近视组患眼球差变化值与术前SE无明显相关性(r=-0.052,P=0.758)。结论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虽然对患者高阶像差有一定改善,但对角膜后表面和前房结构仍然有一定影响,主要集中在中央区,对周边影响相对较小,术后1年眼前节结构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像引导FS-LASIK 角膜后表面高度 角膜后表面Q值 高阶像差 房深度 房容积 房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因素在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矫正不同度数近视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王莉 李鹏 +2 位作者 高丹宇 伍喜媛 杨扬 《浙江临床医学》 2012年第3期326-327,共2页
Epi—LASIK即机械上皮刀辅助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是在LASEK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功的弥补了LASEK术中用乙醇来辅助角膜上皮瓣形成的问题,使角膜上皮瓣的成活率更男;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医患的认可。加之虹膜... Epi—LASIK即机械上皮刀辅助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是在LASEK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功的弥补了LASEK术中用乙醇来辅助角膜上皮瓣形成的问题,使角膜上皮瓣的成活率更男;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医患的认可。加之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的引导应用,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像引导 LASIK 虹膜定位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EPI 年龄因素 相关性 K矫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地形图引导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术后高阶像差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范浩博 宋唯琦 +4 位作者 唐秀平 王英 陈思宇 谢娟 邹云春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57-1763,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角膜地形图引导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术后屈光度与高阶像差的增幅。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中的RCT与CT研究,语言限定为中文或英文,语言限定为中文或... 目的:系统评价经角膜地形图引导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术后屈光度与高阶像差的增幅。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中的RCT与CT研究,语言限定为中文或英文,语言限定为中文或英文。对纳入的RCT与CT文献分别采用《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中偏倚风险评价工具与《NOS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对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采用Egger检验进行检测;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8篇文献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包含987例研究对象(角膜地形图引导组482例,波前像差优化组50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地形图引导组术后等效屈光度高于波前优化组[WMD=0.11,95%CI(0.07,0.14),P<0.00001];与波前优化组相比,地形图引导组术后能够获得更低的HOAs[WMD=-0.09,95%CI(-0.13,-0.05),P<0.0001]、球差[WMD=-0.05,95%CI(-0.09,-0.01),P=0.008]、彗差[WMD=-0.08,95%CI(-0.12,-0.05),P<0.00001]增幅。结论:经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手术方式能使患者获得更高的屈光度,并有效降低术后HOAs、球差、彗差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地形图引导 前像优化 像差 飞秒激光 角膜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矢量分析法比较SMILE与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矫正中高度散光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12
作者 高萌蔓 时钟 +5 位作者 马月磊 刘超敏 李向品 董盈盈 侯献琪 郭秀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79-1083,共5页
目的应用矢量分析法比较角膜标记的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未角膜标记的SMILE以及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中高度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 目的应用矢量分析法比较角膜标记的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未角膜标记的SMILE以及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中高度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近视激光治疗中心行SMILE及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的中高度近视散光患者(球镜≥-1.0 D、柱镜≥-1.5 D)41例(82眼),按照手术方式分为3组角膜标记的SMILE组17例(34眼)、未角膜标记的SMILE组12例(24眼)和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组12例(24眼)。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行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利用Alpins矢量分析方法计算目标矫正散光量(TIA)、手术矫正散光量(SIA)、差异矢量、矫正指数、成功指数、误差角度(AofE)、变平指数等指标。结果角膜标记的SMILE组术后UCVA、等效球镜度、残余散光度分别为(-0.040±0.020)logMAR、(-0.02±0.51)D、(-0.06±0.35)D,未角膜标记的SMILE组分别为(-0.062±0.043)logMAR、(-0.07±0.38)D、(-0.07±0.44)D,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组分别为(-0.054±0.038)logMAR、(-0.06±0.48)D、(-0.25±0.56)D,三组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标记的SMILE组、未角膜标记的SMILE组、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组误差角度绝对值(|AofE|)分别为1.39±3.03、2.24±4.13、-1.81±4.88,未角膜标记的SMILE组大于角膜标记的SMILE组、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标记的SMILE组与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矫正指数、成功指数、变平指数三组之间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中各组的|SIA|与|TIA|均呈正相关(均为P<0.001),术后3个月三组的成功指数与|AofE|、差异矢量与|AofE|均存在明显正相关(均为P<0.05)。结论角膜标记及未角膜标记的SMILE和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矫正中高度散光均具有安全性、有效性。角膜标记的SMILE和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比未角膜标记的SMILE在控制散光轴向误差方面的准确性更好,可提高散光的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度散光 角膜标记的SMILE 前像引导的FS-LASIK 矢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官苍宇 闫爱民 +4 位作者 姚远 李雪 解忠详 胡婷婷 张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3-395,共3页
目的:评估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辅助LASIK(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 LASIK,FS-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变化。方法:纳入我院于2016-07/2017-02收治的近视合并中度至高度散光患者50例88眼。术前51眼散光≥-1.50D... 目的:评估波前像差引导飞秒激光辅助LASIK(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 LASIK,FS-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变化。方法:纳入我院于2016-07/2017-02收治的近视合并中度至高度散光患者50例88眼。术前51眼散光≥-1.50D且<-3.00D(中度散光),37眼散光≥-3.00D(高度散光),所有患者均接受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手术。术前和术后3mo评估未矫正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DVA)、矫正视力(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CDVA)、角膜曲率、角膜中心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和部分高阶像差(higher order aberrations,HOAs)。结果:术后3mo所有术眼的UDVA均达到20/20以上,均较术前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VA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术后85眼(97%)散光在-1.00D以下,70眼(80%)散光在-0.50D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术前相比,术后平均角膜曲率降低约为3.81±1.97D,CCT减少约78.66±37.2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彗差与三叶草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78、0.065);而球面像差、二次散光及高阶像差均方根(HOA-root mean square,HOA-RMS)术后较术前均有所增加,分别从术前的0.19±0.06、0.05±0.02和0.42±0.12增加至术后的0.32±0.17、0.26±0.08和0.78±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术后虽然产生部分高阶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前像引导 散光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球面切削模式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对术眼角膜非球面形态和波前像差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琳琳 季鹏 +2 位作者 王兴荣 范华 王桂敏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14期85-86,共2页
目的观察虹膜识别定位非球面切削模式LASIK治疗近视散光对术眼角膜非球面形态和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近视性散光眼患者97例,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9例98眼)采用非球面模式切削LASIK治疗,对照组(48例96眼)采用传统palnoscan模式L... 目的观察虹膜识别定位非球面切削模式LASIK治疗近视散光对术眼角膜非球面形态和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近视性散光眼患者97例,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49例98眼)采用非球面模式切削LASIK治疗,对照组(48例96眼)采用传统palnoscan模式LASIK治疗,两组均在虹膜识别定位下进行准分子切削。采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屈光度、角膜屈光力(K值)、角膜非球面指数(Q值)和波前像差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球镜度、柱镜度、瞳孔直径6.0 mm时的总体波前像差均方根值(WFRMS)、高阶像差均方根值(HOARMS)、四阶球差均方根值(4thSRMS)与术前相比,P均<0.01;实验组瞳孔直径6.0 mm时的HOARMS、4thSRMS小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与标准LASIK相比,虹膜识别定位下非球面切削模式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对术眼角膜非球面形态、四阶球差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虹膜识别 非球面切削模式 前像 近视 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治疗近视合并不同程度散光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杨婧 孙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83-1186,共4页
目的:比较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手术治疗近视合并不同程度散光患者的术后疗效及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0-04/10在昆明爱尔眼科医院初次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手术治疗近视合并散光患者133例265... 目的:比较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手术治疗近视合并不同程度散光患者的术后疗效及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0-04/10在昆明爱尔眼科医院初次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手术治疗近视合并散光患者133例265眼。根据散光程度分为三组:低散光组:散光度≤1.0D共62例124眼,中散光组:散光度1.25~2.0D共54例107眼,高散光组:散光度≥2.25D共17例34眼。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3mo时的视力及屈光度,使用Pentacam三维角膜地形图测量患者角膜,记录角膜6mm直径范围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水平三叶草差、倾斜三叶草差,观察三组患者术后效果并比较手术前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视力的有效性指数均大于1.1,残余屈光度均在±0.30D以内,低散光组残余屈光度较其他两组最少(P<0.05)。术后3mo时三组患者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较术前均增加(P<0.05)。高散光组术后的球差增量较其他两组最少(P<0.05)。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FS-LASIK手术矫正近视合并不同程度的散光均安全有效,对于高散光患者效果确切,术前散光的严重程度并非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增加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前像引导 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 近视 散光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低中度近视角膜高阶像差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三元 黄耀忠 +3 位作者 张树生 李岳亮 王宏艳 杨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1519-1521,共3页
目的:比较角膜波前像差引导下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LASIK)和常规的LASIK对低中度近视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比研究,选取6mo内连续的低中度近视患者32例58眼实施常规LASIK(A组... 目的:比较角膜波前像差引导下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LASIK)和常规的LASIK对低中度近视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比研究,选取6mo内连续的低中度近视患者32例58眼实施常规LASIK(A组,其中低度近视24眼,中度近视34眼),34例52眼实施角膜波前引导下的个性化LASIK(B组,其中低度近视23眼,中度近视29眼)。所有手术均使用德国Schwind公司Esiris第九代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和Carriazo Pendular钟摆式角膜板层刀,使用4.2.0版本的Optikon keratron Scout2000角膜地形图对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3mo进行6mm瞳孔直径时角膜高阶像差检查。结果:两组病例角膜球差和均方根均高于术前。A组低度近视术后高阶像差增加量依次为均方根0.236μm、彗差0.146μm、球差0.139μm和三叶差0.054μm,中度近视高阶像差增加量依次为均方根0.367μm、球差0.284μm、彗差0.177μm和三叶差0.021μm。B组低度近视高阶像差增加量依次为球差0.127μm、均方根0.088μm、三叶差0.051μm、和彗差0.042μm,中度近视高阶像差增加量依次为均方根0.175μm、球差0.162μm、彗差0.027μm和三叶差0.024μm;两组病例术后3mo裸眼视力非常接近.同样条件下低中度近视角膜波前像差引导下的个性化LASIK切削的深度较常规LASIK深。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下的低中度近视LASIK较常规LASIK角膜高阶像差影响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近视 高阶像差 三叶 个性化切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TransPRK和常规TransPRK矫正中度近视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泽飞 王勇 +1 位作者 姜丽丽 何之城 《安徽医学》 2023年第6期646-649,共4页
目的比较角膜波前像差引导(WFG)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和常规TransPRK矫正中度近视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双眼TransPRK治疗的60例中度近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W... 目的比较角膜波前像差引导(WFG)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和常规TransPRK矫正中度近视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双眼TransPRK治疗的60例中度近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WFG,分为WFG-TransPRK组(30例,60眼)和TransPRK组(30例,60眼)。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测量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角膜高阶像差和中央角膜厚度等变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计算两组疗效指数和安全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前,两组等效球镜度、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高阶像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nsPRK组手术前后总高阶相差和球差升幅高于WFG-TransPRK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等效球镜度升幅、中央角膜厚度降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疗效指数(t=1.913)、安全指数(t=0.775)和并发症发生率(χ2=0.1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1、0.442、0.697)。结论WFG-TransPRK所引起的球面像差比常规TransPRK少,对于具有高角膜像差或球面像差的患者可能更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 前像引导 近视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波前像差引导的LASEK治疗近视散光和低、高度近视(英文)
18
作者 Seyed Javad Hashemian Abbas Sheikh-Hassani +4 位作者 Alireza Foroutan Mohammd Jafar Ghempanah Mohammad Ebrahim Jafari Mahsa Sadat Hashemian Shadrokh Nabili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92-197,共6页
目的:对比在矫正低度近视,近视散光和高度近视时应用波前像差引导的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和并发症。方法:该回顾性分析共纳入416眼,分为3组,低度近视组159眼,等值球镜-3.68±1.33D;近... 目的:对比在矫正低度近视,近视散光和高度近视时应用波前像差引导的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和并发症。方法:该回顾性分析共纳入416眼,分为3组,低度近视组159眼,等值球镜-3.68±1.33D;近视散光组161眼,等值球镜-5.99±2.24D,柱镜度2.41±1.07D;高度近视组96眼,等值球镜-7.41±0.80D.制瓣后,进行波前像差为基础的准分子激光削切术。在术后10d,2,6和12mo后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结果:术后12mo,低度近视组等值球镜-0.36±0.31D,近视散光组0.15±0.41D,高度近视组0.58±0.68D。低度近视组中,裸眼视力为20/20的患者占90.60%,近视散光组78.90%,高度近视组67%。疗效指标在三组中分别为0.98,1.04和0.92.安全性指标分别为1.00,1.07和1.05。低度近视组有5眼(3.1%)最佳矫正视力提升1行,近视散光组有44眼(27.3%)提升1~3行,高度近视组18眼(19.2%)提升1~2行。低度近视组只有2例产生角膜雾状混浊。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是治疗低度近视,近视散光和高度近视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而在治疗近视散光时其可预测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像引导 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近视 散光 激光视力矫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前像差引导的与波前像差优化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疗效对比研究
19
作者 盛丽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3-473,共1页
目的对比波前像差引导的与波前像差优化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对27例近视患者一眼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另一眼行波前像差优化的LASIK。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前像引导 临床疗效 优化 LASIK 近视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高度远视疗效观察
20
作者 徐金锁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7期89-90,共2页
目的探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44只眼高度远视患者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Wavefront-guid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术前等效球镜屈... 目的探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44只眼高度远视患者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Wavefront-guid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4.25~+9.00(+5.75±2.15)D,术后随访1年。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远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3行,随时间推移远视力逐渐上升。术后1年,裸眼远/近视力≥0.5/J2为22例44只眼100%,裸眼远/近视力≥0.8/J1为15例30只眼68.2%,裸眼远/近视力≥1.0/J1为10例20只眼45.5%。术后1年屈光度-0.5~+3.50(+1.05±0.756)D。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远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膜定位 前像引导 高度远视 LASIK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