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 被引量:9
1
作者 谢晖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6-119,共14页
本文从法律诠释与权利分配之关系入手 ,论述了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必然关联。任何法律诠释总是和一定的利益要求及对该种利益要求的规范调整相关的 ,这是决定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必然关联之内因。在此基础上 ,文章站在批判立场 ,逐... 本文从法律诠释与权利分配之关系入手 ,论述了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必然关联。任何法律诠释总是和一定的利益要求及对该种利益要求的规范调整相关的 ,这是决定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必然关联之内因。在此基础上 ,文章站在批判立场 ,逐层对法律诠释理论和实践做了反思 ,并提出通过对话与整合 ,以“超越”法律诠释之意识形态属性的可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诠释 意识形态 权利分配 法律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诠释法律的语言工具及其效力 被引量:3
2
作者 谢晖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47-155,共9页
语言是诠释法律的最基本工具,与其他诠释工具相比,语言具有霸权主义特点。以语言诠释法律是通过"说"来完成的,体现出了法律诠释的大众化情节。语言是认知对象的客观规定性和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一种契通方式,通过语言... 语言是诠释法律的最基本工具,与其他诠释工具相比,语言具有霸权主义特点。以语言诠释法律是通过"说"来完成的,体现出了法律诠释的大众化情节。语言是认知对象的客观规定性和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一种契通方式,通过语言诠释法律存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趋向。以语言诠释法律的效力是指语言解释法律的可能性问题,它存在于法律文本、解释者和听者(读者)三方,以及法律文本和解释者、解释者和听者(读者)这两组关系中。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含混性以及人的意识的有限性,产生了语言诠释法律的无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诠释 语言霸权主义 语言工具 语言模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诠释方法──通向法律的真理之路 被引量:3
3
作者 谢晖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0-36,共7页
通过反思以伽达默尔和利科为代表的哲学诠释学中关于要不要(科学)方法之争,可以肯定,在探索和寻求法律真理过程中方法不能缺席。诠释法律的方法在人类认识视野中具有多样性、独立性和自在性,在本体视野中是非自治、非独立的,而在... 通过反思以伽达默尔和利科为代表的哲学诠释学中关于要不要(科学)方法之争,可以肯定,在探索和寻求法律真理过程中方法不能缺席。诠释法律的方法在人类认识视野中具有多样性、独立性和自在性,在本体视野中是非自治、非独立的,而在实践视野中则具有实用功利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方法 诠释学法学 诠释法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诠释学法学如何认知法律的意义?——《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简释
4
作者 吕廷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8-138,共1页
关键词 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 谢晖 自治意义 关系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致法律上妥当的裁判——对法益衡量思维与方法的全面检视 被引量:2
5
作者 余净植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3-49,共7页
法益衡量是否是一种裁判的方法,一直以来聚讼纷纭。由于法益衡量的多重面向和可分析观察的多个维度,造成了对之认识和理解的复杂性,以及建构法益衡量方法的多种路径。法律诠释学、原则理论和法律论证理论等成果,从多个维度为法益衡量的... 法益衡量是否是一种裁判的方法,一直以来聚讼纷纭。由于法益衡量的多重面向和可分析观察的多个维度,造成了对之认识和理解的复杂性,以及建构法益衡量方法的多种路径。法律诠释学、原则理论和法律论证理论等成果,从多个维度为法益衡量的结构以及合理的衡量方法的建构提供了思路。法律诠释学澄清了作为一种本体论事件的法益衡量的思维过程及其合理性问题。法律论证理论则为具有主观性的法益衡量获致一个妥当结论提供了方法上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寻求合理的法益衡量方法,需要结合对法益衡量的论证以及对其结构与过程的重构两个方面,透过法益衡量的结构框架,实体的内容或价值判断借助法律论证的理论和工具被恰当证立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益衡量 本体 方法 法律诠释 法律论证 原则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缘何据法阐释之法需要再次确定 被引量:4
6
作者 陈金钊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7-39,共13页
据法阐释之法之所以需要在语境中再次确定,原因在于:据法阐释并不是单向度依据制定法的思考,而是由人参与其中的互动过程。制定法是抽象化的一般性法律,没有为纠纷解决提供现成的方案。制定法运用是对一般法律规范的具体化,离不开人在... 据法阐释之法之所以需要在语境中再次确定,原因在于:据法阐释并不是单向度依据制定法的思考,而是由人参与其中的互动过程。制定法是抽象化的一般性法律,没有为纠纷解决提供现成的方案。制定法运用是对一般法律规范的具体化,离不开人在语境中的再次确定。制定法并不等于法律,只是权威性法源。语境中的制定法运用,还包括价值、其他社会规范等的介入。在法律实施过程中,既要注意制定法的权威性,也要注意法律价值、社会情理以及事物的本质等融入法律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性。作为依法办事前奏的据法阐释之法,需要由人使用法律发现、阐释、论证等方法重新确定。法律方法的重要功能就是为据法阐释之法的再次确定,提供法律思维规则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据法阐释 法律方法 法律诠释 法律渊源 法源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