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法制规范 实现法治目标——对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郑保卫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68,共3页
“新闻传播法制建设”,顾名思义,是指国家对新闻传播法律制度的规划、建立和实施。探讨新闻传播法制建设,首先要厘清“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
关键词 新闻传播 法制建设 法治目标 法制规范 法律制度 “法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的基础、目标和途径──法治与社会稳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叶必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1期34-41,共8页
法治的基础是人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利益关系.法治的目标是促进利益一致关 系,增进人们相互之间、国家机关相互之间的合作。加强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服务与合作。建立利益 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法治的途径主要是完善法治形式.拓展沟通... 法治的基础是人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利益关系.法治的目标是促进利益一致关 系,增进人们相互之间、国家机关相互之间的合作。加强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服务与合作。建立利益 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法治的途径主要是完善法治形式.拓展沟通渠道,转变法治观念。法治之路 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团结和文明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关系 法治基础 法治目标 法治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目标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君成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63-68,共6页
在学习《法理学教科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性探讨。以当代中国的法治需要为基点,认为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目标应该包含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可从6个方面去理解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目标体系。(1)保障权利;(2)制约权力;(3)立法民主;... 在学习《法理学教科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性探讨。以当代中国的法治需要为基点,认为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目标应该包含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可从6个方面去理解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目标体系。(1)保障权利;(2)制约权力;(3)立法民主;(4)法律至上;(5)司法公正;(6)依法行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治目标 实质正义 形式正义 目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法治建设的障碍及对策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余香 《湖湘论坛》 2004年第2期84-86,共3页
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仍存在许多障碍 ,影响着法治目标的实现。深入分析这些障碍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 。
关键词 法治建设 中国 法治目标 公民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 法律监督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全民健身法治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沈建华 孙海春 舒盛芳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8,11,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统计等方法对上海市全民健身法治建设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研究表明 :在立法上 ,上海市已取得初步成效 ,但立法层次较低 ,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或立法不配套 ,某些方面仍然无法可依 ,还不可...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统计等方法对上海市全民健身法治建设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研究表明 :在立法上 ,上海市已取得初步成效 ,但立法层次较低 ,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或立法不配套 ,某些方面仍然无法可依 ,还不可能适应全民健身法治化发展的需要 ,离全民健身体系提出的法治化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执法上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还没有全面展开。就监督机制而言 ,还比较薄弱。在普法教育方面 ,市民的体育权利意识还亟待提高。最后 ,就未来的法治建设提出了奋斗目标、实施步骤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 全民健身 法治建设 发展战略 法治目标 监督机制 体育权利意识 体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法律意识与法治——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功能及其塑造 被引量:17
6
作者 唐永春 车承军 《求是学刊》 CSSCI 1999年第3期63-66,共4页
一、公民法律意识:法治的社会思想基础法治,作为奠定于现代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之上的理想治国方略,其要义不只在于完善的法律制度及其严格的执行和遵守,更在于法律及其运作过程中所内含的法治理念———民主、自由、平等、人权... 一、公民法律意识:法治的社会思想基础法治,作为奠定于现代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之上的理想治国方略,其要义不只在于完善的法律制度及其严格的执行和遵守,更在于法律及其运作过程中所内含的法治理念———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价值的要素和取向,“立法所表现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法律意识 理性法律意识 法律情感 法律认知 法治功能 法律理念 法治理念 法治价值目标 法律教育 权利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建设论纲(下) 被引量:1
7
作者 法治建设研究课题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6期107-111,共5页
社会主义法治研究究竟如何建设,还应研究:法治与法律职业共同体,主要包括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抵柱作用,从行政性到职业自治的转型,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法治与大众法律文化,主要包括西方法治大众法律文化化的启示,中国法治与大众法... 社会主义法治研究究竟如何建设,还应研究:法治与法律职业共同体,主要包括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抵柱作用,从行政性到职业自治的转型,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法治与大众法律文化,主要包括西方法治大众法律文化化的启示,中国法治与大众法律文化的沉思,中国大众法律文化转型的条件和标准;基本法治目标的实现,主要包括政治法治化、行政法治化、经济法治化和社会法治化,以及特殊形态“一国两制”的法治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职业共同体 大众法律文化 法治目标 一国两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惩戒:目标追求、理性依循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人杰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1期18-21,共4页
教育惩戒在施行过程中始终明确追求教育、法治、道德的综合性目标。围绕着不同维度目标的实现,教育惩戒实践应具体依循三重理性:由教育性目标所确立的交往理性、由法治性目标所决定的逻辑理性、由道德性目标所主导的价值理性。依循此三... 教育惩戒在施行过程中始终明确追求教育、法治、道德的综合性目标。围绕着不同维度目标的实现,教育惩戒实践应具体依循三重理性:由教育性目标所确立的交往理性、由法治性目标所决定的逻辑理性、由道德性目标所主导的价值理性。依循此三重理性,激发交往理性从而改变教育惩戒的根本基调、强化逻辑理性进而加强教育惩戒的法律支撑、凸显价值理性因而实现惩戒对象的向善而行,理应成为教育惩戒得以实现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惩戒 教育性目标 法治目标 道德性目标 交往理性 逻辑理性 价值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性事件应对中的政府角色 被引量:10
9
作者 曾海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6-151,共6页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曾遭遇或正在面临由政治、经济、宗教、种族、环保等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方面,外国政府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以法律为底线,以专门机构或组织为核心,以警察执法为辅助手段,共同实现社会管理控制。在...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曾遭遇或正在面临由政治、经济、宗教、种族、环保等原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方面,外国政府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以法律为底线,以专门机构或组织为核心,以警察执法为辅助手段,共同实现社会管理控制。在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不够明确,相关立法有待完善。应强化政府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主导地位,更新观念,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与诉求表达机制,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协调法治与稳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社会控制体系 利益机制 政府角色 法治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法观念变迁与中国特色公法体系建设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金明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32,共9页
我国宪法与基本法律之间的效力关系使得现行宪法制度的正当性只能依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也就是说,我国的宪法制度只是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部分而存在,宪法的根本法权威不能超越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 我国宪法与基本法律之间的效力关系使得现行宪法制度的正当性只能依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也就是说,我国的宪法制度只是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部分而存在,宪法的根本法权威不能超越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权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政治制度的正当性是立足于"议会至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来自于"法律至上"的宪法制度。在我国的政治制度框架下,民主的价值要高于法治的价值,这也就决定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能忽视民意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为了充分探讨这一问题,本刊编辑部特邀一批专家对此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得到了一些对此问题素有研究的学者的比较积极的回应。本刊编辑部以"宪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总标题进行笔谈。本着百家争鸣的态度,本刊对于受邀专家的来稿,只要政治立场正确,符合通常的学术规范,不论其所表达的学术观点如何,均一律照登,所以,本专题所有观点均不代表本刊之立场。<正>中国特色公法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公法观念、公法理论以及公域法治目标在法律体系范畴内的集中表达,被视为当代中国公法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深刻命题。关注公法制度建设,完善公法体系,应当充分注意公法观念从传统公法向现代公法变迁的历史维度,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公权力主体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法体系 中国特色 观念变迁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有机组成部分 法治目标 当代中国 制度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不当行政行为救济途径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峰振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6-140,共5页
2004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经过十年左右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有效的不当行政行为救济途径是否形成是检验这一目标的一个因素。在现有制度中,行政监察与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不是行政救济制度。行政诉讼制... 2004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经过十年左右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有效的不当行政行为救济途径是否形成是检验这一目标的一个因素。在现有制度中,行政监察与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不是行政救济制度。行政诉讼制度无法为不当行政行为提供救济。信访、行政复议与行政执法投诉均属不当行政行为救济途径。但他们存在着法律依据位阶低,制度实施效果不理想;信访机构无调查处理权,救济效率低下;救济机构不独立,公正性存疑等缺陷。为促进法治政府目标的尽快实现,需要重构不当行政行为救济途径。可考虑将隶属于行政系统的信访与行政监察机构与职能合并,整体划转到各级人大常委会之下,成立人大常委会监察委员会,为不当行政行为提供救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政府目标 不当行政行为 救济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聂树斌案件的延展反思
12
作者 徐岱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18,共3页
2016年年底,多年来备受关注的聂树斌强奸及故意杀人案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宣告聂树斌无罪而告平反昭雪。这是继云南杜培武故意杀人案、湖北佘祥林故意杀人案、河南赵作海故意杀人案、浙江张高平及张辉叔侄故意杀人案、福建念斌... 2016年年底,多年来备受关注的聂树斌强奸及故意杀人案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宣告聂树斌无罪而告平反昭雪。这是继云南杜培武故意杀人案、湖北佘祥林故意杀人案、河南赵作海故意杀人案、浙江张高平及张辉叔侄故意杀人案、福建念斌投毒案、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故意杀人案、海南陈满故意杀人案等之后,又一起牵动我国社会公众的神经与情感,在当事人家属反复不断申冤、各界人士鼎力相助几十年之后,终于迎来但的确迟到的那一缕司法正义的阳光。自然地,每一桩冤案错案的平反昭雪,都会让当事人家属稍感欣慰,对无端沉冤而消失的生命也有那么一点稍许的慰藉,同样也都会让社会公众多多少少舒那么一口气。但对于当代中国的法律人而言,恐怕少许的欣慰实在无法缓解心中基于职业良知而背负的司法正义不到或者迟到的"罪孽"的沉重。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社会可能至今都还有很多的冤案错案,正在排队等候着见到司法正义曙光的那一刻;我们的社会今后依然可能还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冤案错案,从而让正义蒙羞。与众多得到平反或者未能得到平反的冤案错案一样,聂树斌案也好,呼格吉勒图案也好,无论其影响程度有多大、影响范围有多广,都终将归于沉寂而成为历史中的一个事件。但作为法律人,我们恐怕不应该轻易忘记这些冤案错案,也不应该随意地越过这些冤案错案,尤其是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通过对这些冤案错案的理性反思,来对我国的相关制度及其实践以及对作为制度实践的参与者的我们自身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以寻求即使不能杜绝也要尽可能减少冤案错案的发生,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不断迈进。为此,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法学院周光权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林维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徐岱教授、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及法律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姚建宗教授,共同参与这次以"反思冤案错案"为主题的笔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人民法院 反思 案件 作案时间 终局判决 巡回法庭 尘埃落定 法治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