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30
1
作者 徐忠明 温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2-174,共13页
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已有将近20年的时间。学术史的梳理显示,目前我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仍呈发展态势,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开始面临一些瓶颈:一是来自"法律与文学"运动自身的内部矛盾,二是由于研... 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已有将近20年的时间。学术史的梳理显示,目前我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仍呈发展态势,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开始面临一些瓶颈:一是来自"法律与文学"运动自身的内部矛盾,二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准备和学术态度所致。研究者在理论素养和学术态度上的调整,将有助于突破"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各种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律与文学 跨学科研究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论“法律与文学”运动的整体思想图景 被引量:4
2
作者 邓春梅 罗如春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24,共7页
学界通常认为,探讨文学法学内在关联的"法律与文学"运动,属于后现代思潮的典型产物。这种认识虽非显失妥当,但却失之简单。实际上,"法律与文学"运动是一个非常松散的学术阵营,从其具体理论主张与主要研究方法来看,... 学界通常认为,探讨文学法学内在关联的"法律与文学"运动,属于后现代思潮的典型产物。这种认识虽非显失妥当,但却失之简单。实际上,"法律与文学"运动是一个非常松散的学术阵营,从其具体理论主张与主要研究方法来看,它既呈现出显著的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的后现代特性,又承继了"法律何以在更加正义的世界中服务于人类目标"这一现代主义法学的基本意旨;与其说,它是对现代主义法律观念与风格的后现代解构与反叛,毋宁说其是在现代主义法律观念之内的自反性后现代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与文学 后现代 现代自反性批判 法律中的文学 “作为文学法律 “有关文学法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与文学在中国的出路 被引量:14
3
作者 苏晓宏 《东方法学》 2011年第4期62-68,共7页
法律文本尤其是其中经典的法律典范可以被作为文学作品加以解读和欣赏,而文学中必然能够反映和体现法律的意义和法律的事件。因此,法律与文学的关系可以说是法律与语言的关系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关系。在我国,法律与文学交叉研究的价值所... 法律文本尤其是其中经典的法律典范可以被作为文学作品加以解读和欣赏,而文学中必然能够反映和体现法律的意义和法律的事件。因此,法律与文学的关系可以说是法律与语言的关系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关系。在我国,法律与文学交叉研究的价值所在是要挖掘和显示法律及其运行中自身无法反映出来的东西。即:人性和善德的法律关注,现象和本质的真实还原,法律与文学的双重审美和价值与方法的视角转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与文学”运动 法律中的文学 文学中的法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与文学的意义及其理论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星显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6-208,共3页
法律与文学兴起于西方法学界,其力图打破传统法学研究模式,最终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运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学学者受此启发,从无意到自觉,以多种研究进路及方式深入到法律与文学领域之中。在最保守意义上,中国法律与文学... 法律与文学兴起于西方法学界,其力图打破传统法学研究模式,最终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运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学学者受此启发,从无意到自觉,以多种研究进路及方式深入到法律与文学领域之中。在最保守意义上,中国法律与文学不仅会对传统法学教育及理论研究有所助益,而且提供一条将后现代哲学及法学智识资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所用的可行性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与文学 传统法学理论 智识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叙事:重构法律与文学及诗学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薇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2-47,156,共6页
什么是中国法的形而上学可能衔接古今并予以重构的关键词与传统资源?本文主张以"文"作为联接点并将"文"提炼为几个论述向度:作为伦理—宗教天人宇宙观之信仰;面向现代的一种重新阐释之尝试;知识分子、士大夫和法律... 什么是中国法的形而上学可能衔接古今并予以重构的关键词与传统资源?本文主张以"文"作为联接点并将"文"提炼为几个论述向度:作为伦理—宗教天人宇宙观之信仰;面向现代的一种重新阐释之尝试;知识分子、士大夫和法律人之道统承担。本文还区分了"文"与文学,探讨法律与文学及诗学的关系,并以此对时下所流行的法律与文学运动、法律的诗学批判道路,提供了一定的分析、辨异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的道统 法律与文学 诗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与文学”的困局反思--以“法律与文学”的研究方法为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明儒 邱瑞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5-170,共6页
中国的“法律与文学”发展到今日,面临着“未老先衰”的黯淡学术前景。此种困局的出现,主要应该归结于该领域研究过于依赖将文学等同于实证材料的社会科学研究进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存在偏差,以及将问题意识局限在宏大法理问题之内。尝... 中国的“法律与文学”发展到今日,面临着“未老先衰”的黯淡学术前景。此种困局的出现,主要应该归结于该领域研究过于依赖将文学等同于实证材料的社会科学研究进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存在偏差,以及将问题意识局限在宏大法理问题之内。尝试整合文学的人文主义进路、与具体部门法进行有效互动以及挖掘“法律与文学”各个分支的研究潜力,中国的“法律与文学”才有机会突破目前的研究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与文学 文学中的法律 社会变量 研究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法律与文学”运动
7
作者 尹延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4-96,共3页
“法律与文学”运动深受后现代哲学和后现代文学的影响,体现出了多元化甚至相互矛盾的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性,其实质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后现代哲学中非理性主义、非中心化和不确定性成为这一运动的思想基础,而解释学方法、语... “法律与文学”运动深受后现代哲学和后现代文学的影响,体现出了多元化甚至相互矛盾的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性,其实质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后现代哲学中非理性主义、非中心化和不确定性成为这一运动的思想基础,而解释学方法、语言学转向和多学科的融合则从方法上影响着这一运动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后现代文学对这一运动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法律与故事、解释和语言的关系三个方面。法律和文学的语言之意义都具有不确定性,并在语言背后隐藏着某种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与文学 后现代性 语言 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与文学—对《诗经》法意的解读
8
作者 郑瑞平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X期83-84,共2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其他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孔子就曾经说过:《诗》、《书》执礼,可见,诗在当时与具有法律规范功能的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诗作为礼乐载体,具有丰富的道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其他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孔子就曾经说过:《诗》、《书》执礼,可见,诗在当时与具有法律规范功能的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诗作为礼乐载体,具有丰富的道德、伦理以及政治内涵,这些内涵在国家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都有所体现,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而法律与文学运动早就在美国兴起,后来传入中国,笔者主要从法律和文学的角度出发,对《诗经》中所蕴含的法意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与文学 《诗经》 法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法律:跨学科研究中的困惑、误区及理性回归 被引量:2
9
作者 钟华 杨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4-140,共7页
文学家与法学家身份的非个案式重合,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与法律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合法性基础,由此文学与法律对话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开展二者的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开始被关注。于是有法学研究者对此发声,并且在"经济学包围"的压... 文学家与法学家身份的非个案式重合,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与法律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合法性基础,由此文学与法律对话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开展二者的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开始被关注。于是有法学研究者对此发声,并且在"经济学包围"的压力下越过可能性的探讨而径直跨跃到了二者的跨学科研究。然而缺失了"可能性"探讨为前提的跨学科研究无疑是一种"意念先行"的预设式研究,同时"情急"之下展开的比较探讨,难免会成为"轻率的概括""表面化的理解"和"偏见的解释"。这不仅使得"跨学科研究的对象"变得含混不明,而且基于学科之间天然的或偶然的相似性而展开的所谓"跨学科视角"的研究实为"专业视角"的单一学科透视,还使得文学与法律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共同性被放大而差别性遭到忽视,从而导致对这两门学科双向的误读与曲解,得出一些空泛松软的"先验"式的结论。因此,真正基于文学与法律的跨学科研究,正期待着合理框架内的理性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研究 文学法律 法律与文学 文学中的法律 法律中的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诗化理解的向度和未来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薇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6-141,160,共6页
法的诗学向度一名法学学者可能在政治观和价值立场上偏于温和保守,这应是法学的品性所要求的。而曾经崇尚现代主义法学品性的西方法治世界,逐渐步入全面反思的时代,当然很多法学家并不完全是现代主义的,有的是偏于诗学意义的反思,有的... 法的诗学向度一名法学学者可能在政治观和价值立场上偏于温和保守,这应是法学的品性所要求的。而曾经崇尚现代主义法学品性的西方法治世界,逐渐步入全面反思的时代,当然很多法学家并不完全是现代主义的,有的是偏于诗学意义的反思,有的则是出自于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内部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法 现代性 文学题材 法学学者 后现代 西方法治 价值立场 哲学教授 法律与文学 正义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好与追求:中国法律史的跨学科研究
11
作者 徐忠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共4页
王兄建平主编邀我加盟"岭南学术"栏目,谈谈自己的学思经历,这让我感到了一份荣耀,也让我产生了一种不安。下面,仅仅是我三十年读书问学的点点滴滴,既是总结,亦是反思。一、命运弄人与散漫读书所谓"人生无常",信然。有时,我们根本无... 王兄建平主编邀我加盟"岭南学术"栏目,谈谈自己的学思经历,这让我感到了一份荣耀,也让我产生了一种不安。下面,仅仅是我三十年读书问学的点点滴滴,既是总结,亦是反思。一、命运弄人与散漫读书所谓"人生无常",信然。有时,我们根本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更不用说掌控了。很多事情,似乎皆是阴错阳差的偶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律 人生无常 法律与文学 问学 中国法律文化 司法官员 司法文化 文化信念 十年 司法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文学所见法理命题论析--基于《西游记》的分析
12
作者 蒋海松 程子豪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1-175,共5页
法理是法学研究的中心主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统摄性。法理存在于历史传统之中,文学作品也是法理的重要载体。古典小说《西游记》堪称法律文化宝典,富含法理思想。在《西游记》中,神话人物动辄援引律条,“法度”“天条”“天理”“家... 法理是法学研究的中心主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统摄性。法理存在于历史传统之中,文学作品也是法理的重要载体。古典小说《西游记》堪称法律文化宝典,富含法理思想。在《西游记》中,神话人物动辄援引律条,“法度”“天条”“天理”“家法”“知理明律”“王法条律”等具有法理意蕴的词汇随处可见,书中更有法律与权威、法律与权利、法律与道德、法律与人性、法律与自由、法律与人情、法律与理欲、人治与法治、法律与宗教、法律与社会管理、法律与民约等典型法理命题的深邃思考。《西游记》的法理意涵是法律与文学交叉研究的典型个案,也为法理研究打开了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法律与文学 法理 法律与道德 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与路径——法文学概念初探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大庆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56,共4页
美国"法律与文学"的运动开展近30年,为中国的法学与文学研究带来诸多启示,而中国的法学与文学研究又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当今中国存在着法制文学和涉法文学等多个概念,却没有一个统一且上升到理论研究层次的学科概念。法学与... 美国"法律与文学"的运动开展近30年,为中国的法学与文学研究带来诸多启示,而中国的法学与文学研究又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当今中国存在着法制文学和涉法文学等多个概念,却没有一个统一且上升到理论研究层次的学科概念。法学与文学在诸多方面具有同构性,这是建立法文学概念的重要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与文学 文学 同构性 研究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法治的“为”与“不为”——从“李雪莲”的两项诉求说起 被引量:4
14
作者 陆宇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0-67,共8页
电影《秋菊打官司》曾引发"法治特殊论"与"法治普遍论"之争,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有助于重新审视这场争论。对女主角"李雪莲"两项诉求的分析表明,现代法治在特定事务上"无能为力"的表象,是刻意... 电影《秋菊打官司》曾引发"法治特殊论"与"法治普遍论"之争,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有助于重新审视这场争论。对女主角"李雪莲"两项诉求的分析表明,现代法治在特定事务上"无能为力"的表象,是刻意"有所不为"的结果,目的在于"有所作为",同时要求"不可乱为"。通过不介入某些实质问题、拒绝做出人格判断等自我限制,法治得以在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执行稳定行为预期的重要功能。迫使法律进行不适当的实质考量,引入"合法/非法"之外的第三种价值,不会让法治更加完善,只会损害法治本身。另外,"法律与文学"研究面向戏剧化的文本,可能错失典型的人和事,存在先天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模式 行为预期 复杂社会 法律与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红楼梦》看清代法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童珊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1-233,共3页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讲述封建家族兴衰史为主旨,着意描绘了清代社会政治、文化、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从法律视角品读《红楼梦》,从小说情节中挖掘法律因素,结合清朝法律法规,分别从宗族制度、选官制度和司法制度三个...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讲述封建家族兴衰史为主旨,着意描绘了清代社会政治、文化、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从法律视角品读《红楼梦》,从小说情节中挖掘法律因素,结合清朝法律法规,分别从宗族制度、选官制度和司法制度三个角度考察小说章节,《红楼梦》这一文学巨著所反映的清代法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清代法制 法律与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学研究之文本形态的反思与理论建构
16
作者 刘星显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8-73,共6页
对文本的真实性的追问一般是评价法学研究文本的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建立在对文本形态单一性的判断前提之上,造成了认识上的误区。在文学作品、拟制案件以及真实案件三种作为法学分析文本的文本形态中,对真实性追问并非... 对文本的真实性的追问一般是评价法学研究文本的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建立在对文本形态单一性的判断前提之上,造成了认识上的误区。在文学作品、拟制案件以及真实案件三种作为法学分析文本的文本形态中,对真实性追问并非对每一种文本形态都是有效或者恰当的。三种文本形态彼此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有其独特的法学目的、自我认识及任务、意义,并在各自的系统里运转并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真实性 文本形态 法律与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提后现代:后现代法学理论的中国化演进与发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瑞瑞 刘志强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3-131,共9页
后现代法学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被引进后便在国内迅速掀起了研究高潮,形成了持续20余年的独特的学术景观,不仅丰富了法律话语,激发了法学研究的活力,也增强了理论法学研究的反思意识、问题意识与本土意识。对后现代法学智识资源及其中... 后现代法学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被引进后便在国内迅速掀起了研究高潮,形成了持续20余年的独特的学术景观,不仅丰富了法律话语,激发了法学研究的活力,也增强了理论法学研究的反思意识、问题意识与本土意识。对后现代法学智识资源及其中国化的学术演进理应予以重新审视,其经历了从理论引介阶段的"新鲜"与"警惕"到理论消化阶段的"塑造"与"评估"再到理论运用阶段的"消解"与"潜流"。中国后现代法学的发展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不断演进,将后现代理论置于当下中国法学理论发展与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背景之下,其对法律理论乃至法律实践问题施以关照,对中国法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通过对作为后现代法学学派之一的法律与文学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及知识信息时代在法学领域的新挑战,后现代法学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法学 后现代理论 法律与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