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律师利用法学学术期刊现状调查 被引量:6
1
作者 宋歌 袁曦临 程宏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33,共8页
鉴于法学学术期刊当前面临的实践性和理论性之间的两难问题,本文调查了律师群体对法学学术期刊利用和认可的情况。验证律师对法学学术期刊的疏离,同时得出大部分律师仍然认为阅读、参考学术期刊是有必要的,考察律师的阅读倾向,检验出期... 鉴于法学学术期刊当前面临的实践性和理论性之间的两难问题,本文调查了律师群体对法学学术期刊利用和认可的情况。验证律师对法学学术期刊的疏离,同时得出大部分律师仍然认为阅读、参考学术期刊是有必要的,考察律师的阅读倾向,检验出期刊的办刊宗旨与其在律师群体中体现的效用并非完全一致,得出律师所认同的法学学术期刊,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法学学术期刊生态失衡的原因,给出法学学术期刊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学术期刊 期刊特色 期刊作用 期刊评价 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 被引量:7
2
作者 胡铭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26,63,共6页
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离不开一个系统而专业的法学学术体系作为基础和支撑。法学学术体系包括法学知识体系、法学理论体系和法学学术评价体系三大方面。法学知识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离不开一个系统而专业的法学学术体系作为基础和支撑。法学学术体系包括法学知识体系、法学理论体系和法学学术评价体系三大方面。法学知识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而形成,并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发展而完善发展;法学理论体系包括法的一般理论、部门法理论和法学交叉学科理论,发展法学理论体系关键是理论创新;法学学术评价体系对法学研究和教育至关重要,要在评价标准、评价机制等方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法学学科特点的法学学术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学术体系 知识体系 理论体系 学术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办好法学学术期刊的五个意识--以《中国法律评论》办刊经验为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袁芳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6-80,共5页
法学学术期刊是开展法学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法律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法学理论创新和推动国家法治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法律评论》是一本集思想性和策略性于一体的法学学术期刊。从《中国法律评论》多年的办刊经验可... 法学学术期刊是开展法学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法律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法学理论创新和推动国家法治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法律评论》是一本集思想性和策略性于一体的法学学术期刊。从《中国法律评论》多年的办刊经验可知,办好一本法学学术期刊需要清醒的政治意识、大格局的品牌意识、敏锐的策划意识、现代化的传播意识和专业优质的服务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学术期刊 五个意识 《中国法律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法学教材体系建设的几个维度
4
作者 朱景文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6-91,共6页
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评价中国法学教材体系建设的几个重要维度。法学学科体系是评判教材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中国法学学科体系大体由基础法学、部门法学和国际法学组成。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以重点领... 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评价中国法学教材体系建设的几个重要维度。法学学科体系是评判教材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中国法学学科体系大体由基础法学、部门法学和国际法学组成。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以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和涉外领域为代表的新学科领域。法学学术体系基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分为规范研究、价值研究和社会研究等,基于世界观的不同可以分为神学世界观、法学世界观和历史唯物论。中国法学学术体系应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为指导,以规范研究为本体,以社会研究为基础,以价值研究为导向,把三者有机聚合成一个整体。法学话语体系是法学体系的语言、词汇、范畴的表达形式,话语权是话语体系的核心。中国学者要学会讲好中国的法治故事,增加国际话语体系中的中国元素。中国法学教材体系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立足本国经验、把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教材体系 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 法学学科体系 法学学术体系 法学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社会:一种法学思维模式的重新解读 被引量:8
5
作者 齐延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4-69,共6页
新的法学理论的构筑需要新的思维框架的支援与支持。西方各国社会现代化、 政治民主化过程中形成的国家-社会二分及市民社会理念影响了整个20世纪。20世纪初 叶,中西学术交流肇始,中国法学获得了第一次现代化的机会,一度成为显... 新的法学理论的构筑需要新的思维框架的支援与支持。西方各国社会现代化、 政治民主化过程中形成的国家-社会二分及市民社会理念影响了整个20世纪。20世纪初 叶,中西学术交流肇始,中国法学获得了第一次现代化的机会,一度成为显学,自由、平等、人 权、法治、宪政、民主之说盛极一时。但中国 20世纪特定的历史命运和演进轨迹,并未给中国 法学带来足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法学的百年徘徊,显然是因未获自身的话语模式和思 维模式所致。今天,法学界对国家-社会二元对立模式及市民社会理论的普遍学理关怀,显 示了中国法学要学术化的强烈本能,也在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法学学术化的路径与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学 国家 社会 法学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