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律儒家化:关于反思之反思 被引量:4
1
作者 朱腾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9,共14页
在中国法律史学史上,瞿同祖提出“法律儒家化”学说实为无法忽视的一页。该学说对汉唐间律的发展趋势做了凝练且富有解释力的总结,因此,长期为国内外学界所认可。然而,近二十余年间,由于新史料的出现及学界理论水平的提升,学者们从不同... 在中国法律史学史上,瞿同祖提出“法律儒家化”学说实为无法忽视的一页。该学说对汉唐间律的发展趋势做了凝练且富有解释力的总结,因此,长期为国内外学界所认可。然而,近二十余年间,由于新史料的出现及学界理论水平的提升,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该学说展开了种种反思,使其几近处于被抛弃之边缘。但是,若仔细研读各类反思性意见,又会发现,所谓反思往往与瞿同祖所设定的问题意识渐行渐远,或不利于后学准确理解瞿同祖的论断。事实上,即便在今日,瞿同祖的主张仍有较强的合理性,在被适当地调整和补充之后仍可谓传统中国法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儒家化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与重构:走出“法律儒家化”的概念窠臼 被引量:4
2
作者 孙康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101,167,共17页
“法律儒家化”是对儒学社会科学化的一次宝贵探索,但最好只被视为一种假说。儒家思想调和法律,提倡仁政,特别是以恤刑替代酷刑,既稳固统治秩序,亦回应社会需求。统治者主要从儒家思想中撷取了“亲亲尊尊”的伦理等级制作为治国理政的... “法律儒家化”是对儒学社会科学化的一次宝贵探索,但最好只被视为一种假说。儒家思想调和法律,提倡仁政,特别是以恤刑替代酷刑,既稳固统治秩序,亦回应社会需求。统治者主要从儒家思想中撷取了“亲亲尊尊”的伦理等级制作为治国理政的本体手段,并把恤刑、慎杀等仁政措施作为柔和统治的辅助手段。然而任何具有“儒家化”色彩的法律条款,只要涉及危害专制皇权,都将直接失灵。法律儒家化夸大了儒家而遮蔽了其他诸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所谓“法律儒家化”的真相是中国古代立法仅吸纳了儒家思想的部分内容。先秦儒家思想在进入法律之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被异化。此外,中国古代立法还广泛吸收其他诸子思想,例如对伦理等级的维护并不独归功于儒家,恤刑慎杀的观念也汲取了阴阳、黄老等各家思想精华。应充分认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特别是立法思想的多元化特点,公允地重审法律儒家化在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致力于推动中国法律史理论的迭代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儒家化 守法儒家 法律法家 法典伦理 概念窠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革、继承与法的演进:对“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法文化考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武树臣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共8页
上世纪40年代,瞿同祖先生系统提出"中国法律儒家化"命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70年代后,由于秦简、汉简等新史料的出现,学术界对该命题的某些具体观点提出不同见解。伦理主义和混合法是中华法系的两大基本特征并且始... 上世纪40年代,瞿同祖先生系统提出"中国法律儒家化"命题,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70年代后,由于秦简、汉简等新史料的出现,学术界对该命题的某些具体观点提出不同见解。伦理主义和混合法是中华法系的两大基本特征并且始终一以贯之。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是对古代法律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战国秦代的法家集团,在清算宗法贵族制度推行"集权法治"的同时,完成了局部的"纳礼入律"。西汉以后,随着集权政治的巩固特别是儒学被奉为正宗学术,古代法律开始儒家化进程,这一进程是全方位的。在学术思想上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的儒法一统化;在司法职业训练上表现为儒学律学化或律学经学化;在刑事立法上表现为宗法礼制的逐渐成文法化;在法律样式上表现为儒家提倡的混合法理论逐渐社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儒家化 政体 成文法 判例法 混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儒家化”与魏晋以来的“制定法运动” 被引量:12
4
作者 楼劲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76,共16页
自汉魏之际到盛唐这四百余年的法制史上,出现了一个连绵不绝和逐浪高涨地强调制定法(法典)作用和地位,而后又迅速消退衰落的历史运动。本文以此为背景,围绕着"为什么制定法运动开启于魏晋时期"的问题,集中讨论了"法律儒... 自汉魏之际到盛唐这四百余年的法制史上,出现了一个连绵不绝和逐浪高涨地强调制定法(法典)作用和地位,而后又迅速消退衰落的历史运动。本文以此为背景,围绕着"为什么制定法运动开启于魏晋时期"的问题,集中讨论了"法律儒家化"进程对于当时《律》、《令》形态进化、法典在司法过程中作用和地位强化的影响。重新审视了"法律儒家化"命题的内涵和背景;分析了魏晋时期把儒经所示礼法关系准则及相关理念贯穿于《律》、《令》,由此推动其体例较之秦汉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史实;讨论了法律儒家化进程所据古文经学的形态,及其甚有利于制定法理念和实践不断展开的性质;明确了当时修撰礼典与制订《律》、《令》相互关联,遂使制定法运动与法律儒家化进程得以相伴扩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儒家化 制定法运动 魏晋南北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法律儒家化散论
5
作者 金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90-95,共6页
关键词 西汉 法律 法律儒家化 法律制度 法律思想 法制史 立法 《九章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儒家化、卡迪司法与礼法融合的嵌入式规范结构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勤通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7-191,共25页
法律儒家化是中国式卡迪司法模式形成的基础。法律儒家化的结果是礼法融合,并推动嵌入式规范结构的形成,其基本结构为“行为→礼/罪→教化/刑罚”,在实践中又可转化为“行为→礼→教化”“行为→礼→刑罚”“行为→罪→教化”“行为→... 法律儒家化是中国式卡迪司法模式形成的基础。法律儒家化的结果是礼法融合,并推动嵌入式规范结构的形成,其基本结构为“行为→礼/罪→教化/刑罚”,在实践中又可转化为“行为→礼→教化”“行为→礼→刑罚”“行为→罪→教化”“行为→罪→刑罚”等四种次级形态。法律儒家化并不排斥以“行为→罪→刑罚”的法家形式所展开的依法裁判模式,但对另外三种次级结构呈开放性。法律儒家化前后,司法实践形态差异很大。中国传统司法呈现双重性,有强烈的卡迪司法特征,但又无法完全以之概括。伴随着法律儒家化,司法官吏的知识结构、法律规范的弹性结构等共同推动情、理、法裁判模式的出现,这种模式本质上属于嵌入式规范结构的具体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儒家化 卡迪司法 嵌入式规范结构 依法裁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丧服决狱对传统礼俗的破坏与“法律儒家化”之重估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若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112,共12页
瞿同祖提出"法律儒家化"命题时,以晋律"准五服以制罪"为标志。这包含两层基本意义:一是晋泰始律之前的秦汉律令条文与决狱定谳是非儒学性的,尤其是未曾引入五服制;二是泰始律"准五服以制罪"才将刑无等级... 瞿同祖提出"法律儒家化"命题时,以晋律"准五服以制罪"为标志。这包含两层基本意义:一是晋泰始律之前的秦汉律令条文与决狱定谳是非儒学性的,尤其是未曾引入五服制;二是泰始律"准五服以制罪"才将刑无等级的法家律令改造为维护等级的儒家律令。通过对东汉时期典型案例"何侍搏姑案"的细致分析,可证汉代已存在以丧服决狱,并且,这一决狱方式颠覆了传统礼俗,使丧服由亲疏程度的表征,被异化为行为规范。于是,礼所原有的双向性原则被摧毁,代之以法的单向性原则。对于以服制入律的准确评价,不是欺骗性的"法律儒家化",而是"儒学暴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儒家化 丧服决狱 何侍搏姑案 儒学暴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骤变与渐变:秦汉之际的法律儒家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拥军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4-140,共7页
秦汉之际是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起步阶段,然而由于政权更迭引起的学术思想嬗替,学者大多视此时的法律儒家化为'骤变'。梳理秦汉之际法律制度的承继与变迁,对'一断于法'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探寻这一时期法... 秦汉之际是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起步阶段,然而由于政权更迭引起的学术思想嬗替,学者大多视此时的法律儒家化为'骤变'。梳理秦汉之际法律制度的承继与变迁,对'一断于法'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探寻这一时期法家精神的脉络以及'春秋决狱'为汉代司法注入的新价值,可以发现,从'一断于法'到'春秋决狱'并非'骤变',而是'渐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断于法 黄老之术 春秋决狱 法律儒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守法模式的特点、价值与优化途径——兼与西方“法律信仰”话语比较
9
作者 孙康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51,共18页
“法律信仰”是对西方守法模式常见的概括性表达,具有高度经典性与广泛的话语影响力,但其难以解释中国传统守法模式。西方式法治体系建立在深厚的宗教背景之下,但这不意味着“法律信仰说”代表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守法状态,同时西方的守法... “法律信仰”是对西方守法模式常见的概括性表达,具有高度经典性与广泛的话语影响力,但其难以解释中国传统守法模式。西方式法治体系建立在深厚的宗教背景之下,但这不意味着“法律信仰说”代表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守法状态,同时西方的守法传统也不宜被夸大和拔高。中国传统守法模式深受儒家影响,法家亦在其中发挥一定功能。该模式具有原创性与独特性,亦存在需向现代性转化的面向。西方的法律信仰说虽在法学理论的建构上具有先发优势,但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的守法传统。当下在中国对“法律信仰”的使用旨在强调对法律权威的服从,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认同与遵守,并无宗教意味。将中国传统守法模式与法律信仰说进行对比,可发现中国以“家庭—教育—道德”为根基的传统守法模式比法律信仰话语更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实践性。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促进全民守法及德治、法治与自治相交融,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可提升中国传统守法模式的当代价值,助益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信仰 中国传统守法模式 法律儒家化 全民守法 基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立法司法经验探究——兼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10
作者 马小红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4,共11页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数千年的立法、司法经验,“礼刑合一”“礼主刑辅”“疏而不漏”及稳定的法律形式与变通的法律形式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社会及法律与时势的矛盾。以儒家为底色的法律体系,不仅兼容了法家思想,而且连...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数千年的立法、司法经验,“礼刑合一”“礼主刑辅”“疏而不漏”及稳定的法律形式与变通的法律形式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法律与道德、法律与社会及法律与时势的矛盾。以儒家为底色的法律体系,不仅兼容了法家思想,而且连接了历史与现实,使夏商西周的礼治经验与春秋至秦的法治经验得以有效的利用,使王朝确立的主导法思想与社会广泛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取得了一致,从而有效地保障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礼为主 稳定 变通 法律儒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聂秀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5期13-20,共8页
中国封建法律,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具有伦理法性质,由此,也形成了中华法系“礼法合一”的特色。儒家思想对封建法律的影响,是通过“以经决狱”、“以经释律"、“以经立法”等方式进行的。这个封建法律儒家化过程,自西汉起,经过... 中国封建法律,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具有伦理法性质,由此,也形成了中华法系“礼法合一”的特色。儒家思想对封建法律的影响,是通过“以经决狱”、“以经释律"、“以经立法”等方式进行的。这个封建法律儒家化过程,自西汉起,经过陈陈相因的发展,至唐代,最终形成了儒法合流完整的法律体系。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伦理法更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因而其能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二千余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法律儒家化 《春秋》决狱 以经立法 德主刑铺 儒法合流 “一准乎礼” 伦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简秦汉律中的“以爵减、免、赎”非儒家“议爵”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60,共8页
竹简秦汉律有大量的有爵者可以享受法律特权的法令,极大地冲击了我们以往对秦汉律的认识。许多学者认为竹简秦汉律中"以爵减、免、赎"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产物,称之为"议爵",并认为这表明竹简秦汉律中已经具有"... 竹简秦汉律有大量的有爵者可以享受法律特权的法令,极大地冲击了我们以往对秦汉律的认识。许多学者认为竹简秦汉律中"以爵减、免、赎"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产物,称之为"议爵",并认为这表明竹简秦汉律中已经具有"八议"的雏形,甚至对法律儒家化理论提出否定与质疑。军功爵者享有的法律特权与儒家的"议爵"有着很大的不同,是法家法律特权思想的直接体现和具体实践。虽然竹简秦汉律中"以爵减、免、赎"和唐律中的"议爵"都主张有爵者享有法律特权,实行同罪异罚,但是这两种法律特权却有着很大的差别。从竹简秦汉律中"以爵减、免、赎"到唐律中的"议爵",其中经历了一个爵的法律特权的儒家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爵减、免、赎 军功爵 五等爵 议爵 法律儒家化 八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春秋决狱”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蒋冬梅 黄川倪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90-94,共5页
"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等儒家经典里的经义和事例作为审判决狱的依据,实质是用儒家伦理充当法条。春秋决狱对中国特殊的法律传统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作为引礼入法的切入点和重要方式,它开启了法律儒家化的立法传统;同时,也开... "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等儒家经典里的经义和事例作为审判决狱的依据,实质是用儒家伦理充当法条。春秋决狱对中国特殊的法律传统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作为引礼入法的切入点和重要方式,它开启了法律儒家化的立法传统;同时,也开创了经义决狱的司法传统,直至清末,经义决狱余风犹存。传统的影响是深远的,加深对春秋决狱与中国法律传统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某些现实的法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决狱 经义决狱 法律儒家化 法律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准乎礼”:儒家孝观念对唐律之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曾振宇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4-111,128,共8页
儒家孝观念从汉代开始即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逐渐产生影响。迨至唐代,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进程终于完成。唐代的行政法、诉讼法、民法和刑法等部门法都深受儒家孝观念之显著影响,其中以行政法、民法和刑法尤具代表性。唐律是儒家伦理化... 儒家孝观念从汉代开始即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逐渐产生影响。迨至唐代,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进程终于完成。唐代的行政法、诉讼法、民法和刑法等部门法都深受儒家孝观念之显著影响,其中以行政法、民法和刑法尤具代表性。唐律是儒家伦理化的法典,这一说法并不为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律 一准乎礼 法律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疑成说,重述法史——四种法史成说修正及法史理论创新之我见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杨一凡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30,共10页
随着法律文献挖掘、整理取得重大进展,支撑法律史学的许多传统观点能否成立面临检验。本文在简述法史研究缺陷和需要重新审视的各种成说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至今影响颇大的"中国法律儒家化"说、明清《会典》"官修史书"... 随着法律文献挖掘、整理取得重大进展,支撑法律史学的许多传统观点能否成立面临检验。本文在简述法史研究缺陷和需要重新审视的各种成说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至今影响颇大的"中国法律儒家化"说、明清《会典》"官修史书"及"行政法典"说、明淸"律例法体系"说、古代"司法判例制度"说逐一驳正,剖析其认识误区,论证新见之理据。呼吁学界以"质疑成说"为突破口,重述法史,并就如何推动学科理论创新提出建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疑成说 法律儒家化 "会典"性质 法律体系 判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的法治意蕴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丹 尹江燕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0,共8页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然而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才能获得真实的内涵和完全的意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是人民性、法律性、实践性的统一。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执政党建设、核心价值...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然而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才能获得真实的内涵和完全的意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是人民性、法律性、实践性的统一。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执政党建设、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坚持法治价值理念,全面依法治国,通过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核心价值观 法律儒家化 依法治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