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法治实践部门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责任主体地位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翔 廖永安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122,共6页
法治实践部门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检验者"与"受益者",却在法治人才培养中长期处于责任模糊状态,引发了诸多法治人才培养问题。法学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趋同性使法治实践部门成为法治人才培养责任主体具备深厚的... 法治实践部门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检验者"与"受益者",却在法治人才培养中长期处于责任模糊状态,引发了诸多法治人才培养问题。法学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趋同性使法治实践部门成为法治人才培养责任主体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凸显法治实践部门的责任主体地位,使其"反哺"法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构建法治实践部门与法学教育部门协同培养法治人才的机制,发挥法治实践部门的作用与功能,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法治人才,夯实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实践部门 法治人才培养 协同培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裁判理由的独立价值——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一个研究角度 被引量:1
2
作者 范凯文 钱弘道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4-72,157,共9页
目前格式化的中国司法裁判文书普遍缺少理由提供,这与法治评估实践将其作为司法公开或透明的重要指标存在张力。缺乏裁判理由的裁判文书难以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司法透明,进而影响着人们对裁判结论的接受性,最终决定着司法正义效果的实现... 目前格式化的中国司法裁判文书普遍缺少理由提供,这与法治评估实践将其作为司法公开或透明的重要指标存在张力。缺乏裁判理由的裁判文书难以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司法透明,进而影响着人们对裁判结论的接受性,最终决定着司法正义效果的实现。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裁判文书中理由提供的实践,阐明裁判理由在裁判文书中的独立价值,为司法公开或透明的法治评估提供重要根据,也为倡导"实践、实证和实效"的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构建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透明 理由提供 独立价值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实践探索的话语表达——以历次党代会报告文本为分析对象 被引量:1
3
作者 夏锦文 傅情龙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3-87,共15页
从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百年实践探索的历程中更能体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也更能体悟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创新。党代会报告文本集中体现着党对国家重大问题和发展战略的深入思考,是观察法治建设发展的旗帜,是... 从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百年实践探索的历程中更能体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也更能体悟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创新。党代会报告文本集中体现着党对国家重大问题和发展战略的深入思考,是观察法治建设发展的旗帜,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法治实践探索的重要素材。以历次党代会报告文本为分析对象,梳理其中法治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实践探索的脉络,进一步凝练话语表达的演进特征,探寻法治实践探索与话语表达背后的内在逻辑,对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实践探索过程中对人民至上与良法善治目标孜孜不倦地追寻,形塑了从革命斗争出发,经由秩序构建走向价值引领的演进过程,也使得法治话语在与其他话语的互动中保持本色并不断丰富自身的话语内涵。法治话语演进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特色的实践逻辑,历次党代会报告文本中法治话语的表述呈现的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变化发展的法治实践,在对法治现代化道路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党代会报告 法治实践 习近平法治思想 话语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史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法治实践概说 被引量:3
4
作者 侯欣一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13,79,共11页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便与法治结下不解之缘。1920年代后期有了局部政权之后,中国共产党便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观、法律观为指导,结合农村环境,开启了新的法治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建设,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便与法治结下不解之缘。1920年代后期有了局部政权之后,中国共产党便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观、法律观为指导,结合农村环境,开启了新的法治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建设,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阶段,形成一整套规则、体制、机制和经验,涉及立法、执法、司法、运行机制、民众参与等诸多领域,在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利益、公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法治实践不同于人类历史上已有的法治实践,但又是人类法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存在。这不仅是由中国的人数、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和影响力所决定的,更是由中国共产党法治实践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史 中国共产党 法治实践 政法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量化法治实践中的定性与定量——以地方法治评估实践为研究对象
5
作者 郑智航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93,共11页
量化法治有助于政府和法院对照既有的法治标准寻找差距,从而找到建设法治社会的着力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对地方法治评估实践进行反思,这些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案在定性问题和定量问题的处理方面都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定性研究与定量... 量化法治有助于政府和法院对照既有的法治标准寻找差距,从而找到建设法治社会的着力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对地方法治评估实践进行反思,这些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案在定性问题和定量问题的处理方面都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在理论基础、研究逻辑、研究方式和价值问题处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是,这两种方法并非完全对立,而是互补互惠的。中国量化法治实践必须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相应的研究逻辑、研究方法、关注的重点等来展开。从定性上讲,各个地方应当首先确定法治的基本价值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法治概念。从定量上讲,各个地方应当进一步加强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信度提升等方面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法治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价值路径 职能路径 法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与变迁:中国乡土社会的法治实践 被引量:26
6
作者 田成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4-79,共6页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实践是中国农村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和法治现代化的关键。本文探析了传统中国乡土社会国家法萎缩与民间法兴盛的原因 ,阐述了在中国乡土社会法律调控的变迁过程 ,并以农村土地承包、村民自治为契机 ,分析了法律在现代中...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实践是中国农村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和法治现代化的关键。本文探析了传统中国乡土社会国家法萎缩与民间法兴盛的原因 ,阐述了在中国乡土社会法律调控的变迁过程 ,并以农村土地承包、村民自治为契机 ,分析了法律在现代中国农村的运作与出路。认为要真正解决好农民问题 ,就必须关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平等与参与问题 ,而当务之急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寻求行政组织转向自治组织的有效过渡形式 ,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带头守法 ,使农民有尝试运用法律的机会与实践。只有这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社会 农村基层组织 法治实践 村民自治 民间法 国家法 农民 国家权力 中国农村 法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法治实践变迁与法理学研究转型升级——以“中国的”法理学如何可能为视角 被引量:2
7
作者 杜宴林 彭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0-96,共17页
中国法理学乃至法学研究不断转型升级的学术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发展史。二者之间存在着正向函变关系:一方面,法治实践在价值理念、制度建设、运作理路等方面的变革创新,为法理学研究提供了动力基础;另一方面,法理学... 中国法理学乃至法学研究不断转型升级的学术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发展史。二者之间存在着正向函变关系:一方面,法治实践在价值理念、制度建设、运作理路等方面的变革创新,为法理学研究提供了动力基础;另一方面,法理学研究通过在理论基础、研究主题、研究聚焦等维度的转型升级,为不断变迁的法治实践做出了理论因应。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我国的社会生活和法治建设已然进入新时代,而法理学研究也正在逐步迈向“法理”的理论自觉时代,并在内在品性、外部特质、思维属性等方面逐渐呈现出法理化、回应性、思辨性特征。总之,与法治建设同频共振,这无疑既是法理学得以发展的规律性启示,也自然是发展“中国的”法理学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实践 法理学研究 转型升级 “中国的”法理学 法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社会学视阈下黄遵宪的法治实践
8
作者 杨光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2-116,共5页
作为晚清维新运动中具有强烈政治改革意识的黄遵宪,不仅在外交、教育和诗歌改革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在法治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建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知识社会学的方法为视角,以中国法制近代化为语境,可以发现黄遵宪的知识结构受其家... 作为晚清维新运动中具有强烈政治改革意识的黄遵宪,不仅在外交、教育和诗歌改革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在法治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建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知识社会学的方法为视角,以中国法制近代化为语境,可以发现黄遵宪的知识结构受其家世和学习经历的影响,其法律知识类型属于中西贯通型;在知识社会学人格角色的定位上,黄遵宪属于学者官员;对其社会绩效的分析,可发现其对中国法制的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遵宪 知识社会学 法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法治实践的双重深化与拓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平川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7-81,138,共6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法治实践需要在国际社会和国内改革发展两个方向上进行深化与拓展。也即在国际社会中,展示着世界法治发展的广度和多样性,进而塑造中国自主性法治发展道路;而在国内改革发展中,则展示着法治发展的深度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法治实践需要在国际社会和国内改革发展两个方向上进行深化与拓展。也即在国际社会中,展示着世界法治发展的广度和多样性,进而塑造中国自主性法治发展道路;而在国内改革发展中,则展示着法治发展的深度和内在品质,进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治理格局。这就要求我们立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积极推进增量性赋权、平衡性赋权和生活性赋权,从而为中国法治实践双重深化与拓展提供根本动力和深层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法治实践 法治拓展 共建共治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实践之路论纲 被引量:4
10
作者 法治实践之路研究课题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4-87,共14页
中国法治的实现在于法治实践路径之确立,包括:建构良法体系;实现司法公正;落实法律监督;完善律师制度;型构农村法治;更新法律教育,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一国两制三法的法治文化。
关键词 中国 法治实践 立法理念 法律体系 立法解释 立法技术 审判机关 司法解释 审判执行 检察体制 检察机关 法律监督权 行政执法 行政法治 公安机关 行政权力 刑事执行 监狱管理 律师执业 律师制度 村民自治 农村 司法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生态补偿法治实践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次旺欧珠 《现代农业研究》 2023年第4期119-121,共3页
生态补偿制度作为生态经济保护的一种手段,保证了自然生态的安全和公平。草原生态补偿作为生态补偿从属概念的一种,具有生态、经济、政治等多重价值。需要用法律保证其实施,如今我国对自然生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与研究不够丰富,... 生态补偿制度作为生态经济保护的一种手段,保证了自然生态的安全和公平。草原生态补偿作为生态补偿从属概念的一种,具有生态、经济、政治等多重价值。需要用法律保证其实施,如今我国对自然生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与研究不够丰富,不足以支撑颁布权威性法律来保障草原生态补偿,现行草原生态补偿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出现诸多弊端,可操作性差、分布零散、内容原则抽象等问题。因此,须出台国家层面的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让其真正发挥效益,全面符合草原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化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 生态补偿 法治实践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实践
12
作者 王秀红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6期229-231,共3页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法治化是这场变革成熟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江苏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表明,江苏的社会管理已超越传统模式,走上了法治化的道路,但还需要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始终坚持公正...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法治化是这场变革成熟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江苏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表明,江苏的社会管理已超越传统模式,走上了法治化的道路,但还需要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始终坚持公正司法,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保障社会管理规范有序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 江苏省 法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本土基础及内涵
13
作者 俞鹏飞 《河北农机》 2019年第2期76-76,78,共2页
中国要想有自己的法治道路,就要有自己的法治学派。对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承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总结,必然会催生出属于中国法治所独有的学派,即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以学派的角度,分析当前的法治方向,在包容并... 中国要想有自己的法治道路,就要有自己的法治学派。对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承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总结,必然会催生出属于中国法治所独有的学派,即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以学派的角度,分析当前的法治方向,在包容并蓄的胸怀下,寻找我国法律发展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 法治发展 法治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进乡村法治文化认同
14
作者 陈俐静 《村委主任》 2025年第2期205-207,共3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文章从加强法治的教育普及、完善法治文化设施及人员配备、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运用法治实践为当地经济社...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文章从加强法治的教育普及、完善法治文化设施及人员配备、结合地方特色文化、运用法治实践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保驾护航四个方面,沿着法治文化的认知、传播、融合到认同,逐层深入推进的路径,增强乡村法治文化认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法治实践 法治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发”地区的先行法治化——以浙江省法治发展实践为例 被引量:45
15
作者 孙笑侠 钟瑞庆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4,共5页
"先发"地区的先行法治化是指中国东部地区在其经济与社会"先发"的基础上,在国家法制统一的原则下,率先推进区域法治化。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纠纷解决机制的要求也就越高,这是东部地区法治先行最为基本的动力。先行... "先发"地区的先行法治化是指中国东部地区在其经济与社会"先发"的基础上,在国家法制统一的原则下,率先推进区域法治化。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纠纷解决机制的要求也就越高,这是东部地区法治先行最为基本的动力。先行法治化虽然发生在局部地区,但具有全局意义,其实质性的推进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区域法律生态学"是针对中国法治转型的特殊性而在理论上提出的一个初步的线索和指引,期待能以此为方向,进而形成更为丰富、具体的指导理论。浙江省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先发"地区先行法治化具有一定的基础,在现行体制下完全可行,其完全可能成为中国向法治转型的基本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先发”地区 先行法治 “区域法律生态学” 浙江省 法治转型 法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法律适用”到“法治治理”:法学专业实践模式的迭代升级
16
作者 陈吉利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8-73,共6页
法学专业实践之于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意义,并应随着国家法治建设战略顺势而变。在国家治理大格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随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纵深推进,顺应“良法善治”法治观,法学专业实践有必要在“法律适用... 法学专业实践之于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意义,并应随着国家法治建设战略顺势而变。在国家治理大格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随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纵深推进,顺应“良法善治”法治观,法学专业实践有必要在“法律适用型”模式的基础上,迭代升级到“法治治理型”专业实践模式。法治治理型实践模式体现了包容性法治的基本理念,有助于“法治人才”治理能力的全面培养。法治治理型实践模式需在法律适用型模式的基础上,从实践理念(目的)、实践场景、实践能力、实践角色、实践环节和实践基地等维度展开制度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教育 法学实践 法律适用型实践模式 法治治理型实践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中华法系”概念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晓林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2,共9页
中华法系萌生发展于中华大地,为千百年来国家治理与社会运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作为一个法学概念,“中华法系”发端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法族”概念,其内涵在中华民族艰辛探索法治道路过程中经历了长期建构与重构。法系与法律系统、... 中华法系萌生发展于中华大地,为千百年来国家治理与社会运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作为一个法学概念,“中华法系”发端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法族”概念,其内涵在中华民族艰辛探索法治道路过程中经历了长期建构与重构。法系与法律系统、法律体系,法律、道德及其相互关系,发展方向、未来命运及其决定因素是“中华法系”概念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论题,最终表达的是中国法治的过去和未来如何在法治实践中获得存在的意义。“中华法系”概念百余年演进历程中围绕基本论题展开的讨论,表征着概念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实践性与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了“中华法系”概念的演进历程与基本论题,深刻揭示了其丰富的制度内涵、思想内涵与文明内涵,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中华法系”概念具有鲜明的主体性、范式性、引领性,是具有标识意义的重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法系 概念史 法治传统 法治实践 法治道路 法治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领依法治国实践迈向新征程——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体会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叶中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1期61-63,共3页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化了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制定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时间表,确立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组织保障,谋划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方略,是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行...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化了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制定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时间表,确立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组织保障,谋划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方略,是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必将引领全面依法治国迈向新的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 法治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先进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经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振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3-109,126,共8页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先进法治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得到良好传承,民族法治文化与国家制定法有机融合,红色法治文化深入人心,现代法治文化不断发展完善。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保障民族团结和谐稳定... 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先进法治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得到良好传承,民族法治文化与国家制定法有机融合,红色法治文化深入人心,现代法治文化不断发展完善。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保障民族团结和谐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地方法治建设,弘扬红色法治精神,传承红色传统法治文化,促进国家法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公平、正义法律价值追求,是先进法治文化建设的经验。形成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的先进法治文化场域,发挥好先进法治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构建新时代多元化中华法律文化体系是先进法治文化的发展趋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法治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先进法治文化:实践 多元化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法治建设的主要问题与路径选择
20
作者 冯蕾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4期88-91,共4页
全面依法治国和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乡村振兴必然在法治建设的轨道上运行,而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有赖于乡村法治实践的进步。当前,乡村法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受到村民法治意识不高、涉农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水平待提升和公共法律服... 全面依法治国和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乡村振兴必然在法治建设的轨道上运行,而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有赖于乡村法治实践的进步。当前,乡村法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受到村民法治意识不高、涉农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水平待提升和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针对此现状,从乡村村民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式积极寻找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乡村振兴 全面依法治 乡村法治建设 乡村法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