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沉浸广告模式:大数据时代的逻辑颠覆与概念重构
被引量:20
- 1
-
-
作者
李沁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
-
出处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96,共7页
-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以沉浸传播理论模式建构中国文化全球影响力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号:15XNF029
-
文摘
D·E·舒尔茨提出,我们一直以来所认识的广告几乎成为一个无用的困扰性概念。新技术使传统广告面临消亡,广告不再是广而告之,其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传播模式都发生着本质变化。本研究发现,基于泛在连接和大数据算法的沉浸传播,重新定义了广告的产品形态、传播时空、传播过程、用户关系,建构出广告的未来形态——沉浸广告。沉浸广告的本质是一个动态协作共享的智能程序,随时等待被激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固定形态和内容,同一个广告,可以呈现完全不同的故事。沉浸广告具有"因时而生"和"因人而生"的特点,每个个人又是他人广告的数据背景,通过体验式消费和泛在分享,改变整体广告的形态和效果。
-
关键词
广告
沉浸传播
泛众传播
体验式消费
大数据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中国主流媒体网络舆论监督的观念嬗变与机制重构
被引量:9
- 2
-
-
作者
李沁
刘入豪
塔娜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出处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7-48,49,50,共4页
-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对外传播观念变革研究——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重构”阶段性成果,编号:MXG202013。
-
文摘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核心功能之一,中国主流媒体在长期实践中对舆论监督形成较完整的理念与规范,然而互联网技术变革推动传统认知及实践发生重构。本研究对全国具有影响力的18家媒体调研发现,网络舆论监督作为舆论监督的新形态,其地位和价值均有所上升。舆论监督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越发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始运用于监测舆情及媒体议程设置中。同时,不少主流媒体大胆进行机制创新,搭建网民互动渠道、尝试建设性舆论监督、形成"闭环"机制等。本研究建议为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合理松绑并鼓励进行国际舆论监督,引导全民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推动网络舆论监督形成主流媒体和网民多层级、去中心的泛众传播生态的发展。
-
关键词
网络舆论监督
媒体融合
沉浸传播
泛众传播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