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文化自觉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梓太 包婧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3,I0005,共10页
建构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环境法学人的新使命,其关键在于加强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自主性,而文化自觉是自主性获得的重要体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历史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探... 建构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环境法学人的新使命,其关键在于加强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自主性,而文化自觉是自主性获得的重要体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历史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探寻中国环境法学的传统文化基因,有助于夯实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的文化基础,探索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当代环境法价值取向,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环境法学的价值引领与注释作用。为此,环境法学研究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以“两个结合”为根本原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现实途径,建构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扩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生态文明的创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 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兴中华法系与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立民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6,共17页
当前,对复兴中华法系与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研究方兴未艾,正在逐渐走向深入。通过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它们存在很高的关联度。其中包括,复兴中华法系应以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为支撑;支撑中华法系的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具... 当前,对复兴中华法系与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研究方兴未艾,正在逐渐走向深入。通过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它们存在很高的关联度。其中包括,复兴中华法系应以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为支撑;支撑中华法系的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具有当代价值。同时,要协调好复兴中华法系与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互动关系,协调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复兴中华法系、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关系,协调好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法学传播的关系等,最终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尽其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兴中华法系 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识性概念与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
3
作者 胡玉鸿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共12页
标识性概念是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也是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得以型构的动力。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人民至上、美好生活、社会公平正义等范畴凝练了法律本体、法律内容、法律价值的概念表达,从而成为代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标识性概念是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也是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得以型构的动力。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人民至上、美好生活、社会公平正义等范畴凝练了法律本体、法律内容、法律价值的概念表达,从而成为代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标识性概念。人民至上将抽象的人民还原为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将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利益作为保护的对象,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人民性、人道性、包容性;美好生活作为中国新时代法律的基本面向,美好生活权代表着以民生权为核心内容的权利束,规制着法律的内容及其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超越个人应得、社会公平的复合型正义,它不仅及于主体、制度之间的公平,还包括城乡、地域以及事项上的公平。机会公平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容之一,是与权利公平有所不同的价值理念,由此也使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标识性概念的内涵愈益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识性概念 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人民至上 美好生活 社会公平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方法论思考 被引量:9
4
作者 夏锦文 胡锦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102,F0002,238,共14页
知识生产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动力,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关键在于知识生产。当前,中国法学知识生产存在着本土生产质料不足、生产技术依赖进口与部分生产人员主体意识缺乏三大问题。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 知识生产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动力,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关键在于知识生产。当前,中国法学知识生产存在着本土生产质料不足、生产技术依赖进口与部分生产人员主体意识缺乏三大问题。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需要优化中国法学知识生产材料的采购与检验,通过提升中国法治实践理论的系统性阐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域外知识的反思性借鉴来丰富我国法学知识来源。同时,进一步强化中国法学知识生产技术的核心掌握,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方法,合理使用西方法学研究方法,并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提升法学知识的中国制造法宝。为此,法学知识生产人员必须增强主体意识,坚守正确学术研究导向,深刻认识中国法治实践;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立场,自觉服务法治中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知识生产 知识生产质料 知识生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法学基本范畴的重构——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要论 被引量:20
5
作者 雷磊 《法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7,共13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法学基本范畴的内涵和体系进行重构,是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成事之要”。“政治新时代”和“科技新时代”的到来,为法学基本范畴的重构提供了背景和动因。法学基本范畴从法学学科体系看构成了近代法律科学的“...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法学基本范畴的内涵和体系进行重构,是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成事之要”。“政治新时代”和“科技新时代”的到来,为法学基本范畴的重构提供了背景和动因。法学基本范畴从法学学科体系看构成了近代法律科学的“通用语汇”,从法学学术体系看可谓是法学理论创新的“思想芯片”,从法学话语体系看形塑了中国法学对外传播的“基本语法”。为了重构法学基本范畴,一方面要进行理论上的融会贯通,即贯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优秀法治文明和西方优秀法治文化三个传统,另一方面要对历史和当下的法治实践予以归纳提炼,并通过建构性解释上升为法学概念和范畴。重构的核心任务在于构筑兼具普遍性与中国性的法学基本范畴体系,为此既要加强对原创性概念和范畴的研究,也要加强对普遍法学概念和范畴的新内涵的研究,并按科学严密的内在结构构筑起以“法”和“法治”为核心、兼具静态性和动态性的二元法学基本范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基本范畴 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新时代 普遍性 中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与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 被引量:12
6
作者 黄文艺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33,共16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功能、法学学科体系优化功能、法学范畴体系完善功能、法学理论体系创新功能。其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功能,体现为引领法学知识体系建构坚持实...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功能、法学学科体系优化功能、法学范畴体系完善功能、法学理论体系创新功能。其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功能,体现为引领法学知识体系建构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融通中外、系统思维、胸怀天下等原则。法学学科体系优化功能,体现为推进法学基础学科转型升级、法学新兴学科创建发展、法学交叉学科发展、涉外法学学科完善。法学范畴体系完善功能,体现为推动完善法学基本范畴体系、公法学范畴体系、私法学范畴体系、程序法学范畴体系、涉外法学范畴体系。法学理论体系创新功能,体现为推动法律学、法治学、法理学的理论体系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学知识体系 法学学科体系 法学范畴体系 法学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本土资源——以中国古代律学的传承与创新为视角 被引量:7
7
作者 何勤华 路培欣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20,共14页
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不仅需要研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深入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法治文明的成果,密切关注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也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本土资源:中国古代律学知识体系。分析“律学... 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不仅需要研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深入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法治文明的成果,密切关注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也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本土资源:中国古代律学知识体系。分析“律学”一词的丰富内涵,明辨律学体系的各项固有缺陷,吸收中国古代律学知识体系中的基本范畴、研究方法、分支学科和法典(律典)化成果,可以助力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法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本土资源 律学 传承与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之法理学创新——以“权利本位说”的完善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何勤华 张陶然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22,共13页
权利本位说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法学界确立通说地位。时至今日,权利本位说确立时的社会土壤和理论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下是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应当对权利本位说进行再检视,并推进其发展、完善。在理论构建... 权利本位说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法学界确立通说地位。时至今日,权利本位说确立时的社会土壤和理论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下是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应当对权利本位说进行再检视,并推进其发展、完善。在理论构建过程中,应当继续以权利为中心,保护权利,客观看待权利和义务不均衡的情况;在充分考虑我国司法实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前提下,对权利体系进一步细化,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利保护模式;应当将权利本位说与中国传统法律价值理念相互整合、相互协调,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此外,在借鉴西方权利学说的过程中亦不能盲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本位说 法理学 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问题与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翟国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1-188,共8页
宪法是法治体系的根本依据,也是法学体系的制度坐标。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首先要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今日国家治理领域现实问题艰巨繁多,对宪法理论课题的研究亟待加深,为中国宪法学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 宪法是法治体系的根本依据,也是法学体系的制度坐标。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首先要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今日国家治理领域现实问题艰巨繁多,对宪法理论课题的研究亟待加深,为中国宪法学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脉络,融通各种理论资源,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发展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宪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中国自主 法学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下的法学论文选题趋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佳欣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2-283,共12页
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是构建涵盖中国法学各学科门类的,突出中国学术自主性、原创性、实践性的法学知识体系。这是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要求,也是学者在当下学术研究中应有的担当和期待。作为法学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是构建涵盖中国法学各学科门类的,突出中国学术自主性、原创性、实践性的法学知识体系。这是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要求,也是学者在当下学术研究中应有的担当和期待。作为法学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法学期刊还是综合性期刊中的法学栏目,都应当为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而编发具备自主性、原创性、实践性的法学成果,更是学术期刊的工作使命。在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趋势和要求下,法学论文选题之重要性不言而喻,确定前沿的、原创的、有思想突破的选题,是一篇优秀法学论文开始写作的第一步。法学论文的选题在新时代下的研究要求,要从原来的引介性、全面性、概括性选题,向自主性、原创性、实践性的选题转变,向问题意识突出、研究目的鲜明的选题转变。即不仅要求研究选题要不断强化问题导向,形成问题意识,更对问题意识中研究“问题”的方向和内容把握提出了新的目标,这既是法学学术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学术期刊评判法学论文优劣的重要标准。期刊在设置栏目时,应尽量引导法学研究成果向该目标流入,形成研究合力。科学的研究方法给予法学研究新的视角和选题方向;法学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推动了法学论文选题的新转变;而适当的标题设计会使法学论文的选题内容清晰而准确呈现。在确定文章标题时,有二类标题需要谨慎对待,即对“同质化”标题要严格择选;对“自说自话”和过度“装饰”的标题要进行学术判断。因此,法学研究如何面对中国问题,提炼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是时代赋予法学研究的新要求,也是法学界与期刊界的重要使命。这促使法学论文的选题以此为研究方向和基本要求,需要对研究方法进行深度开发,推动法学学术界与期刊界以对学术研究高度的责任感去践行这一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法学论文 问题意识 论文选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23
11
作者 喻中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6,共14页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旨在增强新时代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从建构方法、建构策略、建构路径的角度来说,应当着眼于深化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中国化表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时代化再造、改进中国当代法治实践的理论...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旨在增强新时代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从建构方法、建构策略、建构路径的角度来说,应当着眼于深化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中国化表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时代化再造、改进中国当代法治实践的理论化提炼、加强外来法学知识的选择性借鉴。这四个方面,分别针对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关系、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与中国当代法治实践的关系、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与外来法学知识的关系。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合力促成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传统法律文化 法治实践 外来法学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学十个二级学科的十年发展:知识生产的视角
12
作者 宋亚辉 汪西兴 +2 位作者 雷希 张瑞 金苗 《交大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47,共34页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法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首先需要对十个二级学科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从而勾勒出中国法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图景。本文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资源库的数据为基础,以知识生产能力为观察视角,以知识生产的机构、...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法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首先需要对十个二级学科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从而勾勒出中国法学学科体系的整体图景。本文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资源库的数据为基础,以知识生产能力为观察视角,以知识生产的机构、作者、作品及其影响力等视角,展示了中国法学在2009—2018年间的发展情况。从整体上看,法学十个二级学科在这十年间都积极参与高层次的论文发表与知识生产,但在学术资源配置、论文产出数量、学术共同体规模、人才梯队建设、学术作品影响力等方面,不同二级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五院四系和几个新兴法学院为代表的头部法学院可以做到十个二级学科的协调发展,而更多的法学院则在不同方面存在学科短板。一所大学的发展或许可采用差异化竞争策略,但法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不宜有短板,因为法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问,十个二级学科的知识联动才能推动整体意义上的法治。因此,在充分把握不同二级学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补齐短板、优化人才梯队、坚持学术导向、构建良好的学术竞争机制,将有助于提升法学知识生产的整体质量与效率,也是构建中国自主法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基础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法学学科 学术机构 法学 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认识与再出发:中国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之道 被引量:8
13
作者 方印 付秋池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环境法学研究与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故中国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必要在全面把握与客观评价既有环境法学研究成果基础上,摸清既有环境法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 环境法学研究与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故中国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必要在全面把握与客观评价既有环境法学研究成果基础上,摸清既有环境法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尽管既有环境法学研究为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丰厚养料,但体系化程度尚不圆满。当前环境法学研究中存在旨趣分散、内容碎片、定位模糊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环境法学研究者在追求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目标实现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合力缺失”“体系性不足”“图景不明”困境,故有必要采取化“散”为“聚”、化“碎”为“整”和“独特”与“共通”兼备的应对策略逐一破解上述困境,实现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法学研究 环境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主要问题 现实困境 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期刊与中国近代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以《法律评论》《中华法学杂志》《法学季刊》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昕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20,共11页
近代以来,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载体,伴随着近代中国学术知识体系的形成,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日益成熟。以《法律评论》《中华法学杂志》《法学季刊》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法学学术期刊,虽然主办单位、出版周期和办刊风格各异,... 近代以来,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载体,伴随着近代中国学术知识体系的形成,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日益成熟。以《法律评论》《中华法学杂志》《法学季刊》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法学学术期刊,虽然主办单位、出版周期和办刊风格各异,但在近代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关于中华法系的研究、中外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以及英文版期刊的编辑出版,都对当下的法学学术与出版具有借鉴意义。从这三本法学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总体情况来看,重视传统文化、直面实践疑难、保持全球视野,是中国法学学术共同体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也理当成为中国法学学术与出版界继续坚持的学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法律评论 中华法学杂志 法学季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确定性下数字法学的知识范式转型与路径展开
15
作者 卫子豪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93,共13页
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是具有哲学方法论的范畴,人类行为机制的最深层依据,是从事物的确定性认知不确定性的最大可能。数字时代加剧了不确定性,确定性的认知桥梁难以建构,隐含于法学研究的认知和数字世界的认知难以沟通,形成对数字法学研究... 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是具有哲学方法论的范畴,人类行为机制的最深层依据,是从事物的确定性认知不确定性的最大可能。数字时代加剧了不确定性,确定性的认知桥梁难以建构,隐含于法学研究的认知和数字世界的认知难以沟通,形成对数字法学研究的限制,引发范式危机。这源于语言本身的模糊性、数字事实的多元性和价值判断的主观性。据此,应转变在不确定性中求确定性的知识范式,以不确定性为背景,以法学和技术在哲学观上的互变共进为基础,充分拓补法学的推理能力和价值判断的指引作用,在不确定性中尝试建构对事实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获取。同时在数字法学实证研究中应遵循前述不确定性知识范式,在数字技术运用与数字法学知识库构建过程中,不坚持不变性和唯一正确性,而是以持续演化、开放性的知识模块,实现法律知识的系统化整理,以理论关怀和技术支撑反哺数字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实现数字法学基础理论与法律智能化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法学 数字技术 不确定性 法学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法学教材体系建设的几个维度
16
作者 朱景文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6-91,共6页
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评价中国法学教材体系建设的几个重要维度。法学学科体系是评判教材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中国法学学科体系大体由基础法学、部门法学和国际法学组成。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以重点领... 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评价中国法学教材体系建设的几个重要维度。法学学科体系是评判教材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中国法学学科体系大体由基础法学、部门法学和国际法学组成。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以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和涉外领域为代表的新学科领域。法学学术体系基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分为规范研究、价值研究和社会研究等,基于世界观的不同可以分为神学世界观、法学世界观和历史唯物论。中国法学学术体系应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为指导,以规范研究为本体,以社会研究为基础,以价值研究为导向,把三者有机聚合成一个整体。法学话语体系是法学体系的语言、词汇、范畴的表达形式,话语权是话语体系的核心。中国学者要学会讲好中国的法治故事,增加国际话语体系中的中国元素。中国法学教材体系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立足本国经验、把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教材体系 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 法学学科体系 法学学术体系 法学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配性视角下经济法体系构建的反思与重构
17
作者 周坤琳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208,共15页
确立经济法学科的独立品性,为经济法体系提供理论基础,是实现经济法体系构建的前提。现有体系构建初有成效,也有不足:在市场-政府关系的不断调适中,学界已初步形成共识,却仍有背离之势;引入系统论的尝试,对经济法体系的外在定位及功能... 确立经济法学科的独立品性,为经济法体系提供理论基础,是实现经济法体系构建的前提。现有体系构建初有成效,也有不足:在市场-政府关系的不断调适中,学界已初步形成共识,却仍有背离之势;引入系统论的尝试,对经济法体系的外在定位及功能阐释有所裨益,但系统论并非经济法体系构建的内在理路。找寻内在理路的场域是内在体系,关键是确立内在体系性,以实现法秩序的内在统一性和评价一致性,这既是体系的本质目标,又是经济法学知识体系构建的现实要求。经济法的分配性,作为“圆心”推动经济法内在体系性解释的达成,提供了体系上首尾一贯及理解一致的可能性;作为“塔尖”又为经济法体系内各法律命题的规范性证立提供了相互支持的理据。我们可以在阐释、融贯中刻画经济法体系,增进经济法制度的统领性和制度间的协调性,奠定经济法内部稳定自足的理论品质;同时,以此种共识性的理论铺垫,拓展经济法体系与其他法律体系的合作空间和对话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法体系 内在体系 分配性 体系构建 法学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法学发展的法文化逻辑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宏弢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7,共12页
数字时代的变革使得法文化特征从原来更多地展现地域性、差异性,逐渐向展现共生性、融合性发展。数字革命使得人们不再只是物理二维空间的生命体存在,更是数字立体空间的虚拟主体的存在。这一实一虚共同构成数字社会人的存在方式。数字... 数字时代的变革使得法文化特征从原来更多地展现地域性、差异性,逐渐向展现共生性、融合性发展。数字革命使得人们不再只是物理二维空间的生命体存在,更是数字立体空间的虚拟主体的存在。这一实一虚共同构成数字社会人的存在方式。数字法学正是在与法文化的互动发展中拓展了法文化的空间。数字法学是法文化时代发展的新面向;数字权利是法文化时代发展的新拓展。同时,时代的发展也要求法文化不断地自我革新,通过思维方式的变革、研究理念的改变、保护模式的形塑和知识谱系的更新,实现法文化的理论重构,进而顺应时代发展,体现法文化的时代价值,构建中国自主的数字法学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法学 法文化 数字法文化 法学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法学的理论品格与学科定位 被引量:8
19
作者 郑智航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3,共10页
数字法治文明除了延续工商业法治文明强调的民主、合作、平等、信用、法治等核心要素外,还强调把现代制度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将科技伟力转化为法治伟力。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不主要取决于研究对象的新颖性,... 数字法治文明除了延续工商业法治文明强调的民主、合作、平等、信用、法治等核心要素外,还强调把现代制度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将科技伟力转化为法治伟力。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不主要取决于研究对象的新颖性,而在于其是否具有相对独特的理论信念、概念范畴和学术命题。数字法学的理论信念主要包括对数字向善的坚持、对人的主体性原则的捍卫、对技术权力约束理念的信守和数字思维的运用等。数字法学的概念范畴包括本体论范畴、价值论范畴、运行论范畴和方法论范畴这四类。数字法学正在从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逻辑环节和理论论证、标志概念和术语革命四个方面形成一系列的学术命题。数字法学的学科定位主要包括学术意义上的学科定位和功能单位意义上的学科定位两个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法学 数字法治文明 范式 法学知识体系 法学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法学理论创新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8,178,179,共18页
旨在解决发展问题、促进全面发展的发展法学学科,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存在高度耦合,提供了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视角。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战略与发展法学的理论创新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战略,构造了发展... 旨在解决发展问题、促进全面发展的发展法学学科,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存在高度耦合,提供了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视角。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战略与发展法学的理论创新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战略,构造了发展法学的新背景,要求从系统主义维度进一步创新发展法学理论;另一方面,系统主义发展法学理论在方法论、制度体系、理论体系三个维度的递进式创新,有助于促进与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具体而言,在方法论创新方面,发展法学作为一门系统科学,应融入系统论方法以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进行以中国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新综合研究,指导制度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创新;在制度体系创新方面,系统发展法学理论应从促进全面发展出发,通过合理配置发展权利、义务与责任,创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包容型制度体系;在理论体系创新方面,系统发展法学理论应从发生论、本体论、价值论、规范论、运行论、范畴论方面进一步创新,在发展研究领域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为世界法学理论之进步与世界共同发展之实践,贡献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法学学科 系统主义发展法学理论 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