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识形态化”与“泛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问题沉思 被引量:17
1
作者 唐少杰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9,共6页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分别讨论了这一哲学“意识形态化”过程中的七个方面和随之而来的这一哲学“泛意识形态化”过程中的九个问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化”与“泛意识形态化”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而,强调马克思主...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分别讨论了这一哲学“意识形态化”过程中的七个方面和随之而来的这一哲学“泛意识形态化”过程中的九个问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化”与“泛意识形态化”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泛意识形态化”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来说,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应该高度重视和值得充分研究的一个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泛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认真对待高校课程思政的“泛意识形态化”倾向 被引量:79
2
作者 靳玉乐 张良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37,共7页
高校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然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着将思政元素生硬移植的形式化、标签化、虚假化、教条化等"泛意识形态化"现象,其... 高校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然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着将思政元素生硬移植的形式化、标签化、虚假化、教条化等"泛意识形态化"现象,其原因在于课程思政主体秉持的课程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没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逻辑错误。为此,应把握课程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内在的、本源性的与生成性的关系实质,并通过基于社会的尺度把握意识形态的育人起点、明确意识形态在不同课程知识中的多样化表现方式以及提升知识学习境界、实现意识形态育人功能等内生路径,克服高校课程思政的"泛意识形态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课程思政 泛意识形态 课程知识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空间泛意识形态化解读现象分析及其引导 被引量:7
3
作者 赵宴群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103,共8页
泛意识形态化解读现象在当下的网络空间时有发生,不仅引发了网络暴力事件,还对现实社会造成了实质性的危害,必须引起重视并予以引导。泛意识形态化解读现象的出现,不仅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传播的聚合效应等有关,其本质上是现实社... 泛意识形态化解读现象在当下的网络空间时有发生,不仅引发了网络暴力事件,还对现实社会造成了实质性的危害,必须引起重视并予以引导。泛意识形态化解读现象的出现,不仅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传播的聚合效应等有关,其本质上是现实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反映。泛意识形态化解读不仅会消解意识形态的严肃性,破坏意识形态的整体性,妨害意识形态的发展性,还会阻碍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加剧网络暴力,造成现实冲突。为了规避网络空间泛意识形态化解读现象所带来的风险,我们要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引导作用,尤其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内涵阐释和方法传授等方面寻求突破,即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新兴网络信息权力主体的引领力,要重视对主流意识形态内涵的阐释,还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分析方法的传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泛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 正向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的“泛化”、“非化”和“再化”的历史反思及其启示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秀芹 黄明理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25,共5页
意识形态的"泛化"是指片面强化甚至曲解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意识形态的"非化"是指否定意识形态的功能,主张"技术决定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再化"是主张意识形态功能的回... 意识形态的"泛化"是指片面强化甚至曲解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意识形态的"非化"是指否定意识形态的功能,主张"技术决定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再化"是主张意识形态功能的回归,是对技术决定论局限的克服,但其本质也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泛化"、"非化"和"再化"的历史反思,对新时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启示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保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包容性、灵活性和话语权,充分发挥其辩护功能、规范功能、批判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历史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 被引量:4
5
作者 杨生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15,共5页
意识形态理论实质与适用范围问题是当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焦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存在论与认识论双重内涵,是科学性、建设性、批判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些国内外学者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当代西方社会微观意... 意识形态理论实质与适用范围问题是当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焦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存在论与认识论双重内涵,是科学性、建设性、批判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些国内外学者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当代西方社会微观意识形态的分析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他们未能深入理解宏观意识形态与微观意识形态的关系,混同了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功能,并带有明显的扩展意识形态研究视阈的泛意识形态倾向,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功能 泛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商会与市民社会研究的力作──评朱英著《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 被引量:8
6
作者 章开沅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市民社会 转型时期 中国商会 商会档案 近代中国 市民斗争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清末民初 互动关系 泛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研究:“后批评”时代的实践转向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德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6-98,共3页
今天的文学研究已越来越倾向于在“文化研究”的旗帜下标榜自己的意识形态姿态并行使文化话语权 ,它表明文学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后批评”的时代。这一“后批评”时代文学研究的“后性”特征 ,主要体现为文学研究过程的“泛意识形态化”... 今天的文学研究已越来越倾向于在“文化研究”的旗帜下标榜自己的意识形态姿态并行使文化话语权 ,它表明文学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后批评”的时代。这一“后批评”时代文学研究的“后性”特征 ,主要体现为文学研究过程的“泛意识形态化”和理论上的“泛审美主义”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后批评 泛意识形态 审美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