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3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革开放以来法治与人权关系的历史发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佑武 李步云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法治与人权关系的历史发展大体经历了分离、结合与融合三个历史阶段。在上世纪早期法治实践之中,法治与人权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处于分离状态,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之中法治与人权都未建立有效关联。上世纪九十年代伊始... 改革开放以来,法治与人权关系的历史发展大体经历了分离、结合与融合三个历史阶段。在上世纪早期法治实践之中,法治与人权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处于分离状态,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之中法治与人权都未建立有效关联。上世纪九十年代伊始,以1991年《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党的十五大报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为标志,法治与人权由分离向结合转变。此时,法治与人权在理论层面或实践层面都互有所指,处于价值互涉的状态。以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为界,法治与人权趋于融合。由此开始,法治的人权保障价值与人权的法治保障方式高度融合,处于无法隔离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人权 法治 人权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治与人的本性 被引量:5
2
作者 杜承铭 《湖湘论坛》 1998年第2期38-41,共4页
论法治与人的本性杜承铭一在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导出了人治与法治的不同思想。中国古代孔孟儒家学说是性善论的主要代表,在这一人性哲学基础上建构起了人治思想。他们相信人皆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善德本性。所... 论法治与人的本性杜承铭一在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导出了人治与法治的不同思想。中国古代孔孟儒家学说是性善论的主要代表,在这一人性哲学基础上建构起了人治思想。他们相信人皆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善德本性。所以,统治的核心在于实行“仁政”。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法治思想 法治与人 社会本性 法治秩序 人性论基础 价值目标 人的自然本性 工具性目标 人性基础 人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述我国当代社会法治与人治的矛盾 被引量:2
3
作者 蒋晓伟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14,共4页
本文认为,人类社会有主体的主观需要(首先是衣食住行,然后是精神文化)与现实客现(不能满足主体主观需要)之间的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在克服和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时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本文认为,人类社会有主体的主观需要(首先是衣食住行,然后是精神文化)与现实客现(不能满足主体主观需要)之间的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在克服和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时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这个矛盾运动中,由于各个国家地理、气候、人口诸条件不同,历史发展也不同,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差异,因此各国会产生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社会重要矛盾。本文从矛盾的对立统一两个层面,揭示当前我国社会法治与人治的矛盾,并阐述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一树立,二构建,三实施”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治 人治 法治 法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治与人性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叶才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4期19-22,共4页
法治建构在一定的人性基础之上 ,人性对法治的各个环节都有影响 ,应该在人的本性中寻找法的牢固支点。所谓“良法” ,应是有人性基础的法 ,其所形成的法律秩序合乎人道。法治不仅能矫正人性 ,而且还能改良、张扬人性 ,促进人性的完善。
关键词 法治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法治与人的现代化 被引量:2
5
作者 柯卫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6-121,共6页
该文着眼于作为社会主义法治主体的人与我国的法治现代化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从法治的实质中发现人的现代性要求,并就现代法治社会应该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以及现代法治社会之中的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作出初步的分析。文章认为,如果... 该文着眼于作为社会主义法治主体的人与我国的法治现代化之间的共生互动关系,从法治的实质中发现人的现代性要求,并就现代法治社会应该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以及现代法治社会之中的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作出初步的分析。文章认为,如果没有与法治精神要求相一致的法治主体存在,真正的法治社会就不可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治主体 人的现代化 共生互动关系 秩序性追求 规范化生活方式 “现实的人” 互为前提和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法治与人文关怀 被引量:2
6
作者 郭学文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4-77,共4页
法治的人文关怀,是指在法的制定和法的实施的过程中对人权的充分而全面有效的法治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人文关怀的关心人的生存与发展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特征和力量源泉。注重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 法治的人文关怀,是指在法的制定和法的实施的过程中对人权的充分而全面有效的法治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人文关怀的关心人的生存与发展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特征和力量源泉。注重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法治中强化人文精神的内涵,有助于理想的、科学的法治人格的确立。我国应当积极探索强化社会主义法治人文关怀的途径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治 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两种思考进路——关于法治与人权价值次序的选择标准 被引量:3
7
作者 莫纪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6-57,共12页
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有两个不同价值思路:一种是基于主权原则而产生的国内法治途径,根据此种分析方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所确认的普遍人权在中国国内法上只具有与公约批准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有两个不同价值思路:一种是基于主权原则而产生的国内法治途径,根据此种分析方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所确认的普遍人权在中国国内法上只具有与公约批准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所保护的权利相同的效力,为此,批准公约时就必须考虑宪法所规定的各种宪法权利、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中所保护的权利如何在法律效力上优越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所确认的普遍人权,并以此来对不一致的规定在批准公约时实行必要的保留或者是做出解释性声明;另一种思路是基于"人权入宪"的契机,承认《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所规定的普遍人权已经被宪法所肯定,成为中国宪法所保护的个人所享有的宪法权利的一部分,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在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如何制定一部整合国际人权公约中的普遍人权和宪法所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其他法律、法规所保护的个人权利的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保障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主权 人权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有多贵?——法治与人均国民收入关系的相关性考察与反思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锦辉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8-91,共4页
法治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向我们揭示了法治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与国民物质财富之间的关系。法治的实现需要足够水平的物质投入,而良好的法治状况也会对国民收入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有足够的经济投入。
关键词 法治 人均国民收入 正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的法治与人权”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文军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07年第5期158-160,共3页
关键词 全球化背景 研讨会综述 人权 法治 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专题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法治与人权保障——山东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综述
10
作者 李蕴辉 《政法论丛》 2005年第5期96-96,F0003,共2页
关键词 刑法学研究会 人权保障 刑事法治 学术年会 山东省 法学会 年会综述 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刑事法律 专家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治与人性的契合与互动
11
作者 马奔 谢慧 《学习论坛》 2005年第6期75-77,共3页
在走向现代法治的过程中,认真看待法治与人性问题,对法治的性质及其构建会有更深入的把握。从人性的外延分析,性恶论和性善论两方面的统一,滋长出法的基本精神,即对权力的限制和对权利的保护;在人性的内涵上,人性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 在走向现代法治的过程中,认真看待法治与人性问题,对法治的性质及其构建会有更深入的把握。从人性的外延分析,性恶论和性善论两方面的统一,滋长出法的基本精神,即对权力的限制和对权利的保护;在人性的内涵上,人性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两者的冲突以及人的社会本性内部的冲突决定了法治秩序的必要。在法治与人性契合的基础上,建构法治的价值目标便是实现人的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人性 价值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与人伦:传统儒家法秩序的现代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德嘉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04-107,共4页
传统“伦理法”所强调的人伦价值与现代法治并不矛盾,具体君臣父子的人伦关系或许随着时代发展而被社会所扬弃,但背后所蕴含尊重人伦,尊重生活情理的法律价值则将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法治建设的具体思... 传统“伦理法”所强调的人伦价值与现代法治并不矛盾,具体君臣父子的人伦关系或许随着时代发展而被社会所扬弃,但背后所蕴含尊重人伦,尊重生活情理的法律价值则将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法治建设的具体思路可借鉴传统“伦理法”。传统“伦理法”的最大意义在于滋养了传统法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共识基础。儒家通过“化民成俗”的德教实践,将君臣、父子的人伦秩序内化为社会上人人所奉行的基本价值共识,并通过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将伦理与法律巧妙融为一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治建设中发挥了社会价值“最大公约数”的重要意义,其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引导法治建设认知与实践的统一,使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通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儒家思想 人伦秩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与人治理念的对抗与冲突——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若干重大争议问题述评 被引量:2
13
作者 郝铁川 《东方法学》 CSSCI 2015年第1期2-20,共19页
废除"六法全书"、司法改革运动、法律院系调整、学习苏联法学、反右扩大化和对董必武民主法治主张的四次批判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领域的重大事件。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是以董必武为代表的民主法治主张与党内、外人治... 废除"六法全书"、司法改革运动、法律院系调整、学习苏联法学、反右扩大化和对董必武民主法治主张的四次批判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领域的重大事件。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是以董必武为代表的民主法治主张与党内、外人治思想的斗争,而最终是以董老为代表的民主法治论者被批判、甚至整肃,人治论者渐占上风、愈演愈烈,直至"文革"的爆发。与此同时,围绕这些事件,学界评说不一,争议不断。这一段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国家的民主法治不能因领导人注意力和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治法治 董必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与人权彰显背景下领导者实施惩罚权的方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勇恒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35-38,共4页
在法治与人权彰显背景下,领导者实施惩罚的权力应受到制度的规制。当前领导者实施惩罚权的行为手段包括经济型、行为型和精神型三种。惩罚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正逐渐被领导者的个人行为侵蚀。领导者实施惩罚行为会导致下属工作态度消... 在法治与人权彰显背景下,领导者实施惩罚的权力应受到制度的规制。当前领导者实施惩罚权的行为手段包括经济型、行为型和精神型三种。惩罚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正逐渐被领导者的个人行为侵蚀。领导者实施惩罚行为会导致下属工作态度消极、个人行为偏差、健康水平下降、家庭幸福被破坏,以及组织团队绩效降低、违背法治人权精神等负效应。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提升惩罚艺术,应该以制度规制惩罚权力、以适度原则行使惩罚权力、以奖罚并重提升组织执行力、以科学的绩效考核为奖罚依据、以情感关怀为惩罚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者 惩罚权 法治 人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经济的法治与人治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启祥 《重庆社会科学》 1994年第4期44-46,39,共4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换句话说,没有完备的法制,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换句话说,没有完备的法制,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识着市场经济天然就是法制经济。市场,是有序地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如果没有正常的市场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法制经济 法治 商品交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秩序 天然 法制建设 法律制度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定法治自信”的多维度内涵 被引量:3
16
作者 付子堂 魏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41,共13页
“坚定法治自信”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坚定法治自信”这一重大命题体现了对法治的坚定信念,是对新时代法治路径、法治理念、法治体系和法治精神的信心与认同的集中展示。法治自信涵盖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四个维度,是“... “坚定法治自信”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坚定法治自信”这一重大命题体现了对法治的坚定信念,是对新时代法治路径、法治理念、法治体系和法治精神的信心与认同的集中展示。法治自信涵盖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四个维度,是“四个自信”的具体落实与深化。道路维度的法治自信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主性;理论维度的法治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与人民性;制度维度的法治自信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著的制度优势;文化维度的法治自信扎根于五千年文明大国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法学界尤其是法理学界,应当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坚定法治自信”这一具有主体性、范式性、时代性的法学理论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自信 法治道路自信 法治文化自信 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位一体”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路径探索 被引量:9
17
作者 崔晓静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3,共11页
加强以实践为导向的育人机制建设,不仅是联系法学理论教学与实务的桥梁,也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提升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实践教育存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与模式陈旧、实务课程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实习实训... 加强以实践为导向的育人机制建设,不仅是联系法学理论教学与实务的桥梁,也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提升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实践教育存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与模式陈旧、实务课程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实习实训资源开发不足以及国际实习机会稀缺等方面的问题,它们表现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应当坚持“五位一体”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践育人路径,从引导课堂实练、设计实务课程、强化校内实训、组织校外实践、拓展国际实习网络五方面进行一体化针对性改革,整体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实践能力培育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育人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法学教育 习近平法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内涵、新任务、新要求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林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F0002,共11页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开辟了广阔前景,赋予了新时代法治文明新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开辟了广阔前景,赋予了新时代法治文明新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一系列新任务,并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法治对世界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法治文明 全面依法治 法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领域改革论纲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文艺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0,共19页
与法律改革、法制改革概念相比,法治领域改革概念更具时代蕴涵力、理论解释力、实践变革力。法治领域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法治运行体制更为健全、法治规范体系更加完备... 与法律改革、法制改革概念相比,法治领域改革概念更具时代蕴涵力、理论解释力、实践变革力。法治领域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法治运行体制更为健全、法治规范体系更加完备、法律公平正义更为坚实、人权法治保障更为充分、权力制约监督更加有力、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国际法治领导力和贡献力显著提升。法治领域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法治机构职能体系、法治规范制定体制、法治实施体制、涉外法治体制、法治监督体制、法治保障制度、依规治党体系等方面的变革。法治领域改革是社会利益关系和国家权力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从中国国情出发、遵循法治规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系统谋划和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改革 法制改革 法治领域改革 法治体系 法治规范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法治要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柏峰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4,共14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性。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性。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难题、巩固改革成果,切实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衔接。要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新形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健全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治轨道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